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大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山西文化作文600字作文范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西文化作文600字作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山西文化小学作文600字
山西文化小学作文600字
我的老家在山西。是面食的发源地,也是面塑的发源地。
现在就让我先给你们讲一下山西的面食文化。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抻、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讲完面食就再讲一下面塑吧!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不仅是面食和面塑的发源地,还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所在地。
三晋文化,战国时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现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啊,山西的文化多么悠久呀!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山西文化。
篇2:山西的文化作文
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学已经快两年多了,在这两年每次离开家返校上学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必然会带上一壶山西老陈醋,这一点,从未例外过。作为山西人,几乎每餐离不开醋,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没醋的宴席,总觉得少点什么,再丰盛也索然无味。趁暑假这个机会,我来到了“中国醋都”——山西清徐县,通过这里的醋文化展览,我对山西的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们常说:“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充分反映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山西人喜欢吃醋是出了名的,当然这里的“醋”指的并非是感情方面的醋,据说,1978年有关部门曾在华北五市对每人每年的食醋量作过一次调查,太原市以人均每年18斤的食醋量大大超出别的城市。有统计,山西全省年人均食醋在10斤以上,为全国之最。晋醋盛名在外,清徐县作为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是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基地,所产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号称“天下第一醋”,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醋都,老陈醋凝聚着山西人深厚的历史情结,而醋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与山西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来过山西的朋友们,大多曾经发现,在山西,可以说是无醋不成餐,烧菜时,撑勺的大师傅们会在菜里放醋;开餐时,服务员会给每位食客递上一份盛满醋的小碟;酒菜过后是主食物,醋壶又会递上来,人人都自己给主食内放醋;还有,菜单上的菜品更是有不少与醋有关,糖醋排骨、老醋花生、醋溜白菜、糖醋鱼、酸汤攸面、醋腌黄瓜、酸辣土豆丝等数不胜数。
如果非要问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醋,那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说,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中含碱性大,再加上这里的气候干燥,人们种出来的粮食和饮用的水中也就含有了较大的碱性,长期食用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也就是山西人所称的“水土硬”,而人们如果长期食用醋,醋的酸性就正好能中和碱性,防止结石,所以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
然后,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山西是煤炭大省,百姓取暖、做饭多烧煤炭,大量烧煤使得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乃到生命安全,而醋酸具有解消煤气的作用,经常食醋,可以减轻煤气的威胁。
另一方面,再从饮食习惯上来看,“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人喜欢吃面食也是出了名的,而面食相对难消化,吃醋则能增加身体的胃液酸度,有助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此同时,食醋对肠道有害菌类的增生繁殖具有换制、消毒和杀菌作用。
最后,醋非但本身就具有抗病毒、防癌、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软化血管、预防感冒和美容等诸多功效,在日常生活中,山西人还经常用它来熏蒸居室,以便在流感频发的季节消毒和预防感冒传染。
在山西,醋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山西老陈醋,你值得拥有!
篇3:山西面食文化作文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拉面和揪片的做法。
篇4:山西面食文化作文
首先,将面粉放入盆内,一点点的加入水,将面粉打成絮状,然后和成光滑的面团。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盖湿布放在一边饧制(饧面最少要半个小时,饧的时间越长,面越容易拉伸)。接着,可以用手揪起一点饧好的面团试试,看看能否拉开,如果可以说明面饧好了。之后,将案板上扑点面粉,把饧好的面团,用手捏成长条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压扁,放在案板上。再用擀面杖前后来回推拉,将面团擀开。擀成宽12cm(比刀的宽度小一些,方便一下可以切过来),厚1cm—1.5cm的面饼。右手握刀,把摊开的面切成一条条细条,左手顺势将面条在案板上滚一下,然后双手各执细条一端,上下抖动,轻轻抻拉,拉成粗细适中的长条即可。最后,将拉好的面条下入锅中,稍煮1~2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拉面是一条条下锅的,一般最后一条入锅时,先前下的面早已煮熟,所以不用煮太久)
揪片的制做过程
揪片的和面方法与拉面相似,但略硬一些。同样将和好的面团饧制,但是时间不易过长。饧好的面团别再揉,直接用擀面杖擀成0.5厘米厚的大片,然后切条。将切好的面上撒少许玉米淀粉防粘,一手拿面,另一只手先掐下去再顺势一揪,一个揪片就好了。如果是第一次做,可以先将揪好的揪片间隔摆在砧板上,待揪完后再煮。不过,一般都是煮锅水开后直接揪在锅里的,但是那样要求动作要快,防止先前下锅的揪片煮老了。当揪片煮至全部浮起就熟了。
当然,拉面和揪片捞出后还要浇上喜欢的浇头,比如西红柿鸡蛋、炸酱、小炒肉等等,再就两瓣儿新蒜,那个香啊,甭提了!
