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

时间:2023-12-13 03:36:45 作者:阳雨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阳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一、简介

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二、学习者分析

1、初一学生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学习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

3、学生初步具有读图、识图、使用地球仪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本课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能够在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

3)能够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图上或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能识别七大洲的轮廓。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洲大洋位置的学习,增强地理空间概念。

2)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及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学习方式主要为探究、合作、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评价维度:

1、课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与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现、各组之间的竞争情况等。

2、课后:根据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1、本课中应用课件实现分组选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运用动态图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静态图片突出教学的直观性。

3、应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性拼图,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4、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过程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资料:

文字资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知识进行细化。

图像资料来源:

1)来自扫描,如:东西半球世界地图;

2)来自教学软件,如:世界海陆分布、亚欧分界等;

3)来自互联网,如:地球自转的GIF图像;

4)自制图像,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大陆、半岛、岛屿图等。

2、教材处理:

把本课教学内容分解为四部分:

1)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名称、轮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与大洲的位置关系,以问题式呈现给同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竞赛题。

3、课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进行图像制作和处理。

2)用Powerpoint进行整体设计制作。插入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设好链接。特别是有一些图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页面,这就要设好返回链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图课件,可以实现人机互动,加上计时器的运用,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比一比”计分板,按键可实现各小组得分的增减,最后获胜的小组还可以赢得“桂冠”。

4)与数字地球进行链接,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实施: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转动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自然的带入课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蓝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陆例。

2、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用数据采集的方法,统计海陆比例。学会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3、出示本节课题“大洲和大洋”,从学生认知角度。

篇2: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精选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能够在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活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3)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能力目标: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探究与拼搏奋斗的结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eq avs4al(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在各种地图中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并能灵活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eq avs4al(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各大洲、大洋的地理分布和相对位置。

eq avs4al(?教学设计) (设计者: )

eq x(教) eq x(学) eq x(过) eq x(程) eq x(设) eq x(计)

eq avs4al(●导入新课)

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开创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新 篇章;1961年4月12日,一个名叫尤里·加加林的原苏联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环绕地球轨道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遨游地球轨道时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你知道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吗?“人类给地球取错了名字,不该叫它地球,应叫它水球。”

研究显示:水星无水,地球少地。是不是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呢?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地球的真实面目。

eq avs4al(●合作探究)

(一)世界海陆分布

[课件] 展示“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照片”,然后,指着照片问,蓝色代表什么?(海洋。)黄色代表什么?(陆地。)让学生对比两图,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学生回答:都是海洋面积大。)

[活动] 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

[教师]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数要多一些,当然,由于我们班只有几十个人,加上抛地球仪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比例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课件] 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问: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且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看书中的阅读材料回答)(学生看书回答:只能靠远行,如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

[承转] 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课件] 接着提问“地球?水球?”

[教师] 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

[教师] 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师生总结] 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它“地球”。

[课件] 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观察得出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教师] 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而且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不信,你们可以在地球仪上试一试。

[板书]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课件]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过渡] 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学生读教材第32页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含义。

[课件] 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

[课件] 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回答: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篇3: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等。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看地球仪和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通过卫星照片形象分析出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地理特征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分析世界海陆分布图

分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分析图片《地球?水球?》

分析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图

分析大洲和大洋分布图

阅读《大洲的命名》

阅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

篇4: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精选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 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形式掌握基础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通过读图、绘图等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四、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五、教学难点: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说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八·教学工具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九、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蓝色是海洋,绿色是平原及地势较低的地方,(越绿地势越低)黄褐色是山地及海拔较高地,(越黄地势越高),白色是云团。我们可以看到蓝色居多,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是不是总体蔚蓝色的星球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教师: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 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想。

学生:略

教师总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艰苦的。在这过程,需要敢于冒险,渴望新知的人去勇于探索,人类地球面貌的探索不会停止·····

(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教师:讲完对人类地球的探索过程,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人类对地球母目前的探索的结果,一起认识下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教师:了解了这些概念后,下面我们来思考一道题,大家看图,思考下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回?答

篇5: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精选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课时要求和教具使用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一】世界海陆分布

1.读教材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初一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大全

篇6: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代号填入题后括号)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这是因为( )

?A.地球上森林密布 B.地球表面全部被海水覆盖

?C.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空气折射了太阳光,使地球呈现蓝色

?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图案。图1所示的枕头上就有世界地图,据此回答2~4题。

图1?

