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

时间:2024-06-27 03:35:10 作者:beety333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eety3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

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加大,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是化学课堂的重中之重,所以笔者对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对课堂教学调研与反思,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和原则,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新课导入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导入;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但要求教师要教好,还要达到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冶、“会冶学。在化学课程中,新课的导入方法尤为重要,好的导入方法不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新课的学习,而且能够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在以由加德纳倡导的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基本理论的新课程改革下,笔者针对新课改中的要求,提出了有关在化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原则

(一)确定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要遵循确定性原则,我们知道,在任何一门学科新课前教师都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当然,化学教学更是离不开明确的新课导入设计,这样才能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求知欲。[1]教师应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重、难点和关键,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此外,还要明确该课程对以后化学学习所能起到的作用,以便更好地使新旧知识链接起来。要从教学内容整体来进行考量,不可舍本求末。

(二)直观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么设计一堂新课导入方案,都要遵循直观性原则。我们可以采取实验法、情境法、直接法、总结归纳法等不同新课导入方法,但是在诸多的新课导入方法中,无论采取怎样的设计方案,作为教师首要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听懂并接受新知识。教师切记不要拐弯抹角、模棱两可地去讲授新课,这样不但可能让学生走入误区,还可能使一节新课因此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让学生们失去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在直观导入新课的基础上,要使其具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三)科学性原则

新课导入方案要依据已有的科学理论知识,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方能确保其准确性及科学性。导入的过程关系到多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其中人的要素主要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不可变,并是首要考虑的要素;其次就是物的要素,主要与选择的新课导入方法有直接关系,方法不同,其要素不同,可选择多媒体、图片、演示实验等设备和工具。导入借用的事件要真实,遵循科学,不可伪造。导入的材料与教学内容要有主要的关联,才能成功导入新课。

(四)冲突性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自己的领悟,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更持久,记忆更加深刻,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故意制造矛盾,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疑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求。

二、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笔者认为也可以说是“温故知新冶导入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冶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认为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即通过回顾上节课或是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新课的方式,这对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起到更大的巩固作用。[4]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新课导入时,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化学概念———分散系和胶体。为了更好地引出新课的讲解,我们可以先复习物质的.分类: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物质主要有两大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这是以宏观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而本节课,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即微观的角度,以粒子的大小对物质进行分类。以这种方法引课,便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新内容的学习,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我们学习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许多理论知识是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的。化学实验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导入新课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我们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将实验室中储存的金属钠取来,依据教学目标,并进行一系列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金属钠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我们在初中阶段接触到酸碱指示剂、物质的溶解度等相关内容,都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在感官上给以学生视觉的冲击力,引导学生对新课的学习,还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就是教师依据新课教学目标设置相关问题,并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对新课的学习。这种导入方法,在中学课堂上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它主要是以教师的角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的导入方式。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热能》时,根据上节课对化学键的认识,我们了解旧化学键的断裂吸收能量,新化学键的形成放出能量。那么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这种能量的变化与化学反应有怎样的关系?这种能量的变化对我们判断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有何用处呢?能量的变化与之前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反应有何关系?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学习新课,紧扣教学目标,增强对新课重、难点的学习。[6-7]

(四)联系实际导入法

对化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化工生产、建筑材料等方面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更贴切生活,同时不脱离教材。如在“化学肥料冶一课时,农作物的生长与田园蔬菜都需要对其施加肥料才能有果实,而这就与本节课学习的化学肥料有着很大的联系。[8]打开汽水瓶盖、向鱼缸中通入空气,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与气体的溶解度变化因素有关。诸如此例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可依据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了解导入课堂,可让学生感悟化学的重要性。

(五)讨论导入法

引入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例如我们在学习原电池时,可以引出在物理中学过的电路知识,再提出如果要形成原电池,都需要哪些条件呢?结合化学反应原理,对原电池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以这种方法进行引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来加深对新课的学习。[9]

