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1 03:55:34 作者:建子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建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古诗《示儿》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古诗《示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各自背诵课文

五、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六、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七、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2: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法:创设情景,以读促讲。

(二)学法:自学讨论,合作探究。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畅谈陆游。

1.(出示课件,激情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想到金兵蹂躏中原,想到山河依然破碎,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2.同学们,关于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陆游简介,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关于陆游,我们的确有太多的话要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倾听他感人的心声,感悟她伟大的人格。(课件出示全诗,齐读诗题目,指明说题目意思。)

(二)、研读《示儿》,感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初步体会诗人悲凉心境。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诗的前两句。

(1)借助文中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的前两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找出诗人悲伤的原因。(板书:悲不见九州同)

(3)体验感情。

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4、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诗人一辈子都在期盼祖国的统一,如今,他马上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他心中还有那么多的遗憾,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心愿,那你在朗读的时候,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指导学生朗读)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诗的后两句。

(1)导入:(出示课件)出示诗人临终绝笔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此时的陆游会对儿子说些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意境。)

(2)回忆总结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的后两句。

(3)汇报交流。

(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北定中原日)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同学们,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诉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爱国)

三、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创设情景(点击进入课件):假如你就是陆游的儿子,看到躺到病榻上生命垂危的父亲,听到父亲发自肺腑的叮咛,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2、让学生放飞想象,展开讨论并指名说一说。

3、总结:假如陆游能听到你们的发言,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外拓展。

1、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2、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揭示网站)(下课)

3、根据你对本节课的学习,放飞想象,对该诗进行扩写。

篇3: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

原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他生活年代的情况,收集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设想:注重朗读指导,读出“诗味”,读出“情味”。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根据你们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板书课题)

2.师:你们说的真不错。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看的一首诗,“示”,是告诉的意思。你们课前已经收集了诗人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呢?

[学生大多会收集到这份资料: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这首诗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师相机总结。如这时有学生愿意读收集到的诗歌,注意在“正确”“停顿”方面作些评价,不作高要求,正为下面的初读诗歌奠定基础。

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相机评价。

3.诗歌读了好几遍,诗句意思懂了吗?我们还是采取“由易而入”的学古诗方法,先说出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句诗的意思,再扩大战果,谁先抢?

4.相机指点。(大多会先说三四句,再说一二句。)

第三句的指点:同学们有说“宋朝”的,有说“南宋”的,这有区别吗?(学生汇报)你的预习真全面啊,你为大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对,北宋被金兵灭亡,南宋建立后只守着半个江山,那个时候,陆游才两岁,而今,他85岁高龄,从他记事起,盼祖国统一足足有八十多年了。咱们一起随着他的心愿读读这句诗吧。

第四句的指点:诗中的“乃”字,意思是“你,你的”,这是古今字意的变化。“乃”字该怎么书写?(横折折折钩,撇)

第一句的指点:诗中的“元”同“原”字,对,是通假字,理解为“原本,本来”。

第二句的指点:调换语序作比较:只是悲伤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只是为没能看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语序变换都读得通顺,祖国语言的内涵是丰富的。

5.指名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6.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读诗。

7.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临终作诗,没有说别的家常话,这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交流)

小结:是啊,有了“国”这个大家,才会有我们的小家,作者忧国忧民,短短四句诗,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所以,明代作家胡应麟称此诗是“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三、设置情境,深情读诗。

1.老师提议自己读诗。

2.引导学生设置情境: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哪位同学愿意想象并描述陆游当时写诗的情景。算是给我提个醒为我读诗先设个引子,谁愿意来?

3.老师为学生设情境:陆放翁已高龄85岁了,他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时日不多,不免回想这一生:在他才两岁时金兵掳走皇帝灭北宋,北方人民从此流离失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算算有83年了,祖国仍未统一,亡国之恨长在啊,而今年岁虽大,然而满腔热血犹在奔腾,于是他告诉儿子们四句话——(指名学生读诗)

4.或以陆诗激情:(课件展示)陆游在52岁时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他67岁时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68岁时写的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85岁时,他知道生命即将终止,可憾的是祖国仍未统一,于是,他写道——(学生读诗)

四、揣摩表情,沉重读诗。

1.设置悬念:我也感悟到诗人的感情基础了。接着这份情,我来读诗吧。大家对诗已很熟了,可以不看书,用心听:示——儿!陆——游——(突然停下)

2.引导揣摩表情:你们没有看书,都在看我吗?这么一看,倒让我想了起来,读这首诗应该是个怎样的表情呢……咱们一起来揣摩揣摩,你们就互相对读吧,找准表情的就示范一遍,帮帮老师,好吗?

3.学生相互读诗、交流。

4.指名读诗。相机评价。鼓励学生读出悲愤、期盼等情感,鼓励读出诗人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5.提出“四遗”,范读全诗。

①这是一份心头装着“祖国”的遗书啊,有人针对四句诗分别用四个带“遗”的词语加以概括,如果让你来概括,你用哪四个词语呢?

②老师想以这四个“遗”字词语所揭示出的诗歌情感,来读一读这首诗。(读诗)

6.总结,齐读(背)全诗。

篇4: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篇5:古诗《示儿》

《镜泊湖奇观》说课设计

《五彩池》迁移练习设计

创设情境 整体感悟 激发想像 诱导创新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示儿-古诗

示儿-古诗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

示儿:示:告诉。告诉儿子。

但:于“原”相同,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全国统一.

