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

时间:2024-01-27 03:37:11 作者:灏岚c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灏岚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会列举出周围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探索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2: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

一.新课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那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体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让学生说出自己搜集到的生活中有关用负数表示的量.

3.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下面的一些量,能用学过的数表示吗?

例1 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 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 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二.新课讲解:

1.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分组讨论:上面这些例子中出现的各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里出现的每一对量,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买出都具有相反的意义.

让学生再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正数与负数

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零上5℃用5表示,那么零下5℃再用同一个数5来表示就不够了.

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就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在例1中,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

在例3中,如果规定收入为正,收入500元计作500元,那么支出237元应记作-237元.

在例4中,如果水位升高1.2米记作1.2米,那么下降0.7米计作-0.7米.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象这样的数是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以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5可以写成+5,+5和5是一样的.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6 任意写出5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例7 “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必定就是负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例8 A地海拔高度是70m,B地海拔高度是30m,C地海拔高度是-10m,D 地海拔高度是-30m.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

分析 根据题意,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的为负,所以-10m是低于海平面10米,-30m是低于海平面30米.画出示意图即可求解.

解 由图知,A地最高,D地最低.

所以,A地与D地的高度差为70+30=100(m).

所以,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100米.

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如下结论: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

1.举出几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2.在中国地形图上,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处都标有表明它们高度的数(单位:米),如图所示,这个数通常称为海拔高度,它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请说出图中所示的数8848和-155表示的实际意义.海平面的高度用什么数表示?

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数与数之间用逗号分开)

正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三、课堂小结:

用正数和负数可以简明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学里所学的除0以外的数,即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要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作业:

P5习题1.1 7、8

五、教学后记:

篇3: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 ,

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习题2.1:1题。

篇4: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3.75)+(-22.5)=-26.25

(2)

初一上册数学一单元教案.png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1.37.8 2.1.081

篇5: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教案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 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 ,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

篇6: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教案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篇7: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教案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p或mx+n=±p(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12=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布置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教案

篇8: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且知道a×a记作 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前几节课,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具备了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意识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学习任务分析

新版教科书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学会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现实背景中,感受有理数乘方的必要性,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经历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领悟乘方运算符号的确定法则。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

概念;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第四环节:随堂演练,符号法则;第五环节:联系拓广,发散思维;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阅读理解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计算每一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五小时经过十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

活动目的: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乘法运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同时体会细胞分裂的述度非常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活动的注意事项: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乘法运算计算五小时一个细胞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这个过程不要一次完成,而应让学生仔细分析,逐步完成,并依次类推,如果一次分裂成2个,第2次分裂成2×2个,第三次分裂成2×2×2个.因为五小时要分裂10次,所以第十次分裂成2×2×2………×2×2个.得到这个结果时要指出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的速度非常快的事实.二是要指出这种表示方法很复杂,为了简便,可将它写成210,表示10个2相乘,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指出这就是乘法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环节:定义乘方,熟悉概念

活动内容:1.归纳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符号表示法,定义乘方运算的概念。

2.通过练习熟悉乘方运算的有关概念.

填空:

(1)(-2)10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_

(2)(-3)12表示______个_______相乘,读作_________,

(3)( 1/3)8的指数是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

(4)3.65的指数是_________,底数是________,读作_______,xm 表示____个_____相乘,指数是______,底数是_______,读作_________.

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1)6×6×6; (2)2.1×2.1;

(3)(-3)(-3)(-3)(-3);

(4) .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建立符号感,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习新知识,认识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 ,通常指数为1时省略不写。

活动的注意事项: 教科书在给出乘方运算的 概念后,有关练习放在随堂练习的第一题中.为了及时消化新知识,要完成活动中的填空练习及乘方与乘法的相互转换,真正弄清楚幂的读法和写法,区分幂的指数和底数.

第三环节:例题练习,乘方运算

活动内容:教科书例1,例2分别计算:

例1:① 53 ;② (-3)4;③ (-1/2)3.

