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与陆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书法的传承作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书法的传承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书法宣传标语: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
书画显功底,笔墨见精神。
小小字儿方方正,一支钢笔直又硬。
弘扬书法绘画艺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
传承书法艺术,激发书画才智。
书画连两岸,和谐新中华。
丰富业余生活,继承传统文化。
多姿多彩,环环相扣;更壮更强,飞扬。
小小笔儿手中握,落笔成名别骄傲。
满堂中华书画文化,遍地两岸真情交流。
为您点亮艺点灯光,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传承中华文明,品鉴文字魅力。
苦攻中外古今万卷书,巧绘人情物理千张画。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书我之感,写其精神。
硬笔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书香校园。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激发学习书法兴趣。
挥毫泼墨描绘七彩生活,书书写写记录精彩点滴。
交流零距离,书画传真情。
篇2:书法宣传标语: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共享书画交流,传递两岸真情。
一笔一划,入心三分;纵横捭阖,无坚不摧。
彰显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价值。
硬笔精雕细刻出精品,书法千锤百炼铁成金。
富有生机就是美。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国粹魅力。
文宗秦汉,楷法晋唐。
以艺术交流为契机,推动两岸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笔尖传情,翰墨飘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多姿多彩,环环相扣;更壮更强,激-情飞扬。
点到为止,一字千金。
书法宣城,精彩人生。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翰墨怡且乐,书法寿而康。
羲之笔下千秋韵,兰亭地上万种情。
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演绎书法神奇魅力。
端端正正练硬笔书法,堂堂正正做中国公民。
读诗千首,挥毫万字。
篇3:书法宣传标语: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书法艺术!
学书以养德,奋发而兴国。
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写好硬笔字,为人生添色彩。
弘扬传统,书写卓越。
书画描绘青春,书法谱写未来。
一手好字,得益一生。
书法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
沉醉墨海,书写人生。
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提高精神内涵,陶冶高尚品质。
华而有实,招招眩目;默默无闻,奉献最深。
实用是硬道理,美观是真财富。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奋力绘写美丽人生。
心系书协,振兴东华。
弘扬书法魅力,阐释书法精神。
笔力遒劲动感两岸,如诗如画传承中华。
沉醉墨海,书画人生。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书法艺术。
一手漂亮的硬笔,能让人赏心悦目。
篇4:王安石的书法传承与题壁的关系
书法有过人之处,可资以炫耀者,题壁行为一般较多,所以,一手飘逸的好字,是题壁的资本。王安石传世诗文中有大量的题壁之作,同时代的人及稍后的人也有很多王安石题壁故事记载。在考察其题壁现象的同时,不免令人联想到与书法的关系,虽然王安石的书法真迹基本绝灭,但据零散的文献记载,知其书法必定有值得圈点的地方。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曾著文考述、辨析王安石的书法:王安石的书法真迹几乎没有流传,而且书法史也很少提到他的作品,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身后很长一段时期对他的妖魔化宣传导向所致。在中国,讲究文如其人、书如其人,对书法的传统评价往往直接联系到对书法家的人物评价。南宋后,随着王安石声价的降低,收藏者由于安全和升值期望的考虑,必然会有选择性淘汰,所以,到南宋中期时,社会上就已经较少能见到王安石的书法真迹了[1]474-476。
一、被妖魔化的王安石
由于党同伐异的缘故,有关王安石最原始的资料或有意“遗失”,或极尽扭曲,但把这些零散的历史记忆串联起来,并将主观色彩尽可能地删除,之后我们会发现,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文化上多有成就和贡献,而且隐约还可以感知这是一位人情、人性均很正常的智慧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王安石愈演愈烈的妖魔丑化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涉及到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姑论及一二。
