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7 03:35:55 作者:小丸丸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丸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具准备:第4页例2的插图。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 或求 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 表示;式子为: 。

说明: 是求 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板书:求 的 。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 千克, 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 ,问: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 的 。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篇2:一个数乘以分数(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明白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

3.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意义,掌握法则。

教学难点

推导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二)导入新课

通过分数乘以整数意义的学习,使我们看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的。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逐次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正确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投影:

的3倍是多少。)(板书)

投影:

一半。)

其中的一份。)

师:结合题说一说,把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把一瓶桔汁平均分成2份,取1份。)

少。)(板书)

投影:

先观察图,然后列式,结合图说出算式意义。(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3)不出示投影图,你自己还想知道多少瓶的重量呀?

分别列式,说意义。

列式?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5)观察概括:观察(2)、(3)、(4)几题的列式,乘数是什么数?(分数)(板书)被乘数是什么数?(分数、小数、整数)我们统一叫做一个数。(板书:一个数)

论)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练习:说说算式意义。

2.推导法则。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那么一个数乘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耕地多少公顷?

(把一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一份,是1小时耕的。)

拿出发的纸,说明:这张纸表示1公顷,你能折出一小时耕的公顷数吗?并用红斜线表示出来。(把结果贴在黑板上)

①再贴出一张折叠后的结果。

这1份占1公顷的几分之几?怎样理解?(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1份,边说边用虚线延长5等分的线。)

论,后订正,板书)

分数有什么关系?(原式两分数的分母相乘。)

并计算出结果。

汇报、订正并板书。

贴出在折纸上表示的结果。

观察:原式和结果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概括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讨论、订正)

(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练一练

投影订正三种做法:

比较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好?注意:先约分再乘。(板书)

(四)巩固练习

(做本上或投影片上)

1.计算例2中算式的结果。

投影反馈时,强调先约分。

3.第7页,第1题,看图填空。(做书上)

4.先说过程,再说结果:

5.第7页,第4题,列式计算。

6.判断: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意义是什么?法则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切忌结论式的教学,充分利用这节课的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教案设计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意义;用动手折叠、画,讨论等形式推导法则。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案中注意扶放结合,如例3第一问,是老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分析思路,而第二问则是放开让学生依照第一题的解题思路学生自己列式、画图、说意义、推算结果。总结意义和法则的结论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篇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个数乘分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10页例3、做一做、练习二第3、5、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1、复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1/10×       5/8×5    3/7×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揭题:分数乘分数

3、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否相同。

(2)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课本10页例3、“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全班展示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示

1/5×3/4就是求1/5的`3/4是多少;  1/3×1/4就是求1/3的1/4是多少

(2)算法展示

生1:不能约分,直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5×3/4=1×3/5×4=3/20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

8/9×3/10=8×3/9×10=24/90=4/15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8/9×3/10      3与9先约分,8与10先约分,再计算。

2)比较二、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最优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3)错例展示:

错例1:约分后,把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   错例2:学生没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课本12至13页练习二第3、6题。

2、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长3/5分米,宽1/2分米,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2)用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3/5 分米,那么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激励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列式计算

(1)的是多少?

(2)千克的是多少?

(3)小时的是多少?

2、智力冲浪:甲乙两个仓库,甲仓存粮30吨,如果从甲仓中1/5取出放入乙仓,则两仓存粮数相等.两仓一共存粮多少千克?(A类同学做)

篇4: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个数除以分数》

关于六年级数学教案《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并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抽象、概括、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2.口答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一个数的5倍是30,求这个数。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师: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质疑: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我们会计算了,除数是分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除法,(出示课题)。

师:例2中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启发学生在图上表示出小时行18千米?。(出示课件三下载)

观察:从图上看1小时里有几个小时?(5个小时)

请同学们推想:要想求出5个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就必须先求出什么呢?(小时行的路程)

再启发学生回答:小里有2个小时,2个小时行18千米,用就可以求出小时行驶的千米数,那么,再怎样就能求出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呢?(再乘以5)师生边议论板书:

请同学叙述中间转变的道理,试着总结计算方法。

2.教学例3:

例3小刚小时走了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分析: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比较:和刚才的那道题目哪儿不一样?