(六)归纳导入法

归纳导入就是教师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引入新课,也是教师常采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这种导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学过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还能使新旧知识紧密连接起来。这种方法的使用在多数课堂导入中都能够用到,如我们在讲必修一《物质的量》一节时,物质的量的计算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可回顾已教过的方法,再进行新课的讲授,这样可加强学生对不同方法的记忆与学习。

(七)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虽然不是很新颖,但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讲课前引入与新课相关的故事,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空气的组成》这节课时,法国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曾将少量的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并对其进行加热,结果发现容器银白色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且容器中气体减少了约容器的五分之一。[10-11]后来经实验验证,减少的这部分气体,恰恰就是氧气,也就证明了氧气占空气组成的五分之一。讲完故事后再进一步引出空气中其他气体的组成成分即可。以上有关于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等方面,是本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并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来的,这些新课导入方法适合大多数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新课导入。当然,其他化学教师也可以从中借鉴对其教学有用的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很实用的,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及时采纳并完善。

三、对存在问题的建议

对新课导入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设计新课导入,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若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主,那么不但使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破坏师生间感情。所以教师要“走进冶学生,来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课堂导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化学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完善教学质量。即教师也应该不停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才能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不会让学生脱离时代的步伐。[12]教师间的交流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戴尔卡耐基说:“做一个好听众,鼓励别人说说他们自己。冶如果教师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教学意见,并同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两者的相互结合会设计出更佳的新课导入方式。

篇2: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论文

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导入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开门见山式、旧知铺垫式、故事引入式、实验启迪式以及悬疑设置式等常用的初中化学新课导入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导入;导入策略;案例分析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一个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们对新知的探索欲望,也能够成功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一、开门见山式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均为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导入,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起到把控全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探究水的组成”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由于考虑到水是学生们熟知的物质,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便采取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了新课内容。首先,笔者拿着一杯水问学生们:“这是一杯水,谁能告诉我水总共有哪几种物理形态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给出了如是答案:“水有三种物理形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非常不错,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水的物理状态改变时,它的化学成分是否改变呢?”学生们无法回答。见此情景,笔者便接着说到:“不知道没有关系,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就将一起探究一下水的组成。”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迅速聚焦在“水的组成”这个问题上,趁此机会,笔者便直奔主题开启了新课的教学。

二、旧知铺垫式

系统性是化学知识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很多化学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的化学旧知识基础作为新课导入的铺垫,从而自然而然地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除此之外,以旧知为基础的课堂导入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巩固和复习旧知识点,从而加深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构建。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所以笔者便选择了旧知铺垫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包括氧气制取的化学方程式的复习以及氧气制取的实验室操作过程。之后,笔者便问学生们:“现在大家应当已经完全想起了我们当时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全过程了,现在你们结合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够制取氢气呢?”此时,一些已经做过课前预习的学生们便快速地说出了氢气制取的方程式,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接着,在学习完制取氢气的方法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们从氧气的收集和检验的方法来思考收集和检验氢气的方法。如此,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们在旧知的.基础上快速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结合旧知来掌握和学习新知识。

三、故事引入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乏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容易降低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化学教学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这类枯燥性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引入式的新课导入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们对化学知识有一种亲切感,从而缓解对化学知识的畏难情绪。例如,在教学“金属”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便借助故事引入的方式完成了新课导入。笔者问“你们知道越王勾践的剑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吗?”学生们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笔者接着说:“越王勾践的剑属于青铜器,它的主要成分是铜,而铜又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不容易被锈蚀,而且在越王勾践的剑保存的椁室四周又有一种称之为白膏泥的物质,完全隔绝了它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所以越王勾践的剑才千年不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越王勾践的剑的历史故事和保存方法,还对金属的化学知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之后的新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启迪式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关键所在。通过完成化学实验,学生可以获取化学知识并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同时还能够激起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的化学实验来帮助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启迪学生的化学思维。例如,在教学“金属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们演示了一个金属反应的实验。首先,笔者拿出一根铁丝并对其进行除锈,除锈之后,铁丝变得光亮无比,这时笔者迅速将这根光亮的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丝在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迅速变成了红色,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调动起来。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学生们发现并非是铁丝变成了红色,而是铁丝的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问道:“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笔者并未立即告诉学生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说道:“一般新物质的生成都伴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现在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反应过程吧。”于是笔者便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借助化学实验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调动了学生们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工作。

