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快乐天堂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与硕士论文相结合的研究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与硕士论文相结合的研究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与硕士论文相结合的研究论文
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与硕士论文相结合的研究论文
由于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直接有关,所以高等环境化学或环境化学课程是国内外很多高等学校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高等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我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多数研究生,在此方面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根据我们学院研究生将要进行的论文课题研究方向,我们将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以适应大多数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需要。
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概况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共建设点,在招收的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学生选读了《高等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备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我们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课题方向列于表1。从表1可见,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三个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生态区域规划。
2.课程教学内容与硕士论文课题相结合
与建设理论、循环经济研究、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等。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其次是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专攻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向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如何讲解此门课程,为他们在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到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结合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方向,修改、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36学时,环境化学的内容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把讲解的内容分为六章,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见表2。由表1可知,较大部分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他们很需要有关水污染这一方面的环境化学基本知识。我们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就是根据此情况来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由表2可见,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的`内容最多,共有10节,教学时数为18,占了总学时的一半。其内容包含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主要离子的形成、溶解性气体,酸碱化学平衡、沉淀和溶解、配位平衡、吸附平衡等的基本原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氧化还原技术和生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
在讲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时,我们主要介绍了天然水的存在形式,各种水的主要组成、特点和污染物情况。如湖水中含钙、镁、钠、钾、硅、氮、磷、锰、铁等元素,其中氮、磷等元素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湖泊的主要污染问题。在夏天,无锡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事件,给无锡市部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根据此情况,我们讲解了水体中的异相物质——藻类的基本知识。藻类是湖泊、水库等缓慢流动水体中最常见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类植物,有一个明显核。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藻类将消耗自身体内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消耗着水中的溶解氧。
对目前经常使用的生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水体中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CxHyOz+O2—^C02+H20+能量水体中,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使得许多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经常发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过程是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氧化还原酶和一系列辅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污染物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生成了各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在水体溶解氧不足的条件下,将利用较弱的NO;-、Fe3+、Mn4+、SO42-、CO2等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反硫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厌氧过程,其最终产物有CO2和氏0,以及NHhH2S、CH4、有机酸、醇等。在缺氧条件发生的生物反硫化作用可在淤泥、沼泽、排水池中进行。由此引起硫酸盐转化为HS气体的反应,从而产生Cu、Pb、Zn、Ag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至减弱了这些金属在所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能力。
另外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的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更为重要和复杂。到目前为至,世界上已有700多万种有机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有毒有害的,如排入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而我们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控制和处理还较簿弱,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
水中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残留的分析、监测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部分研究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土壤环境化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和累积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制、历程和归宿。此章重点放在几类有代表性的化学物质,即化学农药(代表土壤中外源有机化学物)、化肥、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的土壤污染化学,并对土壤污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我们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然后介绍了土壤负载容量或土壤环境容量;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金属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通常以可溶态或颗粒态存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均直接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相关。例如重金属对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毒性,不是与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总浓度相关,主要取决于游离(水合)的金属离子。对镉,则主要取决于游离Cd2+浓度,对铜则取决于游离Cu2+及其氢氧化物。而大部分稳定配合物及其与胶体颗粒结合的形态则是低毒的。仅脂溶性金属配合物是例外,因为它们能够迅速透过生物膜,并对细胞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我们学院有些教师在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研究成果,并将此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此情况,我们给学生介绍重金属形态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情况。近年来,以北美Tesskr等人提出的五步系列萃取法和欧共体BCR的四步系列萃取法应用较多[3,4]。我们也将这二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摆了出来,主要是萃取操作的时间过于冗长,使实际应用不易实现。在此同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国际上应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的研究工作情况,并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作为研究生研究的课题之一。
3.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高等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学生使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发表论文数最多,主要是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法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厌氧氨氧化细菌、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磁场对污泥沉降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等。在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样品预处理现代技术的应用、重金属形态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测定等方面。如在使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技术处理废水时就运用在此门课程中学到的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一体式射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缺点及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成果分别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和《江苏环境科技》期刊上。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如对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和盛泽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江苏环境科技》和《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方面,研究生应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利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能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如对利用微波能进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常规的Tessier法比较,使重金属前4步形态的操作时间从17.5小时缩短为14分钟,并改善了萃取效率。研究成果已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版)》上发表。
4.结论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他们攻读硕士学位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年期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一般集中在进校后的第1~2学期,第3学期可能还有少数几门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习课程并不是为课程学习而学习,如何为硕士研究生开展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课题研究服务,这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以“高等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如何为硕士论文相结合进行研究,结合我院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计划、内容等进行了改革,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在教学中,针对研究生将要做的课题研究,加强了课题研究中可能会使用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教学。经过实践,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在此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与他们的硕士论文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2: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环境化学教学探索论文
