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resu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山西的春节作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山西的春节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山西春节作文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篇2:山西春节作文
大年三十那天,到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满了春联,老的、小的都穿上了新装,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赶着去拜年、送礼,我们家也不例外,早早地去了外婆家。
外婆家的东西真齐全,不包括礼品,单单烟花就有小山似的一般高。我一眼便瞧见了那细长的“烟花棒”,嚷着要爸爸帮我放。当打火机接触棒头的那一瞬间,小小的火苗顿时变大了,一团七彩的的火焰,像离弦的箭般冒了出来。它们闪着艳丽的光芒,像一朵小花,盛开并飘散着金色的粉末。我喜上眉梢,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渐渐的,我已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只想一直停留在那一刻,把精彩的.画面永远记在心里。
晚上,全家人喜气洋洋地做菜,除夕之夜,最不能缺少的是饺子和鲜鱼,它们都代表了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当美味佳肴摆满一桌子时,就可以大饱口福了,每一道菜都让人过目不忘,都充满着团圆的气息。
“噼噼啪啪”放烟花了!大家早已放下手中的碗筷,去看烟花了。快看,一团七彩的烟火直冲云霄,在天空中绽放,烟花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向四周扩散开来,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的点点金光,把夜空装点得灿烂夺目。
那升空绽放的烟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除夕之夜变得无比美丽。
大年三十除夕夜,欢欢喜喜过春节。祝所有的人春节快乐!
篇3:山西春节作文
明天就是农历新年了,我非常高兴,想着能吃到美味的饭菜,香喷喷的点心,还能得到很多压岁钱,我越想越高兴,当晚,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脑子里想的全是饭菜,点心、压岁钱,还有那漂亮的新衣服,可爱的玩具……
农历新年的早上,我第一个从床上跳起来,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然后高高兴兴去叫爸妈,爸爸见我起得这么早,也不甘落后,从床上翻身便爬了起来了,妈妈和姐姐也陆续地起床了,洗完脸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个痛快!一想到吃,我就来劲,忙向爸妈建议做这做那,妈妈是我家的主厨,因此做什么由她这位裁判来决定,妈妈说:“很久没吃过饺子了,包些饺子吃吧。”我们都非常赞同。
决定做什么以后,我们便分工进行了,爸爸做肉馅,妈妈揉面,我和姐姐烧水。我们干起来都十分有劲,不到半个小时,肉馅弄好了,饺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烧开了。妈妈便熟练地包起饺子来,我和姐姐也学着包起来,我好不容易包了三个,累死了,还真难学啊!妈妈说:“我就天生会做啊,不吃点苦,努力学,怎么能学得好呢?”我听了有点惭愧,便吸取教训,重新扬起风帆,认认真真地包了起来,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这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揉的面已经全部做成了饺子,我和姐姐烧的水也已经在锅里翻江倒海了。妈妈便把饺子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妈妈在中途还加了一些佐料,使饺子更加好吃,约摸过了十多分钟吧,妈妈便把饺子捞起来,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还放了一些汤。我妈刚弄好汤,我便抢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个痛快!由于吃得太快,舌头都火辣辣的。
我们个个都吃得满嘴是油,便欢天喜地去看精彩电视节目了。
啊,真是一个快乐的农历新年啊!
