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时间:2023-09-01 03:43:43 作者:四字四季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四字四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8月1月晚,湖北嘉鱼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 、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同志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

篇2:生命之舟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生命之舟”的含义。(重点)

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简明性。(难点)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体会军民的鱼水深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曾在电视上看到过1998年的那场大水,我们一定深刻感受到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是他们,为人民群众托起生命之舟。今天就请大家来看一则电视新闻,来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溃口(kuì) 营救(yíng) 率先(shuài)

障碍(zhàng)  穿梭(suō)  靠拢(lǒng)

肆虐(nüè)  转舵(duò)  迂回(yū)

2.理解词义。

率先:带头,首先。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往来频 繁。

同期声:拍摄影视作品 时与影像同步记录下的声音。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3.电视新闻的特点

一是视象性,即运用电视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获得最感性的认识。

二是综合性,即综合广播、报纸、摄影等表达方式的有用部分--用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信息。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完本文,你能说说哪个情节最难忘、最紧张、最典型吗?

明确:小女孩获救的过程。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明确:时间顺序。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完本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明确: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舟桥某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2.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

明确:二号冲锋舟。

(二)课文分析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 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自然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 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自然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1)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2)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处境危险:冲锋舟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营救工作  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以靠近。

3.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群众为什么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

明确:总结救助行动,点题。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三)语言探究

语言准确、生动、简明是电 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之一,你能分析下面句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吗?

(1)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明确:“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表现了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视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2)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明确:“顶冲”“转舵”“迂回”等词体现了拯救的艰辛。

(3)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 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两米、一米……

明确:“肆虐”“抗争”“靠拢” 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四、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二号冲锋舟(点)凌晨1点多--接受任务

凌晨3点多--营救苟峰

凌晨5点多-救起12人

救小女孩

各式轻舟(面)

五、课外拓展

课文中获救的小女孩名叫江珊。后来她告诉记者,洪水袭来时,她死死抱住一棵树,爬了上去。水涨一涨,她往上爬一爬,在树上过了一夜。只有9岁的幼小的生命与肆虐的洪水抗争,坚持了八个多小时,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小江珊抱着小树,面对凶猛的洪水而摇摇欲坠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示例:她想: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我不能撒手,我要 坚持,坚持,一定要坚持!

(2 )小江珊的爷爷江哲明也是被武警救出来的。后来,在武警官兵前来慰问小江珊时,他一眼就认出把他孙女从树上救到冲锋舟上的李金文总队长,他会怎样说?

示例:他会哽咽着说:感谢人民解放军,感谢你们救了我和小江珊,你们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侯晓旭

[生命之舟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3:(语文版)《生命之舟》教学实录

《生命之舟》教学实录<?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教材简介:课堂实录《生命之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语文出版社。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属新闻单元。列为自读课文。

2.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3.教学构想:采用多媒体教学。先用三则不同形式的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进行比较,引出所讲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4.课后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体会电视解说词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行为受到感动,表达其热爱之情。

 

《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实录

(多媒体教学)

王永文   李光棣

第1帧:一、思考:

1、注意下面三则新闻,想一想它们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处?哪一则与课文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新闻,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新闻后思考;

第2帧:读第一则: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0月30日电 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

(选自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帧:听:第二则——来自广播新闻(播放新闻)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 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

第4帧:看、听:第三则新闻——来自电视

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师:这三则新闻哪一则与课文的相同?

