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文采斐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我爱这土地》 3
《我爱这土地》 3
一、教学目的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小结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提高理解能力
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进行思想教育
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篇4: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爱恋故乡的心弦。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这首以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写了多少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诗人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篇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篇6:《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篇7:《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篇8: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说明:
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现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约占整个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业考试不考,教师对诗歌教学有轻视的情绪。而实际上,诗歌在人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选《我爱这土地》进行这次教学。
教学法上,以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尽可能地避免无目的的泛泛讨论,避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收获很少。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1、个人朗读和专家朗读相结合;专家朗读安排了复调的形式,以突现朗读的个性化,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情动而辞发”。
2、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方法和能力先结合(具体什么方法:联系背景去读)具体诗歌朗读过程中从语言到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文本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互动时应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语文老师要担当这一文化使命,让心灵诗意的栖居,成为思想的芦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和教师的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师掌握,实际可以不用意象这个术语,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意象(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激发情感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
师:看着这一场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愤怒……
师:今天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11月17日,与《小兵张嘎》的背景相一致,当时,日军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任意地杀戮我们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通过朗读,同学们,你认为诗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生:爱国、勇敢、抗争……)
师:这是一只爱国、勇敢、敢于抗争的鸟,这只鸟实际上就是谁的写照?
生:诗人。
师:是的,诗人正是通过借助“鸟”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情感的!这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鸟对土地的热爱,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
3、思考问题:
师:这首诗,除了鸟、土地这些具体形象之外,还有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那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联系1938年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读一读)
生:暴风雨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并进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胜利的曙光,对新生活的向往……
4、师:看呀,为了我们祖国的黎明的,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那么,诗人笔下那只尽全力歌唱的鸟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
5、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朗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地整齐,但诗歌,光光读得整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情地去朗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师精彩的朗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6、欣赏任志宏老师的朗读。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试着、学着去读一读,读出情感。
7、学生学读。
师:下面
8、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有了体验,朗读诗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体味它精彩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应该”什么意思?
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把它改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也应该”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明面对祖国遭受蹂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嘶哑”:
(1)鸟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
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一般形容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清脆、悦耳、动听……
师: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改为“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好不好呢?诗人为什么用嘶哑这个词语形容鸟的喉咙呢?
生:(1)不停地歌唱,时间长,喉咙都嘶哑了。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内心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中,诗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诗人却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处?
生:使这些形象更加具体,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当时我们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对我们的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我们奋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诗人加上这些修饰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缠绵地深沉的爱。
4、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来,你会怎么写?感受诗人爱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师:是的,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出来,你会怎么写?
生:生死与共,至死都不分离;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面对祖国遭受欺凌,我们要奋起反抗,直到胜利。(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是啊,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为了无比温柔的黎明,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聆听一下陈铎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试着跟读。
5、陈铎老师的朗诵。
6、可以的话,可请学生朗诵。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再来创作,可以换哪些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精彩的语言,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相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结束:
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篇9:《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篇10:《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学习《我爱这土地》,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课型:
讲读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爱国持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小组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小组分别齐读,注意重音划分
五、课堂练习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艾( )青 嘶( )哑( ) 姹( )紫嫣( )红 蔷( )薇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嘶哑 喉咙 急怒 腐烂
B、黎明 温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机 汹拥 神奇
D、复新 悲愤 象征 挚爱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②、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③、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④、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
四、填空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短诗选》等等。
②、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 。
③、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的诗句是 。
五、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教学反思:
篇11:《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师:朗读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们期望的高度,那么本节课剩下的时间,我们还是一起来品味诗歌,看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达出来。要读懂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个问题:诗中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师:我们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要理解这句,哪个词是关键词?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师:可见,写作年代和时代背景对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写出了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师:这四个词我们是否给他们划为两组理解,思路会更清晰。“悲愤、激怒”两词写出了不屈的情感、抗争的精神,而“永远、无止息”两词写出了这种抗争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见,中心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对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师:是呀,我们民族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抬头看黑板,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中华民族的形象: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师:对,是一个义无反顾乐于牺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个疑问:一般我们都爱用“悦耳、珠圆玉润”来形容歌唱,为何诗句要用“嘶哑”?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四、拓展提高;
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们同学。假如陶渊明文天祥同时与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谁心心相印?为什么?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师;这样的诗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多,我们无须再列举。请饱含深情再齐声朗读一遍《我爱这土地》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五、作业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篇1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象征
鸟诗人自己
土地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篇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下,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学用具
录音机
课时安排
5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中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啊!可是大家知道吗?为了这片美丽,又有多少人付出了呢?为了这片美丽,郭沫若毅然回国,并振臂高呼:“四万万人民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为了这片美丽,戴望舒受尽折磨,却并未屈服,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为了这片美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样发出了来自心底的呐喊----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的这首诗《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下面我们来聆听一下艾青的心声。在我朗读这首诗的同时,同学们也要带着这几个问题在心里默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诗歌意象,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我”,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者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 我爱这土地教案
★ 仿写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共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