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小组为单位讨论)

报告:求出小时走的,1小时里有10个小时,所以再乘以10就求出1小时走的千米数。

推导过程:

(千米)

在这一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通过以上两道例题的学习,我们共同来讨论分数除法的法则。

师:不管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整数及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把它转化为分数乘法进行计算,为了方便于叙述,我们把被除数称为甲数,除数称为那乙数。

讨论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4.反馈练习

5.教学例4

例4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方法(一)解:设这个数为。

方法(二)

分析:方法(一)根据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把这个数设为所以用方程解答。

方法(二)根据什么?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还可以直接解答。

总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答,也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6.反馈练习

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计算比赛

2.填空,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的是12是的()

是()的()=4

3.列方程解答

乘一个数等于,这个数是多少?

一个数的是14,这个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你还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1、3、7

六、板书设计

篇5:第二课时:一个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 + ×       (2) × -

(3) - ×     (4) ×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 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篇6: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知识

1、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口算下面各题

1/6÷3         4/7÷2       3/5÷2    6/7÷2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三

1、出示例三  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的快些?

2、指导列式

(1) 谁走得快是比两人的什么?(速度)

(2) 怎样求二人的速度?(自己列出算式,并与你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算式及列式依据)

(3) 汇报并板书:小明平均每小时走2÷2/3

小红平均每小时走5/6÷5/12

(4) 你能直接求出这两个算式商的大小吗?(不能)

(5) 你会求出这两个算式的商吗?为什么?(不能,因为除数是分数)

我们这一节就来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的方法(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

3、探究计算法则:

探究计算2÷2/3

(1) 指导学生画线段示意图:

①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试试看(由于用2/3小时行2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画图时有一定困难,画图前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2/3小时表示什么?(1小时的2/3)

b、2/3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小时所行路程有什么关系?(2/3小时行的路程=1小时所行路程的2/3即:1小时所行路程的2/3是2千米)

此时学生就可根据乘法应用题画图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了。

②把你的画图与同组同学交流一下,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比比谁的画图能更好的反映信息。

③打开教材第30页,看看你们的图与教材的图是否相同。

(2) 探究怎样计算2÷2/3

独立阅读教材第30页,体会教材中的推导过程,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3)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探究计算过程,分析算理

① 1小时走多少千米就是求3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必须先求1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

② 由2/3小时行2千米,即2个1/3小时行2千米,可求1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也就求2千米的1/2是多少 ?  2×1/2

③ 3个1/3就行2×1/2×3千米

④ 由此推出2÷2/3=2×1/2×3

⑤ 由于1/2中的分母2和第三个因数恰好是原来除法算式中的数,为了便于分析,可用乘法结合律让它先算,即

2÷2/3=2×1/2×3=2×(1/2×3)=2×3/2

⑥ 分析2÷2/3和2×3/2的特征,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4、你们能用这个规律计算5/6÷5/12吗?试一试,并把你的计算与同组人交流。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31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4题

四、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3=2×1/2×3=2×3/2=3(千米)

简写:2÷2/3=2×3/2=3(千米)

5/6÷5/12=5/6×12/5=2(千米)

第三课时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应怎样计算?

2、计算:

24÷5/6      2/3÷3/4      5/7÷25/1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1):混合运算应用题

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了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的彩带。他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小红还剩几朵花?

(1) 讨论问题

① 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 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先应求什么?

③ 怎样列式?

(2) 讨论要求:

① 先在小组内讨论问题

② 独立列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3)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8÷2/3-4

=8×3/2-4

=12-4

=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2、教学例四(2)四则混合运算题

(2)计算1/5÷(2/3+1/5)×15

①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出题目的得数

③ 在上面的算式里。如果要先计算(2/3+1/50×15,就要用到中括号“[]”。在用到中括号后,就成了新算式,试一试,写出这个新算式。学生写出后教师板书:

1/5÷[(2/3+1/5)×15]

(1) 先议一议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 议一议: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怎样计算?

(3) 在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四、教科书第34页“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篇7: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 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

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聆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跟随兄妹俩也来听一听。(音乐起)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你听懂了什么?

贝多芬的琴声给兄妹俩带来了什么?他们感受到什么?请你先自学再找个合作伙伴学习第九自然段,思考:

1、划划表现音乐内容的句子。

2、说说音乐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画面?