五、悬疑设置式

疑问是发展进步的源泉所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少设置疑问,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深层次发展。为此,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设置悬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在解决层层疑问的过程中引出新课内容。例如,在教学“分子和原子”这一课时,考虑到分子和原子的相关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低且不易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通过设置层层的疑问来引导学生们学习新课知识。首先,笔者从生物学中细胞的构成设置了如是疑问:“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又是由其他微小粒子构成的,你们知道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吗?”一个学生如是回答:“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而细胞又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我觉得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另一个学生疑惑地问道:“分子是什么?它还可以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物质吗?”笔者点点头,并说道:“肯定是可以的,就像细胞对于一个器官、一个人来说已经是极为微小的了,但是它同样还可以继续分成更小的物质――分子,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分子也是可以继续往下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子和构成分子的微粒吧。”此时便完成了新课导入环节,成功进入到了新课授课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施雪娟.例谈高中化学新课导入的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0(2).

[2]于海强.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新课导入创意设计[J].化学教学,2006(12).

[3]王彩芳.化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2001(1).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策略初探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策略初探的论文

[摘要]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巧设悬念,创设情境;利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巧借实物器件,激发学生思考。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新课 导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设悬念,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实物器件,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了。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篇4: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技巧的教育论文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技巧的教育论文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精彩的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否调动其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了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研究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从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七、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会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上述七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在此不再繁述。总之,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5: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新课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兴趣

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如何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始先叫座。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呢?现在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归纳:

一、身体语言暗示法

身体语言暗示法,即以自身形象的外在变化反映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例如:讲授《孔乙己》时,笔者特意穿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职业装,刚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发现了这一变化,并投来异样的目光,就趁机设疑: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时,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今天老师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分钟,笔者要求他们停下,接着说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一位落魄的老书生,始终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不肯脱下呢?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课题:《孔乙己》)

这样自然引出话题,使学生在惊奇、悬念中很容易进入求知状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即巧设既反映课文主旨又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游戏,巧妙地引出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与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自觉性。

三、举例推广法

举例推广法即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根据举例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种导入方式:

1.说明写作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的社会背景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导入新课,便于理解文章。例如《白杨礼赞》的导入,就从矛盾写作的背景开始。

2.故事导入

讲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角色”。例如《黔之驴》的导入,先讲一个关于驴子的故事,然后进入新课。

3.趣味导入

趣味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幽默、趣谈、生活小常识、神奇见闻等,以此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导入新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列举出海洋中丰富的资源。

4.名言导入

教师收集名言并适当运用,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出新课《巴东三峡》。

5.诗词导入

运用诗词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新课《春》的导入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朗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四、直观模式导入法

直观模式导入法,即通过采用实物观察或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具的差异,导入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感知导入

出示实物、模型、标本等实体数具,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导入,先拿出几种不同的花,其中红花最显眼,让学生一下子就被红色吸引了,并在心中产生疑问:红花为什么这样红呢?

2.媒体传播导入

使用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苏州园林》,先在屏幕上显示苏州的各处园林,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新课的境界。

五、启发思维导入法

启发思维导入法,即通过设置能够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起来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分析、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敏捷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青年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设疑是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根据设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顺承式提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顺势导入新课。具体可分为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和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1)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

它是针对前课内容提问,为新课作铺垫,使其成为旧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提问: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很美,现在,大家想去看看苏轼眼中的亭下月色吗?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2)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观点与作者所持态度的相似或不同相比较,引出新课。例如:在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引入时,先问:现在竞争激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是得过且过呢,还是居安思危?请看孟子告诉我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扩散思维导入法

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猜测性、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具体分为判断猜测性问题导入方式和畅想性问题导入方式。

启发性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教师要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灵活掌握,都有共同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

参考文献:

[1]丁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微探[J].考试周刊,2009(42).

