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

时间:2024-10-11 03:37:49 作者:wangw1302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angw130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篇1:“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

-----记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教研现场会平行论坛

瑞安市四中 黄剑茹

10月18日下午,稽山中学的念慈楼一楼会议室热闹非凡,浙江省高中英语阅读教研现场会平行论坛之一“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在这里举行。论坛主要发言人有舟山中学刘茂林、杭州淳安中学方明、绍兴市稽山中学吴璇三位老师。

刘茂林老师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读后活动的目的、设计原则和类型,理论结合实际介绍了如何进行读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类型有文本理解型(词汇练习、完成段落填空和表格填写、排列顺序)、应用拓展型(小组讨论、辩论、复数、动手制作)、偏重表演型(角色扮演、采访)、写作型、补充阅读等。

方明老师作了题为《读后活动设计的三维视角》的发言。他从阅读策略视角、文本语言和内容视角和文本的主题思想、文化价值视角出发,讲述了读后活动的有效设计。他认为,根据文本特征(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结构,并在读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和巩固。从文本的语言和内容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巩固文本内容,运用所学的文本语言的活动,如复数和各类词汇练习。从文本的主题思想、文化价值等视角出发,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和项目型活动等读后活动。

吴璇老师介绍了省子课题“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即如何设计和实施读后活动,以保证读后输出活动的有效性?然后讲述了研究方式、流程、研究载体,研究中发现六方面共性问题和八个影响阅读读后活动有效性的因素。课题组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有效实施,实施了六个行动对策:1、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2、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如文本理解性语言输出、、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文本拓展性语言输出、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话题讨论性语言输出、题型巩固性语言输出;3、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4、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5、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6、学会评价自己:自觉评价活动的有效性。行动过程的三个阶段:如何设计读后活动、如何实施读后活动和如何评价读后活动。

因为会上没有提问环节,会后我向刘茂林和戴军熔老师进行了提问。

问题一:刘老师,您在设计应用拓展型的小组讨论中讲到,在教了M2U3 Reading:Who am I? 之后,让学生讨论:Think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uters. 我也曾经听过这节课,那位老师也是这样设计的,结果学生谈到了chat on QQ、listen to music、play computer games等,输出和没有学习本文之前是差不多的。请问这个读后问题的设计有效吗?

刘老师:我觉得学生可以输出文章最后一段有关电脑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输出的核心语言少了点。这个讨论问题是应用拓展性的活动,是围绕文本主题进行的讨论,是有效的`。

问题二:戴老师,你们的课题讲到“读后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水平”,那么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如何进行阶段性的分层设计?

戴老师:其实读后活动的设计没有必要分高一、高二、高三,只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水平进行就行了。比如方明老师讲到“根据文本特征(记叙文和议论文)在读后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和巩固”,结合高考题目进行读后活动的设计。我们可以就学生的水平适当选择高考题,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

反思:对于M2U3 Reading:Who am I?的读后设计,我觉得从主题内容和巩固核心语言知识的角度来讲,没有遵循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间的一致性的原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介绍电脑的发展史,读后活动应紧扣主题,使学生进一步练习和运用话题相关的语言知识。而该任务的话题显然没能抓住这一主线,导致学生在讨论交流时都只是讲述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显然混淆两个完全不同的话题,偏离了该课的教学主题和教学重点。《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一书中提到“讨论内容偏离了文本主题,偏离了本节课的输入内容,导致阅读后学生所输出的语言、内容与阅读课前没有明显差异,语言输入与输出不一致,违背了读后语言输出环节应侧重深化主题内容、巩固所学语言的设计原则,从而导致核心语言知识的教学不落实,讨论缺乏语言学习的意义。”

阅读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关词汇教学的活动或练习,可以在词、词组以及句子层次上的操练,还可以在篇章层次上进行运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关键词对课文中材料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改写或复述,在说、写中运用词汇,使他们进一步内化与吸收核心词汇,加深对文章篇章结构的认识。

如本课的读后活动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参观Computer Museum,然后4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

The museum has two sections:

1. Ancient Computers 2. Modern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Role play: 4 students form a group.

Roles:

Guide―introduce your computers; 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visitors

two visitors―visit the museum;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computers

Demonstrators ―act out how people use the computers /the Internet

然后让学生讨论:Which section do you like to visit? Why?

针对某一堂阅读课,读后活动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近到远,使读后的拓展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整个读后活动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环环相扣,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内化,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

对于某个阶段水平的学生来说,要有阶段性目标, 每堂课的任务目标都要有所侧重,充分体现读后活动的有效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实施巩固性活动,随着他们能力的逐渐提高,再开始语用训练,但巩固、拓展和运用训练的总量最后要达到平衡,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全面发展。

篇2: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范蔚

课程是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部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提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及许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教材、著作,都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学校全部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学科,受此观点影响,中小学长期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训练,而诸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及个性完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影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人们在总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单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不利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的全面实现,学科课程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待其它类型的课程予以弥补。由此,活动课程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人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不一,给课程设计与实施带来的困难。

目前,对活动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1.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强调从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

2.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交融的课程类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科课程中有活动,而有些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所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完全对立的课程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可能并存于同一课程计划之中,要么以学科为中心安排课程,要么以活动为中心安排整个课程。

4.日常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

这种观点通过实际工作折射出来,不少学校把日常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课外活动纳入课程表,作为活动课程来开设。

以上几种意见反映出人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还没能达成共识。在科学研究领域,实行对每人个对象只允许有一个可接受的定义的做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它将限制科学的繁荣和成熟。但对于课程设计者来讲,往往是按照自己或本团体对某一对象的理解来开展工作的。所以,要设计活动课程,首要的就是对活动课程有个全面的理解。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是学校的正式课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关系。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均指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

②从课程内容相看,学科课程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选择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那些最基础的、对学生成长和不断学习有较大价值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也涉及技能的训练、能力及情感意志的培养。如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阅读、写作的技能,并培养起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等。活动课程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有关的知识,并使技能、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训练和培养。

活动课程内容的安排,一是要注意与学科课程知识的联系,学科课程的实施为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使学生凭借学科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在活动课程中去实践、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来检验、

[1] [2] [3]

篇3: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范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及许多《教育学》教材、著作,都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即学校全部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学科,受此观点影响,中小学长期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训练,而诸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及个性完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影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人们在总结教育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单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学科课程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待其它类型的课程予以弥补。由此,活动课程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人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不一,给课程设计与实施带来的困难。

目前,对活动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1.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强调从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

2.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交融的课程类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科课程中有活动,而有些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所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完全对立的课程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可能并存于同一课程计划之中,要么以学科为中心安排课程,要么以活动为中心安排整个课程。