小伙伴们,你们学会了吗?
篇5:山西面食文化作文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品种丰富,制作多样,按名厨主理分类有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的刀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鲜,下至油、盐、酱、醋,不一而足,所以山西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篇6:山西面食文化作文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
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最迟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和面食文化
任何社会(或地域)的基本生存(谋食)文化模式,是由环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因素长期性变异现象所决定的。该种生存(谋食)模式,既要与环境中的气候、土质、水利资源等自然因素相适应,又要与环境中的社会群体情势相适应。反之,基本生存谋食方式对环境也有巨大影响,通过对环境的不同开发模式,促进了自然环境区域出现变化。山西一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届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之内,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亦不必拘于饮食礼仪,饭间也费时不多,忙时稠、闲时稀,也很节约,并不断在人们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面食文化。
人文因素与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文化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诸多的人文因素。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缺少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则很难形成气候。山西面食最大的人文因素是百姓的普遍参与性。山西任何一个地区的百姓,特别是农家妇女,都能做一手漂亮的面食。看起来非常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河东备录》曰:“并(指并州)代(指代州)人苦于嗜面。”可见,古时并州面食是民间的家常便饭,不然绝不会“苦于嗜面”。正由于有了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提高饮食文化的生产技术和丰富有关知识,是每一个文化社会赖以存在并成功的基本保证,而这个基本保证无疑得力于广泛的群众性。
山西曾经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山西商家除了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在他们的饮食中,主食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诸般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
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早期商人长年漂泊在外,熟悉外埠的饮食习惯,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由行商发展到最后专事金融票号之后,饮食习惯中自然会整合其它地区的饮食习惯。因此说,山西商人的饮食习惯对山西面食文化的形成也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
山西*特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面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篇7:山西的文化作文
山西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上文物之最、地下文物之丰堪称全国第一。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美誉。山西省工艺美术馆地处太原市迎泽大街330号省工艺美术大楼七层,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工艺美术作品既涵盖了工艺美术十大品类,又是山西省不同时期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的精品杰作。
都说工艺美术馆是艺术的殿堂,是美的源泉。我今天有幸去了那里!
