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1 03:40:34 作者:Phoenix_selina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Phoenix_seli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篇2: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

四、把握重点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篇3: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篇4: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篇5: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张品钰  段炳福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教学目标:

1.认识“祭、乃、熏”等7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祭、乃”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示儿》,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感知诗文大意;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板书诗题,齐读。

3.你知道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吗?(渗透学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过渡:陆游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分行读古诗,相机正音。

3.指名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陆游告诉儿子什么?请你再读古诗,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2.交流,相机指导关键字词,读出古诗的节奏。

引导:你是从哪里读出的?读一读整行诗(整句诗)。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祭、乃”的意思。相机学习生字“祭、乃”.

3.小结:(指名学生说)死后无牵无挂,但是就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还要叮嘱儿子们家祭无忘告统一?请同学们再读诗句:(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悲从何来?(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在南宋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河山,称为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而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无意于祖国的统一。)

(2)引读第一句诗: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中原就沦陷了。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爱国志士,他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年就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奔走呐喊。如今,阖棺的时候真的到了,但是失地却未收复,国家还未统一,85岁的诗人陆游是何等悲痛啊!(齐读第一句)

板书:悲——国破家亡

2.感悟第二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过渡:让我们在陆游的诗句中,寻找他八十五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吧。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出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引读:12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板书:告——北定中原

3.弥留之际,陆游悲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谁能给我们读读整首诗?

4.配乐齐读《示儿》。

五、课堂小结

1.尝试背诵《示儿》。

2.抄写《示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熏、亥”等字,会写“熏、杭”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题临安邸》《已亥杂诗》,并能背诵。

3.合作自学古诗,感知诗文大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陆游临终前仍牵挂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背一背《示儿》。

二、合作学习《题临安邸》

过渡:陆游在临终之前,仍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爱国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会告诉我们答案。

1.板书诗题,齐读。

2.借助注释,弄懂诗题的意思。

3.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检查古诗朗读,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写作背景,教师简述。

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同桌合作学习:根据写作背景及课后注释,看看林升在临安旅店墙壁上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交流:(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的头脑如醉如迷,忘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5.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国破家亡,而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1)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

(2)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乐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谁和诗人林升一样问问他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引导:为什么这样读?(全班齐读第一句。)

板书:几时休?

2.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可怜这些权贵却浑然不知,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读到这儿,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首诗写在临安旅店的墙壁上的?(全班齐读)

三、自学《己亥杂诗》

1.板书诗题,指导写“亥”.

2.出示自学提示(分步自学)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首诗写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一说。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古诗。

(2)交流诗意:这首诗写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板书:重抖擞  降人才

(3)交流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诵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齐读本课三首古诗。板书:忧国忧民

2.出示阅读材料:古诗词《春望》(杜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过零丁洋》(文天祥)

师小结: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陆游、林升、龚自珍、杜甫、文天祥,他们都是国家的脊梁。屈原、曹植、李商隐、辛弃疾、苏轼、林则徐这些诗人的爱国诗词也堪称经典之作,请同学们课后找来读一读。

篇6: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      二、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的生字。

・・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      三、教学重点、难点:

・・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      七、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      (2)体会作者的感情;

・・      (3)感情诵读。

・・      二、学习古诗。

・・&n

篇7: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n

[4]

篇8: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篇9: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篇10: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1:古诗两首(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 以学过的杜甫古诗和王安石的诗句导入新课。

2. 揭示课题。

二、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 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问难。

3. 全班交流,解疑汇报。

三、合作探讨,感悟诗情

1. 自由组合小组,探讨:古诗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采取喜欢的方式汇报。

可找诗句回答,可画画,可配乐解说。

四、朗读升华,体味诗韵

1. 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 背诵两首古诗。

五、拓展延伸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写景古诗或者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

[古诗两首(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2:三年级上册《古诗》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结合理解两首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感受家乡的美丽以及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热爱家乡,关爱父母。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查找诗人资料、工具书。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图上画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知道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吗?

