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无产阶级马化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与成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寓言故事大意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寓言大意,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能够复述和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寓言,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课型】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抢答有关“马”字的成语:展示课件,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
2、导入新课:
教学用语: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都是有关“马”字的成语,有关“马”的知识可真不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马”字的寓言——《塞翁失马》(板书)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请学生回答)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寓言简介
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后刘安因被告谋反而自杀。《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 神话 材料,像“ 女娲补天 ”、“ 后羿射日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知识拓展:记录古代寓言故事的古籍
1、《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 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2、《庄子》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 色彩,并采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游刃有余、对牛弹琴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初读
教学用语: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2、下列加点字的音,你能读准吗?
塞(sàì)翁失马 塞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父(fǔ)曰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将
其子好(hào)骑 好
此独以跛(bǒ)之故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 折
3、学生再读
方法: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学生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师生共同评点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4、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文言实词
结合课后练习题讲解
马无故亡( )而入胡 人皆吊( )之
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居( )数月
此何遽( )不为福乎 其子好( )骑
死者十九( )
5、全班再次齐读寓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串讲一遍课文,同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出来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塞翁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2、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板书)
(5)展示视频《塞翁失马》.
篇2: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 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能力目标:
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学时与教学准备 1课时 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媒体使用及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 出示课件:
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出示课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环节 媒体使用及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学习
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录音 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
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
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 马/ 将 胡 骏马 /而 归。
丁壮者/皆/引弦/而战。
此/ 何 遽/ 不 为 福乎?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
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进而培养学生收集 材料 、整理材料、运用材料能力,并由浅入深学会探究。
具体研讨
四读课文
通文意: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质疑问难,集体探讨。(要求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 译读重点,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注意翻译积累要与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相联系。)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
(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
联系延伸:亡:亡羊补牢(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4)人皆吊之(安慰)(他,代塞翁)
联系延伸:之: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诲女知之乎(代这个道理)
其邻人之父亦云(助词,的)
(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
联系延伸:为:以虫蚁为兽(当做、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可以为师矣(成为)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
(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
联系延伸: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以假乱真(拿、用)
联系延伸: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篇3: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长城一带的老人。这位老人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里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到塞翁的马丢了之后,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应该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就笑着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是很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塞翁的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他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得意洋洋。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基本上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的出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个成语,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是编者加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等编著。
【塞翁失马的意思】
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转换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篇4: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塞翁失马
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塞翁失马
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2.翻译句子。
(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的句子列举。
(1)失马之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马之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瘸腿之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揭示了的关系,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引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精通(2)逃跑(3)安慰(4)怎么就,表示反问
2.(1)过了几个月,那匹马果然带着胡人的一匹良马跑回来了。
(2)胡人大举入侵边塞,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上了战场。
3.(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3)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4.祸福得失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意对即可)
篇5:初中语文《塞翁失马》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塞翁失马》原文及译文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总结: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篇6:《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智子疑邻》学习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2、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他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测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假如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协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标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身的概括。
⑴ 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身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学校生活。可以是自身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沛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⑵ 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安排作业
1、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考虑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2、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篇7:《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亡善吊何遽居将好堕髀引十九以
二、能力目标
1、识辨、掌握古今异义词。
2、翻译浅显文言文,把握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三、情感目标
感悟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研究并运用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阅读书下注释。
教师:熟悉教材,揣测学生情况,准备多媒体工具。
教学环节
(一)讲讲和寓言故事有关的成语,激趣导入。
知识点:寓言及其特点;取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自主学习,感知故事。
知识点:圈点勾画;文言字词;翻译;复述
读:
1、自读;
给出关键词,强调读——读准字音
2、给例句,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译:
1、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再读:
师范读;
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生竞读;点评。
再译:
1、说故事(翻译)
2、齐读;
概括故事情节,趣味复述。
(三)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自主回答: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发散思维、合作回答: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
(四)联系生活,运用哲理。
1、举例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联系生活,诊断实例。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
严文井谈寓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塞翁失马》。
2、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课外阅读《淮南子》《伊索寓言》。
篇8:《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损兵折(shé)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请男生对照“失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请女生对照“得马”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请男生对照“折髀”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请女生对照“相保”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篇9:《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
2.通过“读、译、思、谈、聊”五步骤,结合小组合作方式研读课文,并掌握“亡、吊、居、将、富、折、引”等字词的解释。
3.探究“福祸相依”的寓意,体会劝说辞的妙处,用辩证的眼光看得失,保持平和达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读、翻译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
猜成语,发现寓言的故事的规律,导入塞翁失马。(出示投影图片学生回答,得出寓言的概念。)
1.守株待兔。
2.亡羊补牢。
3.寓言概念。(读)
二、预习检测
1.读:字音、节奏准确,适时点拨书写“父、遽、堕、折、弦、跛”读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再齐读。
三、介绍《淮南子》
编者、主要内容、道家思想、神话材料。
四、课文解读
1.读课文。(自由读,结合注释,揣测大意)
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
活动:小组合作翻译,1-4组前4句,5-8组后5句。注意翻译原则(留、删、替、补、调),直译为主。重点字词翻译准确。
展示
生1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间质疑,补充)
生3回答翻译、强调重点词语 (预设:小组见质疑,补充)
大屏幕出示课文翻译,生齐读加深理解。
3.思考问题。
(1)文章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福?哪些祸?