2.在“枕面地图”中未能示意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3.在“枕面地图”中有一条横线,该线最有可能示意的是( )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南回归线

?4.图中的甲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

?A.格陵兰岛 B.伊里安岛 C.加里曼丹岛 D.马达加斯加岛

?读下面四个大洲的轮廓图,回答5~7题:

图2

5.这四个大洲中,被三个大洋包围,终年冰雪覆盖,且唯一无人定居的是( )

?A.(A) B.(B) C.(C) D.(D)

6.大洲B与D之间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7.近日,非洲国家肯尼亚商场发生恐怖活动,我国一名公民遇难。要查找肯尼亚在哪里,应该到图上哪个大洲找?( )

?A.(A) B.(B) C.(C) D.(D)

8.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的是( )

A B C D

图3

9.从图3可以看出,陆地相对集中在( )

?A.北半球和东半球 B.北半球和西半球

?C.南半球和东半球 D.南半球和西半球

10.被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和太平洋 B.南极洲和北冰洋?C.亚洲和北冰洋 D.大洋洲和太平洋

?读下面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12~13题:

图4

12.图中的大洋E是?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3.对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叙述错误的是 ( )

A.B是海峡 B.D是岛屿 C.A是岛屿 D.C是半岛

?世界的大洲中,有的完全连在一起,有的“手拉手”,有的被海峡分开,没有连在一起。读下图四个大洲的轮廓,完成14~16题

图5

14.图中四个大洲中,唯一不与其余三个陆地上相连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篇7: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练习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下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

1、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叫

A.半岛 B.海峡

C.岛屿 D.海湾

2、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又被称为“水星” 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C.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 D.陆地彼此连成一片

3、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4、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在陆地分布最集中的陆半球中,陆地约占

A.71% B.48% C.90% D.29%

5、中国东临的在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水半球的范围最接近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读图回答

7、甲、乙、丙、丁四大洲中,与其它三个洲都相邻的大洲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甲、丙、丙三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甲、乙、丙、丁四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乙丙 D.甲乙丁丙

10、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篇8: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目标导学

第一阶梯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第二阶梯目标:2、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布特征。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地球表面 %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 %,所以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更像“ ”。

2、世界海陆分布不均,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 半球。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 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 半球。

南北两极看:北极周围是________,南极周围是________(填陆地或海洋)

3、从课本第32页图2.4中可以看出,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 面积大于 面积。

4、阅读课本第32页图2.5,把下列地理名称与其相对应的描述组合。

A.大陆 ①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B.大洲 ② 大陆与其周围的岛屿

C.岛屿 ③ 大洋的边缘部分

D.半岛 ④ 地球上面积广阔而完整的陆地

E.海 ⑤ 四面环水的一块陆地

F.海峡 ⑥沟 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A—( ) B—( ) C—( ) D—( ) E—( ) F—( )

5、陆地分为 个大洲,按照面积大小排列,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6、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合作探究】

观察“世界地形图(地图册第二页)”,“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图(课本32页图2.5)”,分清半岛、岛屿、大陆、大洲、海、大洋、海峡等概念。

大陆

面积 的陆地

世界最小的大陆

世界最大的大陆

岛屿

面积 的陆地

世界最大的岛屿

大洲

和周围的 合起来 例如: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三面 ,一面与陆地相接)

例如:

海洋的 (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

(远、近)

例如:

海洋的 (中心、边缘)部分,离大陆较

(远、近)

例如: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例如:

探究二:在下图相应位置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探究三:读大洲和大洋分布图

1、世界有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

2、七大洲的分布及特点:从南北半球看,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位于 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主要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 半球,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分布在 半球。

3、世界有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

(一)精挑细选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

2、下列各洲能看到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是?

A、非洲 ?B、大洋洲C、南美洲? D、?南极洲?

3、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

A、北冰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4、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 )

A、大洋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南美洲

5、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B、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C、有两块大陆被赤道穿过 D、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6、世界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的组合是:?