3、想想音乐的旋律应该怎么样?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心情?

(1) 自主合作学习。

(2)交流:

师生交流找出如下三个画面:

画面一: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画面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画面三: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学生任选一幅挑出来重点读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逐幅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里的三个画面,配乐欣赏。

讨论音乐旋律变化。

(由轻柔到强烈,由缓慢到快速。)

指导感情朗读文段。

4、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让我们结合联想再次欣赏这首乐曲。

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乐曲,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呢?从哪儿看出?

5、指点:

眼睛睁得大大的,它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首令兄妹俩如此陶醉的曲子,是本来写好的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即兴创作。)

四、自主探究《月光曲》的创作历程

是什么能使贝多芬即兴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还跟什么有关?他和盲姑娘的巧遇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读2~7自然段。

思考: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他会想些什么?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贝多芬听了谈话,会想些什么?

3、当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怎么说,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要求:抓住关键句子,细细品位。)

五、自学后交流

1、莱茵河边,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

(心情平静而悠闲。)

断断续续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贝多芬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这些内容用音乐来表现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柔而舒缓 。)

2、(出示第三自然段。)

男女声对读。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随便说说。)

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贝多芬听了会想些什么?他心情怎样?

(感动。)

如果这时反映在曲调中该是怎样的节奏?

(轻快有力。)

3、(出示第六自然段。)

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去,为姑娘弹了一曲,盲姑娘听后怎么说?

(生读。)

从盲姑娘的话中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爱音乐,懂音乐。)

指导读。

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激动,再弹一曲。)

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又该是怎样的节奏?

(琴声激越,节奏加快,充满力量,奔腾壮阔。)

六、总结

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更加明白,原来《月光曲》正是贝多芬当晚情感的真实写照,现在你对《月光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指名说说。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是啊,他在莱茵河边的小路上散步,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才会创作出这首经久不衰的名作《月光曲》,就让我们各自带着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聆听《月光曲》,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篇8: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之分数的运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之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馄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具体特点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复习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1.提问:分数四则运算意义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有哪些相同,有什么不同?指出:分数加减法和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完全相同。在乘法里,除了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

2.做练习十六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中第(2)题要求说明理由.追问: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三、复习分数四则运算法则

1.复习加、减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加、减法。

让学生计算 + 、- ,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加、减法怎样算?(板书:分数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子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先通分再计算。)你能举例说明吗?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计算?(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的法则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所以整数、小数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分数是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复习分数乘、除法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后四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组题。集体订正,说说怎样算的。

(2)提问:分数乘、除法怎样算?(板书: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分数除法:乘除数的倒数。)

3.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出得数。第三、四行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复习四则棍合运算

1.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的?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相同。(板书)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指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要按照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一步一步算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回答,并在小黑板上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出来。追问:这样计算简便一些吗?为什么?指出: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里同样适用。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应用运算定律和规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讨论练习十六第2题。

现在请大家看练习十六第3题。讨论一下,每道题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指名学生口答怎样算简便。

4.讨论练习十六第6题。

让学生讨论、填数。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怎样想的,有几种填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把这些内容简要地概括一下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3题右边四题,第4题下面三行,第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第3题前五题,第4题第一行。

篇9:第二课时:一个数乘分数/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

二、新知探究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 + ×       (2) × -

(3) - ×     (4) ×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4、教学例6

(1)课件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 +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1) 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想想怎样做简便?应用

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点,发现存有问题。

(2)小组内评比,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讲解疑难。

四、课堂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 练习课

篇10: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反思

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篇11: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 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 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 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 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 ,算式:2×

再求3个 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 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 ÷ ,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1)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二)、教学例4(2)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

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

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

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

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

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练习课

篇12:第二课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三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知识

1、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口算下面各题

1/6÷3         4/7÷2       3/5÷2    6/7÷2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三

1、出示例三  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的快些?

