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买杯麦旋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端午粽的结尾作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端午粽的结尾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 端午粽作文
今天,妈妈烤了一箱鸡腿,闻起来香喷喷的。
我正在写作业就闻到了鸡腿的味道,忍不住流口水。
走近一看,鸡腿在烤箱里直冒油,滋啦滋啦地像一个个打球棒。烤得外皮红红的,吃一口脆脆的,真是美味多汁啊!
篇2:端午粽作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读到这首儿歌,我仿佛就闻到了奶奶煮的粽子的香味。
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是用碧绿碧绿的芦苇叶包的,里面裹着雪白雪白的糯米和各种各样的馅料。这些馅料有的是一把小巧的红豆,有的是一个黄里透红的鸭蛋黄,有的是二三颗圆溜溜的蜜枣,还有的是一大勺金黄色的肉松……反正你想吃什么馅就可以加什么馅。
等粽子包好了,就可以加水放进大锅里煮了。刚开始的时候,粽子的香味隐隐约约,不是那么浓烈,但随着锅里的水不断地沸腾,一阵阵馥郁的香味就紧跟着热气飘散出来,一直缭绕在整个屋子里,熏得人垂涎欲滴。
等奶奶告诉我可以吃了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盖,小心翼翼地夹出一个冒着热气的粽子仔细打量。我发现奶奶包的粽子真是又结实又好看,那有棱有角的粽子犹如一个小巧玲珑的金字塔,让人爱不释手。我最爱吃的粽子是蜜枣馅的,剥开一层又一层密密包裹着的芦苇叶,咬上一口,又糯又甜,超级好吃。这真是人间美味啊!每当这时,旁边忙碌的奶奶总会一边笑一边喊我“小馋猫!”
奶奶还告诉我,吃粽子这个习俗是老百姓为了纪念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人们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不再去伤害屈原的躯体,所以赛龙舟和吃粽子成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听了奶奶的话,我更喜欢这个节日了。
篇3:端午粽作文
又是一年端午粽飘香,此时此情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时光。儿时的端午节,对我这个出生在苏北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绝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煮鸡蛋,煮蒜头,小孩的手腕脚踝系上五彩线,门楣上插两根艾草,连粽子都没有,就算是过节了。
吃不上粽子,倒不是因为家里没有米,也不是因为没有粽叶,而是好多人家都不会包,更懒得学。于是那几家会包粽子的便成了我们羡慕的对象,恨不得自己是那个会包粽子人家的小孩,那样就可以美美地吃上粽子,再也不必闻那粽香流口水了。
而今过节,我们家照样一个没有包,可粽子却多的吃不完。我那8岁的女儿也就是吃了那开始的几口,接下来就再也不感兴趣了。我爱人也很少吃,于是吃粽子成了我和老岳母的任务。奇怪的是,粽子品种虽然很是丰富,鲜肉的',咸肉的,蛋黄的,蜜枣的,豆沙的……应有尽有,却怎么也找不回儿时的那份粽香了。
也许,吃不到的才是最香的,最令人回味的。
我想,如果现在市面上没有现成的粽子买,还有多少父母还会——或是还能学着为孩子包上几个粽子呢?说实话,我也许就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这份小小的懒惰,估计会让女儿失望了。二十年后的今天,也许她也像今天的我一样,追忆儿时的这份粽香。
明年的端午我是不是该为我的女儿也亲手包上几个粽子?这样,二十年后,女儿对儿时端午节的记忆,也许将是有别于我的另外一番特别滋味。
篇4:端午粽作文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粽子。拿起粽子闻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拿起粽子仔细看,它穿着一件绿衣服,像个可爱的胖娃娃;拿起粽子咬一口,黏黏的、糯糯的,美味极了。
后来我知道人们过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觉得我也要向他学习,爱自己的祖国。
篇5:端午粽作文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我爱吃的肉粽,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碧绿碧绿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雪白雪白的糯米,中间有一大块肥嘟嘟的五花肉。外婆先把五花肉在酱油和黄酒里浸泡几天,这样的肉粽特别香。
几天后,外婆把粽子放在高压锅里煮上五十分钟左右,整个屋子都飘着一股浓浓的肉香。剥开粽叶,真是又黏又甜,特别好吃。
篇6:端午粽作文
它,呈三角形,有眼睛、鼻子和笑眯眯的嘴巴,长得很可爱。它,穿着绿绿的衣服,好像在说:“糯米朋友,豆沙朋友,快来这儿!”这就是我喜欢吃的豆沙粽。
你知道豆沙粽是怎么做的吗?先把红豆在锅里熬软,加糖,再裹上一层厚厚的猪油,就变成香喷喷的豆沙馅了。把豆沙馅装进白白的糯米里,用箬竹叶裹紧,豆沙粽就诞生啦!