A、欧洲、太平洋 B、亚洲、太平洋? ?C、南极洲、大西洋 D、非洲、印度洋

7、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名称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大洲:A B C D E F ____ G 大洋 H I J k

篇9:《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②能力目标:

1、能在空白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四大洋。

2、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其相对位置。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爱我家园的品质。

二、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

四、教学过程:

1、谈话 导入。: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水球。

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习方法。地球动画和图片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动手观察 探究新知

(1) 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 2 ) 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 ) 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3、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 5、)“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习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六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篇10:《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

一、设计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1.人类的栖息地是怎样的,教材首先列举了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再以地形图直观地呈现出大陆、半岛、岛屿等的不同。从陆地到七大洲,让学生对各大洲的名称、位置、大体轮廓有一定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点应放在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2.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虽远不及陆地那么直接、深入、持久,随着陆地多种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不断提高,海洋逐渐成为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新领域。海洋和陆地一样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和对象。课本在对四大洋的划分进行说明后,还介绍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海洋资源,并举例说明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类型

多媒体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相关视频、手工制作的七大洲轮廓图

二、基本思路

教师、学生、媒体组合→展示音像、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图片→展示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作小结→展示七大洲轮廓图,观察思考→展示七大洲分布图→展示视频,学生观察→介绍交通要道,趣味小结。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节选有关地球全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从小家进入人类的大“家”的学习中来。

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思考,对海陆分布有个感性的认识。

【板书】一、人类的栖息地

学生活动:读图2-2,对比海陆面积大小。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广东省地图(包括南海部分海域),学生读图找出雷州半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讨论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略。)

【板书】2.七大洲

学生活动:读图2-4,找出七大洲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分布,观察它们的轮廓特点,大小比较。(学生回答)

以组为单位,竞赛回答问题,出示制作的大洲轮廓简图,让小组强答,并描述其形状。(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

(过渡)这些大洲之间远隔重洋,我们找找看都有哪些海洋?

【板书】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1.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演示课件)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主要是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

(小结,并对海洋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作简单叙述。)

【板书】2.海洋资源

(学生活动)分发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重要交通要道的相关资料,学生讨论,师生小结。

最后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画一幅世界大洲大洋的简单轮廓图。

篇11:《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篇12:《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

众多概念的理解、众多地名的记忆

四、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形图”、“世界海陆分布图”及以它为底图的各大洲轮廓剪成的图片,并为每张学生桌上准备一个小地球仪。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读图启发式、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教法、学法、目的

导入新课

1、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

2、他为什么说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名叫“水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海陆分布图”

1、海陆面积哪个较大?

2、比例大概是多少?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水球”的印象,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讨论

1、加加林说得有没有道理?

2、是否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

开放性地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放在讨论后阅读,更能使学生理解“地球”名称的来源,激励他们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上海陆分布是否均匀?

2、联系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旧知”,看哪个半球陆地大些?

3、通过地球仪演示归纳:任一半球,海洋陆地

通过观察,分析海陆分布大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读图

1、指导学生读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讲解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大洲=大陆+附近岛屿

2、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岛屿、大陆、大洲、半岛及大洋、海和海峡图2.5(景观图)。

生动直观,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到准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又可把概念迁移到地形图(平面图)上。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的位置

2、分别找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上的大洲;

3、读“世界地形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

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游戏

1、出示各大洲的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底图

2、游戏一:请七个学生各拿一张(代表一洲),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

3、游戏二:比一比,看谁把七大洲在黑板的底图上拼得最快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各大洲轮廓、相对位置的印象

记忆、训练

1、观察七大洲面积的大小;

2、投影七大洲面积数据,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大小顺序;

3、老师示例谐音记忆:亚非美(北美)男(南美)是南极欧阳(大洋洲)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1、七大洲各被哪些大洋包围?

2、分别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四大洋位置;

3、比较四大洋面积的.大小。

指导学生根据大洲的位置记忆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归纳总结。

在“世界地形图”、地球仪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反复训练,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上的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篇13:《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知识和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这个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教授新课]

一、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2.5,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

1.名称及轮廓: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2.6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 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

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

C、Europe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

D、“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E、大洋洲怎样得名?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师引导: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可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记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就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先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来学习大洲的轮廓。

教师示范:教师在图上作示范,启发学生如何按几何图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轮廓特征,勾画大洲轮廓。

师生互动:教师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轮廓简图,学生说出它们的洲名。

学生活动:试勾画一个大洲的轮廓简图。

[过渡]知道了七大洲的轮廓后,我们来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2.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认真阅读图2.6,回答一组抢答题:

A、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B、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几个?

