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0 06:18:40 作者:举着爪的小狐狸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举着爪的小狐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篇1: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

(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

6、巩固练习:课本58“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五、布置作业。

书P60第1-4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是对圆的初步认识,概念较多,也能会较乏味。为了避免学生学得枯燥、没兴趣,我采用了课件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但在教学“画圆”时,我的讲授部分似乎就多了一些,如能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演示画圆的步骤,有何不足在相互补充的话,这样的教学似乎会更好一些。

(2)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十四第5―9题。

2、圆的周长和面积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

(3)C =2πr =πd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

四、作业。

P64 做一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追记: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学生掌握较好。能用圆的周长公式熟练计算。

圆的周长(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πd                c=2πr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           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 R=c÷(2Π)  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1.2÷2÷3.14

6.28x=1.2              = 0.191

x=0.191                 ≈0.19(米)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追记:

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篇2: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一)出示47页图示

1、出示47页1(1)情境图。教材提供了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学生小组讨论:由于比赛场数相同,你能直接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2、出示47页1(2)情境图。教材提供了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说一说?

(二)出示48页图示(2)

教材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三)出示48页图示(3)

教材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四)出示49页图示

1、将图A的长和宽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得到图B;

2、将图A的长扩大为原来的1.5倍,宽扩大为原来的4倍,得到图C;

3、将图A的长缩小为原来的'1/2,宽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图D;

4、将图A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图E。

二、认一认

1、介绍比的读法和写法。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想一想

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四、练一练

把前面有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

五、全课小结

1、比的概念。

2、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

3、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篇3: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画》、《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哪座房子最漂亮》《爷爷和小树》5篇课文,《语文园地二》和一个口语交际《我们的画》。《画》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生字时,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走之的基础上,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认识“远、近、还”等字。写字教学时,笔画比较简单,主要是学习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种笔画,教学时可以用一根彩色的电线展示这两个笔画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这两个笔画均为一笔写成,并提醒学生折角要写得圆润。

理解诗意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不必拔高难度。

本课课后安排了说反义词的练习,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出一些他们知道的反义词,加深对于反义词的掌握。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本首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写江南秀丽的景色,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本课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书本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还要注意文中的两处语言训练点:一处是“两岸树木密”,让学生懂得“密”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长得密?”第二处是“绿油油”这种格式的词语是第一次出现,也可进行拓展训练。

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安排的内容是用本课要认的字口头组词,在教学中可以再适当的让学生进行扩词的`训练。

《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首诗歌,第一句、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三、四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生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本课中出现了“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这种叠词形式可以作为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体会叠词的作用。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切、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语文园地二》共有六项内容,包括分辨字音、比较形近字、字的偏旁归类、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读背古诗。

“我会找”练习对字的偏旁归类,要求把带有三点水和走之的字找出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再说说其它认识的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全班进行交流。

“读读说说”中安排的练习是学会句型“什么地方有什么”。在教学中可在学生读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再练习说一说。《我们的画》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即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一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和9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背诵第一、二、三、四课课文。

3、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村的变化,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单元50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认识9种笔画和9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背诵第一、二、三、四课课文。

3.感悟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画》 2 课时

《四季》  2课时

《小小竹排画中游》  2 课时

《哪座房子最漂亮》 2 课时

《爷爷和小树》 2 课时

《语文园地二》 2 课时

《我们的画》 2 课时

合  计 14课时

篇4: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2分)

1、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  )。

2、米=(  )厘米    时=(  )分

250千克=( )( ) 吨     400平方米=( )( ) 公顷

3、一根铁丝长78 米,把它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这根铁丝的( )( ) ,2份长(  )米。

4、在○里填上“<”、“>”或“=”。

78 ×12 ○78     78 ×2○78    78 ÷1○78

78 ÷13 ○78     78 ÷2○78    1÷78 ○78

5、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

五年级共捐款450元,正好是四年级的 。四年级一共捐款多少元?× =

6、小蚂蚁每分钟爬行910 米,平均每分钟爬行(  )米。

7、排球的个数是篮球的56 ,如果排球有30个,那么篮球有(  )个;如果篮球有30个,那么排球有(  )个。

8、一台碾米机 小时可以碾米 吨,1小时碾米(  )吨,碾1吨米要(   )小时。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底是 米,高是( )米。