4.日常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

这种观点通过实际工作折射出来,不少学校把日常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纳入课程表,作为活动课程来开设。

以上几种意见反映出人们对活动课程的理解还没能达成共识。在科学研究领域,实行对每人个对象只允许有一个可接受的定义的做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它将限制科学的繁荣和成熟。但对于课程设计者来讲,往往是按照自己或本团体对某一对象的理解来开展工作的。所以,要设计活动课程,首要的就是对活动课程有个全面的理解。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是学校的正式课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关系。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目标是一致的,均指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等。

②从课程内容相看,学科课程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选择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那些最基础的、对学生成长和不断学习有较大价值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也涉及技能的训练、能力及情感意志的培养。如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阅读、写作的技能,并培养起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等。活动课程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有关的知识,并使技能、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训练和培养。

活动课程内容的安排,一是要注意与学科课程知识的联系,学科课程的实施为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打好基础,使学生凭借学科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在活动课程中去实践、去发现、去求知,又以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来检验、补充、强化间接经验,提高学习的质量。二是注意发挥活动课程本身在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才能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优势,专门组织能力训练的材料、安排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途径等,从而保证学生在活动课程中得到理想的发展。

从学习活动方式上看,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上课,有固定的课时,以课堂为中心。由于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加之中小学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知识经验不足,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主动活动往往多于学生。鉴于课堂教学易与实际脱节、学习间接经验需要直接经验补充、支持等,学科课程的`实施也辅以现场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和方式。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也应有规定的时间,但不一定以课时为单位,可以把几个课时合在一起,使时间相对集中便于活动的开展。活动课程可以在课堂内,其空间范围更大,延伸至课堂外、学校外,涉及实验室、工厂、农村、商店、部队等。

从以上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澄清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活动、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首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活动课程是正式课程的组成部分,是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形态;而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是保证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如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验证有关理论知识等。

其次,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不同的方面。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形态,是对有关教育内容的规定及其进程的安排;而课外活动则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学科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开展,如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必要补充;活动课程的实施则更离不开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的技能得以训练、能力得以锻炼、个性特长得以培养,但课外活动并不是活动课种实施的唯一途径,也不能把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

对活动课程有了较全面的理解,才能搞好活动课程的设计。课程作为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规划,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所谓课程设计就是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之间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结构。前已述及,活动课程的目标主要应指向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才能及个性特长的训练和培养,课程内容就应围绕目标提供必要的材料,然后再依据目标和内容拟出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例如,在科技活动课中,组织学生搞科技小制作,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据此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内容材料中就应包含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制作所需的基本材料,操作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安排,制作成品的质量规格等内容,以求内容真正能为达到预期目标服务。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变革传统观念,改革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给活动课程以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社会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及传统“人才观”的影响,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得不到理想实施,许多地方和学校把升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学校课程以学科课程、必修课程甚或高考科目为中心,选修课程、活动课程被忽视。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高中阶段,而且直接波及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记背,轻视思想品德、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使学生不能真正地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把活动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组成部分规定下来,并保证其实施,是克服当今流弊的一项重要举措。

第二,必须有专门的、系统的活动课程文件--各门活动课程的具体课程标准、各门活动课程的活动指导用书、参考资料等。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场所等物质设备,保证学生能够亲身实践,主动活动。如身体活动的场地和器材,手工操作的工具与材料、实验或实践的实验室、工厂、农场等。活动课程的课程文件编写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编写,只是具体内容不同。学科课程的大纲、教科书主要是依据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来编排的。而活动课程的大纲和活动指导书主要应按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顺序来编排,而且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指导,提示应更多、更具体些。

活动课程也可分门别类地设置,如手工制作、书法、科技、军训、种植、养殖、电器维修等。必须注意的是,在设置活动课程时,应考虑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以防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时还可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起来,如以某个问题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整合起来。像关于处理垃圾问题的综合课程,既要求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设计方案、研制模型、提出建议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它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针对学生兴趣、需要、爱好、特长的不同,活动课程的设置也应做到多样化,并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满足每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作为正式课程,在要求、内容、时间上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具体活动的场所、时间的安排等,则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作灵活处理,以使活动课程的功能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四,要保证活动课程的设置,还要有一套专门的办法来衡量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既要考查学生在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又要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注意考察学生态度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此,可以将评分和评语结合起来、通过综合测评来衡量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篇4:城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城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瑞安市安阳镇第一中学

现代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每个人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还将和谐相处,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生活”要求学生懂得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则从生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可见,面对时代的要求,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早在199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就把“活动”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现我国课程理论的一次全新发展。,国家、省市又相继出台“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推进其课程化进程。

根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精神。我校紧抓时代脉搏,尝试以活动教育为突破口,曾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建立一套由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活动课、特长活动节等四大类活动构成的横向组合与纵向交错而成的课程体系(四类课程结构及相互关系见右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所研究课题《城镇初中活动教育实验研究》曾被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办授予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三等奖;获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温州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随着对“活动课”进行的一系列深化研究和实践,我校探索出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本文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作全面总结。

一、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

现行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的课堂教学,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内在联系,有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显示出许许多多弊端和缺陷:一是课程结构的单一化,使课程的结构难以科学、合理的涵盖育人的全面内容,即便是现有的各学科知识,也是处于相互独立、封闭、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或进行知识的整合;二是教学方法的程式化,以固定的教材、教法来适用不同的学生,本身就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不符合学生天真、活泼、好奇的天性特征,于是就有“读书苦,苦读书”之说;三是教学环境的课堂化,导致为学生提供的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非常有限,极大地障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成了“高分低能”的温床;四是教学内容的书本化,违反了“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的规律,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书本编排知识的滞后性难以适应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志于教改的人士,开展系列研究和探索,形成许多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风格的理论框架和运作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我校在原有“城镇初中活动教育”实验的基础下,借鉴传统的德育活动和课外兴趣特长活动的经验,组织设计和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以学生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并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发展的新型课程,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教育功能,从素质的结构化和教育过程的整体化入手,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优化组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二、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型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并列,又具有历史逻辑的统一。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各学科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具有相辅相成、互补互促的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开展适应学生个体的水平和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创造潜能,发展兴趣特长,增强心质体魄。它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性强、知识面广、灵活性大;与原有的课外活动相较,又有具备课程特征的独立的教育目标、教育途径、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且有比较严格的全员参与性、面向全体性以及活动的科学化、规范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目标

1、研究目标

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运作体系,探索学生个性、品德、潜能发展的规律,为城镇初中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建构方面提供实践的依据。

探索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设置、管理、评价等合理的科学体系。

探索城镇初中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律以及框架结构,在优选内容设计的基础上编写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及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运作的模式。

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对学生创造心理、品质、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实践目标