篇9: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②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③培养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奇妙性;

②领会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数学素养。

② 通过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人文素质,鼓励猜想,倡导参与,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建立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②会进行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①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方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

②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自主探索、逐步递进.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肯定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教学用具

纸片模型

6.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教者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问题一:细胞分裂问题:

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

问题二:问题二: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

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

学生动手操作,

回想情景,发现规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能力

让学生亲历每个因数都相同时的乘法,书写起来的冗长,所以才需要创造一种简单的形式

学习新知

2个4相加可记为:4+4=4×2

6个2相加可记为:2+2+2+2+2+2=6×2

4个a相加可记为:a+a+a+a=4a

n个a相加可记为:a+a+a+……+a=na

类比可得:

64个2相乘可记为: 264

n个a相乘又记为什么呢?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几个相同的因数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如果有n个a相乘,可以写成 ,也就是 EMBED Unknown

其中 叫做 的n次方,也叫做 的n次幂. 叫做幂的底数 可以取任何有理数;n叫做幂的指数,可以取任何正整数.

特殊地, 可以看作 的一次幂,也就是说 的指数是1.

例如: 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底数是-2,指数是4;表示4个-2相乘. x看作幂的话,指数为1,底数为x.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写成乘方形式时,必须加上括号.

在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意义的情况下,提供例1,指导学生完成,巩固概念的理解.

1.(口答)

把下列相同因数的乘积

写成幂的形式,并说出底数和指数:

(1) (-6)×(-6) ×(-6)

(2) × × ×

⑶ EMBED Unknown 的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_,它表示______;

⑷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它表示______;

⑸ 的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_,它表示_______;

例1.计算:

(1)(-3)2 (2) 1.53

SHAPE MERGEFORMAT

例3. 解决实际问题:

将一张足够长的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后裁开,叠放在一起,再同时对折裁开,继续叠放在一起,继续对折、裁开、叠放,这样进行20次,能有多高?有人说比30层楼房还要高,你相信吗?

分析:每层楼房按3米计算

(1)0.1毫米×220=0.1毫米×1048576

=104.8576米

104.8576÷3≈34.95

(2)如果连续进行30次,会比12个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你信吗?

0.1毫米×230=0.1毫米×1073741824

=107374.1824米

8844.43 ×12=106133.16米

篇10: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数学思考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复习与回顾

活动2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3 学习乘方的有关概念

活动4 应用、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

活动5 探索幂的符号法则

活动6 应用、拓展有理数的乘方

活动7 讲数学故事

活动8 小结与布置作业

活动9 思考题 回顾小学学习过的一些概念,承上启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氛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检验新知的掌握情况,把在幂的理解上容易错的题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巩固乘方的意义。

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梳理知识,学生获得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

1.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棱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活动2

出示细胞分裂示意图

下图是细胞分裂示意图,当细胞分裂到第10次时,细胞的个数是多少?

SHAPE MERGEFORMAT

活动3

问题1

思考:

1.什么叫做乘方?

2.什么叫做幂?

3.什么叫做底数、指数?

问题2

4.在 中,底数a表示什么?指数n表示什么? 就是几个几相乘?

活动4

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一、填空

1.在 中,15是__数,9是___数,读作_________

2. 的底数是__,指数是___ ,读作_________

3. 中,-6是___数,12是___数,读作________

4. 的底数是___,指数是__,读作_________

5. 7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

6. X底数是______,指数是_____

二、把下列乘法式子写成乘方的形式

1、2×2×2×2×2=_______

2、(-1)×(-1)×(-1)×(-1)×(-1)×(-1)=______

3、× × × =_______

三、把下列乘方写成乘法的形式.

1. =_________________

2. = 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

问题1

与 有何不同?

问题2

计算

(1) (2) (3)

问题3

计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活动6

问题1

目标检测

(1) 是___数 (2) 是___数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问题2

拓展训练

你能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试一试.

活动7

问题

棋盘上的学问

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活动8

小结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

2、总结五种已学的运算及其结果?

布置作业:

1.教科书47页第1题

2.收集生活中有关乘方运算的例子及趣闻故事

篇11:有理数的减法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从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异号两数相减。难点:异号两数相减。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3.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如何计算?