篇4:山西春节作文
照我们安徽砀山的老规矩,农历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在腊八这一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而且还有“谁家喝的粥越早,谁家明年准是大丰收”的俗语呢!除此之外,我们小孩子在这一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好吃的糖果、果冻、瓜子等等。第二件事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事,那就是买爆竹。第三件事就是买各种玩具了,风车、口哨、气球……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天还没亮呢就听见别人在放炮了,害得我连觉都没睡好,第二天眼睛四周黑黑的,都成熊猫眼了。
腊月二十四必须大扫除,这一天我可累坏了,又是擦玻璃又是洗地板的,出了一身的汗。大人们则忙着备年货,把鸡肉、猪肉、鱼肉、青菜、年糕等年货准备充足。
最热闹的就是初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饺子和放鞭炮。大人们围在一起,有的人在和面,有的人在擀皮儿,有的人在拌馅儿,有的人在准备烧火的柴火……包饺子时还要在饺子皮里放上钱和红枣。
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我则忙着放鞭炮,“霹雳”“啪啦”的声音不绝于耳。最热闹的就属晚上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烟花在天空不停地绽放,有的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花朵;有的像天女散花。这些美丽的烟花刹那间把整条街都照亮了,整个村子的天空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大年初一是新年,这一天大家早早起来,吃完饺子就去给老人拜年,我们这儿叫串门。我可高兴了,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我就可以串亲戚,可以收到长辈们送的红包。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晚上要吃元宵,我和村里其它孩子们则打着各色灯笼四处游玩,烟花又在此刻重新装点起美丽的夜空。一个个孔明灯就像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家乡的农历新年在正月十五的香甜元宵中结束了,可我还沉浸在热闹、祥和的农历新年中。
篇5:山西春节作文
我是山西的孩子,从小就在山西长大,对山西过春节的习俗还算了解,因地域而异,现在我就我所居住的区域的过年习俗而作一下简单的介绍。我的家乡在山西的北部,接近内蒙古的地方。进入农历十一月,人们即开始准备过年了,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开始他们的针线活—纳鞋底,鞋底的原材料是一些旧的衣服,用浆糊粘在一起,上面再粘一层新的黄色、白色或者红色的洋布,在上面画上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或者是字样,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线绣好。之后,人们就会买新衣、新鞋、新袜,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人们也应以全新的面貌开始全新的生活。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夜这天传说是灶王爷升天回宫的日子,这天在北方地区的传统做法是糊两个褡裢似的纸袋,一个里面装的是毛驴的草料和豆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灶王爷的盘缠和干粮,在灶王爷像前烧掉,同时还用那种棍棍糖(一般用球状的,原料和棍棍糖一样),在火炉炉口糊一圈,听说是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在天上不要乱说,只说好听的,一般灶王爷像前的对联这样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省去了许多的繁文缛节,在小年夜这天吃麻糖,和家人一起吃饭。
腊月二十四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在我的家乡,人们要有白土或者大白刷屋顶。
之后的几天,人们会蒸花馍、炸麻花、炸麻叶,煮买回来的牛羊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期间,人们也会贴上窗花、年画、喜字、福字,窗花和喜字都是人们自己用剪刀剪出来的。在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叫“请王”,就是供奉自己的已逝去的祖先。在三十这天,人们会在家里空出一个位子,用白纸在上面写上祖先的名字,在每一个名字下摆一双筷子,然后放上一些祭祀的食品,在每天吃饭的时候夹出一点食物用来祭祀,一直到正月十六下午由家里的男子送走。