妈妈会把粽子放到锅里煮三小时,一掀开锅盖,一股浓浓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子里,让我直流口水。咬一口,甜甜的豆沙就在我嘴里化开,还冒着烟呢,好好吃呀!
篇7:端午粽作文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在这天,我们基本上都要吃粽子。
粽子的种类很多。我吃过肉粽、梅干菜粽、红枣粽,但是我最喜欢的是豆沙粽!
粽子一般都包成三角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黄黄的小米,中间有一团红棕色的豆沙,放在锅里煮熟,粽叶就变成了深绿色。
拨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实在太好吃啦!
篇8:端午粽作文
端午节到了,一想起阿婆包的粽子口水就流下三千尺。
阿婆会包板栗粽、毛豆粽、大肉粽、豆腐粽、还有甜甜的蜜枣粽……各种各样的粽子,在阿婆手上可听话啦。
平时办喜事时,包粽子的绳子就会用红色的,喜气满满。
香喷喷的粽叶包裹着白白糯糯的米,我最爱吃刚从锅里煮熟捞出来的热乎乎的板栗粽啦!
篇9:端午粽作文
青青的箬竹叶,细细的棉线,包着美味的粽子。
酱油色的米里藏着一个圆圆的蛋黄和一块鲜美的五花肉。
一打开盖子,就能闻到一阵香味。剥开粽子叶,咬一口粽子,太美味啦!蛋黄吃起来粉粉的,五花肉入口即化,那滋味,我吃一个还不够呢!
篇10:端午粽作文
盼望已久的端午节快到了,我又可以吃粽子了。
我最爱吃大肉粽。粽子的外形像个枕头,又像座小宝塔。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煮熟的粽子散发出一阵诱人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撕开粽叶吃了起来,嗯,真美味啊!
篇11:端午粽作文
我的外婆最喜欢吃白白的三角粽子,吃的时候蘸着白糖,香香的,甜甜的。
我最爱吃咸咸的四角肉粽,但外婆不会包这种粽子。没关系,超市里有现成的卖。煮熟以后,剥开粽叶,一股肉香混合着粽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我啊呜一口咬下去,美味极了!
篇12:端午粽作文
端午,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屈原,是位爱国的诗人,他的国家灭了。所以,他抱石投江了,人们怕他被鱼兽吃了,就撒了食物。后来成了包粽子的习俗。
一粒粒雪白的糯米,一颗颗发红光的枣,一片片流淌清香的粽叶,就能让你迷恋它,一直在意的清香。今天又是端午节,我们在包粽子。虽然是体验,但让我想起童年的往事。
我拿起两片粽叶,把它围成一个三角形,围成一个上面圆,下面尖的一个角。再捧起一把米,放进三角形粽叶里,一定要把米放得十分的满,放进去后就呈了一个“小灯笼”。
然后,把圆的一边往尖的一边折过去。接着顺着尖的一边裹好看,像一个很冷的小孩,裹上了温暖的绿色外套,很可爱。啊!它的外套松了,快点把它绑起来,它在温暖的衣服困了,它想睡觉了,快睡吧!
这样,一个可爱的小粽子就好了,它的糯米吸住了粽叶的清香。香味,让我想起了童年的往事。
那天,也是端午节。晚上,婆婆教我包粽子,婆婆让我拿两片粽叶,我拿起了两片粽叶,看着婆婆折起来,我也想折起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折不起来,我折了很久,就是折不起来,我很生气,就不折了,对婆婆说:“我想吃粽子。”婆婆回答我:“好!马上就好了。”
过了一会儿,粽子好了,那味道,我始终忘不了那叶香、米香,还有咸香的蛋黄,无论我走到哪儿,它的清香就跟到哪儿,我还是对它恋恋不忘。
端午的粽子,是比平时的好吃多了,它让我想到美好的童年。祖国的节日,我很喜欢,是西方没有的传统节日。
篇13:端午粽教案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
2、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1、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1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1、赛龙舟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2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五、谈感受,激发情感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六、总结
篇14:《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_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篇15:《端午粽》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文做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习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16:《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 “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课文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 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篇17:《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
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
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
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 端午粽教案
★ 端午粽香的作文
端午粽的结尾作文(共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