(3)“其父”又是怎样看待的?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塞翁 福 祸 福 福
4.谈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猜一猜省略的原文是什么?
(1)原文:故福之为祸, 祸之为福, 化不可极, 深不可测也。
(2)有关福祸的成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因祸得福。。...
寓言说辞的魅力:间接劝诫的好处,给人以警示,发人深省,又委婉耐听。
5.聊收获。
结合课文给我们的启示,以后在生活中遭遇看似“不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或者聊聊你类似于“塞翁失马”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
识记实词、虚词及文学常识。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今寓言》,下一期读书会分享。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失马 得马 折髀 相保
一般人 祸 福 祸 福
其父 福 祸 福 福
篇10:寓言塞翁失马教案
寓言四则塞翁失马教案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瑞金市英才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星期
教学过程: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字词。
教师提示:(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3)其马将(jiān溃┖骏马而归:带领。(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二、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教学后记 英才朗歌制作 欢迎同行下载 1
篇11:塞翁失马
两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经过
将:带领
富:多
髀:(bì)大腿
赏析
《塞翁失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从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倾向来看,存在与主流思想不和谐的因素:“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举入侵,国难当头,青壮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足见战争之惨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善术者”父子没有尽匹夫之责,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问题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战场,毕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观现实给了他们没上战场的理由。问题的关键是作者把“父子”因为没有上战场而保全了性命当做了莫大的“福”分,并为之而庆幸。这与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很不一致。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善术者”因为腿被摔瘸了而没有为国尽力,理当感到遗憾甚至惭愧,特别是在有那么多战死者的情况下,作为苟活者,应该感到内疚甚至耻辱才是。但“父子”没有,他们只是庆幸,庆幸“堕而折其髀”的灾祸,庆幸逃脱了去战场捐躯”,庆幸继续活下去的福气。
这里没办法去讨论战争的正义与否,毕竟只是一则寓言,是为了诠释一个道理而演绎的故事。如果单从祸福相互转化的关系去看,对这则寓言不能有什么非议。但既然选入了中国的学生教材,就应该特别在乎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篇12:七年级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同学们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出示课件: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对牛弹琴、掩耳盗铃、坐井观天的图片)
2、师: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
(出示课件: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使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往往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板书课题)
二、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课件)同学们齐读
1、能够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意思,能准确翻译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获得人生的智慧。
三、预习成果展示: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塞翁失马》,那就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吧!
1、?学生展示文学常识。
2、?偶数组的3号上台展示,相应的奇数组组长到黑板上批阅。
3、?生展示词语解释。
4、?生巩固。
师:同学们预习得都不错。
四、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师范读
? 师:下面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老师停顿的地方和轻重、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
?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3、?生展示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或小组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
4、?学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想不想都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想)下面齐声朗读课文
五、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过渡:学习文言文读准读顺还不行,还要读懂文意。(出示课件:二读——疏通文意)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文中的注释,根据提示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二)、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 师:请同学们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小组合作解决。
(三)、集体探讨,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六、三读课文——理情节、悟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个情节。(出示课件:三读——理情节、悟道理)
(学生默读后)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失马→得马→折髀→相保(板书)
师:在一般人看来,失马是祸还是福?(祸);得马呢?(福);折髀呢?(祸);相保呢(福)。(板书:祸? 福)
篇13:七年级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理解文意,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朗读贯穿始终,采取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刚学过的《智子疑邻》寓言故事导入。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自学课本注释,看看本文应该掌握的文学常识知识,展示课件补充文学常识重点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识记。。
二.展示目标
1.能正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句子。
2.理解本则寓言的寓意。
三.自学指导
结合课本注释,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并能准确翻译句子。5分钟后把你不会的内容和同组同学交流,然后分组进行展讲。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更好。
四、小组展示
以组为单位,按分好的任务展讲,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进行适时点拨。
预设:
(文言重点字词详见课本注释。)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文: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3.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
4.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五.研读课文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预设: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篇14:初一语文《塞翁失马》教案
导入课题
一首龙文唱出了祖国文化的内蕴,唱出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能从这样几幅图片中读出什么故事呢?(老师投影幻灯片2,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名称)
? 大家说的真好,请大家观察一下这样几则故事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都是中国的寓言故事)
(了解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幻灯片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幻灯片4
了解文学常识
这篇寓言出自《淮南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这部文学巨著?
学生介绍,补充
老师投影资料,一位同学读 幻灯片5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个别展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自主学习过了,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下朗读的风采。)
[要求] :幻灯片6
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
1 )一生读 2)评价
2、强调字音、停顿
(过渡语:读的真好,不知大家能否读的准确呢?老师觉得还要注意这样几点,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7、8)
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近塞上之人( )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其子好骑( )
堕而折其髀( )( )
引弦而战( )
此独以跛之故( )
读一读(三个句子的停顿)
3.自读,
4、全班齐读 (幻灯片9)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幻灯片10)
1)自己再次疏通,小组解疑 2)全班交流,质疑解疑
检查,投影幻灯片11(注意,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让大家翻译句子)
★ 初中语文教案
★ 塞翁失马翻译
★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
★ 初中语文作文教案
★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塞翁失马教案(合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