容貌猥亵:古人讲表里如一,即言身体、服饰的整洁预示着身心的健康。朝廷百官面前的王安石不事清洁,衣服垢污,囚首丧面,虮虱毕现,如何率领朝纲、为人表率?如“不喜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2]154。如“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3]230-231。再如朝见时“虱自介甫襦领而上,直缘其须”[4]489。真若如此,不知王安石怎样步入朝纲、君臣共处、指点江山?个人修饰虽属于一己私事,但作为社会公共交往,得体是最基本的要求。诸多记述皆言王安石生活简率、不拘小节,言语之间多有贬损,皆可视为政敌之间的妖魔化攻击,绝非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大可不予理会。
行为草率:《避暑录话》云:“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5]2583《道山清话》云:“黄庭坚尝言:‘人心动则目动。’王介甫终日目不停转。”[6]2946此二记亦言荆公浮躁,心神不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显露奸臣模样。行为如此,文章亦然:“王荆公作文,落笔便古;王荆公论诗,开口便错。何也?文忌平衍,而公天性拗执,故琢字选词,迥不犹人。”[7]167因“天性拗执”,故遣词造句都“迥不犹人”,故“落笔便古”、“开口便错”。再以下棋为例,棋品之低劣,似印证了其人品的不健全。
王安石诗有句云:“垂成忽破坏,中断俄连接。”[8]李壁注引《遁斋闲览》的攻击言辞如下:“荆公棋品殊下,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与叶致远敌手,尝赠叶诗,有‘垂成’、‘中断’之句。是知公棋不高。诗又云‘韩输’、‘误悔’,是又未能忘情于一时之得丧也。”敌者断章取义,仍套弄王安石遇事浮躁的谣传,所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皆此也。
王安石诗集中有多首咏棋的诗,从诗句中看得出,他不但精通棋艺,还常将棋理喻人生。若“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亦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卷四十八《对棋呈道原》),特定的气候下,“清坐”、“投局”、忘我,模糊了时间界限,连饮酒赋诗都遗忘在脑后。卷四十一《棋》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李壁注云:舒王在钟山与道士棋。道士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公笑曰:“此特棋迷也。”怎么看也看不出他不爱棋、不懂棋①。
王安石不但爱棋、懂棋,还能从容自如,潇洒笑对输赢。卷四十二有《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李壁的注形象地再现了诗中的故事:荆公在钟山下棋时,薛门下与焉,赌梅花诗一首。薛败而不善诗,荆公为代作。今集中所谓薛秀才者是也。薛既宦达,出知金陵,或者嘲之曰:“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坐上赌梅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赌梅诗输罚松声诗》亦记:“王文公居钟山,尝与薛处士棋,赌梅诗,输一首。”知棋亦荆公平常之消遣。
政敌视变法为祸国殃民,变法的祸端是王安石的躁进,而王安石躁进的根源是其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其阴险、晦暗的心理。前者可由书法、下棋等这些生活的细节末端相印证,而后者在王安石的衣饰方面暴露无遗,外表是内在的端现。从这两个层面攻击的依据其实是一个,即人的品质会体现在所有的细枝末节,所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棋品如人品,以貌取人等,皆此之谓也。
郑行巽《王安石生活》述贡父因和安石论新法,不便,有一次曾出判泰州,有《题馆中壁》一首诗道:“壁门金阙倚天开,五见宫花落井槐。明日扁舟沧海去,却从云气望蓬莱。”这首诗分明是对于在朝之人,似有不满的意思。安石见了,却夷然不以为意,并讽咏之,又写在扇子上面[9]68。从中可见其大度,其从善如流。
管成学《宋代的科技与改革初探》[10]389曾列举荆公同时代人的评语:刘世安:“其人素有德行,而天下人素尊之。”“当时天下之论,以金陵(王安石)不做执政为屈”(《元城语录》卷上)。黄庭坚:“予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王严叟:“天下盛推王安石,以为必可致太平。”(《安阳集》《忠献韩魏王别录》)司马光:“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尽觉中肯可信。
二、较为客观的书法评价
王安石的书法也常被政敌拿来说事,用来影射他政治上的一些躁急措施。若逆向思维,不妨做如是理解:凡光彩照人的一面都被尽可能涂黑、遮掩,正如所有政绩都被攻击为罪行一样,作为书法家的一面也被无情地贬斥、丑化了。《九九销夏录》有一则“字如其人”的评述:
《黄文献公集》云:“温公《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宜其十有九年始克成书。”乌呼!此所以为司马温公也。蔡绦《铁围山丛谈》云:“王元泽奉诏为《三经义》,王丞相介甫为提举。《周礼新义》亲为笔削,政和中,吾得见之,笔迹如斜风细雨,诚介甫亲书。”乌呼!此所以为王荆公也。[11]130
司马温公“作字方整”,王介甫“笔迹如斜风细雨”,“方整”即言规整,而“斜风细雨”不好理解,但“斜”、“细”云云,不外是讥讽其不够端庄、规整。