2、指导列式

(1) 谁走得快是比两人的什么?(速度)

(2) 怎样求二人的速度?(自己列出算式,并与你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算式及列式依据)

(3) 汇报并板书:小明平均每小时走2÷2/3

小红平均每小时走5/6÷5/12

(4) 你能直接求出这两个算式商的大小吗?(不能)

(5) 你会求出这两个算式的商吗?为什么?(不能,因为除数是分数)

我们这一节就来探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的方法(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

3、探究计算法则:

探究计算2÷2/3

(1) 指导学生画线段示意图:

①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试试看(由于用2/3小时行2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画图时有一定困难,画图前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2/3小时表示什么?(1小时的2/3)

b、2/3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小时所行路程有什么关系?(2/3小时行的路程=1小时所行路程的2/3即:1小时所行路程的2/3是2千米)

此时学生就可根据乘法应用题画图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了。

②把你的画图与同组同学交流一下,看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比比谁的画图能更好的反映信息。

③打开教材第30页,看看你们的图与教材的图是否相同。

(2) 探究怎样计算2÷2/3

独立阅读教材第30页,体会教材中的推导过程,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3)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探究计算过程,分析算理

① 1小时走多少千米就是求3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必须先求1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

② 由2/3小时行2千米,即2个1/3小时行2千米,可求1个1/3小时走多少千米,也就求2千米的1/2是多少 ?  2×1/2

③ 3个1/3就行2×1/2×3千米

④ 由此推出2÷2/3=2×1/2×3

⑤ 由于1/2中的分母2和第三个因数恰好是原来除法算式中的数,为了便于分析,可用乘法结合律让它先算,即

2÷2/3=2×1/2×3=2×(1/2×3)=2×3/2

⑥ 分析2÷2/3和2×3/2的特征,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4、你们能用这个规律计算5/6÷5/12吗?试一试,并把你的计算与同组人交流。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31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4题

四、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3=2×1/2×3=2×3/2=3(千米)

简写:2÷2/3=2×3/2=3(千米)

5/6÷5/12=5/6×12/5=2(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应怎样计算?

2、计算:

24÷5/6      2/3÷3/4      5/7÷25/1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1):混合运算应用题

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了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的彩带。他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小红还剩几朵花?

(1) 讨论问题

① 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 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先应求什么?

③ 怎样列式?

(2) 讨论要求:

① 先在小组内讨论问题

② 独立列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3) 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8÷2/3-4

=8×3/2-4

=12-4

=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2、教学例四(2)四则混合运算题

(2)计算1/5÷(2/3+1/5)×15

①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出题目的得数

③ 在上面的算式里。如果要先计算(2/3+1/50×15,就要用到中括号“[]”。在用到中括号后,就成了新算式,试一试,写出这个新算式。学生写出后教师板书:

1/5÷[(2/3+1/5)×15]

(1) 先议一议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 议一议: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怎样计算?

(3) 在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四、教科书第34页“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篇13:2009-上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主备人:孙菲

新知识点: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归纳概括等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5、结合计算和解题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课时安排:

1、分数乘法………………………………………………………………5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www.xkb1.com

一、导入

1、出示复习题。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12=60

用乘法算:12×5=60

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

+ + =          + + =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法则: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教学实施

1、利用 + + 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是多少?(都是 )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 ×3)

(3) + + = ,那么 + + = ×3,所以 ×3=_______= 。同学们想想看, ×3= 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2、出示例1。

(1)理解句意:题干中的“相当于”就是“是”或“占”的意思,就是人跑一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距离的 或占袋鼠跳一下距离的 。

(2)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②.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3)探究意义新课标第一网

3个 是多少,可以列成加法算式: + + = 。

将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 + + = ×3 =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 ×3表示3个 相加。

(4)小结: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

A、先约分再计算;

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老师强调: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比较简便,不易出错。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四、作业:

做练习二第1、2、4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整数应该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篇14:第二课时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1/2×2=    2/5×3=    2/3× 1/2=     3/4× 5=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 1/3,  公牛头数的2/3 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 3/4, 公牛的头数相当于母牛头数的 1/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3 ,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5 ,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   |   |   |   |   |   |   |   |   |   |

30头

母牛: |    |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 1/3× 2/5=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2/5。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      |      |      |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列式:   600×(1 – 2/5 )或 600 - 600× 2/5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 - 花生油的桶数 = 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 - 一个量 = 另一个量”

5.出事例2:  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比原来少)减少了哪个量的 ?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

“1”