2、揭示课题。

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地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勒 阴 苍 茫 慈 母 临 缝 恐 报 晖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用自己的话写写诗歌里描述的景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 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3、激趣。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诗人在离家前的感受。 简介孟郊。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策略: 生自主学习后小组内交流。 汇报学习所得,师生评议,理解“密密缝、迟迟归、寸草心、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一针又一针,慈母手中的线,缝好了将要离家儿子的衣;一线又一线,针眼缝得密,是恐儿子回家迟。谁能说得清,像春天阳光般博大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又怎能报答完?

3、配乐深情朗诵,内化诗情。

三、话题讨论,升华情感

引出话题: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父母深厚的关爱中,同学们一天天成长,而父母日渐老去。那么,为人子女者,究竟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自由表述观点,师述评。

篇13:小学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

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篇14:五年级《古诗》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等4个生字,会写乞、巧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的含义,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宵。

3、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小组合作,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四、识字写字

1、仔细观察字形。

2、范写乞、宵,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乞巧》。

2、听写生字。

3、讲述《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质疑问难。

3、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背诵古诗,学生展看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屏字。

五、拓展练习

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五号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篇15: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

2、能力目标:

A、理解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B、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述,掌握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抓住特征描述松鼠。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反复朗读,查找工具书了解松鼠

教法:运用多媒体,范读,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学法:朗读,归纳概括,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答)谁可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同学们有没有见过松鼠?(生答)那就让我们随同法国学者布丰去与松鼠作一次亲密接触吧。(板书课题,放映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看一下学习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简单提及重点。

学生浏览

(二)检查预习

1、作者 师生共同述说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学者、作家,著有《自然史》等。

2、解释下列词语,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答,教师点评一二。

驯良:xùn和顺善良。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玲珑:精巧细致,这里形容松鼠的面孔好看,反应又灵。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歇凉:xiē乘凉。

错杂:两种以上的东西夹杂在一起。

梳理:shū用梳子整理。

蛰伏:zhé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矫健:jio强壮有力。

3、辨别词义。 指名学生答,教师点评。

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很快,往往形容平时的性格,一般是形容词。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可以是动词、名词或形容词。

学生读文章中相关句子体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说说看:

(1)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2)小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教师范读1―2段,指名3位学生朗读3、4、5段,全班学生齐读第6段。

B、教师展示若干图片。

明确: 漂亮、驯良、乖巧 (板书:主要特征:漂亮、驯良、乖巧)

(四)1、根据已有的感性认识,学生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概括出段意。

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应加以适当提示,告知学生方法,比如找中心句、关键句等。

第一部分(1)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2―5)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一层(2)介绍松鼠形体的特点。

第二层(3)介绍松鼠驯良的特点。

第三层(4―5)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6)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其用途。

2、教师:由此,同学们可不可以看出本文介绍松鼠的说明顺序?

(板书: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

(五)教师放映影片,学生观看并阅读第2、3段,分组讨论:

1、松鼠漂亮、驯良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语能说明其漂亮、驯良的主要特征?

教师启发、引导。

漂亮:脸(清秀)、眼(闪闪有光)、体(矫健)、肢(轻快)、

尾巴(帽缨形、美丽)、体态吃相(坐着、用前爪送吃)

驯良:活动范围(只喜欢……住在……)

活动时间(晚上)

食物(杏仁、榛子等)

(六)分组朗读第2―3段,使学生有竞争意识。教师做适当点评。

三、知识延伸:

给下列词语造句:乖巧、玲珑、错杂、矫健、机警、警觉

学生口头造句,教师点评。

四、小结:

本堂课我们抓住松鼠漂亮、驯良的主要特征,理清了作者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再具体说明松鼠主要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其他知识的思路,对松鼠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能热爱小动物,自觉保护小动物。

小学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

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中国一日》教学设计

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