[2]钱书新.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

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 via various approache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ousing students’ initia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thods of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troduction; interest

篇6: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论文

古语有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依然适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领域。成功的新课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环节,厘清物理概念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令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概念的外延和实际内涵,并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平衡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物理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概念、采用何种方式已经成为物理教师及专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掌握、理解物理概念也存在巨大的影响,因而应给予其高度重视。

一、高中物理课堂中新课导入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物理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令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亦觉得前路茫茫,其主要原因是:

(一)对于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要求,主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主旨,因此,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其勇于尝试的精神及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变化是一些老教师无法适应的。

(二)对于新课与旧知识链接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拓宽了以往的教育范围,增设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亦将以前旧的知识略微作了修改,这样一来,令很多教师变得茫然,不明白应该将哪一处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改变是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茫然的根本原因。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之后虽然并未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然而其教学要求却天差地别。转变了高考的风向,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之下,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探究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全体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途径

(一)实验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及规律都是通过反复的实验而进行验证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而深入分析其本质及深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概念的记忆与理解。譬如说:当教师引入弹力这一物理概念时,先运用教学道具进行演示,小车受压缩弹簧或拉伸作用而运行,反映出当弹簧处于恢复形变期间,将会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随后,教师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具有弹飞物体的能力,最后得出弹力的概念。

(二)类比法

在科学研究领域,类比法较为常见,是推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如此,类比法还推理出很多物理概念。所以,为了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引入类比法,将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譬如说:和重力势能进行专业性类比,从而更好地引入电势能的概念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流的概念;单摆、弹簧振子与电磁振荡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磁振荡概念;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引入电压这一概念;和电厂强度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等。

(三)设疑法

设疑与悬念十分类似,能促进学生思维延伸,从而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可采用设疑法来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譬如说: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全反射”这一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玻璃或水(即光密媒质)斜射到空气中(即光疏媒质),随后,渐渐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何发折射光线消失了?学生观看实验之后,都想以一句精准的语言来概括,可以此为着手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使其理解全反射这一概念。

(四)联结法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可以说是一定知识的积累,是在人类已有认知结构、物理水平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原有结构中的物理概念是建立新概念的前提,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教师在引入新概念之前,可向学生讲授旧概念的功能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讲授“能量”这一概念之前,可帮助学生追溯初中所学的知识点,一个物体具有对外界做功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以此为着手点,对定能可以确定能量变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性探讨,通过举例来引入能量这一物理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五)激趣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倘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们便会将会全神贯注地去分析、探索新的知识。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物理学的逻辑性、专业性相对较强,需要实验进行验证,以自然界物体变化现象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贴近生活的、有趣的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了解,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激趣法较为有效,值得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比如,教师在讲述“光的干涉”这一物理概念时,可以介绍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光源问题的人,即托马斯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物理知识和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还弘扬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菊.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1).

[2]陈际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1(2).

篇7: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高中化学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学校始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应试考试制度,这就给许多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压力,许多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以及思想,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习并且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就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背景;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众所周知的是,许多高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他们也都比较好动,对于课本中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许多学生不仅仅没有兴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更好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各个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的去认识并且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识,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的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1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到目前为止始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非常的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工具也只有黑板,久而久之,许多高中生就渐渐的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众所周知的是,高中化学内容不仅仅繁多复杂,而且枯燥无味,许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乏味,并且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学生无法正确的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内容,久而久之,许多高中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最后,尽管到目前为止,许多新型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但是,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不愿意使用新型多媒体,他们认为利用多媒体不仅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2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的缺乏互动:我们知道,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却始终无法认识到他们自身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例如,尽管有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已经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但是,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他们却不参与课堂互动,而是完全将课堂互动交给学生,他们认为课堂互动是学生用来缓解学习压力的主要方法,对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去浪费时间。并且许多教师的不愿意话费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这也是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无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有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讲解更多的内容,他们不愿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而将全部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讲解课本知识。