总目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的缺陷,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情操、体能和生活能力的提高,特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关爱、学会交际、学会创造、学会管理”。

具体目标:

学会做人--通过为人训练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美好的理想,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了解基本的法律规章,有进取心,有一定的自控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能团结身边的人,同学之间友爱,有协作能力,既有谦让精神,又有竞争意识,能分清是非界限,又主见,不盲从等。包括:

初中一年级目标要求:抓好中小学衔接,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集体生活习惯、礼貌用语习惯等。锻炼学生的自理、自律、自控能力,为顺利地度过中学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二年级目标要求:抓好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尊重学生正当的愿望和需要,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在有益的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能以英雄模范为榜样,树立理想目标;进行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进行诚实、守信、合群、有同情心教育;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法制观念教育。

初中三年级目标要求:在进一步抓好道德观教育并逐步过渡到人生观教育,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锐意改革,勇于献身,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着重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观念。

学会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巧,磨练学习意志;提高学生的基本智能素质,培养注意力,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综合和巩固学科教学成果,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

学会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的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学会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科学态度以及创造精神,养成科学作风,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特长--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学有所长,人人具有自己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爱好和特长。

(三)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内容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为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活劳技不断发展的信息作为综合活动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具体、生动、灵活、新特,使学生兴趣盎然的主动学、无负担感的有所得。

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杜威的“从做中学”应当成为活动课教学方法论的经典。实践性是综合活动的方法特点。要使学生在实际中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综合活动的本质反映,旨在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求异质疑,学会用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事物、现象,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3、综合性、开放性原则。学科课程采取分科教学的长处显而易见,它有利于发掘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科间的联系,忽视了各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必然联系。而综合实践活动不象学科课那样知识单一、系统,它讲究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学生在综合活动课中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根据活动的需要,调动多门知识积累,开展有特定目标的活动;此外,活动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特点赋予综合活动课在育人的开发性。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应声虫”、“书呆子”、“书架子。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通过有计划的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4、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要按照活动要求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习,在学生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予以帮助,遇到学生积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实现活动目标。所以,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学民主,重视活动过程,给每各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

(四)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结构和实施内容

与学科课程、学科活动课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所包括的各项活动都是齐头并进的,不强调知识的严格系统性,在开设程序上没有先后,它是集知、情、意、行于一体的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学习。根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四大类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结构上大致分为为人教育活动课和兴趣活动课基等两大类。

1、为人教育课

为人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涵盖了礼仪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通过系列有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活动课程。具体包括:

(1)国旗下的讲话 在规范国旗升旗仪式的基础上,坚持开展晨会和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内容为节日纪念、时事政治、学校教育要求和先进学生事迹与经验介绍等,尽量突出当月教育内容的要求。由学生干部轮流讲话;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星期一早晨。

(2)行为规范达标 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月规定行为规范训练重点条目和要求,依据本校制定的《中学生行为规范考核条例》进行自我评定,并通过五项常规竞赛进行管理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自我约束,班级要建立互相监督机制和百分制考核制度;实行一周一统计,一月一小结。在此基础上,进行达标生、示范生、十佳中学生达标验收,让这种“合格加先进”的“三争”活动,激励不同层次的更多学生都能投身于《规范》达标的教育中去。

(3)值周班管理 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班干部的带领下,由班主任、值日领导指导,根据规定的行为规范训练重点条目和要求,设置仪表纠察岗、车辆管理岗、卫生监督岗、晨扫岗、保洁员等学生管理岗位,让人人参与德育管理,进行校内服务性劳动,并负责收集有关情况材料,对学生中好人好事和违纪现象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和批评。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体验纪律和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力。

(4)时事报道 内容以报道和评论国内外大事为主,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增强现代意识。一方面,由思想品德课教师采取课前五分钟的时事政治报道活动课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充分发动学生骨干的作用,利用班会课,两周一次(每次20分钟)通过学生报道评论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时事来组织学生自觉接受政治教育。同时,根据不同层次渐进地采取阐述型向评论型、辩论型转变。

(5)主题班会活动课 根据每月的教育重点,围绕知、情、意、行,通过讨论、访谈、演讲、竞赛、模拟、综艺、咨询、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爱国励志、遵纪守法、学会学习、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善待环境、注重社交、健美身心等八大类班会活动,强调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召开,着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每学期开展2-3次的活动。

(6)团队活动 尽可能配合当月教育主题序列内容,由共青团、学生会、团校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团队专题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团队活动时间或周末。

(7)社区实践 结合社区教育,根据学生居住地划块,自愿选举产生学生片区管委会,设立若干活动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的形式,由各片区的活动组长结合近月教育和形势内容,就近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社会调查、远足锻炼等活动,从中接受教育。每学期要求学生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至少参加8-10个单位时间的社区实践活动。

(8)军训及夏令营活动 每学年将分学生干部和新生人防教育两个不同主题安排夏令营活动。通过对学生干部夏令营,进行学生干部工作方法的培训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干部的领导和管理才能;通过人防夏令营对学生进行集中国防教育、科技教育、队列训练和纪律教育。每期夏令营活动为期10天,一般分别安排在上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和下学年的第一学期初。

2、学科探究课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尽可能地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的经验的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个别化教学的课程。具体包括:

基础学力活动 对语、数、英等基础学科的兴趣培养和学法指导以及开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系列智能活动。

学科兴趣活动(班、组) 通过开设语文阅读班、数学兴趣班、科学兴趣班、英语读写班、科学实验操作班等强化学生的学科特长,增强学科兴趣。

学法训练活动 通过讲座、录象以及学法指导活动课的形式,分为竞赛探秘、学习入门、学海巧法、复习要决、迷津指点、应试对策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指导。

智能训练活动 通过班会活动课、专题讲座和平时习得等方法,着重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转移和分配,记忆力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独立、逻辑、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读书节活动 通过每年集中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多种活动侧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进行训练和提高。

3、生活劳技课

生活指导课 借助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课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生活常识的指导。

劳动技能课 借助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和手工操作等方面进行每二周一次的技能培训。

劳技兴趣班 通过摄影兴趣组、科技制作班、篆刻剪纸提高班,开展小制作活动。

家庭与社区服务 通过“今天我当家”、“家庭会计”等家庭型活动和社区服务及社区公益活动进行。

4、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 利用计算机课,对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和操作方面每周一次的技能培训。

计算机兴趣组 通过平时的计算机课上表现突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网页制作兴趣组、电子小报制作组等兴趣提高班进行深一层次的指导。

科技节活动 通过每年集中一个月的时间,以多种竞赛、展览、评比对学生的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进行展示,并开展各类科技讲座、录像、报告会活动。