原来:|    |    |    |    |    |    |    |

85分贝

降低了

现在:|    |    |    |    |    |    |    |

?分贝

根据线段图想到了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该怎样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多少;还可以先求现在声音的分贝占原来声音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4.列式解答:

方法一:80 - 80× 1/8方法二: 80 ×(1 -1/8 )

=80-10       =80×  7/8

=70(分贝)   =70(分贝)

(三)、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0 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2、4、5、8、10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需要两步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计算出这类题。

课后反思:

篇15:小学六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总复习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六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总复习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复习元音字母发音及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

这部分重点是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发音规律和读音规则, 过好语音关。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提出: 要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 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 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了解单词有重音; 语音清楚、语调自然。在复习语音知识时应强调了解语音知识的.意义, 而不是语音规则的掌握; 强调语音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 而不是语音知识本身。从而为学生继续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总复习时,可按照以下板块来分类复习。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A) 元音: a e i o u

Aa cake, face, date, snake, grape, make,game, plate, later, name, lake, etccat, map, hat, sad, happy, black, etc

Ee evening, we, he, be , she, these, etcbed, help, elbow, desk, ten, leg,eleven, dress, egg, hen, yes, very, etc

Ii ice, time, bike, ride, white, Friday,library, rice, like, nice, kite, size, etcpink, six, in, pig, fifty, river,windy, sick, sister, sit, milk, fish,slipper, in, thin, big , swim, it, etc

Oo home, nose, rose, go, those, hole,close, hotel, old, hello, rope, cold, not, closet, box, fox, lock,lot, shop, rock, office, orange, on, etc

Uu sun, sunny, run, fun, jump, lunch,supper, under, truck, duck, donut, us,Sunday, hundred, etc computer, Tuesday, excuse, unit,January, avenue, music, use, etc

B) 元音字母组合

E — tea, speak, dream, east, easy, teacher,leaf, leave, read, jeans, meat, cheap, etc;breakfast, bread, sweater, heaven, head, etc

ee — see, need, queen, sheep, teeth,green, sleep, nineteen, street, knee, etc

oo — toothbrush, zoo, cool, food, noodles,Kangaroo, school, afternoon, cookie, etc,classroom, book, foot, look, good, bedroom, cookies, wood, etc

ou —blouse, house, mouth, mouse, south,cloudy, about, etc

ar — department, arm, car, park, March,apartment, far, marker, hard, party, etc

or —morning, north, for, corner, short, shorts, story, horse, forty, etc,homework, work, doctor, world, word, etc

ir — shirt, bird, skirt, thirsty, thirty,third, circle, first, girl, etc

ur — Thursday, purple, curly, hurt, nurse,hamburger, Saturday, etc

er — sweater, sister, teacher, letter, supper,computer, burger, under, corner, tiger, etc

ear —ear, year, near, hear, dear, etc

ay — X- ray, day, May, play, may, always, today, gray, okay, way, etc

ow —tomorrow, know, below, slow, elbow,yellow, show, snow, bowl, etccow, now, brown, flower, down, etc

oa —coat, boat, goat, road, etc

C) 辅音字母组合

sh — cashier, she, sheep, shoes, fish, etc

ch — chicken, teacher, chalk, chair, chant, children, much, China, etc

tr — waitress, tree, street, truck, traffic, strawberry , trick, etc

dr — drink, dress, drive, dream, draw, etc

th — theatre, thirsty, three, think, third, Thursday, teeth, etc;mother, father, this, that, they, brother, these, their, etc

wh —where, what, white, when, why, etc

作业布置

总结今天的复习内容

篇16: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  杨春燕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第九自然段,从字里行间感受音乐之美。(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难点)

3.听乐曲尝试语言表达和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欣赏音乐《月光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这首曲子就是传说中的《月光曲》,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谁来说说?从课后的“资料袋”中我们能够知道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任何伟大的音乐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月光曲》,感受《月光曲》!

二、品读《月光曲》,感受写法。

1.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首曲子,文中哪些语段是对这首曲子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来。

2.大家都认为《月光曲》就藏在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是吗?平常我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曲子的美妙呢?( “宛转悠扬”“悦耳动听”“余音袅袅”或者“绕梁三日不绝”。)第九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吗?(没有)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月光曲》的旋律之美呢?请同学们把第九自然段自由地、有滋有味地读上两遍,然后我们再交流,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看着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老师不禁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把你的享受分享给大家吧!