朱熹《题荆公帖》云:“熹家有先君子手书荆公此数诗。今观此卷,乃知其为临写本也。恐后数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识于此。”[12]朱熹生活的年代,世上便少有王安石真迹流传,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书法没有流传的价值,正如内山精也所论,更多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消除影响的极致是扫除一切痕迹。“临写本”虽非真迹,但王安石书法的风貌尚可感知,此外,从王安石同时代人的评议中也可约略感知一二。
苏轼以之喻蔡君谟、杨风子,并感觉有佛经《法华经》的意趣:“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13]2179而黄庭坚在《跋王介甫帖》中则以为王安石书法超过苏轼:“余尝评东坡文字、言语,历劫赞扬有不能尽,所谓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者也。而此帖论刘敞侍读晚年文字,非东坡所及。螂蛆甘带,鸱鸦嗜鼠,端不虚语。”秦观在《论书帖》中虽评价不高,但却指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惟王荆公书有故人气,而不甚端遒。”[14]554难以理解何为“故人气”,是否是指缺少时代气息?若然,则仍是指责王安石不能与时人为伍,而“不甚端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人性、品德方面的喻指。张邦基《墨庄漫录》对王安石的书法做了较为专业的评点:“王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黄鲁直谓学王濛,米元章谓学杨凝式,以余观之,乃天然如此。”[15]34所云“横风疾雨”与“斜风细雨”是何等关系?盖当时品评荆公书法类如此。这里的“天然如此”与苏轼的“无法之法”是一个意思。无论黄庭坚的奖誉,还是秦观的以人论书,总之还都在正常的学术评议范围,稍后则不免给人以政治攻击的感觉。
三、“忙”不能成为王安石书法的特点
关于王安石书法的特点,史上最常见的评议是一个“忙”字。杨慎《升庵外集》云:“王安石字本无所解,评者谓其作字似忙,世间那得许多忙事,而山谷阿私所好,谓荆公字法出于杨虚白。又谓金陵定林寺有荆公书数百字,惜未见赏音者。何荆公字在当时无一人赏者,而山谷独称之邪?……山谷献谀于王安石乎?”[16]后世对王安石书法的观点,多本于杨慎的这段评述。
如梁章巨《退庵随笔》卷二十二《学字》:“(朱子)《又跋韩魏公与欧阳公书》云:‘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余作书多潦草,读此辄如芒刺背。”如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书法云:作字不可急促,王介甫书一似大忙中作,不知此公有如许忙。嗟乎,可怜!忙忙作字岂惟字丑,人品亦从此分矣,可不勉乎!”
“世间那得许多忙事”、“不知公安得如许忙事”、“不知此公有如许忙”云云,用语如出一辙。“忙”起于心而显现于行为,神乱进而手忙脚乱。心之忙,则浮,急切而生乱;身之忙,则躁,失之稳重;而书之忙,则草,不免“字丑”。将性情之“忙”与书法之“潦草”相联系,并以之评说:人如此,书如此,事如此。叶梦得《石林燕语》的记载便使人感觉极尽丑化、诋毁王安石:“王荆公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常有密议公押歹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书《杨蟠差遣敕》,作圈复不圆,乃以浓墨涂去,旁别作一圈,盖欲矫言者。杨氏至今藏此敕。”[17]57-58
主管签名表明态度,类今之圈阅。按《石林燕语》所记,宋时习惯有签全名者,也有像王安石一样只签一个字者。但由于王安石“性急”,往往将“石”字写成“歹”字,成为下属嘲讽的笑柄。当然这条记载无非有意丑化,未必当真。但是,从中透露出的信息,恐亦应有性格和书写习惯的关联。为使诋毁具有说服力,一般要选择能代表其人特征的习惯或故事而加以强调,但我们也可从侧面感知王安石对待书写的认真态度,虽或因性急而出现差误,但是很在意这些差误,并尽力完善改过。
邵博记载“王荆公平生只用小竹纸一种”[18]218,此记当专指书法用纸,而未必公文用纸。据此则王安石在书写时能感觉纸笔等书写工具的细微差别。按现代理论,专业人士对待工具的挑剔,实际是心、手的感觉过分敏感所致,预示其书法已臻成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而不是像邵博所嘲讽的性格执骜,摆谱浪费。袁文《甕牖闲评》卷六对此颇不以为然:“《闻见后录》载王荆公平生用一种小竹纸,甚不然也。余家中所藏数幅,却是小竹纸。然在他处见者不一,往往中上纸杂用,初不曾少有拣择。荆公文词藻丽,学术该明,为世所重。故虽细事,人未尝不记录之,至于用纸亦然。虽未详审,亦可见其爱之之笃也。”可见王安石书写时并不刻意挑剔用具,而是随意择取。还是一个“忙”字。
针对杨用修关于王安石书法的言论,清人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对其逐条进行了批驳:“荆公一生以学术经济自命,虽善书亦不欲以此见长。予尝阅其全书,无一字稍及于前人书法,即自谓学王漾书亦只见之山谷纪载耳。山谷亲见荆公书,而以杨少师拟之,用修生数百年后,固未尝见其书者,何得而遽断之曰荆公于字本无所解又曰当时无一人赏音而山谷独道之,夫米元章、张邦基,非与荆公同时者乎?朱晦庵、张南轩,非皆亲见荆公遗墨而称道其善书者乎?用修非醉非梦非病狂,曷为于诸贤所评皆不录,而曰无一人赏音,即南轩称王丞相书佳处甚详,用修亦舍去勿录,而独记作字甚忙一语,何也?”[19]362