年三十这天对对大人们来说应该是比较忙的一天,妇女们在家准备年夜饭,男子们要贴春联、门神,门神大都是“大门门神”,一般都为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由于我所在地区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这天,家里的大人们还会垒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转三圈,以图来年平安健康,万事如意。此时也是接神的时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的时候,在一些农村人的家里“要忌荤”,这一天,主要是为了家里的牲口,以祈求来年家里的牲畜健康,没有疾病或死亡。但是,现在大部分家里都不在遵循这一禁忌。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每年都会有专门的人分析财神的方向和位置,人们会在这个地方放炮竹。若是没有去的人,会由去的人带件衣服,说明自己也祭过了财神。正月初三是迎喜神,方法和祭财神一样。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正月初八俗称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在这天,人们会吃五谷杂粮做的食物。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在县城里还会垒一个大的旺火在县城中央,人们会围着旺火转圈,祈求来年健康平安。然后会有各个村子里的秧歌进行比赛,最后评出冠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春节里的很多风俗都发生了变化,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被保存了下来。
篇6:山西春节作文
20xx年01月24日 11:1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大家欢乐吃扁食。“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山西人过春节,实际上打腊月就开始了。人管腊月叫”慌天“,是和七月”闲“相对应的。一进腊月门,商家忙着准备上市的年货,普通人家也要裁购全家新衣。老老少少欢欢喜喜盼过年。
腊八一到,吃腊八粥,街上出现平时不常见的请香(香为供品一不用买而用请)。请家堂,灶神,香炉供器,灯瓜瓜(民间供神器具,烧瓷成碗状,中间有一空柱物,可穿灯埝点燃)。接着买皇历,炒米怡脱儿,麻粘儿(山西民间特产,一种糖做的),蜜供,核桃,柿饼等。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准备最繁忙阶段。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哈对子写啊字;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啊酒;三十日;决儿(角儿即饺子)捏啊三不鹿。
一年一度的春节供品,山西人是很讲究的。在发面,蒸的火候上掌握,以馍馍开花为佳,表示喜讯。蒸品有莲花大供,枣山山,门兔兔,水缸上要放面鱼,有钱的还供猪牛羊头三牲,家穷的则以面蒸代替。
这一会可能因为所有的家神休息上天陆游,百无禁忌,无需挑日。因此,结婚办事的也瞄准时机成倍成长。年节忙,婚礼忙,虽然是忙上加忙,但对于中下等家庭,喜宴菜肴顺带过年一次性消费,也避免了浪费,也算良风佳俗吧。
山西人称出席为”年除“。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兄弟爷奶三带聚会吃团圆饭,少说也的十来口,所以占用很长时间。男人贴对子,门神,大扫除。摆供品,桌灯,神猪,准备晚上迎神祭祖。中午还要抬上菜肴上坟祭供,大年的灯是通宵着的,不能熄。
等点灯的时候,各处都是放鞭炮的,迎神开始。神前供桌上,蜡烛点上,壁灯和桌灯也都点蜡烛,穷人家点不起蜡烛,只在纸糊的灯中放灯瓜瓜。接神仪式开始,家藏上掀,烧表纸,除主要的天地爷,家堂爷外,还有灶王门神土地等,都要一一上香敬纸,娃娃门也跟在家长们口面满院磕。接着熬年守岁。现在有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旧时没电视的时候只要打麻将,娃娃们一般就睡觉了,家长则把压岁钱放在枕头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准界正式开始,第一件大事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旺香开门早谁先点,预示一年兴旺。祭祀的时候不让女人,这一仪式大多都是男子执行,然后放表跑,顺便把旺火里的柏叶,松枝,散线香点上。第二件事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都是掌柜的去(即经理),长袍马褂,衣冒整齐。家庭由家长带领换新衣的男孩持香前去。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起耸拉死离破烂倒塌损闭等不吉利的字眼,如饺子煮破了得说”绽了“。行为举动:不打骂牲畜,不责打孩子,不用尖刀,不擦摸打扫等。
从除夕开始,民间吹奏班子就挨家吹奏,名叫”送财神“。人们为讨吉利,无不以钱物赠送。实际上就是变相敛财,人们叫”刮街“
这一天,不管早两天还闹的面红耳赤,还是打的头破血流,今天街头相遇,都是恭喜发财、高升、过年好、给您拜年的吉利话。
传统习俗,这天中午祭祖拜神后,合族吃团圆饭。从初二起走亲访友拜年,互送礼品。新婚夫妇也要拜年,一直到初八初九,中旬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初七不出门,所谓七眼。初十是使不动,二十小添仓,二十五黑添仓(山西地方方言)。百家忌,都不出门,到这春节基本结束。