5、文体艺术课

艺术普及课 借助音乐、美术课,对学生进行每周一次的艺术素养的学习。

文体兴趣班 对于有文艺、体育特长的学生,组织书法兴趣班、美术兴趣班、摄影兴趣班、音乐班、舞蹈班、集邮班、篮球队、田径队、羽毛球队、棋队进行不同方面的爱好、特长培养。

文艺节、体育节活动 每学年各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以多种级别、类型的汇演、展览、比赛对学生的文体才能进行展示。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众性活动;打破班级界限,自由选择结合的兴趣小组活动;以打破年级界限的提高型社团(队)为单位的活动。但根据活动内容、教育的针对性和特点以及组织上的便捷,可以分年段分别组织活动,也可以以组委会的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共同参与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实际操作式:如种植、制作、实验操作等;

②模拟实践式:如值周班管理、社区服务、人防教育等;

③文艺创作式:如写作、摄影、美术、书法、篆刻、剪纸等;

④游艺表演式:如歌舞表演、群体游戏、诗歌诵读等;

⑤调查研究式: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小论文等;

⑥交流探讨式:如讲座、演讲、辩论、影评、诗词曲艺欣赏等;

⑦养成训练式:如军训、队列活动、行为达标、生活指导等;

⑧竞赛展示式:体育竞技、智力竞赛、各种特长竞赛及成果展示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经验

(一)组织--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1、组织上,分别成立了为人教育领导小组、兴趣班(组)管委会、“四节”组委会等机构,相继制订了《为人教育实施方案》、四大活动节专题计划、各兴趣班(组)的教学计划,对综合实践的五大类活动,进行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保证活动的落实和实施,并确保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这种条块结合、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时上,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课时管理。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层面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以综合性实践为主的学科或学科整合活动;二是深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是,在安排上采用固定课时(每周4课时)和弹性课时相结合的原则,前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固定课时由教务处列入每周课程表;后者根据需要将综合活动时间与传统活动打通使用,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后或双休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实践活动,并适当开展“大主题,长作业”的综合实践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3、师资上,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虽然,广大教师经过我校的《活动课程实验》的洗礼,感受到涉及面广、形式开放的活动课程的特点,但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初期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教师本人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都感到十分困惑,这也就为教师参与指导增加了难度。为此,学校组织业务学习、专题讲座、案例剖析、专题研讨、教研信息、外出培训等培训方式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操作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一线教学:教师―课堂、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的传统教学学习模式。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采取多线教学:教师―社区(家庭)―学生;教师―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大自然)―学生;学生―学生―学生等,形成现代的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学习模式。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市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开展学校的教科研论坛活动,让教师在“学习―认识―实践―总结―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此外,借助我校承担的国家级规划课题《初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带动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

(二)设计----结合特色,整合创新

1、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我校是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集邮校本课程是我校的一大亮点。针对初一年级,我们编印、出版了《邮识》,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通俗的文字,较系统地向青少年传授集邮知识,介绍什么是集邮、集邮究竟有什么好处、如何收集和欣赏邮票、如何组编邮集、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集邮水平等等,通过七个专题的形式开展普及型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兴趣班的形式,举办集邮讲座、集邮知识竞赛、一片邮集展览、集邮征文比赛、邮票图稿设计竞赛进行提高型教学,从而使一种高品位的休闲情趣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

2、结合学科教学,展示多彩活动。新课程的各科教材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在练习中经常会涉及到自主探究学习的项目。因此,我们立足每周安排的研究性学习课,将综合实践、学科延伸教学以及课题研究打通,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开展课堂中的读、讲、编、演等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调查、体验等实践活动,使思维在体验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围绕学校传统,开展系列活动。作为有50年办学历史的安阳一中,传承着许多有品牌效应的传统活动,比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比如人防教育、社区教育等,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增强了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社区生活、班级管理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实施----强调合作,挖掘资源

1、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资源。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设施,如图书室、阅览室、校史室、美术室、音乐室、电脑室甚至包括学校的小花园、周边的街区。如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编辑排版能力,我们不定期进行的不同专题的手抄报、图稿设计评选和展示活动,让老师们看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其次,充分利用团队组织的活动,如学校进行的各类兴趣组活动、文学社、记者团的活动,使学生得到能力、学识上的锻炼;特别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有意识地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创设一系列活动,诸如:在班级中推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日班长制度”;在全校实行值周班制度,设置了仪表礼仪纠察岗、卫生巡查岗、车辆管理岗、晨扫岗、保洁岗等等,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实践。

2、有效发挥社区教育功能。重视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资源的挖掘,我校率先成立安阳一中社区教育委员会。学校选聘32位社会人士分别担任社区辅导员、法制辅导员和国防教育辅导员。社区辅导员来自我校所在施教区的20位村(居)委会干部担任,主要开展学生在社区期间的管理,并指导和组织所在地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思想道德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法制辅导员由所辖派出所干警、交警、城建监察人员及文化稽查人员担任,帮助开展法制、交通安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国防教育辅导员由市国教办、人防办负责人和武警战士担任,协助学校开展“人防(三防)”教育,并定期开展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发挥广大家庭、家长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了,家庭富有了,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成了家人的小皇帝,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理能力差,我校发出“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同时,通过《学生寒假期间情况记录表》的形式,让家长们对学生假期在家生活体验的7个方面进行如实量化。把为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把“当一天爸爸、妈妈”作为扮演角色,根据家庭中的实际情况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等,鼓励学生根据父母的工作情况“跟父母上一天班”。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了父母工作的艰辛,对生活的不断追求,明白热爱劳动、孝敬长辈的道理。

4、建立校外活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实施这门课程,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内西山烈士陵园、光荣院、敬老院、玉海楼、利济学堂、万松山青年成长林、部队驻地等有效资源,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立足乡土、扎根社会,积极主动地为未成年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四)评价--关注过程,重视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恪守多元评价原则,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研究,我们都遵循“课题---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活动延伸”流程,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评价的办法。过程评价包括过程态度评价与参与度评价两个方面,可以细化为几个等级进行考核;规定建立每个主题活动的活动档案,至少应包括:教师的指导计划、学生的方案、学生活动的一些记录性材料(文字稿)、图画(片)、影象、模型、学生作品),并由学生自己整理资料,用合适的方式装订好。结果评价则以成果展示予以体现,成果展示分为两大类:有文字和实物两大类,文字类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为主的研究报告及有关建议书,实物类包括实物模型、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和小论文等。

学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考核也分为两部分,一是每学期,针对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表现、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由学生、同组成员、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二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生不同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品展,组织相关教师做评委,对学生作品给予公平的评价,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综合素质表现的评价序列。二是由校长室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不定期的巡课和听课,一方面是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对教师实施该课程的指导和建议。两部分内容的考核均与教师的教绩挂钩,目的只有一个: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效果