走进中厅,这里如仙境一般,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美丽的水晶灯。正前方一块大屏风上,刻着几行醒目的大字,我迫不及待走进展厅,顿时目不暇接,山西工艺美术馆集中反映了山西省工艺美术行业的风貌,展示了山西省工艺美术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精品民间工艺代表作,表现了山西的民情风俗艺术作品有:木雕、根雕、砖雕、面塑、泥塑、剪纸、刺绣、推光漆器、陶瓷、家具、花画工艺等1000余件工艺品。悠久的人文历史闻名遐迩的平遥推光漆器、绛州澄泥砚、平阳本版年画、大同铜器、上党堆锦、黑釉陶瓷、云雕漆器等等。在,传承上千年的广灵彩色点染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对于我这种不懂艺术的人来说,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感受是浅薄的。甚至不能谈欣赏,面对着眼前这一幅幅错落有致、深浅相宜的水墨画、面对着一张张精彩生动的摄影作品,我只能以一个看客的身份而驻足,墨色的深深浅浅、曝光的多少、一个眼神的抓拍……每一个细节,都凝汇着艺术家们几十年走过的足迹。
多数艺术家是用心来创作的,他们的艺术作品就是他们心灵写照。所以,每一笔,每一划,都意味深长。第一次参观这样的艺术场馆,一见钟情的几率自然概率不大,但是,在艺术场馆里,静静流淌着的静穆和遐想,是我所希冀和钟爱的,这至少说明,我与艺术,不会只是这次的擦肩而过。
山西省工艺美术馆的建成,为山西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一朵绚丽的奇葩,为山西工艺美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每一位参观者用您的热心关注本土文化,留住中华文明的古老根须,将其发扬光大。
我做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我对山西文化底蕴还了解甚少,通过参观山西工艺美术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从而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将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将来为家乡做贡献。
篇8:山西的文化作文
智者临水得宽十,仁者临山得高远。
——题记
有些地方,此生是注定要去的,只有亲历过山西的风景,才能感动于山西的致独特风致。
感动——壶口
放长假时,适逢雨季,于是一家驱车来到久仰的壶口,我们还在山路上行驶时,瀑布震天已为两侧云波倾泻的青黑色山峦平天了无边威严。到了壶口,我们都在远观,不敢上前半步。只见那利刃般的黄浪咆哮翻滚着插入深深谷底,砸起一团团有力的水花,又在半空里升起一片扑面的白雾,更加注了壶口的壮观。都说上善若水,水绕指柔,可我却感动于黄河水冲过壶口那的伟大,刚强,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坚韧。感动在山西。
感动——云冈
暑假,同外公去了神秘的云冈石窟。夏日的晴空,展开一片白苍,洗净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绿,我登上石阶,辗转一番,看到了大佛,虽然对于佛家我不了解。但我的心仍被那一种庄严而肃穆拂过,消融。那尊大佛淌过了千年时光,淡若轻痕的微笑挂在面上,见证无数悲欢离合。我心中再一涌动起萧萧禅意。佛祖来自远古的柔和目光将我的灵魂漂洗得透亮。而它依旧平和地接受着人亘古不变地膜拜,外公告诉我,这便是清茶淡饭,我以为去。我便感动于云冈大佛平和的心态。正如山西的独特的风致,淡泊简约。感动在山西
感动——晋祠
踏春时,携父母去了离家不远的晋祠。我刚一走近,苍莽的悬腕山迎我而来,两颗古木相望在缥缈的云端,宁静地立着,枝叶无声。我向前走去,起伏的浅绿如美人的胸脯,摩荡出静默的骚音。我轻轻走到圣母殿,宁静如一,只有丝雅致气息从枯朽门板上,斑驳门柱里透出牵引着我对古老的纯粹向往。我不由感动于晋祠的一身古意。而中正如山西的独特风致,宁静,古老。感动在山西。
山西这个地方,没有江南的灵气,没有陕北的豪气,但它却有自己的独特风致。游玩一圈,感动在山西。
篇9:山西的文化作文
山西拥有悠久的面食历史。其境内出土的春秋时期磨盘和筛罗,就是晋人当年吃面的证据。自汉代开始,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及饮食水平的提高,面食出现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渐渐上升到主食的地位。经过魏晋时期的繁荣,到隋唐时,山西面点涌现出一批新品种,比如饺子、包子,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点心小吃,晋中地区还流行剪刀面、冷淘等。至宋代,面食品种越加细化,煮制面食盛行,面食从“饼”的品类里分化出来。元代山西人在制作面食上对杂粮的利用非常充分,以荞麦为原料的面也能达到类似麦面的又细又滑的口感,尤其是压制成河漏面来食用,口感更好。除此之外,烧麦、拨鱼等面食也很流行。