生:第三则。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命之舟》,是电视新闻。第5帧:2、课文《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解说词)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第6帧: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声?电视新闻如果去掉“同期声”部分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看屏幕。

第7帧:图片:(1)难忘98;(2)人间奇迹。

第8帧:二、合作解疑:

1、背景:8月1日——一个刻骨铭心、英勇悲壮的建军节。

簰洲遗恨——8月1日晚上8:20,湖北嘉鱼簰洲湾突发溃口,

——前来实施救援抢险任务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和空军某高炮营:

15辆军车被无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壮烈牺牲。 

——这一天,是嘉鱼县1.8万防汛大军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第31天。

——空军某高炮营指导员高建成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7岁的小江珊凭着顽强生命力,独自在一棵树上坚持了9小时,最终获救;

——战士邵飞驾着冲锋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9簰洲湾发生溃口后)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

3、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 ,说说导语 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1998年8月1日晚8:20

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阅读新闻导语 部分,回答问题:

导语 交代的新闻时间是:8月1日晚8点20分导语 交代的新闻地点是:湖北嘉鱼簰洲湾

导语 交代的新闻人物是:舟桥某旅和公安消防总队官兵导语 交代的新闻起因是: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导语 交代的新闻事件是: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 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4、阅读新闻的主体和语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结语的作用是(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5、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处境危险——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顶冲。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小树,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 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4)8月1号---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千万别动!简析:A、语言特点:既简明,又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4、思考:为什么这艘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明确: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赞扬,感激与热爱)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以抗洪的名义,忘记98就意味着背叛! 

四、小结:

1、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

2、电视新闻的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现主题

3、98抗洪将士的精神——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五、音乐欣赏yinxiangsucai\\\\weileshui.rm

篇4:《生命之舟》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目标】

1.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学习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电视新闻是如 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学习难点】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 接】

一、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报道新近发生、发现和有重大变化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形式。这则新闻除了具备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 画合一;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二、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综合性、视像性、即时性。

A、综合性。电视新闻用视频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音诉诸受众。

B、视像性。电视新闻运用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产生一种现场参与感。

C、即时性。电视新闻的即时性,是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报道,或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三、背景资料:1998年 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自主学习】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靠拢(    ) 簰洲湾(    )溃口(    )      障碍(    )

穿梭(    )   迂回(      )      肆虐(    )(    )

2、词语积累

感人至深:

障碍:

靠拢:

肆虐:

【问题探究】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2、划分课文段落(本文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导语:(        段)

主体:(        段)

结语:(        段)

3、表明营救 过程中情况紧急的句子有那些?(请在文章中找出来,并标记)

4、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5、为什么最后一段要详细纪录所营救的群众人数?这说明了什么?

6、长江流域在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家知 道造成这次洪水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教后反思】

【自主学习】1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靠拢(lǒng)    簰洲湾(pái) 溃 口(kuì)    障碍(ài)

穿梭(suō)      迂回(yū)   肆虐(sì nüè)

2、词语积累

感人至深:令人非常感动。    障碍:挡住道路,不能顺利通过。

靠拢:挨近,靠近。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起破坏作用。

【课堂探究】

1、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2、划分课文段落。

本文可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导语:(1-2段)簰洲湾溃口,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主体:(3-8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结语:(9-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4、为什么群众要称这些冲锋舟为“生命之舟”?

解放军、武警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所以称他们驾驶的冲锋舟为“生命之舟”,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赞美之情。

5、为什么最后一段要详细纪录所营救的群众人数?这说明了什么?

文中最后详细介绍被营救的群众的人数,有力地说明了战士们 与洪水做斗争的行动之迅速,效率之高。

6、长江流域在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家知道造成这次洪水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如何才能避免这 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就要保护大自然,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等。

侯晓旭

[《生命之舟》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5:《生命之舟》教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辨字组词。

暮洲()梭()逐()虐()

幕()州()俊()遂()谑()

3.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水和矿物质盐类,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也参与躯体的组成,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并且但是B.即使而且但是

C虽然而且但是D.如果而且那么

4.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X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呢?

