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

时间:2024-04-20 03:36:00 作者:config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onfi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欢迎大家分享。

篇1: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

1、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乡村的灯火》,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讨论法 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

1、学生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答案示例]:求学期间,“蛋糕”带给我们真挚的情谊

毕业之后,“蛋糕”传递着拉斯的祝福

如今,“蛋糕”引起我对大学生活美好的回忆

[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乡村的灯火》,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要点)

[答案示例]:①明亮的月亮灯下欢声不断

②耀眼的电灯光下彻夜狂欢

③辉煌的霓虹灯下惆怅思归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

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

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

四、布置作业:阅读《我的傻瓜妈妈》、《善良的种子》,完成文后问题。

篇2: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

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教学后记】

1、注重学情调查,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在一模考试前,我曾对记叙文阅读中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做过专题训练。一模考试结束,我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学生们的记叙文阅读依然得分率不高,特别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题,学生的得分率最低。据此,我决定再次对此内容进行专题复习,期待经过多次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力争在中考时取得优异成绩。

在教研员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中心备课组成员王汝臻老师的热情帮助下,我在教学中重点设计了三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完成文后问题。

接着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最后对同类题目再进行巩固训练。

2、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

这是一节再次的复习巩固课,为了引导学生全面准确解答此类题目,我在教研员冯老师的指导下,首先让学生做阅读,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分析解题思路,最后归纳总结出答题思路:

(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温习了以前的做此类题目的思路,又知道了自己的答题缺陷,这样,更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学生对此类题型的掌握。

3、受到时间的限制,有些问题讨论不够充分

在分析《我的大学》、《乡村的灯火》这两篇记叙文时,由于时间的限制,第二篇阅读文章没有分析透彻,特别是信息的提取从何而来,没有分析到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另外,由于是中考的语文专题复习课,针对性比较强,没有涉及到情感教育 目标,这也应该是教学上的一个遗憾。

总之,我认为本节基本上落实了课标,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篇3:记叙文复习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

记叙文复习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复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必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阅读记叙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 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 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6. 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 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 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 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

例1. (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  海潮

2.(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甲)里有7个加“”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 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 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 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 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 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 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 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 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 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

解析: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

答案:密密地斜织着

3. 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  绿  黄  箭头  瀑布

4.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 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教学反思:

青舟

篇4: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复习中记忆并掌握记叙文知识要点

2、提升学生记叙文阅读的水平,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幻灯1--2)

精析考纲: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分析层次,理解内容,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品词赏句,理解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4、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二、记叙文要点知识讲解(幻灯3--11)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4、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精描细刻。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可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7、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内容相同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可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概括段意的模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三、片段练习(幻灯12--13)

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第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第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第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四、记叙文阅读答题指导(幻灯14--23)

8、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9、关键句子的理解

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技巧: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

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重点语句的作用:

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考查角度比较灵活,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答题总原则

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

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

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

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

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

先读题后读文,粗略了解考察内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

认真读题,抓住关键性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

带着问题,精读题目涉及的相关内容,搜集信息。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像,确定答案范围。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写出答案。

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

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返回整体,对所作答案进行进行检验,以确保准确无误

五、记叙文阅读练习:

印发一篇记叙文练习。

要求学生按课堂上所了解的知识认真作题。

浅谈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淡淡的深情阅读训练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题

记叙文阅读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技巧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中考记叙文阅读攻略

高效阅读 记叙文 感悟

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通用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叙文阅读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