10、有一种小油壶,最多能装汽油 升,要装35升汽油,至少需要(   )个这样的油壶。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吨面粉,运走 ,还剩 。………………………………………………( )

2、18 ×7÷18 ×7=1。……………………………………………………………(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米,则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

4、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

5、1吨货物 和5吨货物的 相等。……………………………………………( )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A是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A. A÷25    B. A×25   C. A÷125

2、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 14 ,就是把这个数(  )。

A. 缩小4倍 B. 扩大4倍   C. 缩小 14

3、一条绳子剪去3米正好是13 ,这根绳子长是( )米。

A.1     B.9     C.3

4、两个真分数的积与它们的商相比,(   )

A.积大   B.商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5、五(2)班男生人数的' 和女生人数的 相等,那么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38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7 × 314 = 37 ÷ 6= 45 ÷ 54 = 1.6÷0.7= 1÷3×13 =

514 ÷514 = 18 ÷ 52 =  13 ×0.15= 37 ÷ 78 = 12 ×13 ÷13 ×12 =

2、计算:(12分)

1÷ ÷       ÷ ÷      ÷12÷

× ÷      × ÷     6× ÷

3、解方程。(9分)

=      8=       =10

4、列式计算。(12分)

①56除以8个 29 的和,商是多少?  ② 一个数的 23 是60,这个数是多少?

③1 去除 的商,再除以2 ,商  ④是多少?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每题6分,共30分)

1、育才小学的学生去植树,五年级植了200棵。

(1)五年级植的树是六年级的 ,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2)四年级植的树是五年级的 ,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2、一件大衣现价是600元,相当于原价的 ,原价多少元?

3、一辆小汽车行 千米,用汽油 升。

4、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1800米,正好是全长的 ,第二天又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多少米?

5、在一次“献爱心” 活动中,新生小学的学生共捐款4000元。

(1)一年级捐的是总数的 ,是二年级的 。

(2)二年级捐的是三年级的 ,是四年级的 。

(3)五年级捐的是二年级的 ,是六年级的 。

分别算出每个年级捐的元数,并填入下表。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元数   4000

篇5: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

1、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r=cm长方形的周长

d=()cmd=()cmd=()cm是()cm

2、一个车轮的直径为55cm,车轮转动一周,大约前进()m。

3、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4厘米时,画出圆的周长是()厘米。

4、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3cm和5cm,它们的直径的比是(),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6、一个环形的外圆直径是10cm,内圆直径是8cm,它的面积是()cm2

7、用一根12.56分米的铁丝弯成一个圆形铁环(接口处不计),铁环

的直径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8、完成下表。

圆的半径r圆的直径d圆的周长C圆的面积S

2dm

6.28dm

8cm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

1、直径总比半径长。()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一个圆的面积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周长也一定相等.()

篇6: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一、填空(20分)

1. 1:0.25化成最简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2.在3:8中,把比的前项加上9,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加上(  )。

3.4÷8= =( ):32=( )÷40=小数=( )%。

4.乙数比甲数少20%,甲数比乙数多( )%。

5. a= b则a:b=(  ):(  )。

6.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是1:4:5,这是一个(  )三角形,最大的内角是(  )度。

7.A÷B 的商是5,则A:B=( ):( )。

8.一本书80页,第一天看20%第二天看30%第三天从第几页看起。

9.两圆的周长比是4:3,其中一个圆的面积是36cm2,另一个圆的面积可能cm2或( )cm2。

10.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是( ):( )。

二、辨一辨(10分)

1.把1克盐溶在1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10。   ( )

2.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

3.加工同一种零件,李师傅用 小时,张师傅用 ,李师傅与张师傅工效的比是6:5。            ( )

4.把 :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比值是 。    ( )

5、5比4多25%,4比5少20%。       ( )

三、选择(10分)

1.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则小圆半径与大圆半径的比是 ( )。

A. 9:25  B. 25:9  C. 3:5  D. 5:3

2.一个比的比值是 ,后项是 ,前项是( )。

A.    B.    C.0.2

3.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 则甲数:乙数=( )

A.:  B.:  C. 1:2  D. 2:1

4.某商品现价20元,比原价降低5元,降价了( )。

A. 25%  B.20% C.

5.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

A. 2  B. 4  C.r  D. r( +2)

四、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2分)

×71+75%×29      56×

( ÷ +15)÷120%    × ÷ ×

五、解方程。(6分)

5x-20%x=19.2   2.5:x=    -2x=

六、文字题,列式计算。(6分)

1.一个数的 等于 它的80%是多少?