由于有了前期的活动课程实验研究作为铺垫,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上,无论从研究的实施者教师身上,还是实践的体验者学生身上,都达到预期效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1、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时间、运行程序、管理措施已经基本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全校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浓厚氛围。

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得到提高和升华。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个活动教育中体现了特有的.价值:①有机地将结合学科探究性学习、学科课程横向联系,并容纳了特长活动节纵向贯穿,促进了纵向组合与横向融合交织的开放式课程结构体系的构成;②提供展示和整合学科知识成果的时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③营造了学校内部浓烈的素质教育氛围,活动因子遍布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他们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的发展;⑤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⑥促进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特长或潜在的特长,调动他们借助社会力量帮助孩子发展特长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特长生的培养和发展;⑦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打开学校德育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完全适应学校的活动教育的整体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大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制订了《为人教育实施方案》、《四节活动方案》等较为完整的活动教育资料;由18位教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选《四节活动设计与实践》曾参加全国“活动教育”评选荣获“活动教育设计”一等奖;《城镇初中为人教育研究》也相继荣获全国德育论文及省班主任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并列入浙江省新世纪德育实效性成果;《城镇初中社区教育研究》获温州市名师名校长课题研究一等奖、全国乃至省市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这标志着我校有一批教师的素质与观念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得到迅速提高。

2、为人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一方面,强化了德育的工作地位,提高了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素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属于“软件”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随着为人教育方案的实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由“软件”变成“硬件”,彻底德育工作无头绪,无章法,弹性大,很难落实的状况,领导、班主任、教师都觉得现在开展德育工作思路明确、安排具体、操作方便。学校也把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和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先,许多教师怕当班主任,一方面是信心不足,认为“道德滑坡,回天无力”,另一方面感到缺少方法,认为“老方法不灵,土方法不行”,真有点“黔驴技穷”。在推广为人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多次举办骨干培训班,召开德育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广大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掌握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使许多校园热点、班级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还培养了一批德育骨干。另一方面,全面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自开展为人教育活动以来,学生的道德意识大大增强,位于学校附近电子游戏机室、漫画书摊从原来的“车水马龙”变得“门可罗雀”;每年一度的“校园吉尼斯”学生特长挑战赛,令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里的学生重新找回了自尊和信心。现在,学校里的学生进入“三室两厅一吧”现象基本没有了,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抽烟赌博等不良现象大大减少了。学校的“告别三室两厅一吧”仪式、人防教育、社区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为人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全市德育工作的“拳头产品”,深受广大学生、家长、领导好评,成为兄弟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为此,学校相继被评为温州市级文明单位、示范学校和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被授予浙江省级国防教育先进集体、温州市级先进团组织,成为全市德育工作的一面旗帜。

3、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学生的基础学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当问及“你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收获是什么?”从收回的613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有534人回答“学会了很多新知识”,占全部人数的87%。由此可见,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实践活动对他们获得新知识有很大帮助。在综合实践活动里,还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得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使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使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受到检验与提高。例如:许多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的“科学专题”涉及到了许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及其分支学科领域,如仿生学、基因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现代军事、环境保护等等。为了做好一个科技专题,学生们化了四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收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大量的材料,其间通过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使知识的整合能力大大加强,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并发生了迁移。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小制作内容进行实验比照,发现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十分显著(如下表一)

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调查统计

平均 数   自学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实验后班级    6.88    6.26    5.90    3.51

实验前班级    4.37    5.12    4.83    2.40

这一结果显示出实验后学生在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普遍比实验前学生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科技创新和文体实践活动成绩斐然。为了更清楚地表述,列以下三个表格加以说明。

表二:近三届“四节”活动校级获奖统计

名称 第 八 届 第 九  届 第 十 届

个人 团体 小计 个人 团体 小计 个人 团体 小计

体育节 273 44 317 291 45 336 353 47 400

读书节 336 42 378 331 43 374 343 44 397

文艺节 117 13 140 137 15 152 384 25 409

科技节 359 33 392 333 23 356 370 16 386

合计 1085 132 1217 1092 126 1218 1450 132 1582

表二分析:每一届的特长活动节都是全员参与的规模宏大的活动,是向家长、学校、社会展示学生素质培养的“阅兵式”。每一届的获奖人数都在千人以上,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了大部分学生的爱好特长、创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反映我校在各类各级特长比赛中也显示出较雄厚的实力,并逐年强大。特长培养已经成为我校办学特色,开始形成“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为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路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涌现出各类人才的雏型。俗话说:“学习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人才的成长成就总是从兴趣、好奇开始的。随着兴趣班(组)的开展,硕果累累,“人才”开始脱颖而出。(见表四)

表三:近三年特长比赛学区级以上获奖统计

等级 学区级 瑞安

市级 温州

市级 浙江

省级 合计

 21 27 10 2 64

 29 56 16 3 109

 35 111 33 8 194

表四分析:参加各级各类的特长比赛的人数逐年增加,级别逐年提高。说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对的学生素质和特长在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不同特长的学生开始脱颖而出,形成各类各种人才的雏型,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巨大效应,实验取得预期的目标。

五、几点反思与讨论

1、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全面发展和突出重点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涵盖德育、学能、科技、文体等内容。作为城镇初中学校来,不可能都是面面俱到。因此,在深入或推广综合实践活动时,应该针对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竞争的需要和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从道德活动和科技活动入手,带动其他方面,以提高道德情操和创新意识为主的各种品格和能力,为适应未来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最大区别就是自主性的区别,绝大多数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普及的基础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在个性特长的发展方面明显优于同类学生,因此要注意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是有显著特长和有培养希望的学生应该为其提供高一级的专门培训的条件;三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活动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相对独立,不能将它当作学科课的附属品,在地位、价值上,不能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本身始终交织,相互联系,其各个领域的内容和目标在其他两个方面通过不同方式也有所体现,因此,不能将三者人为的主观割裂。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外活动,它具有课程必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把握好实施过程的三个要点。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掌握活动的“度”,既要防止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学科课程一样来组织教学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极端强调学生中心,把“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扩大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全部”,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的不良倾向;二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要保证它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活动实施过程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即定时间、定师资、定学生、定经费,活动指导师在进行每一项活动中,必须学期有计划、课前有设计、活动有记录、成果有展示、工作有总结,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并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三是对活动评价要有一个真切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过程评价要重于结果评价,不能过多的纠缠在对与错、好与坏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活动中的参与投入程度。(本网网 )

3、对三个问题的再思考。一是是否有必要在今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模式:在活动教育开展了多年后,教师从不同途径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许多探索,但在经典的、出色的活动设计上一直难有建树,甚至许多教师愿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却对着“活动设计”一关发怵。如果有章可循,自然会迎刃而解。至于模式的构思可以考虑程序优先(即设计同样的过程,让不同的对象产生各异结果)和目标优先(即告之同样的结果,让对象通过不同途径达到)两个方面;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趋势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以“非学科为主要特征”与学科课加以区别,但是随着探究性学习和活动教育的倡导,其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还是学科活动课,值得商榷;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考:几乎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着多项活动目标,今后的研究是突出某个教育活动的主目标,还是尽可能的综合体现更多的教育目的。

总之,回首多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情况,我们算是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成绩告慰我们:汗水没有白流!虽然,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但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和困难在今后都将会得到解决,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共同健康成长!