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环境化学教学探索论文
高等环境化学是环境专业研究生主要的学位课程之一。本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的构建、学科前沿的追踪、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课程的教学探索。
大部分的环境问题都是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不论环境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都把“环境化学”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①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面向新世纪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必须改革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才能充分体现学科最新成果和理念,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
②笔者结合本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高等环境化学”教学的实践经验,以期为相关院校该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提供借鉴。
1 立足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尽管“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是国内外很多高等学校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但目前尚未出版一本统编或推荐教材。课程讲授的内容只能参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高等环境化学”开设目的是基于环境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现代结构理论,探讨污染物性质与环境行为,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及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我校“高等环境化学”的教学,主要是基于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③王晓蓉编著《环境化学》、④陈景文主编《环境化学》、⑤王春霞主编《环境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⑥以及Stanley E. Manaha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⑦等国内外统编教材,补充本领域内前言的学术动态与先进技术等。基于研究生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行为,掌握环境问题的本质与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梳理了环境化学诸多内容,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高等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环境介质,在介绍各种传统环境介质的组分、结构、性质和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动态发展,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环境矿物学、胶体、界面及土壤根际化学等更微观的介质研究。第二部分化学污染物,回顾本科阶段学习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新型污染物和环境纳米材料等。第三部分环境行为,主要讲授吸附模型进展、表面络合模型、吸附的分子机理、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聚集行为、BC(黑炭)与NOM(天然有机物)对污染物的吸附机理,以及铁、锰、钛系矿物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等环境热点或难点问题。第四章效应和风险,包括生态效应、生态与健康风险。
2 与时俱进,适时更新先进的环境化学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高等环境化学”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补充国内外先进环境化学理论与技术等教学内容。为了及时补充和完善学科领域的前言研究成果到教学内容中去,每年上课前都要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与科研成果,力争涵盖本领域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先进技术,精心选择后,对教学课件进行适时修订。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环境学科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多,环境化学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拓展,受限于课时,只能选择一部分讲授,其他课件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
除了更新和丰富一些新理论和技术到教学内容中之外,还会推荐研究生自己去阅读和学习其他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经典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如王连生老先生编译的《有机污染化学》,⑧以及高水平的国内外期刊杂志,比如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J Colloid Interf SCI, Colloid Surface A & B,中文的《环境化学》、《环境科学》、《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化学辑)》等。
3 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师生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常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听课。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这与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设置研究生体验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根据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要求研究生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环境化学原理在该课题方向上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撰写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确立研究的思路与内容。课堂演讲主题要紧跟环境化学领域的前言发展方向,从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浓度分布等宏观研究向微观污染物的反应机制、存在状态结构与活性(毒性)关系深入,从静态的研究向动态发展,定量地开展环境化学动力学研究,从单一介质向水、气、土、生物等多介质环境化学行为的研究,从污染物组成分析向分子状态和结构的分析拓扩。课堂体验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研究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检索、归纳和比较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研究生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文献学习或研究的成果,不仅引导了他们正确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生自信心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强化作用。
4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多元化,全面评定课程的学习效果
尽管考试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但却能有效地敦促学生掌握重要的原理与理论知识。几年来的教学中,针对高等环境化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着重考核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环境化学基本原理解决污染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等环境化学”这门学位课程成绩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堂听课情况,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积极性等师生互动方面。二是结合学位论文选题,选择与环境化学原理相关的内容,制作PPT并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课堂报告。这部分旨在指导研究生查阅历史文献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拓宽知识面。成绩评定主要依据报告选题科学性,内容系统性及新颖性,另外还包括PPT演讲的思路清晰与内容熟练程度,以及PPT制作效果等。三是半闭卷考试,允许考试过程中查阅一些比较繁琐的公式及物理化学常数等。试卷难度相对于本科生有较大的提高。增加了一些较深的机理性或微观研究的内容,比如考察某类有机污染物产生紫外吸收的机理,需要学生对有机波谱学内容进行研读,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另外考试题目相对比较开放并体现学科前沿,比如请学生列出环境工程领域你认为最新的技术及原理,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学生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对文献研读领域不同而不同。尽管一些学生觉得此类题目有些难,但总体反映良好,尤其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量化方面起到了公正的作用,因为研究生培养手册明确规定专业学位课程必须达到80分以上,才能评优。
尽管高等环境化学研究生教学经过了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篇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与研究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与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技术的教育向网络化大力推进。本文是本人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基于网络下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 Internet 交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课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非常快。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如软件中最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当人们还未完全熟练Windows 95时,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Me 、Windows XP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使人们不禁要困惑自己是不是还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可以这样讲,即使今天向学生教授的是今天最流行的东西,可能明天就已经烟消云散,而成了过眼云烟了;而硬件,几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曾几何时,80x86的机器一统天下,PⅡ, PⅢ,PⅣ的相继推出,不经意间就把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促使该学科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2、信息技术教育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其他学科注重地是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必然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大都是在教室里采用“书本+粉笔”的模式,网络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特别是达标中学大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有着自己的网络教室,这样为我们更好地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提供很大方便:
一.在网络教室上课
中小学地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多实践,多动手。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少量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章节无需通过演示说明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强调的是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把上课地点设在网络教室,教师以“任务驱动”方式,以某个实例为先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关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演示,就可以马上在自己的电脑较熟练地操作,消化吸收本课堂的知识,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在网络教师上课,教师也可以把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及注意事项以WEB页面的形式储存在Web服务器上,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通过联网的机器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相互的探讨与交流
现在的网络教室一般都装上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如南京远志科技的LanStar,北京深蓝易思的EasyClass等,借助这类软件,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对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学生可直接用文字或声音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一个讨论小组,相互探讨,学生还可以就个别问题单独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方便地在教师机监视控制学生机的操作情况,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促进,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针对性、合作性及情境创设的原则。