(2)谁能用语言来说一说这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平缓--激昂)说得好,相信你读得更棒!把你的感受送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

(3)读得好,同学们,听着他的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这是什么样的旋律呢?如果我们用一条线来表示,这条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把这条线画下去。(指学生上台画)

(4)我们来看看他画的这条线,你来告诉大家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

一开始,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然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接着是波涛汹涌。(相机指导学生板书:微波粼粼,风卷浪涌,波涛汹涌。)

(5)曲子的旋律在变,月光下的海面也在变,谁能通过朗读,再一次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展现在我们面前?(指学生读)你真会读书,读出了音乐的旋律。来,让我们再一次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2.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于是在兄妹俩的想象中,这一首《月光曲》中出现了微波粼粼的--大海,出现了皎洁的--月光,出现了--轻纱似的微云,出现了--咆哮的巨浪,雪亮的浪花……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汇成了有声的音乐,使有声的音乐汇成了有色的画面,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光曲》啊!作者就是用联想这种方法,向我们再现了《月光曲》的魅力。【板书:联想再现魅力】

3.从《月光曲》的旋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贝多芬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这段话,感受音乐家的情感。(学生默读)

谁来谈谈贝多芬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平静--感动--激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家的情感与乐曲的旋律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当贝多芬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情感就油然而生:(音乐起,师引读)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使我们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不停,生齐背)

二、拓展阅读贝多芬和《致爱丽丝》,再悟写法。

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齐读: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他还曾经为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谱写过一首曲子,帮助小爱丽丝满足了她爷爷临终前一个美好的愿望,请阅读补充材料《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1.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致爱丽丝》这首曲子旋律是怎么样的变化?(轻松悠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旋转”) 带着你的感受,读出相关语句。

2.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自由、快乐,碧绿的山和茫茫雪峰;通过想象和联想。)

三、拓展阅读《二泉映月》,三悟写法。

1.贝多芬用音乐使一位老人实现了他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的确,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用音乐向我们诉说着一种诗意的美丽,这种美丽历经两百多年而依然灿烂!无独有偶,在中国,同样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面对那皎洁的月光,演奏了一首同样伟大而流传至今的曲子,请听!【播放《二泉映月》】

告诉老师,从这首曲子中你听出了什么?(凄凉、坎坷、悲哀、怀念。)

2.这首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它的作者叫作阿炳,阿炳是谁?他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补充材料《二泉映月》,相信用心读的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预设1:双目失明、生活贫困:

预设2:他的身世很悲惨。

预设3:虽然阿炳历经苦难,但是他没有被苦难压倒。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再来读!)

他多么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3.旋律的变化表达了阿炳什么样的情感?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

(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听到了阿炳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当他因双目失明而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时候,拉起来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得好!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读--

(生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所以在这首曲子中,不仅有凄凉、坎坷、悲哀、怀念,还有--温暖、光明、希望和爱。

音乐家用声音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画家用图像、作家用文字、舞蹈家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爱憎、彷徨、快乐、悲伤,表达他们对底层大众的悲悯和对光明的向往。

四、创设语言情景,加强语言运用。

1.古人说过这么句话:“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惮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窗前所呈现的景物,哪怕是天上飘过的浮云,地上的草木,只要你能够加以联想和想象,就能依此而生出自己的情感和体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看你能联想到什么?把你的联想形成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赏听《森林狂想曲》】

五、回归主题,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柔和抒情的《月光曲》,欢乐明快的《致爱丽丝》以及凄凉委婉的《二泉映月》。音乐是流动的线条,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我们通过联想,让音乐透过文字蔓延在我们心中;正是我们的想象,使无形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变得有声有色。想象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成为我们知识进化的源泉!