9.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10.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答案

一.1.2.略

3.C

4.A

5.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性。

6.略。

二.7.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靠拢的艰难。

9.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

10.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篇6:《生命之舟》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背景资料

8月1月晚,湖北嘉鱼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题目解说

19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XX同志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 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 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释疑:

第一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_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7、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生命之舟》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生命之舟《是一篇电视新闻,作者梁家新等。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刮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二、字词拼音

率先(shuài) 肆虐(sì nüè) 簰(pái)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生命之舟》教学反思

我在导入新课时,选取了《众人划桨开大船》这首歌曲,因为担心学生不会唱,造成课堂混乱,结果音乐响起,很多学生都在跟唱。我其实应该课前在学生中调查,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歌曲。后来几个班,工干脆作了调整,先让课代表布置任务,收集与合作有关的歌曲,选同学们都会唱的歌曲,提前唱几遍,后来我发现学生唱得最多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和《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两首歌曲,感觉效果非常好。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我在集体备课后作了调,整个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十一个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效率高,在总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分析为什么有些小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学生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学正赶上我生病期间,为不耽误教学内容,我临时指定一批学生,提前研读教材,提前备课,课堂上充分展示,虽是初次尝试,感觉效果不错。

在《合作宝典》这一框,我引导学生回顾上两框内容,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好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合作,怎样的合作方能创造双赢高效呢?你有哪些与人合作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然后结合事例分析,自编自导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尽量创造机会给学生,但我还是不能完全放开手脚,有时候存在话语霸权,自主学习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篇8:生命之舟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之舟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之舟1

教学执行时间:10月14日

一、课程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教    学    活    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

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

各抒己见:因为它有图片,有声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与其他途径比较更直观,也很方便。

2。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见参考资 料)

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

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生:时间顺序。

3.提问: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二号冲锋舟。

4.师: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生:“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

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冲去”、“转舵”、“迂回”等词又体现了拯救的艰辛;?肆虐”、“抗争?、

“靠拢”这些词又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点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6.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新闻的特点,提醒学生感受电视解说词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见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2

教学执行时间:2010月15日

一、课程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教    学    活    动

板书设计

本文特点

(1)声画合一。    (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    (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参考资料

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2)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

A综合性电视新闻用视频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音诉诸受众。    B视像性电视新闻运用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产生一种现场参与感。

C即时性电视新闻的即时性,是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报道,或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成为新闻,需经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载体及时传播。新闻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新闻可以分为许多形式:按事实发生状态分,有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按事实发生与报道时间的差距分,有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有国际性新闻、全国性新闻地方性新闻。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有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有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等。按不同的文体样式又可分为消息、特写、通讯等。

3.消息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其中标题又可分正标题和副标。标题是一篇消息的题目,正标题要能够准确醒目地概括消息的内容,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引申,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说明。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学生课后作业:

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或地方台的电视新闻,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

课后体会 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篇9:4、走进纽约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4、走进纽约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2.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3.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从“9・11”事件导入  ,简介纽约: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立体反映描写对象。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1.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1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2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5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静2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风力之大,大厦之高4交通乘电梯……按摩动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2.       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l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l       “路。直线。交*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3.       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l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l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4.       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明确:比喻手法,如:l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l       “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夸张手法,如:l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5.       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l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l       “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四、小结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五、拓展延伸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4、走进纽约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篇10:八年级上 23 核舟记 教案

八年级上 23 核舟记 教案

23 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O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O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O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a.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a.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b.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a.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a 奇异。“明有奇巧人”。b.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a 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b 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a 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a 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

篇11:23、游恒山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3、游恒山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法学法】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 :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参考资料

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游恒山记〉一文以游踪为线索,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游记美文。

思路条理化。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

篇12:八年级音乐教案《生命之杯》

《生命之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生命之杯》,能够用热烈、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体会作品的风格。

2、能够参与欣赏、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感受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让音乐充满动感的作用。

3、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探索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生命之杯》片段,用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体验音乐。

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段欣赏

1、聆听B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B段。学生跟琴演唱旋律。(加入英文歌词唱一唱)