篇5: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

摘 要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主阵地,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有效模式之一的活动课程,是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他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实践特点,备受中职教育者的关注。本文以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研究课题,通过探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对语文活动课程进行分析,并主要对以下内容展开探讨。

第一章主要对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基本特征、实施现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笔者自己对本课题的一些看法。第二章从中职语文教育特点出发,通过梳理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原则、流程、操作步骤等内容,研究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三章以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为研究角度,对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方法、课程评价原则、标准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为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和高效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帮助。

通过对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探索适合中职语文课程建设的道路,改善中职语文教学质量,推进中职教育文化课程改革,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人才。

篇6: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

Abstract

in medium occupation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as a main position in the humanities, students occup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Chines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language teaching effective mode of activity curriculum, Chinese is the best way to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With his new teaching concept, efficient teaching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highly vocational education attention. Based 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s the study subject, through the integrated use of knowledge of language, the ability to speak and write the whole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other curriculum communication, book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closely combines aspects of Chinese activity course is analyzed,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were discussed, the author on the subject of some of the views. The second chapter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process, operation steps such as the contents, study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s the research angle,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curriculum evaluation principle, standard and method are discussed,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help.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to explore suitable for the Chines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roa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romot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training to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have a comprehensive occupation ability vocational talen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ctivity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绪论

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教学那种只重视知识灌输而忽略能力培养的现状依然存在,它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控制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遏制,使教学效率处于较低的状态。对此,一种崭新、高效的教学模式--活动课程产生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课程的提出,不但赋予语文教学以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对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事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目前尚处于发展的阶段,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也随着研究而走向深入。我们知道,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在中职教学中,语文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在学科课程主导下,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英国的“交叉课程”、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法国的“多样化途径”、欧美国家的“主题探究”和“设计学习”活动。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对“活动”课程的研究也越发深入。这些研究不是对“活动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寻找到一条光明的教学途径。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重要方面,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展现学生的魅力与个性。因而,对中职语文课程中实施活动课程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为中考文化成绩低于普高录取线的学生,少数中等职业学校甚至无需中考成绩就可录取入学,因此从目前看,中职校生源基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调查,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都普遍较差,使用人单位非常失望。并且,当前语文教学严重缺乏实用有效的语文活动课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观念陈旧,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就是课本,人为地割断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三是学校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意与相关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强化能力训练、能力迁移,而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拓宽学生基础知识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其拓展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活动课程教学理念与模式,从提出到实践再到不断完善,很多教育学者、专家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成果颇丰,一大批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出现,这都为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然而,在语文活动课程的研究方面,也存在脱离教学实践、理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中职语文活动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也就选取了中职语文活动课程这一研究内容,希望做一番较有价值的讨论。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并完善中职语文课程体系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语文既是一门备受冷落的人文学科、又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在语文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发挥语文学科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人文素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更要使语文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语文能够成为中职学生有效汲取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语文课程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中职语文应该包罗门类齐全、指向明确的知识框架,这样一来,以往单纯的听、说、读、写四个模块的分类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育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必须还要建立多种模式的课型,而活动课程便是其中最具活力、最有效果的课型之一。中职语文学科的课程安排与设置,主要的目的便是寻找更适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这两者是互相促进、互相依托的两端,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能够为该课型的理论探究和钻研提供材料和数据,而活动教育理论的深入开掘也为教学实践的发展铺平道路,使其快速的走向完善,在中职语文课程结构中,活动教学不应该只充当辅助角色,作为语文教学可有可无的课型,而应适时增加活动课程的比重,不断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学内容,真正发挥它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有利于改善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语文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过,由于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语文这门工具性的学科受到重视的程度有限,学科处境十分尴尬,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些教学弊端,如教学内容狭窄,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基本上就是以知识、学科、书本为中心,忽略了实践能力,大多中职语文课堂,还是只进行一些刻板的语言知识的机械训练,填鸭式、分析式课堂类型随处可见,这种缺乏实践活力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教学互动状态很难形成,语文课堂也因满堂灌而变得更加的枯燥,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学生对语文学科普遍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最终影响学生利用语文课程提升人文素养这一目的。而且,中职语文教学过于程式化、简单化,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并且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和学生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中低效的完成预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并没有将学生个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灌输、教法改善,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实践和能力的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沉闷,学生个性倍受压抑,于是中职语文课堂陷入了教师讲授累、学生学习苦、课堂效率低、课业负担重的困境。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学生自主实践机会,教学方法的十分陈旧。这些不利现状严重阻碍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便是活动课程。在中职学校实施语文活动课程,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中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遵循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表现。该课程的设置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使中职语文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7: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

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与实施探究活动要考虑到探究问题的适应性、知识的复杂程度、操作性、开放性、拓展性、以及学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等。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及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在现实生活或学生生活中确立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开设探究式学习活动应把握住以下目标:

1、培养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自参与探索性研究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能够建立假设,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会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3、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学会科学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强调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题能力的养成,然后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之间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意义。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均须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二、如何在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活动

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探究性活动.

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除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源泉,学生的探究源于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动画故事法、引入事例法、直观演示法、认知冲突法、对比比较法、设置悬念法……如采用直观演示法,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弹弓,引发其中的角度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明确了探究问题,就应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

3、开展实际探究

这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体,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对选取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或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直至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师应给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4、进行总结交流

经过实际的探究学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由探究而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如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探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2)培养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

(3)培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要有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必须具备:

(1)超前的教育观念;

(2)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3)高超的教学技能;

(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篇8: 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与反思美美和丑丑

幼儿园中班活动设计与反思美美和丑丑

一、设计意图:

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蝴蝶忙碌的身影:在美丽的花丛中,在茂密的树林里---大人们对蝴蝶或许会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活泼好动的小脚去追逐,美丽的蝴蝶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去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培养孩子发现美、表达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蝴蝶成长的过程。

2、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能大胆的表达表现。

三、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美美和丑丑》、多媒体教学设施、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角美美和丑丑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只昆虫朋友,一只叫:美美、一只叫:丑丑。(点击出现蝴蝶和毛毛虫)

你们猜猜它们中谁是美美?谁是丑丑?为什么呢?

