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时间:2022-11-25 19:31:48 作者:citron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itr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6月7日 北京 拿到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记者眼前一亮,记得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而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中,虽然没有点名,但是很明显,文中的科学家就是杨振宁,文学家则应该是莫言。

还记得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第二天的本报,曾经对此做过报道。

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篇2: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

6月7日上午,随着北京高考首科语文科目开考,吊足大家胃口的作文题目终于揭开谜底。今年的作文题目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可能是手机,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此前社会大猜想的中国梦、正能量等热门词都成为传说,无一命中。不过,杨振宁和莫言这两位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文学奖的大家,此次却和作文题扯上关系。

记者注意到,尽管材料中没有直接表明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但这段对话正是今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大展开的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中的片段,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

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他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0xx年高考作文题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想象?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现实场景回放

莫言北大对话杨振宁

今年5月16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相聚北大,展开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与年轻人聊科学与文学、天才、中国梦等话题。爱发问的杨振宁还突发奇想,问莫言:如果把爱迪生请回来,21世纪最让他感到神奇的东西是什么?莫言觉得这个发问像科幻小说,手机吧,它太神奇了。

篇3: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

当作文题揭晓的时候,本报的两名记者马上进入考试状态。我们今年的高考报道就从实验当考生写作文开始

模拟考生1记者程磊:科学的背后是真理

现场写作文:人类一动脑,上帝就发笑。我想,这并非只是表明上帝的万能,而是人类对于力量的崇拜,漠视了对于真理的坚守。

人类往往因为新的发明创造而兴奋不已,进而崇拜无数的科学家,却忽视了这些成就背后科学家们坚守的真理。爱迪生的真理是坚持不懈,海伦凯勒的真理是永不放弃,耶稣的真理是爱你的仇敌。这些先贤影响着人们,但如果没有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守,他们的成就不会如此光辉。

三十年前,中国人因为渴望财富而重新被世人认识。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因为渴望真理而被世界知晓。从吉林大火到加纳中国工人遇袭,再到延安城管部门被网友热议,微博的出现唤起了人们对真理的渴望。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曾经看穿钱眼的人们认识到了分辨善恶曲直的重要。

AK-47的发明者后悔自己发明的武器害人无数,原子弹的发明者也不会想到后人对核武器会如此忌惮。当自私、嫉妒、贪婪被我们默认为人性的一部分时,是否我们该反思,这些东西甚至比科学发明更重要。人们徘徊在真理与现实之间,却往往丢掉了永恒的真理。习武先习德,而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德行的修养早已被技艺的高低所取代,忘记了教育的初衷。

不是枪杀人,是人杀人。这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名言,应发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模拟考生2记者蒲长廷:当梦想照进现实

现场写作文:随着社会发展,我们未曾实现的梦想,经过涅槃、无数次的跌跌撞撞、翻山越岭都成了现实。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应更珍视现在,努力创新改变生活。

首先,我们今天的成功来之不易,梦想经过千辛万苦才得以实现。新东方的创立人、一把手俞敏洪曾一直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学校开除,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一边贴小广告帮助学生补习英语,一边准备出国发展。历经美国大使馆的多次拒签,他也没有被一次次的.挫败击溃。经过的历练,最后终于创立了新东方,直至现在在美国上市。一个从未出过国的人,却帮几十万学子完成了出国留学的梦想。的非典,医护人员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在痛苦中挣扎的患者。多少人付出了生命,才研制出治疗非典的疫苗。再说神九、神十的发射,历经了多次实验,多少航天人夜以继日的辛苦研究,最终实现了13亿人的梦想。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成功,否则一切前人的成绩将毁于一旦。近些年,我们以牺牲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代价,乱砍乱伐、河水污染,我们无视环境的重要。PM2.5、雾霾等环境新名词层出不穷。儿时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都已不复存在,环境情况恶化。

古往今来,多少古人为我们创造,我们不能将其毁于一旦。当梦想照进现实,请珍视我们已拥有的成功,再努力创新发展。

任蕾:高考生源下降被认为是高校倒闭的主要原因

任蕾:高考生源下降趋缓 但录取形势依然严峻

任蕾:学龄人口持续下降导致高考生源下降

任蕾:重庆高考报名人数增速加快 占比不断增加任蕾:四川考生占比逐年增加 录取率逐年递增任蕾:北上广异地高考方案不满意度超8成 高中生出国读本科暴增31% 国内高校危机加重 北京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 生源危机波及本科招生生源危机急剧扩大 专科招生成全国性难题 陕西高考录取率马力十足 恐后劲不足 山东各高校已陷入严重的招生危机 985高校招生人数保持稳定 部分学校有小幅下降高校倒闭或将不可避免 生源下降成主要原因计划招生人数大于资格人数 上海考生上大学不用考为避免零分上大学 北京高考录取人数逐年下降地方院校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仍扩展招生规模高考人数连续三年下滑 高校面对生源减少挑战山东省高考专科批次合二为一 仍陷入招生危机各地高招录取情况已经连续多年不乐观。

篇4:《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观后感

5月19日晚,撒贝宁主持的央视《开讲啦》请到两位重量级嘉宾——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令人不禁眼前一亮。本人有幸观看了这场讲课,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故事内容

本次《开讲啦》的主持人是绘画大家范曾,小撒则很“知趣”地躲到观众席中,不时机敏诙谐地说笑调侃一下,使现场气氛更加轻松活跃。严肃的充满正能量的演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而这次一位自然科学家与一位作家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是这期《开讲啦》的最大看点。

范主持一开始就向杨振宁提出一个问题,他认为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霍金的《宇宙》《时间简史》他只读懂了十分之二,为什么霍金没得诺贝尔奖?