同:统一。

王师:国家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   乃:你 ,你的。

元: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原来。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无:不要。(为通假字,通“勿”)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词鉴赏: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被后人称为“诗魔”

篇7:示儿 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篇8:示儿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词句注释

⑴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⑵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⑶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⑷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⑸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创作背景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整体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名家点评

明代徐伯龄《蟑精集》:“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

明代胡应麟《诗薮》:“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

清代贺贻孙《诗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后世影响

陆游临终前所作的《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忱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据《陆游研究资料汇编》统计,后世评述陆诗者,特别提到《示儿》诗的,不下三十余家,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如南宋遗民林景熙写的《书陆放翁诗卷后》,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词意极为沉痛。足见《示儿》诗感人之深。

爱国作家朱自清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词、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

篇9:《示儿》教学设计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板书:

示 儿

悲之切――爱之深

字字如血

句句如火

忧国忧民

至死不渝

篇10:示儿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

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

“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

[设计意图:引用朱自清的评价,目的是把诗人的情感浓缩成“真正的爱国诗人”这几个字,全面感知诗人情感,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崇敬,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把“国”放在心中,是崇高而伟大的。]

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

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读诗,扩大积累,进行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下感受贯穿诗人一生的爱国情怀。对诗人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也激发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整体设计意图]

《示儿》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多元的解读,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动,我在引导学生读诗,斛意的基础上,引用相关的几首诗进行互文整合,加之背景穿插,语言渲染,情境创设,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地被情感染,为情所动,使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个成功的作品,这份深厚的真情,永远驻足在孩子们的心中。

[示儿教学设计]

篇11: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遗恨 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

篇12:《示儿》教学设计之二

《示儿》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蔡建云

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篇13:《示儿》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由于诗文内容的时跨度大,学生的阅读体验浅,学生很难同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去挖掘诗文的背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点尝试教学,竟然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课堂需要感动。在本案中,我就打破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描述<清明上河图》、《金兵入侵图》和《宋高宗等杭州玩乐图》,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国破家亡的惨痛有了感性的认识,了解陆游的悲是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的悲是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是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引导朗读

课堂需要感动。在本堂课中,我设计让学生既读诗文,也读诗人。通过有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也能随着陆游的悲而备、能随着陆游的盼而盼,那么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才能真正融入学生心中,这份因语言文字而带来的感动才能最终沉入学生的生命记忆。

有感情的朗读,需要教师能很好的引导。上课开始,我很动情的做了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气氛;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引导学生对大儿子、小儿子的千叮万嘱,一边又一遍的反复吟诵。

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

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得到升华。

有感情朗读,我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加深了本文,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学生的心灵不受到震撼才怪呢?

三、展开想象

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这就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教学中,一开始我就用照片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苍老、病躺在床上的肖像,为整堂课定好了基调:悲。

特别是学生对比观察《清明上河图》和《金兵入侵图》之后,我引导学生:你想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学生即兴想象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权贵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如此一来,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诗句中的悲盼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一课下来,让我收获颇多,也感动不已。我觉得:一首古诗就是一个故事,一首古诗就是一种情怀。感悟古诗,不要只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最重要的是入境、入情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

课堂需要感动。

篇14: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二、重难点: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中原沦陷50周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中原沦陷65周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中原沦陷66周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中原沦陷83周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1、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篇15: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

原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了解他生活年代的情况,收集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设想:注重朗读指导,读出“诗味”,读出“情味”。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交流资料。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根据你们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板书课题)

2.师:你们说的真不错。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看的一首诗,“示”,是告诉的意思。你们课前已经收集了诗人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呢?

[学生大多会收集到这份资料: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这首诗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师相机总结。如这时有学生愿意读收集到的诗歌,注意在“正确”“停顿”方面作些评价,不作高要求,正为下面的初读诗歌奠定基础。

二、自由朗读,自悟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相机评价。

3.诗歌读了好几遍,诗句意思懂了吗?我们还是采取“由易而入”的学古诗方法,先说出你认为最简单的一句诗的意思,再扩大战果,谁先抢?

4.相机指点。(大多会先说三四句,再说一二句。)

第三句的指点:同学们有说“宋朝”的,有说“南宋”的,这有区别吗?(学生汇报)你的预习真全面啊,你为大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对,北宋被金兵灭亡,南宋建立后只守着半个江山,那个时候,陆游才两岁,而今,他85岁高龄,从他记事起,盼祖国统一足足有八十多年了。咱们一起随着他的心愿读读这句诗吧。

第四句的指点:诗中的“乃”字,意思是“你,你的”,这是古今字意的变化。“乃”字该怎么书写?(横折折折钩,撇)

第一句的指点:诗中的“元”同“原”字,对,是通假字,理解为“原本,本来”。

第二句的指点:调换语序作比较:只是悲伤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只是为没能看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语序变换都读得通顺,祖国语言的内涵是丰富的。

5.指名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6.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读诗。

7.体会诗人的感情:诗人临终作诗,没有说别的家常话,这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交流)

小结:是啊,有了“国”这个大家,才会有我们的小家,作者忧国忧民,短短四句诗,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所以,明代作家胡应麟称此诗是“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示儿 古诗

示儿教学设计

《示儿》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古诗示儿教学方案

示儿古诗原文翻译

示儿古诗的意思翻译

示儿 陆游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示儿》的改写

陆游示儿读后感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合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示儿》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