2、给B段打节奏。为B段伴奏。

一组XXXXXXXXX,一组加入手势,同时为B段伴奏。

3、播放A段,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打节奏感受音乐。

由关注节奏改为: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就像用生命去拼搏的大力神杯。

4、间奏、前奏、尾奏这一环节删去

5、关注力度,完整欣赏AB段。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

1)聆听,关注演奏乐器。

2)解释什么是前奏、间奏、尾奏,比较聆听,他们的演奏乐器。

出示间奏的定义,学生理解,并根据间奏的定义说出前奏和尾奏的定义。分别播放前奏音乐、间奏音乐、尾奏音乐,并给出相应手势,学生在欣赏整体音乐时,听到音乐后做出相应的手势。

3)出示节奏,律动。

听前奏音乐,用递进的手势体会前奏音乐的现场效果。

三、完整欣赏

1、把体验过的各种手段参与进来。

2、总结曲式结构。

这一环节改为:学生整体欣赏歌曲,做出相应手势和律动给教师提示,教师板书,而不应该是教师给学生总结曲式结构。

四、课堂总结

每一节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篇13:八年级音乐《生命之杯》教案

教学内容:

1、能够跟着音乐足球世界杯主题歌《生命之杯》的律动用肢体表现音乐的节奏。

2、感受其他各组同学设计的动作,互相学习。

3、跟着音乐的律动自己编创。

教学目的:

1、音乐与活动课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听、动觉的联觉效应,通过音乐刺激感官,使全身对音乐的空间、时间和能量做出反应而获得音乐感受,在此体验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

2、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体验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开启自身心灵的能力及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教师的要求要清楚、具体、明确。

2、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独特的肢体表达方式。

3、强调动作与音乐的协调和统一。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师:复习歌曲《奥林匹克号角》,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这首歌曲,希望能用流畅和谐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生:全体演唱。(录音)

2、播放录音,学生自我评价,并改正。

二、听赏《生命之杯》。

1、播放乐曲,初听,整体感知。

2、简介。

3、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4、师补充:这是法国世界杯足球赛的主题歌。歌曲鼓舞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这首洋溢着生命力量的歌,其传播已超越球赛和国界的范围。它鼓舞人民弘扬个性,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复听《生命之怀》请问: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6、学生回答,教师可做补充。

三、学唱《生命之杯》。

1、感受歌曲:播放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并体会歌曲的含义。

2、学唱歌曲:跟琴学唱。大跳音程延演唱困难时,可以用激发情感来带动气息的准备。

3、拓展歌曲:在了解歌曲的含义的基础上,学生能用正确的情绪和声音演唱。

4、个别表演。(时间允许)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体会。

2、教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

复习、巩固歌曲。

篇14:八年级音乐《生命之杯》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生命之杯》,能够用热烈、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体会作品的风格。

2、能够参与欣赏、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感受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让音乐充满动感的作用。

3、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探索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生命之杯》片段,用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体验音乐。

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段欣赏

1、聆听B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B段。学生跟琴演唱旋律。(加入英文歌词唱一唱)

2、给B段打节奏。为B段伴奏。

一组XXXXXXXXX,一组加入手势,同时为B段伴奏。

3、播放A段,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打节奏感受音乐。

由关注节奏改为: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就像用生命去拼搏的大力神杯。

4、间奏、前奏、尾奏这一环节删去

5、关注力度,完整欣赏AB段。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

1)聆听,关注演奏乐器。

2)解释什么是前奏、间奏、尾奏,比较聆听,他们的演奏乐器。

出示间奏的定义,学生理解,并根据间奏的定义说出前奏和尾奏的定义。分别播放前奏音乐、间奏音乐、尾奏音乐,并给出相应手势,学生在欣赏整体音乐时,听到音乐后做出相应的手势。

3)出示节奏,律动。

听前奏音乐,用递进的手势体会前奏音乐的现场效果。

三、完整欣赏

1、把体验过的各种手段参与进来。

2、总结曲式结构。

这一环节改为:学生整体欣赏歌曲,做出相应手势和律动给教师提示,教师板书,而不应该是教师给学生总结曲式结构。

四、课堂总结

每一节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7上教案6

生命之舟小学作文450字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安全征文:让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上学期Lesson 7 教案

《诗词》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短歌行》教案

第一课《忆读书》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锦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