蔡上翔不解,从未见过王安石真迹的人,怎么能遽下断论?王安石的为人,可从不妄言评判他人约略感知②,基于这点,杨用修似尚不及荆公。杨慎所言:“何荆公字在当时无一人赏者,而山谷独称之邪?……山谷献谀于王安石乎?”蔡上翔之考略,对内山精也的灵感多有启迪,他认为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这种特殊偏爱,甚至胜过了苏轼的书法。如《跋王介甫帖》言:“余尝评东坡文字、言语,历劫赞扬有不能尽,所谓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者也。而此帖论刘敞侍读晚年文字,非东坡所及。”据内山统计,黄庭坚文集中有关于王安石书法的文字共6篇:《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五》);《跋王介甫帖》(《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五》);《题王荆公书后》(《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六》);《题绛本法帖》(《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十八》);《论书》(《黄庭坚全集》外集卷二十四);《与俞清老书二首》(《黄庭坚全集》别集卷十五)。
内山对黄庭坚关于王安石书法的6篇文字的关注仍来源于蔡上翔的考略,蔡尝罗列王安石同时代人或曾经目睹过其真迹者的记载,以支持自己的见解,其中黄庭坚的几篇文字成为重要的论点支撑:
黄鲁直《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曰:熙宁中,金陵丹阳之间,有盗发冢,得隐起砖于冢中。识者买得之,读其书,盖山中宰相陶隐居墓也。其文尤高妙,王荆公尝诵之,因书于金陵天庆观斋房壁间,黄冠遂以入石。王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此固多闻广见者所欲得也。
又《题王荆公书后》曰: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虚白自书诗云:“浮世百年今过半,校他蘧瑗十年迟。”荆公此二帖近之。往时李西台喜学书,题少师大字壁后云:“枯衫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西台真能赏音。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
又云: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
又云:不着绳尺,而有魏晋风气。
又题法帖王濛书云:王荆公尝言学濛书。
黄庭坚总结了王安石书法的几个特点:一则“奇古”,二则不循法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是荆公书法的赏音者。李之仪(1048—1128)《姑溪题跋》卷一有三则关涉黄庭坚与王安石书法关系的议论:
《跋苏黄陈书》:“鲁直晚喜荆公行笔,其得意处往往不能真赝。”
《跋山谷书摩诘诗》:“鲁直此字,又云比他所作为胜。盖尝自赞以谓得王荆公笔法,自是行笔既尔,故自为成特之语。至荆公飘逸纵横,略无凝滞,脱去前人一律而讫能传世,恐鲁直未易也。”
《跋荆国公书》:“鲁直尝谓,学颜鲁公者,务其行笔持重,开拓位置取其似是而已。独荆公书得其骨,君谟书得其肉。君谟喜书多学,意尝规摹,而荆公则固未尝学也。然其运笔如插两翼,凌轹于霜空鵰鶚之后。”
黄庭坚摹拟王安石书法,达到乱真的程度;自谓得之于王安石;王安石得颜真卿真谛,但却以无意得之,其天分如此,从李之仪的评议中可以领会黄庭坚对王安石书法的.赞赏态度。
蔡上翔引用张敬夫的观点似也可成为黄庭坚观点的注脚:“王丞相书初若不经意,细观其间,乃有晋宋间人用笔佳处。”“余喜藏王丞相字画,丞相于天下事,多凿以己意,顾于字画独能行其所无事。晚年所书,尤觉精到”。“荆公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如高人胜士,敝衣破履,行乎高车驷马之间,而目光已在乎牛背矣”。看似率意,实则高人一等,因其行事的有主见,故其书法也显露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是无法模拟的。
朱熹在认可张敬夫关于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的言论后,发起了议论:“盖其胸中安静详密,雍容和预,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虽细事,而于人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惊焉。”该议论仍未脱“书如其人”的窠臼,荆公的德性与其书法难道真如所言“躁扰急迫”吗?在《题荆公帖》(四部丛刊本《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中,朱熹不免感咽再三:“先君子自少好学荆公书,家藏遗墨数纸,其伪作者率能辨之。先友邓公志宏尝论之,以其学道于河雒,学文于元祐,而学书于荆舒,为不可晓者。今观此书,笔势翩翩,大抵与家藏者不异,恨不使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又言“熹家有先君子手书荆公此数诗。今观此卷,乃知其为临写本也。恐后数十年,未必有能辨者,略识于此”。“先君子”的酷爱与所言之“躁扰急迫”似乎难以理解,还是蔡上翔的考略言辞来得痛快:
新安尝言先君子好学荆公书,至于再,至于三,且跋其帖曰:恨不令先君见之,因感咽而书于后。是其因论书宜甚爱荆公矣。及观于《跋韩魏公帖》,窃又怪其不可解。有数端焉:张敬夫言载于荆公书董史书录者,曰能行其所无事;又曰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今而曰皆如大忙中写,与前言何其戾也!夫昔人评书工拙,未有及于忙与暇者,即使斯言果出于敬夫之口,则亦为不知书甚矣。乃新安既以敬夫为戏言,而又以躁扰急迫以形其太忙之实,不知向言先君子学荆公书为何等书?抑将并学其太忙而不免同入于躁扰急迫乎?且又推及有关于人之德性,而己即因以自警,其与向时恨先君不及见,又何如其戾耶?夫写字太忙,本非可以论书法也。自敬夫倡之,新安和之,至用修遂以荆公书昔时见赏于人者一概抹杀,惟以敬夫此一言为诮,其可解乎?荆公固不以书法能否为轻重,尤不必以书法较能否,乃新安因跋魏公书,而及于荆公之躁扰急迫;用修因不直山谷论范文正公书,而及于荆公之本不解书,是皆不可以已乎?