1、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师里,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层次高的、中等的、低的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让每个小组出一版电子报刊,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就要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要负责统筹,有的要文本输入,有的要负责图片处理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3、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完成一定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最后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让学生在自己同学中比较,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我们一直主张这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的重点已经由老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最有益、最有利、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他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时,将起到最大的限制和控制作用。
三.通过Internet获取更多的知识
Internet是个大课堂,它的信息包罗万象。从Internet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网上的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正是学生很想了解的。在Internet上,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比较详实,比较全面的,这对扩大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是非常有好处的;网上的BBS论坛、留言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网络知识竞赛,组织个人网站的评比,可以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的Internet上,有很多的教育类网站,非常便于同学们补充课堂知识和自学,如K12,我省的曙光网等等。针对现在的学生一旦上网,很喜欢上聊天室,玩游戏这一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必要的时候,就切断学生机器与Internet的连接。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注意信息道德的培养。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和网络\\客随时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要组织学生有关这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讨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
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和我们信息技术课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篇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论文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刹一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力法的科学是针对当今界而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交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边缘学科,已经成为21 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可持续发展”是1987午由川一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下一代人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就是指经济、刹一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r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刹一会的发展可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日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很多高校也是而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涉及而广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研究领域庞杂,包含很多新的概念和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复杂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防门_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加符合刹一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在教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1 树立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能量的本质来源,又承受着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而人类活动正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生硬地传授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自身生活入手,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对自然环境之外,还包括对刹一会和经济的效应因此,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同时也是复杂的刹―会问题例如,作为人类影响环境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其数量和质量问题,既涉及刹一会结构、刹一会发展次序和经济发展模式,又涉及刹一会价值观和公共意识,已然超出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范畴计生、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涵盖法律、经济、金融、刹一会等多个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应重视道德、伦理和决策等力而的知识,以唯物主义的辩证ar学观为基础提纲挚领地讲述生态与环境、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整体性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环境类专业文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3%_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意识道德在环境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素质教育的理念团
2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既要重视教育观念改变的先导作用,也要重视力法改革的载体作用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予以解答,产生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固废处理力法及工艺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固废进行分类,并针对其中一类或多类固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处理力法和技术,教师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全而的阐释,说明其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样就可以营造出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高效地获取新知识。
由于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环保在刹_会各领域的高关注度,媒体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了很多合适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对这些多媒体材料进行选择性的运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使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官认识和行为认识的有效统一例如在讲授温室效应问题时,可以通过播放《未来水1u_界》、《后天》等电影片段直观地描述全球变暖、海平而上升对地球和人类生存带来的挑战和危害;在讲述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时,可以借鉴《野性亚马孙》、《非洲》等纪录片带来的视觉效应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也要适量,在时间上要有选择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四
3 改革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比较多,有钱易、唐孝炎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周国强、张青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曲向荣编写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版)》;陈风臻、于显双编写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应该根据本校学科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力向加以甄别
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当曰比界性和中国刹一会发展中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应该是主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传统能源枯竭等当然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和新出现或者即将而临的环境问题可以有益地穿插到授课的各主要章节中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作为一所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校,能源及其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在授课内容中所占的比重会适当提高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适当普及一些地理力而的知识是必要的,这不仅仅因为环境科学本身就涉及到地理学,更缘于当前人类而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几乎都与在地球各区域的分布及其环境特点有关联,这其中包含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诸多研究内容例如在讲授土地荒漠化时,首先应该对1u_界范I}}和中国地域的荒漠化土地的分布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一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没有印象,那么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这显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Y:然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非常详细,但对于熟悉地理常识的学生来说,在感知淡水资源的分布、森林植被分布特征等知识点时会更加直观_学习会更加轻松。
4 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保护是手段,可持续发展是日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将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觉保护并提高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到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自己和身边做起,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等良好习惯,努力改善生活不环境,进而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垃圾分类回收等有益于环境、有益于刹一会的各项工作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应该根据理论课程的进度开展具体地说,在大气环境部分,可以根据最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调整内容囚,增补S0}治理系统测试的实验,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除尘设各,掌握四大除尘器的构造原理、设计规格、运行参数,比较不同类型除尘装置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水体污染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理论课中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污水处理力法,现场讲解各种通用或专用设各特点及操作规范、各级污水净化工艺及污水指标的测定力法;或者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沼泽或人工湿地网,介绍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加深学生对过滤、吸附效净化作用的理解共沉。离f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污水高史高效。更完整的讲述水处理的相关技术知识。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纯粹的理论课,也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课,还包含了刹一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与专业设置、专业特点乃至就业力向相适应的教材,并多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力式上,避免一味实行简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应该采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或者实际操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 化学教学论文下载
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与硕士论文相结合的研究论文(精选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