2.75的40%比60的 多多少?

七、应用题。(36分)

1.小青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的比是2:9,需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小刚骑独轮车走过长为31.4m的路,已知轮胎直径是40cm,走完全程车轮需转多少周?

3.用一根216米长的铁丝分成几段做棱长,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为4:3: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4.加工一批零件,小王每小时加工36个,与小张每小时加工个数的比是4:5,两人共同加工8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

5.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25%,第二小时行使了90千米,这时离乙城还有全程的 ,甲城到乙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120页,这时已读与未读页数的比是2:3,这本书有多少页?

篇7: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一、口算。(6分)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3分)

1、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做( ),从( )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 )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 )。

2、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 )。

3、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有( )条半径;直径的长度都是半径长度的( )倍。

4、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倍数叫做( ),通常用字母( )表示。

5、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 )。

6、已知圆的直径d,周长C=( );已知圆的半径r,周长C=( )。

7、圆是( )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8、填表:

名称 半径(r) 直径(d) 周长(C) 面积(S)

自行车轮胎5分米

钟面 2厘米

圆形花坛 62.8米

三、选择。(8分)

1、( )决定圆的大小,( )决定圆的.位置。

A.直径 B.圆心 C.半径 D.周长

2、下面图形中( )只有一条对称轴,( )有无数条对称轴。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长方形

3、一个圆知道它的周长,要求面积,必须先要求出圆的( )。

A.直径 B.半径 C.圆周率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 ),面积( )。

A.扩大3倍 B.扩大9倍 C.缩小3倍 D.缩小9倍

5、一个圆的周长是6.28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A. 2 B. 3.14 C. 1

四、判断。(5分)

1、圆周率的值是3.14。

2、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3、直径是7厘米的圆比半径是4厘米的圆大。

4、在圆内,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5、周长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五、计算。(28分)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12分)

① ② ③

2、求下面各圆或圆环的面积。(16分)

① ②

③ ④

六、动手操作。(10分)

1、

2、画出以下图形的所有对称轴。(5分)

七、解决问题。(30分)

3、一种自行车的轮胎外直径是0.8米,每分钟转动60周,每分钟能前进多少米?

4、学校草地上有一个自动旋转洒水器,射程是20米,这个洒水器最多可以淋到多少平方米的草地?

5、右图是一个边长8dm的正方形,在正方形中作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6、李叔叔有471米长的铁丝,计划把它围成一个圆形牛栏,并绕牛栏3圈,这个牛栏占地多少平方米?

篇8: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圆的特征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等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

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2)画圆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 =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 ——周长公式: c=πd, c=2πr

注: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近似值。

2、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如果r1∶r2∶r3=d1∶d2∶d3=c1∶c2∶c3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 2πr÷2+2r=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所以:圆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 = 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最大,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最大,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如果: r1∶r2∶r3=d1∶d2∶d3=c1∶c2∶c3=2∶3∶4

则:S1∶S2∶S3=4∶9∶16

4、环形面积 = 大圆面积-小圆面积=πR2 - πr2 =π(R2 - r2)

扇形面积 = πr2× (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注: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 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最大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比是2:1,半径与直径的比是1:2;周长与直径的比是π:1,直径与周长的比是1:π;周长与半径的比是2π:1,半径与周长的比是1:2π。

8、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9、常用数据

112 =121 12 2 =144 13 2 =169 14 2 =196

15 2 =225 162 =256 17 2 =289 18 2 =324

19 2 =361 20 2 =400 212 =441 22 2 =484 252 =625 302 =900 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10、常用公式

已知直径求周长:3.14×直径

已知半径求周长:2×3.14×半径

已知周长求直径:周长÷3.14

已知周长求半径:周长÷3.14÷2

已知半径求面积:3.14×半径 2

已知直径求面积:直径÷2=半径 3.14×半径 2

已知周长求面积:周长÷3.14=直径 直径÷2=半径 3.14×半径 2

数学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4、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公式:S=(a×b+a×c+b×c)×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 =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公式: S=6a2