(二)、设疑导出故事<<美美和丑丑>>

1、师: 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的故事。(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一天,蝴蝶美美在花园里飞来飞去,非常的快乐。突然,花上有一条毛毛虫丑丑向她爬来。丑丑对美美说:“美丽的蝴蝶姐姐,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好吗?”美美看了看丑丑说:“啊,是毛毛虫呀,你怎么长得这么丑,走起路来还一扭一扭的,多难看呀。我才不跟你做游戏呢!”刚说完话,蝴蝶美美就飞走了,只剩下丑丑留在那里。)

2、师:毛毛虫丑丑听了蝴蝶美美的话,心情会怎样?

3、师:毛毛虫丑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继续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毛毛虫丑丑听了蝴蝶美美的话,心里很难过,伤心的掉下了眼泪。毛毛虫丑丑在心里想:我多想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呀。这样,大家就都愿意和我做游戏了。)

(三)、丑丑变美美

1、讨论:毛毛虫丑丑能变成美丽的蝴蝶吗?

(1)师:你觉得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吗?你为什么觉得不会呢?

(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倾听,并适时参与讨论)

(2)师:我们看看毛毛虫到最后是否会变成蝴蝶呢?(继续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丑丑正在伤心难过的时候,一只蜜蜂飞来了。蜜蜂对它说:“别难过了,我听大人说毛毛虫长大后是会变成蝴蝶的。”毛毛虫丑丑说:“你说的是真的吗?我真的会变成蝴蝶吗?”蜜蜂说:“我也是听大人们说的,你还是去问问你的妈妈吧。”毛毛虫丑丑说:“可是我没有妈妈呀,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妈妈,到底谁是我的'妈妈呢?”)

2、讨论:毛毛虫丑丑的妈妈是谁?

(1)、师:你们觉得谁是毛毛虫的妈妈呢?

(2)、师:毛毛虫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们来看一看。(继续播放动画)

动画内容:毛毛虫很想见到自己的妈妈,瞧,它去找自己的妈妈了。走在路上,它碰到了一只大青虫。毛毛虫问大青 虫:“我和你长的这么像,你是我的妈妈吗?”

大青虫笑着说:“不是,我的宝宝是小青虫,不是毛毛虫,你的妈妈是美丽的蝴蝶,等你长大后也会变成蝴蝶的。”这时一只蝴蝶妈妈飞来了,丑丑赶紧问:“你是我的妈妈吗?”蝴蝶妈妈说:“是的,孩子,我就是你的妈妈,等你长大后会和我一样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小结:毛毛虫的妈妈到底是谁啊?(蝴蝶),毛毛虫丑丑长大以后能不能变成蝴蝶呢?(能)

3、探索中了解蝴蝶成长的奥秘

(1)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蝴蝶妈妈把一个圆圆的、软软的小东西生在花芯、树干或叶子上,这就是蝶卵,跟老师说说看。)

(2) (边出示图片边讲:卵里的小东西一天天长大他要出来活动了,就从卵里爬出一只小虫子,这就是毛毛虫)

(3)师:(边出示图片边讲:毛毛虫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长大,就每天吃很多的东西,这样啊就慢慢长大了,长大以后就盖了间 小房子住在里面休息,这盖好的小房子也有个名字叫蛹。

(4)师:(边出示图片边讲:一天天过去了它觉的寂寞了,还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它就从蛹的一端敲了一个小洞飞了出 来,飞出来一看自己真的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了,飞到天空中,飞来飞去,去找朋友玩。)

(四)、长大的秘密

1、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师:丑丑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了。它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你们开心吗?丑丑也很开心,现在小龚老师要考考你们,说说看丑丑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先是什么?再是什么?然后呢?

(幼儿描述动画的情景,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排排队逐步出现蝶卵、毛毛虫、蛹、蝴蝶等图。帮助幼儿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2、小结:教师描述毛毛虫生长过程。

(五)、演一演

1、小朋友,咱们一起听着音乐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2、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3、变成蝴蝶后,带领幼儿到户外花丛中去,飞到室外,活动自然结束。

儿歌:我想变成一只蝴蝶

我想变成一只蝴蝶, (一边念一边抖动翅膀)

因为蝴蝶好美!

刚开始,我是卵, (把身体缩成圆球状)

后来,我变成毛毛虫, (把身体摇旗着伸开)

再后来,我又变成了蛹, (蹲地抱头)

现在,我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抖动翅膀四处飞翔)

篇9:课题研究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与反思

课题研究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与反思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与反思张燕 的工作室初中英语任务阅读教学案例设计分析反思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而此能力是依靠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而实现的。为了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实践性强、任务明确的 “任务型” 教学 (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 即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活动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课堂内,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以下我将以“牛津英语” 9A Unit2 Colours and Moods(Reading)教学案例设计为例,与同行探讨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并对案例设计进行分析与反思。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颜色与心情”,学习不同种类的颜色及其对人情绪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了色彩与情绪的关系,而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正是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阅读部分向学生介绍了谈论颜色有助于引出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开始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

2.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阅读部分所涉及的新单词和词组,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的表达方式及用法方面的固定搭配。

2)能力智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并要求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领会主要句子的意思。

3)德育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文章中所了解色彩和情绪的.关系的知识思考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并讨论在自己或别人伤心的时候,该如何帮助自己或别人。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来正确使用与课文有关的重要词汇短语?

2)对文章的听读理解能力及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

3)对文章快速阅读的能力及阅读对写作的迁移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多媒体教室,录音机,教材

5.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共45分钟)

6.教学形式:Task-based learning, activity-based teaching (class work;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三、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 Warming up

任务设计(1)do a survey about your favourite colour

(2)show up

(设计目的:在正式阅读文章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通过五环及福娃,要求前后四名学生为一组共同讨论各自喜爱的不同颜色的福娃及其原因,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协商,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练习机会,而且是个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

Step2. Leading-in

任务设计: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colours in the world, and can you divide them into 2 parts?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的旧知,鼓励他们把颜色分为warm colours和calm colours)

Step3. Skimming

任务设计:skim “reading” within 90 seconds, try to finish the table

(设计目的:在学生原有对颜色分类的认识基础上,快速阅读,抓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对原旧知进行细化。)

Step4. Scanning & Matching

任务设计:Scan the reading, and try to match the colours with what they represent.