现在敬神大部分之在家里院里表现个形式了,上庙什么的也早就没了,庙都没了还上什么庙啊。
现代基本上就是包饺子,做些菜,然后除夕的时候看电视,玩玩麻将什么的,第二天家里子女都回来吃个饭,下午继续玩麻将,现在人忙了,春节的一些***俗也就淡薄了,只有些村里的'老人还在重复着古老的仪式。
正月初七日,称为人节。旧俗将六畜、五谷与人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排位轮值。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人日又称”人节“
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幸)“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如今,测算日子的习惯渐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并根据当地历代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猜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等地旧有”此日清和,民无灾难“的俗话。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 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 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 人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 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节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
篇7:山西的春节作文
山西的春节作文900字
山西的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腊八一到,家家熬腊八粥,接着买皇历,麻粘儿,是山西民间特产,用芝麻与糖做成的,孩子们最爱吃。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最忙的阶段,山西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写呀么写对子,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酒酒;角儿(角儿就是饺子)捏啊三不鹿。”
小年到了,山西人传统要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等物品供奉在灶王爷像前,然后在像前点三柱香,一家老小要给灶王爷磕头,再把芝麻糖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再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王爷像揭下来,一边焚烧,一边祈祷。之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开路。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起来,吃起来酥脆香甜。
大年三十到了。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都是要干的事情。男人们贴对子,门神,女人们摆供品,灯瓜瓜,也就是桌灯,大年的灯是通宵的.,不能熄。
晚上,各处都是放鞭炮与花炮的,大人们放“大礼花”,一道金光冲上了天空,竟然变出了一颗颗红宝石,红宝石边上还壤着黄色,美丽极了,紧接的道道金光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菊花,接着炮仿佛如流星一样过来,孩子们一般放窜天猴,一下就飞上天的那种,还有小蜜蜂……接着又熬年守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第一件事情就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是旺香开门,谁家早点,谁家就预示一年兴旺,第二件事情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是掌柜的去,衣帽整齐。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饺子破了得说“绽了”。
初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互赠礼品,还要祭祖拜神。
传统正月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正月初七称为人节。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是一种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尤其是孩子们,特别爱吃。