经过历代积累,山西面食特色在清代已凸显出来。无论在种类、制作技术还是花色品种上皆成规模,蒸、烙、油炸、水煮等食品多种多样,春饼、薄饼、馒头、窝窝头、扁食、糕、栲栳栳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煮制类的面条、面片突出,如抻面、刀削面、剔尖、饸饹、蝌蚪子、揪片等,它们以精湛的技巧、本地出产的原料、多变的卤料而胜出。据《素食说略》载:“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真妙手也。”据传产生于元代的本土面食削面,在清代已远近闻名,“面和硬,须多揉,愈揉愈佳,作长块置掌中,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平遥、介休等处,做法甚佳。”另外俗称“花馍”“礼馍”或“面花”的面塑在这个时期也闻名于世,各式各样的品种在各种节庆、礼仪民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西面食以煮制为主。闻名全国的山西四大招牌面食:刀削面、拨面、猫耳朵、剔尖都属于煮制面食。除此之外,还有炝锅面、剪刀面、一根面、油丝擦蝌蚪、滚子面、饸饹、平定漂抿蛐等。最能直观形象地反映面食技艺且具代表性的品种是刀削面。刀削面诞生于元
代一个寻常百姓之手。相传元代蒙古人攻占太原时,为防“汉民”造反,没收家家户户的金属器具,并实施苛刻的“限刀”政策,规定十户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人保管。一天中午,有一老汉去取厨刀准备做饭,结果刀已被取走,他只好返家等待。出门时老汉恰被一块薄铁皮碰了脚,就悄悄带回了家,无奈之下只好用铁皮“砍面”。结果砍出来的面条也特别好吃。这样“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到了明朝,这种“砍面”流传到市肆摊点经营,不断演变成现在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老舍先生有诗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这种极具艺术感的面食制作方法又渐渐发展成一种表演技艺。有面点师傅踩到1。8米高的独轮车上,头顶着面团,在眼睛看不到面团的'条件下,左右手分别拿削刀轮流削下面片,柳叶状的面片纷纷落入锅内,可谓“弯弓闪闪千叶落,汤锅滚滚百浪淘。近如玉簪从天降,远似柳叶下枝梢”,可以说是面食技术与艺术的圆满融合。
篇10:山西游记作文600字
华山寺三面环山,像一把椅子,像一个筲箕。东边是高耸入云的土包寨,南边是群山绵亘的南华山,西边是高大厚实的道坪山。如果把华山寺比作一尊如来佛,南华山是宽阔的胸膛,土包寨是右手,道坪山是左手,两只手掌搭在花院子大河的两岸。
七月中旬的华山寺,苍山碧绿,翠色欲滴,凉爽无比。它的夏夜更是让人留连,留连!
威武了一天的火红的太阳终于从西边的山峰上慢慢地下沉、消逝。西边的天空红艳艳的,夜色悄悄地降临了。我躺在爷爷院坝的竹凉板上,两眼望着深邃的夜空,领悟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风,这山间的精灵,在树林中、稻田里……肆意地飞舞着。它笑着,叫着,旋转,跳跃……忘情地在舞动着。树林、田野、冒着袅袅炊烟的屋顶,都是它尽情展示的广阔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风之精灵是造物主送给世间最博大、最豪放的礼物。
凉风习习,竹林沙沙响,竹叶儿们嘻闹着、欢笑着;四周群山翻波涌浪,山林里传来“哗哗啦啦┉哗哗啦啦┉”的声音。竹林里,山林中,草丛间,各种虫子放声歌唱,这里“咕咕咕┉┉”那儿“叽叽叽┉┉”蟋蟀叫得最欢,催谷黄(蝉)也偶尔哼几曲小调,惊醒的山雀断断续续地唱着摇篮曲。
深邃的夜空向世间万物展示着一种与白天不同的深沉的蓝色。无边无际的蓝色让人不可琢磨。幸而夜空中还点缀着月亮和繁星,才使人无暇去琢磨那猜不透的神秘的蓝色。今夜的月亮异常明亮,像一弯清泠泠的白玉,又像一位冷艳的美人。月亮从九霄云外洒下一缕缕白纱,大小山川、各式房屋沉浸在淡淡的香香的牛乳中。星星散布在月亮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夜更深了,月亮慢慢地下山了,那层白茫茫的细纱渐渐散去。星星一下子活跃起来,晶晶亮亮,闪闪烁烁,躲躲藏藏,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北极星、牵牛星、织女星、北斗七星┉┉,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奇特名字和永远美丽的故事。我想,那忽闪忽闪的嘴巴不是正在讲述一个个亘古不变的神话故事吗?
