《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

时间:2023-04-20 03:40:39 作者:性空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性空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1]

篇2:《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篇3: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复习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篇4: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复习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1]

记承天寺夜游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3]

篇5:记承天寺夜游知识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o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 户 古义:门 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画龙点睛。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篇6:记承天寺夜游知识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

1.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 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 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8. 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 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10. 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11.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

12. 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三、简答题

1. 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记叙作者与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寻伴夜游)。

第二段——描写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2. 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 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6. 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篇7:《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记承天寺夜游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⑷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篇8:《记承天寺夜游》文言识记

⑴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篇9: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记承天寺夜游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⑷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语法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如何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心得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承天寺夜游》相关文言知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