最重要的是还要挂花灯啊!从十四到十六,每晚都开,处处张灯结彩,五颜六色,花灯样式很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猜谜的,有宫灯,如意灯,飞机式的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孩子们与大人们都要放烟花,毫不逊大年三十的炮火。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各村都要组织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汇演,有民间艺术,晋剧,有古老乐曲,有代表喜庆的演出,有代表幸福的演出,还有古老传说的。
一直到正月十七,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这就是山西的春节。
篇8:山西春节习俗作文
山西春节习俗作文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篇9:山西春节游记作文
俗话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今年春节,我们到山西旅游,去了解山西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
一、晋祠
在山西旅游的第一站是晋祠。
晋祠在山西的中南部,黄河第二大支流晋水的源头就在这里。当年周王封他的弟弟唐叔虞当晋候,把山西地区治理得人丁兴旺,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唐叔虞建造了晋祠。
晋祠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还是风水宝地。山西缺水,可这里却水源丰富,水稻也长得生机勃勃。
晋祠有著名的三匾。它们分别是水镜台的匾、难老泉的匾和“对岳”大牌坊的匾。
水镜台的匾有两块,是由两个举人写的。这两个举人是叔侄关系。水镜台从后面看像一个亭子,从前面看像一个阁楼,而从正面看,则是一个戏台。在戏台的地下埋了很多倒扣的缸,由于声音在固体里比在空气中传播要快,所以声音能传得很远,在这个戏台上唱戏,整个晋祠都能听见。总之,这个建筑集亭台楼阁的特点于一身,又融入了声学原理 ,真是一绝。
对岳大牌坊的匾,是有来历的。据说一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他便请道士来给他母亲治病。道士告诉他要“添砖加瓦”。他找了一个朋友,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朋友就告诉他说,道士让你在晋祠盖一个建筑。于是这个人来到晋祠,发现晋祠什么建筑都有,就是没有牌楼,就让人建了一个牌楼,上面还写着“对岳”二字,寓意要尊重父母。本来他只想建一个普通的牌坊,可是刚刚开始建,他母亲的病就好了,于是他便把牌坊建得很大,也成为晋祠中唯一的一座牌坊。
难老泉的匾也很有名,上面有“难老泉”三个字。它是晋水的源头。晋祠的水稻就是由难老泉浇灌的。但这里的水稻不能当贡品,因为难老泉的水是从水母娘娘的屁股地下流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传说中的水母娘娘是个小姑娘,由于乐于助人,神仙送给她一根鞭子,鞭子提到哪里,水就涨到哪里。可他的一个邻居很嫉妒,把鞭子偷走了,于是村里发了大水。危急时刻,小姑娘立刻坐到水桶上,把水堵住,村子里的人得救了。人们就尊称她是“水母娘娘”,又说难老泉的水是从她屁股里流出来的。
难老泉不仅牌匾有名,它还是晋祠的三大奇迹之一。另外两个奇迹是是周柏和圣母殿里的42个侍女像。
先说说周柏。这棵大柏树很古老,是西周时栽在圣母殿旁。最初有两棵柏树,可其中一棵在清朝被一个农民砍了,后来另一棵便开始向左边倾斜。为了挽救它,人们便用支架把这棵树架起来。在这棵周柏的树干上,还有个极其光滑、像眼睛的圆形。据说摸了能长命百岁。我使劲伸出手摸了一把,但愿我能长寿吧。
另一个奇迹是圣母殿里的42个侍女像。她们是侍奉圣母邑姜的,一个个雕刻得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头带大红花的侍女,她是演京剧中花旦的演员,从侧面看是个笑脸,因为她很受圣母的宠爱;可是从正面看却显得愁眉苦脸,那是因为她担心老了以后会失宠。在道教里,这个侍女被称为“阴阳脸”。
圣母殿里不但侍女像很漂亮,外观也很豪华。它总共由八根柱子支撑着,每根柱子上雕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龙。而且我知道,这些龙是由建好宫殿后剩下的材料雕成的。看来古人也懂得要节省资源的道理。
除了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也是晋祠的另外两个国宝级建筑。
“鱼沼飞梁”的含义,是架在方形鱼池的大桥。她呈十字形,在中国绝无仅有。我以前只在画上见过十字形桥,也许就是这座桥吧!
献殿的样式和北京的宫殿一样,外观没什么新奇,但这个宫殿是这种类型的建筑中最早的一个。而且在建筑时没用一根钉子,全是靠木头与木头之间叉接而成的,能保存几千年,也很不容易了。
二、平遥古城
离开了晋祠,我们去参观了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建于周宣王时期,于洪武年间重建。从高处看,平遥古城像一只正在向南爬行的乌龟。里面有80多条古老的街道。
平遥古城虽然很小,但它的防御很严密。外城高达几十米,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堡垒,不易攻破。万一外城攻破,守城的士兵立刻就会关闭外城门。敌人进入内城后,就搭起云梯攻城。可在城墙高处,有很多带着刺的棒子,居高临下,敌人不得不挪动云梯。万一云梯在挪动时塌了,就会“梯毁人亡”。即使敌人爬了上来,城墙上的几尊大炮,也会把敌人再次打下去。敌人只好往城外跑,但城门早就关闭了,所以敌人只能在城里等死。可以说,这个古城真是易守难功啊!