蔡上翔的考略起码说明了一个道理:书法不能以“忙闲”来评判,基于此,关涉王安石书法“忙”的评价似难以成立。
四、王安石书法的传承
苏轼、张邦基等人均以为王安石书法得之杨凝式,让我们看看杨凝式的书法特点:
杨凝式,这位生活于五代时期的大书法家,可称得上题壁书法的大师。王安石学习他的书法,应该对其行为处世以及书写习性也多有偏爱。杨凝式有题壁之嗜好,而王安石也对题壁情有独钟。《旧五代史》杨凝式本传仅36字,所强调者即是题壁的特点:“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纪殆遍,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焉。”[20]1172中华书局本案语用大量文字记述了杨凝式与题壁的关系,如“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真迹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善寺胜果院东壁,字画尚完。……又广爱寺西律院有壁题云‘后岁六十九’,亦当是此年所题。此书凡两壁,行草大小甚多,真迹今存,但多漫暗,故无石刻”,“洛阳诸佛宫书迹至多,本朝兴国中,三川大寺刹,率多颓圮,翰墨所存无几,今有数壁存焉”,并辑录了杨凝式35岁、37岁、69岁、70岁、72岁、73岁、75岁直至81岁不同时期的题壁行为,可见其痴迷题壁是贯穿一生的,也正是由于一生持续不断的作为,才留下数量巨大的题壁作品,虽经历沧桑**,到宋代初年,仍能保存部分作品。
《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久居洛阳,好游佛寺道观,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寺院为能吸引杨凝式光顾,往往会投其所好,预先粉饰墙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凝式自亦不负众望,“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书其壁尽方罢”(《洛阳缙绅旧闻记》)。《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冯吉“尝于龙门僧院,故杨凝式少师题壁处,书诗一绝云:‘少师真迹满僧居,直恐钟王亦不知。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其笔札遒丽,自成一家书”[21]846。以步少师之后尘为荣,冯吉当也是杨凝式题壁书法的推重者。
这则记载提出一个关联性问题:一、少师题壁真迹很多;二、“钟王”知否?给人的联想是“钟王”必定欲知、寻找杨凝式的书法真迹;而“钟王”的这种偏好必定是时人皆知的事。“钟王”者,王安石也。蔡上翔引襄阳米芾元章《书史》曰:
杨凝式字景度,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王安石少尝学之,人不知也。元丰六年,予始识荆公于钟山,语及此,公大赏叹曰:“无人知之。”其后与予书简,皆此等字。又海岳名言曰:“半山庄台上故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予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王安石少尝学”杨凝式书,按米芾讲是鲜为人知的事。米芾与王安石在钟山谈话时曾经点破了这一点,王安石对此是认可的,并叹曰:“无人知之。”话由书法家米芾口中道出,应该是可信的。考略云:据此则米元章谓文公学杨凝式书,与山谷同。岂元章亦阿私所好耶?又谓半山庄台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亦为文公薨后之言,岂元章亦献谀于地下之人耶?另一部宋人吴聿《观林诗话》也有记述:
涪翁跋半山书云:“今世唯王荆公字得古人法,自杨虚白以来,一人而已。”杨虚白自云“浮世百年今过半,校他蘧瑗十年迟”者。荆公此二帖近之。往时李西台喜学书,题《杨少师题大字院壁后》云:“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西台真能赏音者,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22]122
“今金陵定林寺壁,荆公书数百字,未见赏音者”,这与米芾“无人知之”的说法很接近,但定林寺壁有王安石的题壁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
不妨比较一下发生在王安石和杨凝式身上的两则小故事。先看王安石,郑行巽的《王安石生活》追忆道:
有一回,王巩去谒他,既退,见他骑驴出门,一卒牵之而行。巩问卒道:“你带相公往何处去呢?”卒道:“如其我在前,就听我走;如其我在后,就听驴走;或者相公要停,就停下了。停下以后,相公就或坐于松石之下,或休息于田野之家,或入寺。但是行时,总带着书去的。或骑在驴背上读,或在修习的时候读。至于食,则预先以囊盛饼十几块,相公食罢,就把剩下的给我;我食罢,就把剩下的喂驴。田野间人持饭饮献者,相公也为之食尽。所以相公骑驴出门,是无一定所在的。并且是很随意的。”[9]118
再看杨凝式,这位题壁大师级的人物,每天清晨起来外出,仆从问去处,杨凝式说:“向东去广爱寺。”仆从不赞成,说:“不如向西游览石壁寺。”杨凝式坚持己见:“还是去广爱寺。”仆从坚持游石壁寺,杨凝式无奈道:“那就游石壁寺。”竞屈从、迁就仆从的意见,信马由缰、随遇而安。仆从坚持必定有仆从的道理,这个道理料杨凝式心知肚明,难就难在杨凝式不点破、不忤逆,而是顺从了仆从的意愿。原因应与杨凝式的题壁癖好相关。抑或寺院熟知杨凝式这种性情和习惯,以他落笔挥墨、留下手迹为荣,特意将墙壁粉刷一新,为了能争取到杨凝式的来临,寺院未必做不出收买其仆从的勾当,分析仆从强迫主人的行为,不如此不能理解其用意。
王安石的牵驴卒也罢,杨凝式的仆从也罢,都是方向去从的决定性人物。二人的性情和行为多有相近,看来,王安石对杨凝式不仅喜爱、模拟其书法,连其行为亦加模仿。
王安石书出杨凝式,并且与杨凝式一样有题壁的热情。敢于题写在公开、正式场所,彰显于世,展览于世,自信、勇气固然很重要,从书法的角度看,一则技艺高超,再则其书法也应适宜题壁。坦坦荡荡乃君子所为,敢于将内心观点、感受公诸于世,也按照古代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传统理念,王安石题诗于公开,不正是坦荡君子的表里如一吗?