六、板书设计。

补充内容: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野花遍地。山脚下有一股涓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师傅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从此,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便回荡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传遍整个神州大地。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在街头散步。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儿,哭着从教堂那边匆匆走来。“小姑娘,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我能帮助你吗?”贝多芬走上前问道。小女孩儿看了看这位好心的先生,向他诉说了伤心的原因。

原来,小女孩儿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爱画画儿,爱听音乐。他把卖画挣来的钱都分给了周围的穷邻居,而他自己却穷得只剩下了一架旧钢琴。现在他病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小女孩儿刚才去教堂,就是希望老爹的愿望能实现。

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他随着小爱丽丝来到雷德尔老爹家。就在那架旧钢琴上,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出了一首轻柔、美妙的曲子。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比斯山清脆的碧绿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好像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时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在这个美好的圣诞之夜,老爹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在钢琴曲中看到了他向往的森林和大海。

后来,贝多芬把这首曲子取名为《致爱丽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7:小学六年级下册《鸟是树的花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鸟是树的花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检查背诵 导入新课

1、对子同学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2、导入:主要围绕“鸟是树的花朵”这一中心句描写了冬天鸟落在树上,给冬天带来了温暖和生机,作者笔下的鸟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鸟是树的花朵,鸟是树怎样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细细欣赏。

(设计意图:以的中心句,引入到对内容的具体分析与体会)

二、明确目标 确定重点

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课前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三、尝试探究 例中学知

多媒体出示探究题

(一)学生根据课前自学,梳理自学结果。

1、读第3自然段,思考: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鸟,它们落在树上各是什么样子,分别突出这些鸟落在树上又有怎样的特点?(温馨提示:有修辞句子要抓住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读第4自然段,思考:

作者在写几只鸟或一只鸟时,写了鸟的名字吗?他们落在树上是怎样停落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体会修辞有怎样的作用?

(二)组内合作探究:

合作要求:

①组内分工明确

②每个学生都要发言

③记录员在自己学案上记录本组套路结果

(设计意图: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作为例中学,重点学习这两段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鸟是树的花朵的美丽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合作探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助、合作、探究能力)

四、展示汇报 交流成果

交流预设:

1、提取信息:主要写了八哥、乌鸦、白鸽、麻雀这些鸟;先总写一群群鸟,然后分着写。

八哥和乌鸦是黑压压一大片落树上的,装点一棵树、一片树林,突出鸟的多;也是一群群地落树上,仿佛早春的白玉兰开得白腴而优雅,突出白鸽落在树上非常美丽;麻雀也是一群群地飞落,它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突出麻雀到来给树增添了生机。

不同形式地朗读:

(读出“花朵”的美,读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主要用去词法朗读,教师读去词的句子,学生读原文。

例如:他们热热闹闹 (老师读) 他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学生读)

体会修辞作用:

①作者把白鸽比喻成早春的'玉兰花,更是非常的贴切,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美的享受,引起我们的共鸣,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②麻雀也是一群群地飞落,它们叫着、喊着、热热闹闹。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突出鸟给大树带来了生机。

2、提取信息:第四自然段:作者分别写了鸟落在树上的几种情况?他们在树上是怎样停落的?作者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例中学)

几只鸟是散落在树枝上,各有各的心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在树上悠然自得的景象,给人一种平实、自然的感觉;一只鸟是孤独地立在树枝上——接着引发作者的联想。

朗读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读出鸟在树上悠然自得的意境,读出平淡中的自然美。

(3)教师点拨:三四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描写表达方式,描写“鸟是树的花朵”这一美好景象,从一群鸟,写到几只鸟、一只鸟在树上的情景,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鸟落在树上是什么样子,充分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在视觉、听觉等角度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树上的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要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的表达效果。

五、实践悟理 拓展提升

过渡:是啊,不论是一只鸟,亦或是几只鸟,还是一群群鸟落在树枝上,不论从颜色还是形态上都和花极为相似,真的,鸟是树的花朵。其实鸟不仅是树的花朵,还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尝试探究:出示学案二题。

1、交流预设结果:

①作者先写喜欢鸟儿们,然后具体写了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在写众鸟时,写它们在树枝上 飞来飞去、在树上跳舞,然后写喜欢它们在树上 唱歌。

②第五段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在树上唱歌、跳舞的景象,给树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给冬日带来了温暖,妙不可言,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2、朗读(师生接读)

例: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

(老师读小字部分,学生读加粗加大的字)

3、体会效果

朗读然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风写得具体的,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上文的例中学,自学第五自然段,通过实践感知内容,提炼方法)