而杨振宁实话实说:我拒绝回答你这个问题。但他马上反问范、莫二人:“我常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请来,在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他会对什么东西最感新奇?”

莫言马上抢答道:“手机!”

‘真情妙悟著文章’。其实这也是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先有‘真情’,即对这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有努力钻研的动力;研究中有了进展就是‘妙悟’,然后才有最终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研的必经之路。”。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已有的现象,在探索过程中需要猜想,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学问。他问莫言:你喜欢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

当范主持要求两位诺奖得主用最简洁的语言谈谈各自的“中国梦”时,杨振宁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中国人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莫言则诙谐表示:近日看到外国一家公司征集火星移民,报名者中中国人最多,这也表达了一种“中国梦”:到天上去!

从科学与文学的关系谈到文学创作,杨振宁饶有兴趣地问莫言:你说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能讲故事的人未必能成文学家,这里有两关需要过,一是过文字关,二是选择故事。

对这个轻车熟路的问题,莫言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小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孩,听过之后再向别人转述,在转述过程中会添油加醋,相当于一种口头创作;然后让故事变成书,还得会写字。我幸运地读了五年小学,学了500个汉字。有人分析,赵树理的小说中,常用的汉字也就500个。小学五年级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在家没书看待着无聊,家里有一本新华字典,我背了一些生辟的字,我小说里那些华丽的字都是背下来的。后来出来一个谣传,说我是天才,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倒背如流,其实没这回事儿,我一页也背不下来……”

关于第二道关,莫言说他有一个思想转变过程:“对一个作家来说,选择故事非常重要。我早期的写作是挖空心思找故事,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我找故事’变成‘故事找我’。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我所认识的人、经历的事,我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慢慢变成我写作的对象。我的长篇小说《蛙》中的姑姑,就是以我的堂姑为模特儿,又把很多妇科医生加上我的想像构思完成的。”

之后还增加现场提问环节,分别由三个大学生提问,非常精彩,也代表可青年力量对科学和文学的心声。

二、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滋养心灵

总体来说对我的'感觉是关于此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走上央视荧屏,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多数观众和媒体给予好评和正面报道,但也有人觉得“对话”并无太多新意,有失大师水准。依记者看,其实是因时间所限,两位大师未能充分展开话题,对期待值很高的观众而言不够“过瘾”。

客观来说,九十一岁高龄的杨振宁还有如此活跃的思维、敏锐的反应和清淅的表达,已是人中之杰,令人惊叹;而相对年轻的莫言是位农民的儿子,从外形到讲话都保持着诚实质朴的本色,二人都是实干家而非演说家,不能用演说家的标准和“范儿”要求他们,但两位大师“对话”本身,便可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其一,杨振宁和莫言,一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出现在一个讲台上,进行“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本身就意义不凡。因为我们的媒体很少做这种高端的跨界的讨论,尤其很少涉及健康、美容和养生之外的自然科学话题,这几乎成了我们的一个软肋和盲点。记得上中学时不大喜欢数理化,却对一本十分流行的外国科普读物《趣味物理学》爱不释手,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说明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科普教育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和喜爱。

因此,如果我们的电视中能增设科普类节目,经常邀请科学家讲述自然科学知识,配以相应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必定会吸引观众眼球,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例如,当我们的探月工程和载人飞船上天时,请专家讲述什么是地球轨道、失重、宇宙速度等;当社会上流传“世界末日”论时,请专家从地球物理学角度、从玛雅历法的真相来驳斥反科学的缪论……长期坚持下去,对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功莫大焉。

其二,在一个充斥着游戏和选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时代,央视能开创这样一档相对高端的谈话节目,让人静下心来聆听榜样人物的演讲,共同分享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哪怕时间段不够好,收视率不够高,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大众需要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但这些“快餐文化”不能给人多少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对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也不大。

以莫言为例,做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时为全球所瞩目的热度,似乎并未保持到国内,像有些一夜成名的歌星那样大红大紫,到处做节目、出镜头——虽然他本人很低调,没有这样的奢望。但多给文学开辟一些平台,让作家有更多话语权,却是倡导精英文化的应有之义。例如,国内许多有影响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多是娱乐明星,很少出现作家和编剧的身影;有关文学和读书的栏目更如凤毛麟角。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栏目,就可以做一个莫言作品赏析系列节目,也可请莫言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人生感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篇5: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励志演讲稿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励志演讲稿

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

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的感受。那谈到风格,文学家的风格是没话说的,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莫言名言

莫言语录

莫言散文

莫言颁奖词

莫言颁奖词全文

莫言经典语录

莫言名句

“莫言与民间文化”的与指导

莫言获奖感言

一句话经典语录莫言

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考作文出自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