平遥是中国明朝以来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其中古县衙给我印象最深。中国县衙有三个大门。左边和右边的大门是一般人去县衙时走的,中间的门只有在贵宾来的时候才开。衙门的第一个院子的两侧,分别是收老百姓钱和粮食的地方,这有些类似于今天的“粮食局”和“税务局”。
县衙的中间是县官办公的地方。县官就在这里审犯人。县衙的门口有两块跪石,“原告”跪在右边,“被告”跪在左边。县官的桌子上有两个筐,一个放黑叉,一个放红叉。举黑叉的意思是打板子,举红叉就是处死。其实县官的地位并不高,不能处死犯人,所以红叉仅仅是个摆设而已。
在这间房子的两侧,摆放着用来打犯人的板子。据说用板子的正面打犯人的时候,声音很响,但被打的人并不太疼;而用侧面打恰恰相反。如果犯人的家属给钱贿赂,行刑的人就用正面打,不给钱就用侧面打。所以在一些动画片里,看到一个人被打得很响时,别以为他很疼。可见在古时候,腐败行为也是十分严重的。
在平遥,我们还去参观了票号,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在清朝以前,山西经济很发达,金融业也遍布全国,号称“汇通天下”。这时的票号和现在的银行一样,也有防伪措施,同样有密码。可以说,票号是中国商业经济的开端。
三、悬空寺
山西旅游,有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叫悬空寺。
悬空寺在北岳恒山中,建于北魏时期。据说,当时皇帝本来想建一座“玄空寺”,但工匠没有听清,把“玄”听成了“悬”,于是才有了这样一个天下奇观,真叫“歪打正着”。
悬空寺离地面有50米,寺庙有三分之二架在山上,剩下的部分则由很多铁柱子支撑。我在寺里参观的时候,感觉一摇一晃的,好像要掉下来,其实寺院仍旧十分稳固,真是有惊无险。
悬空寺虽然小,但里面供的文殊菩萨、千手观音……应有尽有。悬空寺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到现在还是这样壮观,真是个奇迹。
有意思的是,一千多年来,悬空寺一会耳叫“悬空观”,一会儿叫“悬空寺”。原来,这一千多年间,佛道相争,每隔一百多年,道士就会占领悬空寺,把和尚赶走,悬空寺就改为悬空冠了;又过了一百多年,道士又被赶走,和尚又回来了,于是又改外悬空寺。不过从道光皇帝开始,道士就没有进入悬空寺过。
最初的时候,悬空寺离地面有一百多米,后来随着河床沉积,现在只有50多米高了。环境学家说,按照这样的趋势,再过1500多年,悬空寺就不悬空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减缓泥沙沉积的速度,保护这个天下奇观。
四、云冈石窟
离悬空寺不远,是山西省的又一个必去之地,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也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的三大石窟之一。另两个石窟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和河南的龙门石窟。
在云冈石窟,我发现这里有20个石窟,而北魏正好有20个皇帝,也许人们是把一个皇帝比喻成一个佛吧?
雕刻石窟的方法很有趣。先从天窗里爬进去雕刻,雕刻完后,再从大门出来。石窟最高的佛像是释迦牟尼的雕像,有17米高,是用金子作的涂料。据说涂料是从阿富汗运来的。
有一个佛像底下有一个“托臂力士”。考古学家们发现,这尊佛像的手臂快要风化了,就做了一个柱子来支撑它的手臂。可是又觉得这个柱子不美观,就把柱子雕成了一个“托臂力士”。
我还看见一个千疮百孔的佛像。原来,一个佛像被雕好后,人们就要往佛像上面扎一些洞,这是为了方便涂色。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颜色都褪色了,佛像也风化掉了,最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我觉得,云冈石窟的规模绝对不亚于河南的龙门石窟。但是我也发现,第三窟和第四窟的佛像已经完全风化了。所以云冈石窟的命运也很让我担忧。
在山西短短的几天,我们还参观了五台山、乔家大院等其他几个景点。时间真是不够用啊。
山西之行,确实感觉到它的历史特别悠久,文化也很繁盛。可是这里污染实在太严重了,以至于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我们应该保护山西的文化,并让山西减轻污染。否则,若干年后,山西的文化就只能在史书里找了。
篇10:山西的春节作文
大年初三,爸爸、妈妈开车带我去山西省游玩。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大同市的云岗石窟,当石窟上的石像近在眼前时,看着石像上留下的岁月的痕迹,我觉得它是那么雄伟高大!