1.3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知道,许多高中生都是天性爱玩,多动,不能有效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中,所以,大部分高中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这种比较深奥的东西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这给老师的教学过程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兴趣是学习一件事情最大的助力,有了兴趣学再难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而没有兴趣,即使是最简单的东西也很难学成,高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对有效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老师在课堂上讲很多有关解答化学习题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不感兴趣就很难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别提是加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以及兴趣了。

2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的是,高中化学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繁多复杂,而且枯燥无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各个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1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始终坚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些简单的化学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去尽情的观察和发现生活,找到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的常识,然后,将这些常识应用到化学题的解答过程中,让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并且掌握这些知识。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让各个小组根据课堂上的知识编出一些简单的化学题,然后,其他学生解答这些应用题,最后,教师对他们的解答进行分析和总结。

2.2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各种题型的题意:众所周知的是,在化学题的.解答过程中,准确的理解并且把握题的题意是解题的关键,但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许多高中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的把握题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解题。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并且把握简单题的题意。例如,在课堂上,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题,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去理解,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者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并且对小组最后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理解题意的方法。

2.3丰富化学题的训练形式:为了更快地增加高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化学的训练形式。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周围常见的一些生活常识来提出一些简单的例题,然后,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例题,当解答时间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对答题结果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不断的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并且对这些例题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阶段性的对不同类型的例题进行训练,从而帮助高中学生更快地掌握化学题的解题思路。

3小结

总而言之,各个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改革并且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快的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另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的将所有新型的多媒体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最后,高中化学教师也可以积极的到其他优秀的学校进行学习和参观,了解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然后将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根据学生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新课程(小学);2015(07).

[2]提升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5(34).

篇8: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技巧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技巧论文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效率。作为英语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事半功倍地导入新课呢?

一、生活化导入法。

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是学生课余生活中喜爱的活动或人物,比如电脑游戏、足球、动漫、滑板、明星等,利用学生生活本身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入,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

如外研初中起点版B6 Module 8 Unit 2“Acharityconcert”学习的是“people who need help”,老师可以直接谈论社会上一些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的孩子作为切入点,进入到新授知识“What kind of people need help?And how can we help them?”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听觉灵敏等特点,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把看到的与听到的英语直接联系起来,既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又强。

如在教外研初中起点版B4Module6Unit1时,我事先安排一个学生(Tom)用绑带把手臂吊住,并且离开教室,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假装去学校医务室。这时我问学生:“Do you know where Tom is?Where has he gone?When will he come back?”并把“Where has he gone?”写在黑板上。等我问完后他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时我又问学生:“Where has hebeen?”他回答:“I have been to the hospital.”到这里,学生都能明白“have gone to”和“have been to”的区别。于是我又问他:“What happened?When did it happen?”并顺势引入了新课。

三、自由交谈导入法。

即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Report/FreeTalk进行交谈。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此法多用于中、高年级,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听得懂,答得出。

如在教过去进行时这一新内容时,在值日生作了Report后,我随意地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now?”学生回答:“I’m giving a daily report.”我又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又重复了两次,学生很容易地答道:“I was having a math lesson at this time yesterday.”我把这句话板书并在was having a lesson下划上横线,接着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morning at 12 yesterday morning?”学生很容易理解。随后,让全班的同桌学生组对,用过去进行时谈论昨天的活动,进行巩固性练习。这样引入,学生兴趣很浓。

四、利用发散思维导入法。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设疑,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使他们有话可说。如教学初三Unit5“The accident”Lesson 18时,我们学校门口刚修好了一条很平整的公路,但事故比以前多了。我就以这条公路设疑:“What’s outside our school gate?”学生回答:“A road.”我说:“It’s a new road,but it’s not wide enough.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deed?”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在各位同学兴致盎然的时候,教师立刻导入新课:If drivers drive too fast,it’s very dangerous.There may be an accident.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内容。

