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时间:2023-09-28 03:35:09 作者:saerdna 其他教学资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aerd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中国教育史    约30分

外国教育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篇2:版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十一、教师心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摘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8. 《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方法》

9.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德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2.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 德育的途径

1.各科教学

2.校级班级和各种教育活动

3.少先队教育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5.心理咨询

(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的内涵

1.师德是什么。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果程类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教学理论基础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了解学生

(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1.源于对生命独特的尊重

2.源于对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源于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一)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三)班主任角色适应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1.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

2.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

3.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

五、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2.班级组织文化建设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五)班级危机管理

1.危机预设

2.危机防范

3.危机确认

4.危机控制

5.危机善后

六、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的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七、课外活动的价值开发

(一)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课外活动的建构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技术发展。

1.视觉教学

2.视听教学

3.视听传播

4.教育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一)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媒体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类型。

3.教学媒体发展。

4.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三、教育资源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二)网络教育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获取

2.社会软件教育应用(Blog、Wiki、QQ)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形态

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3.作为协作和交流的工具。

4.作为建构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一、国内和国际大事记(4月-3月)

(一)国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二)国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三)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

二、国内外重大政治大事件(204月-203月)

篇3:教师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教师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作文中体现)

(二)教育法律法规

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论述题,作文题,注重分析思路)

3、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论述题,作文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2、教师职业行为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主要在作文题中考核,材料分析题侧重于对前四点考点的考核,单选题不足为惧)

1、信息处理能力--考察对热点时事了解,作文中出现时事反映考点,例如河北“功夫校长”张金诚暴打学生事件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阅读理解能力(平时积累)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4、写作能力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很可能出现材料作文)具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作文层次一定要清晰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要有意的使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对比、象征、寄寓,设问,反问,引用,等)

三、试卷结构模 块比 例题 型职业理念13% 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法律法规1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3%文化素养13%基本能力48%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 作 题合 计100%单 项 选 择 题 : 约47%非 选 择 题 : 约53%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A、马上制止,让小明站到讲台边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

(2)“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属于“五岳”的一项是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衡山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论语・为政》)

【注释】①罔:迷惑、糊涂。②殆:疑惑、危险。

(3)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学和思二者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B、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C、光学习不思考会越学越危险,光思考不学习会越来越糊涂。

D、孔子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材料分析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学生王林在学校因同学给他起外号,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班主任徐老师给王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下午到学校来。放学时,王林的爸爸刚来到校门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师当着众人的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管不好,还用我教你吗?”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徐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写作题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篇4:MBA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MBA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工商管理硕士生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在教育部授权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院校范围内进行联考。联考科目包括综合能力、英语。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汉语理解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

⑴要求考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

综合能力考试由问题求解、条件充分性判断、逻辑推理和写作四部分组成。

(一)问题求解题

问题求解题的`测试形式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从给定的5个选择项中,选择1个作为答案。

(二)条件充分性判断题

条件充分性判断题的测试形式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从给定的5个选项中,选择1个作为答案。

在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这两部分试题中,可能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范围如下:

实数的概念、性质、运算及应用;整式、分式及其运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概率初步;常见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平面直角坐标系及直线与圆的方程;常见立体图形(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

(三)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题的测试形式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从给定的5个选择项中,选择1个作为答案。

逻辑推理试题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但并非测试有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也不测试逻辑学专业知识,而是测试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推理、论证与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

(四)写作题

写作题部分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作题分两种类型。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

2.论说文

论说文考试形式有三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案例分析。每次考试为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的文章,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试卷由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组成,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本试卷满分为200分。其中数学(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75分,逻辑推理60分,写作6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问题求解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条件充分性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逻辑推理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写作题2小题,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共65

篇5: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新变化

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新变化

内容预览:

历 史   1 .删除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2 .增加世界近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 日本 ” 。 3 .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时期的 “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外交的新成就 ” 改为 “ **中的国民经济 ” 、“50 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 和 “ 七十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 三部分。 4 .删减世界近现代史第……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论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篇6:硕士研究生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

硕士研究生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

概  述

一、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包括:

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

二、考试比例:

护理学基础占30%(其中护理学导论占10%,基础护理学占20%)、内科护理学占40%、外科护理学占30%。

三、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占60%,180分,每题1.5分,120道题,其中护理学基础36道、内科护理学48道、外科护理学36道)

多项选择题(占20%,60分,每题2分,30道题,其中护理学基础9道、内科护理学12道、外科护理学9道)

问答题(病例分析)(占20%,  60分,每题20分,3道题,护理学基础1道、内科护理学1道、外科护理学1道)

总分300分。

四、考试时间:

3小时。

五、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的本科教材《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

备注:复试时各学校可根据考生报考的方向重点考核各相关的专科领域,如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

护理学基础

一、考查目标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护理学导论与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考试内容