14、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 = abh

篇9: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试卷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用圆规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决定圆的大小;()决定圆的位置。

2、在同一个圆里,两端在圆上的所有线段中,(  )最长。

3、长方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4、π是一个( )小数,它是(   )和( )的比值。

5、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宽相当于圆的( ),因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S=(  )

6、在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 ),圆的周长是( )

7、在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 ),面积是()

8、周长是25.12cm的圆,它的直径是(),半径是( ),面积是( )

9、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和小圆周长之比是( )

二、判断题(5分)

1、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直径等于半径的 。    ( )

3、π=周长÷直径。 ( )

4、如果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5、一个正方形,周长是 米,面积是平方米。 ( )

三、选择题(5分)

1、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

A、半径B、直径C、周长

2、用周长3.14米的铁丝围成的下面图形中,()的面积最大。

A、圆 B、正方形C、梯形

3、圆的面积要扩大9倍,那么它的半径应扩大()。

A、3倍B、4.5倍 C、9倍

篇10: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花园中学 陈华娟

一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能准确读写理解汉字。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 反复朗读课文,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其间的美好感情。

4 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美的语言,学会几种写景的语言技巧。

5 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分层描写景物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 单元学习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单元整体学习                  一课时

2 《春》                        二课时

3 《三峡》                      二课时

4 《济南的冬天》                二课时

5 《夏》                        一课时

6 诵读欣赏                      一课时

7 写作                          三课时

8 口语交际                      一课时

三 对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当色彩斑斓的秋天悄悄从我们身边滑过时,我们的指尖将轻轻触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百花竟放、绿树浓阴、漫山红叶、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这份诗意的感觉会带着你走进百读不厌的《春》、《济南的冬天》,让你在领略它们的美丽时,再次享受那份纯真、惊喜、温暖、恬静、满足的美好情感;面对《三峡》多层面的美,你会惊奇于作者居然只用一百多字就让“三峡”显山露水;《夏》也许是你稍觉陌生的,但它的热烈会感染你,它的紧张会敦促你,那浸在苦涩汗水里的美会启发你。还有三首绝佳的古诗、四个精美的片段,无一不是作者面对四季时“情动而辞发”的佳作,我们所要做的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让它的“幽”显现出来。

当你了解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后,你一定会思考:该怎样教,才能不辜负这美丽而多彩的四季?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比喻:语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我意识到语文常常无须刻意去教,当一个人在用心体会世界时,当一个人能将他的生活、知识、心灵和谐统一时,这个人就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思考的是要努力放飞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与他们一起,美美的读、美美的听、美美的品、美美的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有人说: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也许你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你不会否认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积累,怎样帮助并鼓励他们有目的的进行专题积累,而且要让积累丰富的同学在课堂上闪光,这是对学生最积极的肯定,也是无声的激励。

认真阅读本单元作品,你会被蘸着浓浓情感的如诗如画的语言打动。要能让学生也陶醉在这样美好的四季,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该诗化,要充满感情,要能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其次,教师的讲,应当绽出美丽的火花。课堂教学要放飞学生的心灵,但不能 “听其自然”。因为许多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的资料、自身的阅历、知识等常常局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的讲就不可忽缺:可以是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能够这样给学生讲课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足以提升语文的魅力。因此,我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要让自己的讲太随便,它会破坏语文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的部分思考,不当处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篇11: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整体学习(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生命中四季的色彩,描述自己对四季的情感。

2 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3 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学生畅谈“我最喜爱的季节”

1 教师导入  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钟情的季节,在那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你留恋的景、思恋的人、眷恋的事、依恋的情……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好吗?

2 学

[4]

篇12:四下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四、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信息窗1: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教学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 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 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

它平均分成100 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 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 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吗?它表示

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 就是25/100,也就是25 个1/100。)

板书:0.25 2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 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 表示什么?0.365 表

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 的过程(教材51 的图),引导

学生理解0.365 就是365 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 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 和0.365 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 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

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

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篇13:数学《和复习(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 3.14×( )2=28.26(平方米)

3.14×( )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平方米)

⑵-= 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4、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课后反思:

更加系统地复习了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将常见的重难点题型再次理清解体思路。坚持每个单元的结束,让学生制作单元归纳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力。