王安石书法师承杨凝式,而杨凝式书法是很适宜题壁的一种,故王安石一生的诸多题壁活动似有所解。题壁具有公开展示的特性,必定对书写者的才气、书法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若采信历史传流下来的躁进说,则很多现象均无法解释。叶梦得《避暑录话》:“士大夫作小说,杂记所闻见,本以为游戏,而或者暴人之短,私为喜怒。此何理哉!”[5]2613结党营私、文人相轻,掩盖了许多历史的真相,但中国历史留下最多的曲解似乎都堆在了王安石身上,诋毁之、丑化之,极尽鞭笞之能事,并销毁可能遗存的一切真实痕迹,进行之彻底,持续之长久,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事件。
当历史心平气和的时期,一切曾经的激动都将平息,一切人为的改动都将还原,因为,还原是历史责任。曾经发生过的终究难以抹杀,更何况是震撼世界、改变进程的重大事件中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中国历史中有他的一席之地,因为他导演过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注释:
①[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棋隐语》,第32~33页亦记:舒王在钟山,有道士来谒,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以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舒王笑曰:“此特棋隐语也。”
②仅从王安石诗集中所涉及书法部分分析,不妄加评议的特点很明显。荆公诗中涉及书法者寥寥,即便有,也不是评价风格、特色,而只是对古人文字稍有触及,更多的也是行文的需要。如“六书篆籀数变筋”(卷十三《昊长文新得颜公坏碑》),如“羲献墨迹十一卷”(卷二十一《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如“右军笔墨空残沼”(卷三十一《寄题思轩》),如“高人遗迹空佳句”(卷四十七《祈泽寺见许坚题诗》),如“尚有当年墨法存”(卷四十七《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只记事件,并未评书。如“翰墨随谈笑,风流在弟兄”(卷五十《苏才翁挽诗二首》),所夸者为人,而非书。
篇5:学书法作文
学书法作文
记得那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博物馆欣赏书法。我盯着那一篇篇气势雄伟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看得入了神。这时我的口水简直可以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了。”爸爸看了我这般“馋”样,说:“是不是也想学呀!要知道书法作家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写得一手好字的。那一定要有耐心坚持、耐心再耐心哦!可你,最好还是放弃算了!”听了爸爸这话,为了挣回面子。“好,我就证明给你看,我一定不是你说的那种人。”我和爸爸打了赌,如果我可以练得出一手好字,他奖励我一百元钱。听了爸爸这句话,我学书法的劲头就更大了,当然有一点我是冲着爸爸这一百元钱而来的。爸爸给我买来几本学书法字帖和一本书法字典让我自己学,刚开始劲头挺足的,规定每天写四页,真是:“万事开头难啊!”我连笔的怎样拿都不知道。我以为像拿圆珠笔那样,就把我自认为佳作的作品给爸爸看破。爸爸一看就在笑起来,说你想要我的一百元钱呀!看来没希望了。爸爸说归说,然后,他细心地教我怎样拿笔,怎样写笔画。偏偏我是一个爱较真的人,听了他这句话,我想学好书法的念头就更大了。“万事开头难”,这句话说得不错,但是我觉得“坚持更难”。慢慢地我学书法的`劲头逐渐减少,从每天四页写成了三页,逐渐发展到最后只写一页,因为觉得长期学没有什么用,又学不像信心和激情都被磨灭掉了。可我想起爸爸的话和约定,心里的激情又燃烧了起来。终于经过我无限努力,坚持不断的耐心练习,我被老师推荐去参加书法比赛,我获得了书法比赛一等奖。嘻,嘻,嘻……存钱罐里又多了一位新朋友。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比金钱还要重要的东西,心里比喝了蜜还要甜。这次学习让我知道成功需要付出汗水,正是因为我的耐心坚持,让我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篇6:学书法作文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将要面临许多困难,许多坎坷,一旦我们努力地跨过这些坎坷后,你就会享受到许多
我学书法已经一年了,
学书法作文
。熟能生巧,我轻轻一挥笔,就能写出一幅好字。但当我回想起自己以前学书法的时候,学得可真苦啊!能够坚持到现在,我自己也不由得惊讶了。那时,我在上五年级。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妈妈到我来到美艺画室学书法,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m.unjs.com,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篇10:书法作文
桌上,是一张柔和的宣纸,一盘浓浓的墨水,以及一支舞动着的毛笔。浓墨在笔下幻化成一个个刚劲飘逸的文字,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一幅书法展开了……
我学习书法,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了。每当空闲时,我就会准备好笔墨纸砚,一心沉醉在翰墨飘香的世界里。
记得初学书法时,我接触的是颜体。那时,我还是个调皮捣蛋的小男生,没有耐心,一写坏了便心浮气躁,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胡乱一写交差。因此,我的书法一直进步不大。后来,书法老师给我讲了“书圣”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我才明白:练习书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于是,我改变了之前的态度,静下心来苦练书法。我先将字形牢记心间,然后起笔、行笔、落笔,一丝不苟,气势连贯。如果没有写好,我就会继续临摹,一遍、两遍、三遍……我陶醉其中,无法自拔。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那一个个刚柔并济的字体,感受那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字帖带给我的无限欢乐。