(一)护理学导论

1.护理学基本概念

(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整体护理的概念

(3)专业护士的角色

2.护理程序

(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

(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

(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

3.护患关系与沟通

(1)沟通的概念、要素

(2)常用的沟通技巧

(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4.护理学相关理论

(1)一般系统论

(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

(4)应激与适应

5.护理理论

(1)Orem自理理论

(2)Roy适应模式

(二)基础护理学

1.医院环境

(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医院环境的调控

2.舒适与安全

(1)各种卧位

(2)运送患者法

(3)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3.清洁卫生

(1)口腔护理

(2)皮肤护理

4.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概念、分类、防控

(2)清洁、消毒、灭菌:概念、方法

(3)无菌技术:概念、操作原则、操作方法

(4)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

5.生命体征

(1)体温: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

(2)血压: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

(3)脉搏: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

(4)呼吸: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

6.冷热疗法

(1)冷疗法:概念、因素、方法

(2)热疗法:概念、因素、方法

7.饮食与营养

(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3)特殊饮食:管喂饮食、要素饮食

8.排泄

(1)排尿护理: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排尿活动的观察、排尿异常的表现及护理、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

(2)排便护理: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排便活动的观察、排便异常的护理、灌肠法

9.给药

(1)概述:给药的目的.、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的保管;给药原则;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2)口服给药法

(3)吸入给药法:氧气雾化吸入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4)注射给药法:注射原则、各种注射法的操作方法、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方法、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临床表现及处治原则。

10.静脉输液与输血

(1)静脉输液:适应证、目的、常用溶液的种类、输液部位与方法、各种故障的处理、输液反应与防治

(2)静脉输血:血液制品的种类;输血的目的、原则、适应证、禁忌证、方法、输血反应与防治

11.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1)心肺复苏:概念、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表现及其诊断、心肺复苏的过程及主要内容

(2)氧气吸入法:缺氧的分类;氧疗法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及预防

(3)吸痰法:注意事项、操作要点

(4)洗胃法:常用洗胃溶液、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12.临终护理

(1)临终关怀的概念

(2)临终患者各阶段的心理、生理反应及护理

(3)濒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死亡的诊断

(4)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

(5)死亡后的护理

13.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

(1)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

(2)体温单的绘制

(3)医嘱的种类及处理

内科护理学

一、考查目标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考查目标主要包括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护理技术操作、病情监护、机械通气和主要急救措施等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1.绪论

(1)护理学专业特色在内科护理学中的体现、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2)健康的有关概念、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2.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1)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概述、葡萄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肺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支气管扩张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肺结核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支气管哮喘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1)肺血栓栓塞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3)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4)机械通气 呼吸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种类,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证、实施、通气参数、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发症、撤离、护理

(15)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胸腔穿刺术

3.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

(1)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

(2)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

(4)心律失常 分类、发病机制、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5)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复苏后处理、预后

(6)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病的护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高血压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心包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篇7: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 阅读理解能力

篇8: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2006年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工商管理硕士生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在教育部授权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院校范围内进行联考。联考科目包括综合能力和英语。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工商管理硕士生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且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汉语理解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

⑴要求考生掌握MBA课程学习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考核内容

综合能力考试由问题求解、条件充分性判断、逻辑推理和写作四部分组成。

㈠问题求解题

问题求解题的测试形式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从给定的5个选择项中,选择1个作为答案。

㈡条件充分性判断题

条件充分性判断题的测试形式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从给定的5个选项中,选择1个作为答案。

在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这两部分试题中,可能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范围如下:

1.初等数学

绝对值,比和比例,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2.微积分

(1)一元函数微分学

导数的概念,变化率与切线斜率,曲线的.切线方程,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不含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导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的导数,二阶导数的概念及计算,微分的概念。

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判定,极值概念及其判定,函数图象的凹凸性及其判定,拐点及其判定,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其应用。

(2)一元函数积分学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变上限定积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应用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进行简单的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

(3)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多元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概念及计算,二元函数的极值及判定。

3.线性代数

矩阵的概念、加法、数乘和乘法的计算及性质,矩阵的转置及性质,逆矩阵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向量的概念,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和线性无关性的概念及其判断,矩阵的秩的概念及求法。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求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求解。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

4、概率论

随机事件,事件的关系及其运算、概率及性质,条件概率及独立性。

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和标准差,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性质,二项分布,正态分布。

㈢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试题的测试形式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从给定的5个选择项中,选择1个作为答案。

逻辑推理试题的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但并非测试有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也不测试逻辑学专业知识,而是测试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推理、论证与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

㈣写作题

写作题部分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作题分两种类型。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

2.论说文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三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案例分析。每次考试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的文章,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㈠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㈡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

试卷分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三部分,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㈢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本试卷满分为200分。其中数学75分,逻辑推理60分,写作65分。

㈣试卷题型比例

问题求解题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条件充分性判断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逻辑推理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写作题2小题,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共65分。

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

心理学考试大纲分析及参考书目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考试大纲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外科学

《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4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硕士(管理学)考试大纲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1月自考考试全面备战:大纲学习法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正式发布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