4.3-10有意义吗?它应当等于多少?

注:问2是要向学生强调,两数的和不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一个数加一个非零的有理数,其和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问3是向学生说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多少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要用减法运算。问2和问3都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

Ⅱ.新课讲解:

1.由问2、问3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3-10是没有意义的,因为3比10小,问3比10大多少,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但引入负数就不同了。如果你有3元钱向售货员买了10元的物品,如果售货员让你先把物品拿走,那么你将欠售货员7元。这件事实如用算式表达,即3-10=-7。

由实际运算的例子归纳有理微减法法则。

考察:3-10=3+(-10)=-7,3-(-10)=3+10=13,

(-10)-(-3)=-10+3=-7,(-10)-7=-10+(-7)=-17。

等式左边的运算结果,用减法意义求出。3比10大-7,3比-10大13,-10比-3大-7,-10比7大-17,或画数轴,让学生观察得出。考察以上计算后。提问:减法是否都可转化为加法计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讲解例题:

(l)补充例题:问15℃比5℃高多少度?15℃比-5℃呢?-5℃比15℃呢?

解:∵15-5=10,∴15℃比5℃高10℃;

∵15-(-5)-15+5=20,∴15℃比-5℃高20℃;

∵-5-15=-5+(-15)=-20,∴-5℃比15℃高-20℃。即-5℃

比15℃低20℃。

(2)教科书例1、例2。

Ⅲ.做一做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82页练习第1~3题。

Ⅳ.课时小结

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Ⅴ.课后作业

1.习题2.6A组第1~9题,B组选做。

《2.5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

2.(题型一)李明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计算|(-3)+_|,其中“_”是被墨水污染而看不到的一个数,他翻看了后边的答案得知该题的计算结果为6,那么“_”表示的数应该是.

3.(考点一)计算:(1)-2- (+10);

(2)0-(-3.6);

(3)(-30)-(-6)-(+6)-(-15);

《2.5有理数的减法》测试

16.下表记录了七年级(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正号表示比标准体重重,负号表示比标准体重轻),标准体重是50 kg.

姓名小明小丁小丽小文小天小乐

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kg)-5+3-7+4+60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的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篇1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通过计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难点: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地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四则(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_______,再算_______,如有括号,就先算__________.同级运算按照从___往___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理数的运算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p66,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作业

9.用符号“>”“<”“=”填空.

42+32________2×4×3;

(-3)2+12________2×ok3w_ads(“s00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5、小亮的爸爸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月工资2500元,按规定: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部分又要分为两部分,并按不同税率纳税,即不超过500元的部分按5%的税率;超过500元不超过20xx元的部分则按10%的税率,你能算出小亮的爸爸每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篇13:初一数学有理数试题

初一数学有理数试题

一、境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的倒数是____; 的相反数是____.

2、比–3小9的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

3、计算:

4、在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2,那么到点A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5、两个有理数的和为5,其中一个加数是–7,那么另一个加数是____.

6、某旅游景点11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 ,最高气温为8℃,那么该景点这天的温差是____. C

7、计算:

8、平方得 的数是____;立方得–64的数是____.

9、用计算器计算:

10、观察下面一列数的规律并填空:0,3,8,15,24,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5的绝对值是………………………………………………………(   )

A、5     B、–5      C、      D、

12、在–2,+3.5,0, ,–0.7,11中.负分数有……………………(  )

A、l个      B、2个         C、3个          D、4个

13、下列算式中,积为负数的是………………………………………………(  )

A、               B、

C、            D、

14、下列各组数中,相等的是…………………………………………………(   )

A、–1与(–4)+(–3)                B、与–(–3)

C、与                              D、与–16

15、小明近期几次数学测试成绩如下:第一次85分,第二次比第一次高8分,第三次比第二

次低12分,第四次又比第三次高10分.那么小明第四次测验的'成绩是…………(   )

A、90分     B、75分    C、91分     D、81分

16、l米长的小棒,第1次截止一半,第2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下去,第6次后剩下的小棒长为…………………………………………………………………(   )

A、      B、      C、       D、

17、不超过 的最大整数是………………………………………(   )

A、–4     B–3      C、3     D、4

18、一家商店一月份把某种商品按进货价提高60%出售,到三月份再声称以8折(80%)大拍卖,那么该商品三月份的价格比进货价………………………………………(   )

A、高12.8%     B、低12.8%    C、高40%    D、高28%

三、解答题(共48分)

19、(4分)把下面的直线补充成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

–3,+l, ,-l.5,6.