我越来越热爱书法,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无论多忙,我都要挤出时间来练习。我还参加了校内外的一些书法比赛。一张张金灿灿的奖状,记录着我学习书法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努力。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深切地了解到那一个个刚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走进书法世界,我仿佛走在幽静的小道上,墨的香味氤氲在我身边的每个角落,感受着汉字书法那与众不同的魅力。
篇11:书法作文
我喜欢练书法,喜欢练字,曾经想放弃,但经过父亲的教诲,让我坚持多年。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兴奋极了!父亲铺开宣纸,摆好砚台,倒出墨汁。父亲首先教我怎样握毛笔,大拇指、食指、中指抓住笔,用无名指和小拇指把毛笔顶住。写字的时候,手腕不动,肩膀动。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学会了握毛笔的姿势。
接着,父亲便叫我写基本笔画,父亲首先教我写一横,止不耐烦了。我拿着毛笔蘸上墨水在纸上写起来,谁知毛笔不听话,像小孩子一样。一横写过去,中间大,两头小,像一条小泥鳅。我就像被放气的气球,泄气了。我噘起嘴巴说:“父亲,我不想练毛笔字,写毛笔实在是太难了。”父亲,看看我的样子说:“小熊撅起嘴真可爱。”“爸,你在说谁呀?”“是你呀”“我?”我疑惑不解德地说。我突然好像又明白了。我立刻跑到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不由自主得笑了起来,父亲亲切地对我说:“孩子,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嗯”我又重新鼓起勇气继续练习。
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一次比一次进步了,每次练习我都能得到父亲的表扬和鼓励。
艰辛的日子总会过去的。一转眼,我已经是六年级了,我的书法水平一天比一天提高。现在,我的书法常常受到老师的赞扬,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心里甜滋滋的。
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了我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练书法虽然很辛苦,但它锻炼了我坚持不懈的意志,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篇12:书法作文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我非常想学,于是我报了书法学习班,我非常非常高兴地去上书法课。
我刚来到书法班时,什么也不会。老师仔细地教我如何握笔,写字起笔应该怎么写,应该怎么办。因为我刚来,练习的字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写完一看,难看死了。再看看别人的字,写的是那么好,起笔有力,线条流畅,潇洒飘逸。后来我才知道了,他们学书法已经好几年了,怪不得写得那么好看。我没有气馁,下决心也要好好学习,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把老师说的每一个要点、每一个注意事项都牢牢记住,在家一有空就拿出毛笔铺好纸开始练习,有时候胳膊发酸我也不放弃。
随着书法难度的增加,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字也越来越难写,但我仍然不放弃。
学了这么长时间的书法,我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写字前,先要仔细观察字,心里想怎样运笔;写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心里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急不躁,我想可能是因为这点,书法才可以修身养性的吧。写完之后要和书上的字作比较,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总结经验教训,再继续写,一遍又一遍。用这个方法,我的书法写的越来越好了。
在学习书法的这段时间里,我领悟到了书法的魅力,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书法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
篇13:书法作文
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有对联、剪纸、古诗、词……当我最喜欢的还是书法。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有对联、剪纸、古诗、词……当我最喜欢的还是书法。
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我感觉有点枯燥,几乎想放弃。妈妈对我说“梓龙,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学会坚坚持!”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但内心总是不情愿。
记得有一次,我去书法考级。进了考级教室,首先迎面扑来的是一股股浓浓的墨香。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田老师先让我们练了几次楷书要写的内容。于是我便开始了创作,可真让我为难,因为时我楷书不太拿手的字体。可是又不能不写,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写,当写到第三个字的时候,我就被难倒了。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我见情况不妙,赶紧求助田老师。
可是,田老师只是笑了一下,没有说话。唉!只好管自己写了。那只不听使唤的毛笔无论怎么写,都把这个字写的很小。我一看把这个字写的很小,心顿时凉凉了,只好再向田老师求助,问他“这个字还嫩修改吗?”田老师说“当然不行啦!”田老师这么一说,我的自信心全没了,再也没有信心写下一个字了,田老师说道“曾梓龙!你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随后,田老师给我指点了一下。很快我完成了一部作品。
这件事我明白了写毛笔字要心平气和,不能心浮气躁,只有耐心,才能写出好的毛笔字!