C、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教师追问:请大家认真观察七大洲分布图和图2.7,抢答:

A、哪些大洲的陆地是相连的?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B、哪些大洲仅以运河或海峡相隔?

教师启发:刚才我们只是了解了七大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布情况,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一南一北成对分布,各大洲的轮廓大都是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为什么会这样呢?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座的同学都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只要大家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说不定这个奥秘将来就能被你们揭开。你们有没有信心?我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追问:这个组的同学认为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很好,那怎样确定呢?

教师指导:在“世界地形图”上以非洲为例用经纬网确定大洲位置。

教师提问:

A、非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回归线)

B、非洲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南回归线)

C、赤道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中部)

D、哪条特殊的经线穿过非洲大陆?穿过非洲大陆的哪个部位?(0度经线、西部)

E、请注意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的位置。

教师示范:边讲边在经纬网底图上贴上非洲的轮廓图。

教师引导:知道这种方法后,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贴亚洲的轮廓图。

教师提问:

A、亚洲北端被哪条特殊的纬线穿过?(北极圈)

B、亚洲南端的岛屿被赤道穿过没有?(被穿过)考资源网

C、东西经180~经线和东经90~经线穿过亚洲大陆没有?各穿过亚洲大陆的哪个部位?

教师示范:贴上亚洲轮廓图。

教师解释:教师边贴南极洲轮廓图边解释:由于地图的绘制方法不同,得到的大陆形状就会发生变化,在这幅图上,经线画成了平行的,所以位于极点附近的南极洲的面积和形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提问:下面我请四个同学带着地图来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请大家看看他们贴对了没有?如果有错误,哪个同学来给他改正?

学生活动:学生贴出其余大洲的轮廓图。

教师总结: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怎样在地图上确定七大洲的位置,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四大洋。

三、四大洋

教师引导:根据对大洲的学习,你们认为认识四大洋,首先需要了解些什么?(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追问:那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知道了四大洋的名称后,还需要了解什么呢?(四大洋的位置)

教师追问:怎样确定四大洋的位置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讲解:对,我们可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即用相对位置的方法来确定,例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指图)

教师提问: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启发:我们还可以用方位来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如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和印度洋又怎样描述呢?

教师启发: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那北美洲又濒临哪些洋呢?

学生活动:学生上来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教师总结: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情况,并启发学生小结:

A、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B、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C、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各有哪几个?

D、赤道横穿哪两个大洲的大陆?

E、怎样确定七大洲的位置?

F、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大西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印度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北冰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

G、确定大洋的方法是什么?

{巩固练习}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为了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我要请一些同学来在电脑上完成七大洲和四大洋拼图练习,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请4~5位学生上来完成拼图练习,其他学生边看,边完成教材3l页的活动4。

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活动。

{小结}

教师启发: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还让我们学会了在地图上确定位置的两种方法,即用经纬网确定大洲的位置和用相对位

置来确定大洋的位置的方法。)

教师讲述: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用,希望同学们回去认真复习。

【板书设计】

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作业布置】

写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

篇14: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

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篇15: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提问]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练习]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

[教师讲述]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个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脉、河流、海峡等常常成为大洲的分界,请在图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欧、亚两洲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提问]观察地球仪,注意七大洲的轮廓,按面积请说出七大洲的顺序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学完陆地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

3.洋与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一般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与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练习]完成第27―28页“做一做”。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海陆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科学家都曾经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不少的学说。其中著名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海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其他学说的基础上,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投影片]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8―29页的“读一读”及29页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①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②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④在大陆漂移过程中,面积缩小的大洋和面积扩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魏格纳为了研究大陆的漂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正是一种科学献身精神。今天人们已经接受了魏格纳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陆分布是因为大陆漂移的结果”观点。到了本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大陆的漂移是因板块运动造成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分成六大板块。(请同学指出六大板块名称)

②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请同学注意板块的边界和板块的运动方向。)

③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带。(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带。)

[练习]课文第30页“想一想”。

[提问]看六大板块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地中海在缩小,而红海在不断扩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靠拢,而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在相互离开。)

布置作业绘制海陆轮廓简图,并注意掌握绘制技能,在绘图中复习本节知识。

篇16:地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大洲与大洋说课稿

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

初一地理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埃及地理教案

春天,大洲广场散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洲和大洋》的地理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