第二站,我们去了悬空古寺,看着悬挂在山边的寺庙,让我为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大为感叹!
第三站,我们去了应县木塔,看到了古老的木塔,竟然全部是由木头建造而成的,没有一根钉子,真是神奇。在那我知道了古代鲁班的传说,知道了中国古老的建筑工程。
第四站,我们去了太原的'平遥古城,在古城外我们坐游览车围着古城墙一路进到古城中心,古城墙上的砖都已经被侵蚀了,可是古城内的街道却很热闹,道路两边都是小店,有小吃、有客栈等等。我们还吃了不少当地有名的小吃,其中“平遥牛肉”和“沙棘果汁”是我最喜欢吃的。
这次山西之旅,我很开心,在玩的同时我还知道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篇11:山西的春节作文
放寒假了、我最期待的节日——春节就要来临了。
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我阳城县下发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这将是我度过的第一个没有鞭炮的'春节,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想:这个春节太没意思了,听不到热闹的鞭炮声,也看不到绚丽的烟花,那它还有什么好玩的呢?这时,爸爸说:“你别急,到了晚上我们一起去看灯展,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上的县城如同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时装,展现出妩媚的一面来。
我们全家来到街上,华丽牟实乒业搅耸魃希咽髂敬虬绲南窀龊π叩男『⒆樱┳殴甑男乱赂蠹铱矗踅挚瓷先ト缭谔焯靡话恪:芏喔呗ド隙甲吧狭松涞疲宀实墓庵浠蛔鸥髦衷煨停こさ墓庵孟褚涞皆铝辽先ァ=裉斓牟实票韧甑牟实聘用览觯丈臃岣唬友蘩觯嗣欠追鬃ぷ愎劭矗薏痪隹冢丝蹋铝辽侠戳耍妥澎爬龅牟实疲训孛嬲盏萌缤字纾徽蠓绱倒实泼囚骠嫫鹞瑁蚬返娜嗣庆乓堑奈枳耍媸橇绽怕浚钊四坎幌窘樱航诒徊实谱暗愕幕廊灰恍隆
以前,我觉得有鞭炮的春节很美,但现在我觉得没有鞭炮的春节也很美!
篇12:山西的春节习俗作文
今年,我这个出生在东营的孩子要在姥姥家过年。两个城市离得很远,所以习俗都不一样。
清早,妈妈给我穿上新衣服,中午妈妈和姥姥包饺子,我在楼下和小朋友们放鞭炮、玩游戏。我玩得可开心了,我回到姥姥家吃饺子,姥姥说:“有两个饺子里有硬币,我吃啊,吃啊,可我一个硬币都没吃到,我妈妈吃到了两元钱,我妈妈真是幸运啊。
晚上我们大家坐在电视前看联欢晚会,一直看到12:00,大家都在熬夜、守岁。可我呼呼地睡着了。
我虽然没看见美丽的烟花,但我很开心!