篇14: 学书法作文
11月27日,我轮滑来到了位于西湖区文二路的杭州市博盛专修学校,参加浙江省硬笔书法协会组织的硬笔书法等级考试。
我虽然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不过从小在老爸(彭水明)的指导下,我还是想去测试一下自己的硬笔水平。杭州博盛专修学校是书法家、明星教师李伟华老师和毕业于中国美院、杭师大美院、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等校的优秀教师组成。学校通过举办培训、讲座、展览、考级、比赛等方式,提高广大少年儿童以及成人的书写与绘画水平。中心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示范基地、浙江省硬笔书法等级考试考点。
下午两点等级考试正式开始,参加这次考试的有各个年龄的`学生,也有已经工作和做了父母的大人,考试的等级也是从最低的1级到6级,可谓是五花八门。我参加的是三级考试,考试的内容的按照要求写一篇楷书。我按照平时老爸指导的一笔一划的争取把每一笔尽量的写到位,写完后我让李老师看了看,他说还可以,不过用笔还不够熟练,笔画也还不流畅。我知道这都是平时训练不够造成的结果。
昨天,收到消息我的硬笔书法三级通过了,很是开心,不过接下去的等级就更难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才行。
篇15:书法作文
我爱上书法,其实我二年级就开始学书法了,因为哥哥在学,所以呢!我妈就带我去上课了,虽然刚开始不怎么的喜欢书法,但......我愈来愈喜欢书法了,所以我也愈写愈有心得了,所以我写到现在也很值得,也没有辜负爸爸和妈妈的期望。
所以我学了两年我就第一次参加了比赛当时要参加很紧张,就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当时抱着老师和爸爸和妈妈的期望而去参加了比赛,比赛时我第一笔都不敢下,我鼓起了勇气,终于成功的把它写完了,但我一直等到结果大慨等了三到四个月,结果我竟然得了第一名,第二次是在五年级的比赛,当时比赛的规则是四十分中午十个字,那也是我的新挑战之一,那时我也非常赶紧的练习和练习和练习,到了比赛前一天晚上,我还是在书房练习,比赛当天也是很紧张,虽然我有比过很多次的比赛但......还是非非常常的紧张,结果名次很快就出来了,这次我得了第二名,但我还是很开心,虽然不是第一名。
我的书法老师是卢老师,他一直鼓励我好好练习书法,我也希望自己的书法越来越好!
篇16:书法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就像一艘艘“小船,”在记忆的海洋中行驶。其中有一个“小船“让我特别快乐。
一大早奶奶对我说”凌子昊,你的字写的不行。今天。我就要带你去学书法。学书法是用毛笔写字哟!你要认真写"。我听了心里想:用毛笔写字,会不会很难呢?我好奇极了。
我走进书法班,看到里面有很多人在哪里写毛笔字,老师给了我一支毛笔,我第一次用毛笔写字,与用硬笔的感觉不同,毛笔的笔尖软软的,毛绒绒的。这让我更加觉得有趣了,老师先教握笔的姿势。我认真地看着老师的手式,练好了握笔的姿势,老师叫我到台上来展示自己握笔的姿势,听到了同学的掌声,我感到开心。
接着老师教我用毛笔画横线。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画不平。看到周围的同学都画好了,我心里真是羡慕啊!于是我直不停地练习,反复想着老师教的方法,终于练好了横线。
现在,我已经可以用毛笔写春联了。我爱写毛笔字,我爱学书法,我更爱我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 书法模板
★ 书法范文
★ 传承经典文化作文
★ 传承文明礼仪作文
★ 传承国学作文
★ 传承初三作文
★ 传承汉语作文
★ 传统文化传承作文
书法的传承作文(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