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题参考

时间:2023-10-24 03:53:25 作者:qa958667846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qa95866784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题参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题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记承天寺夜游的基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的基础知识

一、做客“联想吧”

《记承天寺夜游》同样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它与《答谢中书书》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写的`是月夜小景,那么,你能否再想出一句写月下景色的诗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速配(连线搭配加粗字词的正确释义)

欣然起行 考虑,想到

念无与为乐者 共同,一起

遂至承天寺 高兴的样子

怀民亦未寝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入睡

三、来,做个小翻译(加油干!)

①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四、试以作者的感情来体会和解答下列问题(你能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

2、填补原文空白语句。

3、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二、

三、①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

四、1、东坡志林 苏轼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3、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篇2: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分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 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篇3:语文基础知识之记承天寺夜游

语文基础知识之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见月光照入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总结: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累遭贬谪,仍然乐观、豁达,以“闲人”自居,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是真正得意。

篇4:《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的教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的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篇5: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总结: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篇6:《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B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阅读题: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检测题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如何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心得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题参考(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题参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