20、(4分)七年级一班某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为80分,数学老师以平均成绩为基准,记作0,把小龙、小聪、小梅、小莉、小刚这五位同学的成绩简记为+10,–15,0,+20,–2.问这五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分?

21、(8分)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 与     (2) 与    (3) 与  (4) 与

22、(8分)计算.

(1)              (2)

(3)       (4)

23、(12分)计算.

(l)       (2)

(3)     (4)

24、(4分)已知水结成冰的温度是 C,酒精冻结的温度是–117℃。现有一杯酒精的温度为12℃,放在一个制冷装置里、每分钟温度可降低1.6℃,要使这杯酒精冻结,需要几分钟?(精确到0.1分钟)

25、(4分)某商店营业员每月的基本工资为300元,奖金制度是:每月完成规定指标10000元营业额的,发奖金300元;若营业额超过规定指标,另奖超额部分营业额的5%,该商店的一名营业员九月份完成营业额13200元,问他九月份的收入为多少元?

26、观察数表.

根据其中的规律,在数表中的方框内填入适当的数。

篇14:初中数学有理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运算.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

例1 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 (2) 4+(-9); (3)-4+9; (4)(-4)+(-9);

(5)4+(-4); (6)9+(-2); (7)(-9)+2; (8)-9+0;

2.计算

(1)5+(-22); (2)(-1.3)+(-8)

(3)(-0.9)+1.5; (4)2.7+(-3.5)

探究活动

题目 (1)在1,2,3,4四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2)在1,2,3,…,11,12十二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3)在1,2,3,4,…,99,100一百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4)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一些什么数学规律?

参考答案 我们不妨不妨以第二问为例探讨,比如,在12,11,10,5这四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则这12个数的和是:-12-11-10+9+8+7+6-5+4+3+2+1=2.

现在我们将各数的符号加以调整,考虑到将一个正数变号,其和就要减少这个正数的两倍,因此可得到两个(明显的)解答:

(1)得+1变为-1,有-12-11-10+9+8+7+6-5+4+3+2-1=0; ①

(2)将(+6-5)变为-(6-5),有-12-11-10+9+8+7-6+5+4+3+2+1=0.②

又如,在11,10,8,7,5这五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得

12-11-10-9-8-7+6-5+4+3+2+1=-4,

我们就有多种调整的方法,如将-8与+6变号,有

12-11-10+9+8-7-6-5+4+3+2+1=0. ③

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现了规律:欲使十二个数的和为零,其中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必须相等.但

1+2+3+4+5+6+7+8+9+10+11+12=78

因此我们应该使各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各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均为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①式所表示的一个解答记为(12,11,10,5,1),那么②,③两式所表示的解答就分别记为(12,11,10,6)与(11,10,7,6,5).

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12,11,10,5,1)是一个解答,那么(9,8,7,6,4,3,2)也必定是一个解答.同样,对应于②,③两式,还分别有另两个解答:(9,8,7,5,4,3,2,1)与(12,9,8,4,3,2,1).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叫做对偶律.

此外我们还可发现,由于的三个数12,11,10其和33<39,因此必须再增加一个数6,才有解答(12,11,10,6),也就是说:添加负号的数至少要有四个;反过来,根据对偶律得:添加负号的数最多不超过八个.

掌握了上述几条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许多解答.最后让我们告诉你,第(2)问的解答个数并非无数多,其总数是124个.

有理数教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案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有理数》课件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除法》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初一数学课题完整教案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一数学有理数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