(设计目的:重要的词汇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再次通过加深对词意的理解达到对词汇的掌握,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句中,单词记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在句中理解词汇。)

Step5. Revision

任务设计:help students revise all the information together

blue --------- calm

calm

white ---------- purity

orange ---------- joy

warm

yellow --------- wisdom

energetic green ----------- growth

strong red ------------- power

(设计目的:对于输入的信息量及时地巩固,增强记忆)

Step6. 任务设计1. read calm colours carefully by themselves and answer questions

1. What colour can make you feel relaxed? (blue)

2. Does white create a feeling of harmony? (No,blue creates a feeling of harmony.

3.What else can blue represent? (sandness)

4. If I’m feeling stressed, what colour should I choose? (white)

任务设计2. get information from warm colours and try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table

篇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英语高二)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在新课标理念下,采取师生互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进行写作训练的课。这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使写作简单化,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5,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中的Reading: First Impressions

本单元以life in the future 为中心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对人类今后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进行猜测,了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对未来造成影响,提高学生爱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本单元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如何用英语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实际情况,拟设计7课时,本课时为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发挥大量的想象,展开的读与写的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get the main idea a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2. Have student read the passage and know about what life in the future might be like ;

3.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Me in Ten Years according to the text.

四、教学重、难点

1. Help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

2. Let students learn to do the imaginative wring:Me in Ten Years;

3.How to develop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五、教学过程

Steps Teacher’s activity Students

activity

Purposes

Reading Lead-in

Show a short movie to

students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 and ask students:

1.which problems do you think people in the future will have overcome??

2. Which ones will still be there or even worse in AD3005? Students watch

the short movie

and answer the

three questions.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and let them have a first idea of life in the future

Main idea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do matching exercises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nd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paragraph(s) To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Ask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do the “T” or “F”

exercises.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judge the

Statements which is true and which is

false. And correct the false ones. To let students get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Questions

Ask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for the carefully and write down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y did I have the chance to travel to the year AD3005?

2. What is a “time lag”?

3. How did I feel when I was in the capsule?

4. Who guides my trip?

5. Why did my guide give me some tables?

6. Who transported us to the futur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for the third tim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To make students have a

Betterunderstanding about global warming

2. To make foundations for the writing because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are the key points of the writing.

Writing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global

warming; Ss write a short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s and

the key points

got in this class. Ss can write a short passage immediately after they have go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global warming and Ss will know thebasicstructure of the writing

Evaluation

Give certain criteria about what is a good composition for this class and help them how to evaluate their compositions Ss check their compositions in pairs and write Down their statement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To get Ss to find mistakes or good points of their own writing

Presentation Ask Ss to read some compositions they checked, and state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writings.

Ss present their

compositions To let Ss know what a good composition should be like

六、教学反思

这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整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将之运用于写作,使写作简单化,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 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进行写作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在写作时候给一些精彩的开头与结尾及一些常用句型、短语还是很有必要的。

篇11:一堂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模式仍在探索、实践中。本文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 任务;设计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定为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面笔者结合SEFC BOOK 2B Unit 23 Lesson 90的教学实践谈谈任务型教学如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

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任务设计:

1、贴卡片,展示新旧电话的工作原理。

2、填表格,比较发现新式电话的优越性。

3、选功能,了解新式电话的新功能。

4、设计国产品牌的新款电话。

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掌握与电话及其功能有关的词汇。

2、了解电话的历史,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准确地谈论电话的工作原理及功能,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设计新款电话,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辅助手段:CAI多媒体课件、自制卡片、Worksheet、实物投影仪

课堂活动方式:Teacher-class, individuals, pairs, groups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Step1. Leading-in

1、A free talk

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 Ask them this question: How do you keep in touch with your friends or families when they are not here?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2、A quiz

Do a quiz to test how much the students know about telephones. Show them some pictures and ask them to do a matching.

3、Picture show

Show the students some beautiful pictures of telephones. Let them imagine what future telephones will look like.

采用谈话方式导入自然亲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了解有关电话的词汇。利民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有关电话发展的小测试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向学生展示现代化的电话图片并让他们猜想未来电话的样子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后面的任务作铺垫,打下基础。

Step2. 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trying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ere the earliest telephones popular? Why or why not?

2、When and where was the first telephone directory printed?

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速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skimming 能力并使学生对电话的历史有初步了解。

Step3. Play a game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2 groups. Give each group eight cards with phrases on them.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hey should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fter listening, they work in their own groups. When the set time is due, each group sends their delegates to go to the blackboard and stick their cards on the blackboard,showing how a telephone worked in the past and how a telephone works now. The group which uses the shortest time will be the winner.

1

(in the past)

2

(now)

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及小组活动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新旧电话的工作原理,并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Step4. Fill in a form

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hen fill in the form shown on the screen. Compare the earliest telephone and the new telephones. Try to see which are better.

TypesItems The earliest telephones Telephones of today

The quality(质量) of sound

The price of atelephone

How to make atelephone call

The way to send signals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填表格比较新旧电话质量性能、价格、拨打方式等的任务相对比较容易,可以让中、下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给他们创造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Step5. A guess game

Invite the students to do a guess game. Let them read an advertisement and guess what new functions of telephones the two persons will choose. They should work in pairs.

Two men are now in a service hall(服务厅)of China Telecom. One of them is a doctor, the other is a manager. They are reading an advertisement that introduces new functions (功能)of telephones. Guess and discuss what new functions they may use.

Advertisement

1.Conference calling. It is possible to connect several telephone numbers together so that you can all speak. Even though you may be in different towns, you can still have your conference.

2.Dialling. With some models, you can record the telephone numbers of people who you call frequently. So, instead of dialling 12 numbers in order to speak to someone, you only have to dial a single number.

3.Redirection. If you are out of the office, you can have all calls redirected to another number. This is useful, especially for doctors.

4.Call waiting. With some models, if you are speaking on the phone, a signal shows you that somebody else is trying to call you. It also shows you the caller’s telephone number in order that you recognize who it is.

采用Pair-work方式进行讨论和猜测,预测上面任务中doctor 和manager可能选用的电话功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Step6. Discussion

Work in groups of 4. 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what other functions they can think of besides the new functions mentioned in the advertisement they read just now. Give them some examples to make sure they know clearly what to do.

通过讨论来拓展学习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前边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更为学生向最后的高级任务发起冲刺奠定了扎实基础。

Step7. Design new telephone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elephone companies is very fierce nowadays. Many foreign telephone companies are making new types of telephones and put them into market. Suppose you work for a Chinese telephone company in Wenzhou. Try to design a new type of telephone for your company.

设计电话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设计民族品牌的新电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阅读课实施任务型教学需要执教教师首先认真学习“任务型”教学的有关理论,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创新,在认真分析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任务,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最大限度地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丁筱燕:“新标准 新理念 新课堂--Britain and Ireland 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的反思

六年级阅读教学反思

试论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

在实施中反思与改进的读书心得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四步”走教学反思

演出活动报道范文

经典诵读活动报道稿

志愿者活动报道稿

三八节活动报道范文

“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整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报道及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