篇14: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15 :10 = 15÷10=3/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15 ∶ 10 = 3/2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例:长是宽的几倍。

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 前 项 比号“:” 后 项 比值

除 法 被除数 除号“÷” 除 数 商

分 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 母 分数值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8、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9、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10、求比值:用前项除以后项,结果是写为分数(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分)

例如:15∶ 10 =15÷10=15/10=3/2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2)用求比值的方法。注意: 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例如: 15∶10 = 15÷10 =15/10= 3/2 = 3∶2

还可以15∶10 = 15÷10 = 3/2 最简整数比是3∶2

5、比中有单位的,化简和求比值时要把单位化相同再化简和求比值,结果没有单位。

6.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一般有两种解题法

1,用分率解:按比例分配通常把总量看作单位一,即转化成分率。要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几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最后再用总量分别乘几分之几。

例如:有糖水25克,糖和水的比为1:4,糖和水分别有几克?

1+4=5 糖占1/5 用 25×1/5得到糖的数量,水占4/5 用 25×4/5得到水的数量。

2,用份数解:要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一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几份是多少。

例如:有糖水25克,糖和水的比为1:4,糖和水分别有几克?

糖和水的份数一共有1+4=5 一份就是25÷5=5糖有1份就是5×1水有4分就是5×4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数学广角知识点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 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篇15: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6、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

8、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 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圆、圆环。

数学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a+b)×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

3、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小学数学最小的数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几位数”的概念: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这个数就是几位数。关于几位数的定义中,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是关键条件。就像我们分数定义中,明确规定分母不为0一样,否则没意义。

在整数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个),当0单独存在时,它不占有数位。当0出现在一个几位数的末尾或中间时,它起到的只是“占位”的作用,表示该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假设0也算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还是“00”呢?00是没有两位数的意义的。

所以,一位数是由一个不是0这个数字写出的数,只要几位数的意义不变,最小的一位数仍然是1。

篇16: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试卷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试卷

一、填空题。(18分)

1、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 ),半径决定圆的( )。

2、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 )和( )的倍数关系。

3、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分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1∶3,直径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5、在一个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它的面积扩大( )倍。

7、小圆的直径等于大圆半径,大、小圆面积的比是( )。

8、一个圆形游泳池的半径是20米,绕池跑一周是( )米,游泳池占地( )平方米。

9、在一个长3分米,宽为2分米的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

10、半圆有( )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11、一个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的和是27.84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9分)

1、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2、当圆的半径为2分米时,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3、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 )

4、两个圆的周长相等,这两个圆的直径也一定相等。 ( )

5、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

6、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

三、选择题。(16分)

1、圆周率( )3.14。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25.1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A、2 B、4 C、6 D、8

3、把周长18.84厘米的小圆片剪成同样大小的两个半圆,每个半圆的周长是( )厘米。

A、9.42 B、12.42 C、15.42

4、一个圆的直径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它们的面积( )。

A、相等 B、圆大 C、正方形大

5、用三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圆、正方形、长方形,这三个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 )。

A、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6、圆中最长的一条线段是它的( )。

A、半径 B、周长 C、弧 D、直径

7、如图,甲、乙两部分的周长关系是( )。

A、甲比乙长 B、乙比甲长 C、甲、乙一样长

8、在长1.25米,宽为0.8米的长方形纸板上,

你能最多画( )个半径为20厘米的圆。

A、12 B、10 C、8 D、6

四、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和面积。(6分)

r=3分米 d=8厘米

五、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8分)

六、应用题。(36分)

1、一挂钟的时针长10厘米,经过一昼夜时针的顶端走多少厘米?

2、公园里有一个直径为20米的圆形花坛,在它的周围铺设2米宽的水泥路,求这条水泥路的面积。

3、一辆轻便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60厘米,若平均每分钟转200周,小张家离学校约3768米,她从学校骑车回家需多少分?

4、有一个周长62.8米的圆形草坪,准备缎带它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20米、15米、10米的三种装置。你认为应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地方?

5、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6、一根漆包线长188.4千米,正好能在一个圆形线圈架上线600圈。这个线圈架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七、操作题。(7分)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它的一条直径,一条半径和圆心。求出它的面积。

篇17: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探究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 【探究新知】 [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 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 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作业]课本p70 1、2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练习作业

第四单元作文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作文第四单元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环保建议书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