春联贴在门上,爆竹响在头上,灯笼挂在墙上,年味洋溢心上,祝学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尤其祝中考的初三学生,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进入理想的高中。
篇13:山西的春节习俗初中作文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摘自《并州风情》,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篇14:春节山西自驾游
春节即将到来,一直宅在家里,于是决定出去走走,自己开车去山西旅游。
简要行程:
第一日 上海站出发 晚7点半特快出发
第二日 早上9点到太原站山西博物院神州租车后前往晋祠平遥,晚宿平遥
第三日 镇国寺双林寺平遥城内的多个景点和平遥城墙,晚宿平遥
第四日 乔家大院雁门关悬空寺,晚宿大同市区
第五日 云冈石窟太原还车,太原站晚7点半特快回上海
第六日 早上九点半抵达上海站
交通:
来去都是坐夜晚火车,第二天早上到目的地。巧的是,来回火车都晚点了约半小时左右。总体上还是比较舒适的。特别去的时候,没有买到软卧,就奢侈了一把,坐了一次软包,2人一间带独立洗手间的。回来坐软卧。一共平均下来1300元/人。
到山西后,除了火车站去山西博物院是打车外,其余均从神州租车自驾。第一次从神州租车,有首日首次优惠,而且本人有国航卡(普卡),享受神州金卡待遇。这家态度和效率非常不错,最关键的是,我货比三家后发现是最便宜的。三天来一共开了958公里,超时了一小时,连超时费和保险,一共花了555元。
另外,山西的买路费不贵。太原市区到晋祠才5元。而大同到太原才105元,那可是近300公里的路啊。
饮食:
面食是我的最爱,但平遥的碗秃实在不咋爱吃,栲栳也是,不是很合口味。其它的都还不错。平遥吃饭主要在裕丰恒对面的那家小店,夫妻老婆点,价格实惠,东西也好吃。在高速公路上,来去分别在原平和大营吃的饭,相比较原平的更实成一点,刀削面还是5元一份,酱骨头30元一份非常多。这在江浙一带的休息站是不可能见到的了。
住宿:
在平遥,特地选择了网上评论还好的裕丰恒客栈,但结果还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多的也不说了,反正不推荐大家住。而且个人认为古城不值得住2晚,1晚就够了,所以如果要住还是挑更好一些的住。
大同是住在大同总工会宾馆,2星级,170元一晚。非常赞!是我所住过最好的同等级宾馆了。最好的地方是干净。连大堂也清清爽爽。早晨居然还有现场的煎蛋和煮面条,很多三星宾馆都没有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等热水要好久,放了半小时水后才有热水。
景点:
最超值的当然是山西博物院。这是我在国内看到的最好一家同类型博物馆。我在里面花了足足4小时,还有2个馆(书画和钱币)没有看。而且,正好临时展览是三星堆有关的文物展,真是非常幸运啊!
最不值的是晋祠。虽然圣母殿和飞梁鱼沼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可是,几乎所有的门都是上锁的。圣母殿那么多美丽的雕塑都在大门之内,根本连看也看不到。走了好长的路进去,里面却半小时就看完了。70元的门票,我看打3折还差不多。
平遥的120元通票如众多网友所说,有点黑,又没有办法。镇国寺和双林寺的彩塑不错,门票分别是20元和25元。
乔家大院门票40元,参观者很多。这个景点还是名符其实,不错的。
因为途径雁门关,沿途景色壮丽。绵绵山脉上的积雪还没有化,蓝天白云之下,俯视辽阔的盆地,有种想要策马扬鞭的征服欲。雁门关的隧道很长,5公里多。出了隧道,再开几分钟,就看到土长城了。黄色的长城,第一次亲眼见到,非常兴奋。于是乘兴去拜访了一下赫赫有名的雁门关。从山路开进去,而雁门关早已经是新造的城楼了。失望难免,可是出来后又看到土长城后,还是激动不已。
去悬空寺会经过应县木塔,但时间紧张,没有下车拜访。一路到了悬空寺已是傍晚。悬空寺果然壮观,非常值得一去。难能可贵的是,居然这么古老的建筑,还允许我们游人上去攀登游览。门票不便宜,130元。
云冈石窟是另一大世界文化遗产,绝对值得一览。随着岁月的分化和人为的因素,不知还能留给后人多久来瞻仰。现在在大修,所以门票从130优惠到100。
总体上,山西之行非常棒。物价便宜,而且民风大多淳朴。十分推荐大家一游。
[2016年春节山西自驾游]
★ 导游词山西
★ 山西高考作文
★ 山西导游词
★ 山西特产的作文
★ 介绍山西的作文
★ 山西高考零分作文
★ 山西刀削面的作文
山西的春节作文(整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