六、迁移运用 形成能力

过渡:(教师的过度是为了把6、7段一带而过)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因为鸟这花朵从春天开到冬天,因为这花朵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因为这花朵会唱歌,总之,是鸟再造了冬的生机。

那么,是不是鸟只有冬天才会是树上的花朵呢?在春夏秋三季是怎样的呢?请看第8自然段:

1、读第8自然段,勾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来描写鸟在春夏秋季节时落在树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其实鸟一直都在树上,就是这段的中心句, “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通过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鸟从来都是树上的花朵”这一论断。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表达方式在文中作用——结尾点题,升华主题。总结全篇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意图:用第八自然段进行迁移运用巩固所学知识,最终形成阅读能力)

七、质疑问难 盘点收获

1、读完本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指名回答课后题“作者为什么再开头描写冬天的树?”

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是和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突出鸟是树的花朵,给树带来了生机。

2、学生围绕目标盘点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谈收获,总结阅读散文的方法。)

八、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

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一写。要求能用上对比手法,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

篇18:小学英语六年级下 《Recycle 1》 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 《Recycle 1》 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

目标:

1.通过活动read and answer 综合运用旅行词汇和句子。

2.了解机场的设施及登机基本顺序。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旅行的句子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捕捉听力材料里的关键信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机票(可以仿制)和候机大厅图片。

2.教师准备中国地图。

3. 教师准备机场录像。

4.教师准备本课时的单词图片或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1.热身(Warm-up)

(1)教师提供城市的相关信息,学生抢答城市名称。

如:Great Wall ---Beijing   Ocean Park--- Hong Kong

Spring city--- Kunming   East phearl--- Shanghai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各城市名称贴到教室的四周。

(2)小组竞赛。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教师说一个城市名称,学生就跑向该城市,并说:I’m going to visit ….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2.预习(Preview)

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前一页的表格(设计旅行计划)。

如:Where are you going on your holid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are you going with?When are you going ?

How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re?

3.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  从上一环节学生的回答中(I’m going to … by plane.),教师自然引出:Why are you going to … by plane?引导学生回答…is far from here. 然后教师继续引导How far is … from…? 2 hours? 3 hours? 最后引出句型It’s …hours by plane. 教师板书该句带读。

(2)  出示中国地图,用其他城市替换操练:How far is … from …? It’s … hours by plane.接着用其他交通工具替换操练How far is … from…? It’s … hours by train / bus / van / bike。

(3)  教师出示机票,介绍:Mike is going to visit Kunming with his family by plane. Look !They’re the tickets of the plane.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first?呈现候机大厅的图片(包括Good to know部分的设施和标志),师生一起介绍认读Airport的标志及乘机的基本手续和顺序。

(4)  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乘机手续词卡:board, security, check in (have boarding pass),请学生排一排顺序,演一演。在学生表演的`同时,播放Listen and write的机场广播,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登机口。其余学生完成听音填空练习。

(5)教师介绍课文情景:Now Mike and Kathy is at the gate 24.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提供部分单词:far,three hours, weather, spring city, sunny, different places, buy folk clothes, suitcase请学生小组合作,编出一段对话。

(6)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7)以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Answer the question的抢答,教师可补充相关问题。

如:Why is it usually sunny and warm in Kunming?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in Kunming?

4.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学生课后活动和分层作业设计)

(1) 配音。在静音状态下,循环播放登机录象,请学生采用集体讨论、自由组合、分工合作等形式完成配音任务。

(2)大联想。教师提供三个城市图片(如:Beijing, Kunming, Harbin),并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分别选择一个城市展开联想,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在图片下写出有关单词。

(3)完成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4)Tourism Ads show.分组进行比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制作旅游广告,画出广告画,附上让人喜欢的理由。然后在同学中宣传,有意前往的同学可以签名预约:I’m going to visit….比比哪组宣传效果最好。

(5)切面包。让学生用小刀将面包状卡片上单词间没有间隙的句子进行识别后,根据单词切开。如Canyouhelpmewiththesuitcaseplease?

篇19: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模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个数乘分数》说课稿

《数字10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

分数小学六年级作文

关于《负数》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案

《船长》第二课时

《田忌赛马》第二课时 之二

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推荐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六年级10第二课时个数乘以分数的数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