篇11:山西游记作文600字
国庆节,我和家人去盱眙铁山寺游玩。
到了铁山寺,环顾四周,四面环山,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给人一种与天融为一体的感觉,那些山不是深绿色,也不是浅绿色,而是淡绿色中带着一点蓝,这可能是薄雾在作怪吧。
开始爬山了,我们踏着石径小路,路两旁绿树成阴,别小瞧了这些树木,它们有些可是这里的长者,已经有千百年历史了。
当然了,这次游玩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铁山寺了。
铁山寺总共分为三个部分:铁山寺---天王殿----大雄宝殿。铁山寺前有一条长长的台阶,像一条巨龙一样,顶上的铁山寺便像是巨龙的龙头,进入铁山寺,露在眼前的便是一尊弥勒佛,它肚皮敞开,脸上笑容憨态可掬,给人一种亲切感。进入天王殿,四个天王面色神勇,威武不凡,似乎任何一个妖魔鬼怪一见到它们,就会被它们的气势吓倒。在大雄宝殿与天王殿之间的过道上有一块非常奇怪的石头,它的样子很像一只蟾蜍,听导游说用左手摸一下,便会把灵气带走。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
大雄宝殿是这些宝殿中最宏伟的。走进去,高高耸立三尊大佛,它们目光微微往下斜。它们旁边便是十八罗汉。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双目微闭,好像在养神;有的张大眼睛,仿佛在凝神谛听;有的托着长眉,神态安详。在三尊大佛的左前方和右前方,耸立着像金字塔似的两样东西,走进一看,在金字塔中间的窟窿里,有着成千上万的金佛,它们闪出的光芒让人眼花缭乱,在三尊佛像的右侧有一排排让人供奉的莲花油灯。这些大佛在干什么呢?当耳畔传来雄壮的钟声时,我不禁联想到《西游记》上佛祖给他的弟子们传授知识呢。
后来,我们又游玩了孔雀园、水上乐园等地方。夕阳西下,我们怀着依依不舍之情离开了盱眙。
篇12:山西游记600字作文
山西游记600字作文篇1
山西游记之三
洪洞“大槐树”
今天我们原路返回西安,顺路去参观了洪洞县的“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
一进大门,一个大大的“根”字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有名的“根字影壁”。穿过二门,经过帝王蜡像馆,过“连心桥”、“乡思桥”、“望亲亭”,来到了“迁民图”前面。这个“迁民图”可是大有来头。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战争后一些地方人很少,皇帝决定“迁民”,而当时洪洞人多,就选在了这里。洪洞的人大部分不愿意离开家乡去其它地方,官员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不愿意迁民的在规定时间到大槐树下签名,结果当人都来了的时候,士兵包围了他们,强迫他们迁民,还给他们每人的小脚指甲盖上划了一竖,代表他们要迁走,他们被迫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大槐树。据说,如果你的小脚指甲盖是两瓣的,就说明你也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民出去的人的后代。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里寻根祭祖。
很可惜的是,著名的“大槐树”现在只是一个纪念碑,因为在400多年前的一次洪水把大槐树冲走了,人们为了纪念就修了此碑,现在留下来的都是二代槐树和三代槐树。
我们穿过“古驿道”,绕过“石经幢(chuang),来到“祭祖堂”,在那里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姓,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去
★ 山西特产的作文
★ 介绍山西的作文
★ 山西高考零分作文
★ 山西刀削面的作文
★ 魅力山西初一作文
山西文化作文600字作文范文(锦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