五、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课件、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

例如在学外研初中起点版B6 Module 4 Unit 2《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时,先播放一段杨振宁教授和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像,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充分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利用当时的气氛,再简单地介绍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些情况,就很自然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适当的导入方式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个好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达到“成功的一半”,选择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尤为重要。当然新课导入时我们要注意:导入只是呈现新课的一个信号,因此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宜太花哨,切忌喧宾夺主;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方式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导入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采用学生易懂、感兴趣的方式切入;导入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要使导入的内容真正促进教学效果,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挑战: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教师要充分投入课堂教学中,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再次,留心积累素材,课堂导入才能如鱼得水;最后,要了解和熟悉每个学生的心理个性,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任务。

篇9: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策略论文

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策略论文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实验又是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甚至进行化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实验对培养高中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以及科学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前化学会会长布里思罗提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从中可见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有效途径。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对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呢?在此,本人肤浅地谈谈对教学实践的个人体会,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实验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探究;而出乎意外的化学实验现象又可以使他们产生疑惑和好奇,为寻找科学合理的化学解释、化学原理提供动力,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化学实验课程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得化学实验的课程更加社会化,更加具有实用性。这样,当学习高中化学教材的理论知识和面对形态各异的化学仪器、容器时,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自己试做甚至是自己设计实验的愿望,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应避免只是简单的演示过程、观察现象,要注意操作规范、讲解准确,提高实验的可视度,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化学规律是在反复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归纳出来的,学生只有勤于观察、乐于分析、善于总结,才能从化学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才能真正认识化学当中隐含的道理,而这个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动手欲望的过程。

二、突出自主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教师讲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再自己参与、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更能有利于消化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并促进化学理论和化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如实验、观察、推理,以及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等。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既要是全面,更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侧重。可以将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编在一个实验小组,男女生混合编组;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再由学生独力进行实验,教师在一旁多耐心指导,启发他们对比思考为什么要求规范操作,为什么要求步骤合理,以及出现某一化学现象的原因,从而切实纠正错误,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课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情况,这是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疑点”的绝佳机会,这必将激发学生为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实验,甚至多次重做,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时,疑点自然就会消除,对实验的过程(规范性、程序性等)的认识也必将是全新的。如做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不会看到铜丝变成红色,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此时教师应正确引领,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增加合理的课外实验,拓宽学生动手能力

离开了化学实验,就没有化学的发展。而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分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增加课外化学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研究中的多种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蔗糖溶液配制、酒精的溶解、向鸡蛋清的水溶液中加入食盐颗粒等,如此种种,将课外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有机联系、相互补充,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效果离不开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而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

四、开展竞技型实验比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技能比赛既重视实践也不可忽视理论,既考核技能也考查学生的细心、耐心和耐力,这些都是科学的育人理念在竞赛要求中的反映,它对引导和完善育人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假设化学试验名称:葡萄糖、淀粉的性质试验。具体评分方法:①葡萄糖的氧化: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氢氧化铜,再向其中加入0。5ml30%葡萄糖溶液,振荡,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40分)②淀粉的特征反应:将碘酒滴加到一片新切土豆片上,观察现象。(40分)③清洗仪器,整理复位。(20分)面对这样的竞技性实验大赛,参加的学生为了给个人争光、为小组争光势必需要在比赛前勤加练习各式各样类似的实验,增强动手练习的熟练程度,以便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他们不断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强化了自身的操作水平。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而优化化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也更为迫切。作为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师,我们只有通过化学实验,一方面对化学结论进行验证,对化学规律进行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自主实验、课外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有用人才。

美术课新课导入开场白

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

教学论文:社会课“问题教学”策略初探

化学教学论结课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下载

化学教学论文:轻轻松松学化学

化学教学反思论文

档案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的论文

化学研究论文范文

化学教学有哪几种课型

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