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下)

时间:2022-11-25 02:25:54 作者:开匣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开匣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下)

接下来就是上考场,一定不要过度紧张,但适度的紧张却是一件好事也不要害怕,考试的时候我才发现,平常做题与真正上考场绝对是两回事,心态的变化使得你在考场上思维会有些过于活跃无法集中,所以水平的发挥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至少我觉得做03题时题目不是很难,但却很不顺手,比如那个应用题5分钟就出答案了,可考试的时候会觉得不可能那么简单,于是反复琢磨,白白耽搁了20多分钟,最后时间觉得很紧张,这里数学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经历。数学最后一道题我想了30多分钟没出来,离考试结束只有8分钟了,前面的题目都是很快做出来还没有检查,这时我想放弃,回去检查前面的题目,监考老师在我边上走来走去,一时烦躁却突然冒出了灵感,2分钟搞定了这道题目,考试的时候的确有些难题是需要放弃,但有时你也许只需再坚持一会儿。此外对于会做的题目一定要拿下,把握住做题的精准度,不要无谓失分,这就要求平常复习时养成严谨的习惯以及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好了,数学这一篇就到这儿,写得比较详细一些是因为数学150分比重的确太大,而且从我周围人的情况看,如果你数学上了130,其他的不要太差,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

总结一下就是:

1:注重基础,这是许多人可能都听别人所过但又不知如何入手的一点,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到别人成功辉煌的同时你也应该更多的去思考他(她)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

考研本身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测定,一个系统的工程。

2:着力于思维的锻炼,它对于成绩的提高是整体性的,也是最可靠的途经。

3:选好辅导书。我做的题目肯定不算最多的,甚至相对许多人是比较少的,但有一点我看的书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数学的每一门我都分别选了一册我认为最好的辅导教材,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选书方法,也能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没有必要将 都压在一本书上,也没有必要一本书反反复复地看。

4:稳定心态,不论复习状态或效果是好是坏,都不要有太大的波动,这点上文中提到了比较多。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里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并不一定对任何人都有用,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复习方法,复习的主动权应该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这些东西只是给你一个参考。

篇2: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中)

第二阶段:从7月底起,我开始加紧看概率课本,参考了XXX的复习指南与习题的概率部分的题目,因为当时也的确没时间细细的去看了,这样大概用了5天时间,坦白说XXX概率的题目的确范围太小,套路过于老化,以致正对着出题人的枪眼,而且有些也过于基础,成为一种定式以后反而变成了坏事,你可能会去套一些定式,却不会留意如何从这些题目或者题型中去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这样你可以掌握一个很窄的模式,却丢掉了涵盖范围更广的东西,不过在那个时候,因为本身我的概率就学得很粗糙,对一些基本的思想都没搞清楚,基础非常薄弱,复习指南上的题还是相对适合我当时的水平的。但是仍然会很心虚,根据学微积分与线代的经验,我知道我对于概率的掌握还没到那种真正学进去的程度,思维的东西没有学到,学到的只是定式或者说是模式。要提一点就是数学含三门,可能会学完概率忘了微积分,所以在复习的各个阶段,要逐渐缩短这种循环周期,我并不主张三门课齐头并进,毕竟三门课有所区别,要学一门就先学精了再继续推进,做成夹生饭会让你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到时你反而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收拾烂摊子。基于以上这种想法,接下来我又回到微积分的复习。这时发现微积分忘得差不多了,应该说定理,概念还是很清楚,但是手特别生,最初复习时的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一点都找不到,所以这段时间有点心慌,但由于这段时间复习强度大,而且的确驱动力非常大,所以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对于大家而言,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调解自己的心态,定下心来,千万不要慌张,自乱阵脚。微积分看的是XXX复习指南的微积分部分,没有看习题集,也没有再做别的更多的题目,这一过程花了10天左右吧,事实上可能算起来看了两遍,但我先要提一下,对于考研辅导书除了政治我觉得没有必要一本书翻来覆去反反复复看好几遍,我的第二遍只是很快地将一些我认为经典的思路总结了一下进行了一下归类,整理了一些东西,算不上看了一遍书。但这是有个前提的,就是你第一遍就要看得很好,在看之前有很多同学说第一遍很多都看不懂,所以必须看好几遍,但我看的时候很流畅地就下来了,并没有觉得题很难,只是有些题有点偏,而且这一过程中,还能发现一些更好的思路,还可以从陈的思路进行扩展,去自己总结一些思路。这些东西我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细说,这就要靠大家各自的领悟能力自己去把握了。我想这段能够顺利地推进应该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结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大部分题目你即便没有看专门的考研辅导书也能单凭自己想出来,这就是你第一阶段复习要实现的目标,因此第二阶段只是一个适应考研题型的阶段,锻炼一下熟练程度,第一阶段是起基础作用,甚至决定作用的,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大家都清楚,但我想如果你能真的体验到这种感觉,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大幅提高,

看完微积分,接下来是线代,一位上研的老乡给了一本胡金德的线代辅导(恩波的那本小册子)说很好,我也不想买新书就想将就着用吧,不过现在看来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很经典的教材,对于提高线代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我当时也是先看一遍,然后将一些好东西给记下来,也就相当于两遍吧。这一过程花了5天,因为一共是五章,刚好一天一章,当然这里的一天一般也只是一个上午,下午会看专业课中的西经,晚上一般留给英语。然后就是概率论了,这也是我觉得最怕的一部分。刚好有一天中午很烦躁没睡好,下午学习没精神,于是去书店逛了逛,准备买一本概率辅导书,这也是我考研用的第一本自己买的书,其他的都是别人送的旧版的,所以如果你经济有点困难的话,买旧版教材是一样的,关键你要真正学到东西。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姚孟臣的概率辅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那本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书前有基础内容的提要,然后每章有相对较多的习题,但特点在于他的解答也非常详尽,这样的体例是最适合我的,我想也是大家可以考虑的一种。至少纯习题式的书我一直就很不喜欢,包括英语在内。正是这本书使得我数学最大的一个空洞被弥补上了,而且应该说此后我才真正知道我是懂概率而不是仅会做概率题,但这一结果却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去琢磨不断地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分布函数F(x),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的复习改变了对其的认识,今年的倒第二道题目肯定会做错,所以并不一定要把所有题目都做过,你也无法实现这一点,重要得是你要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功底,做题不是为了做多少数目给自己一点安慰,这只是自己骗自己,而是要从做题中得到东西,包括思维的锻炼以及掌握一些比较好的题型,甚至要自己去引申一些题型。这是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这本书是我觉得考研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仍记得。

第三阶段:对我而言第二阶段的结束已经数学基本上就定型了,而且这时已经是8月底9月初了,政治还没开始看,专业课也只是在第二阶段看了一点,所以这一段数学开始减少,从9月到考前只看了李永乐的400题,感觉很好,题目里知识点涵盖很多,技巧比较强,题也出得比较规范,没有偏题怪题,一般2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一套,一般能在140左右,而且做数三感觉比数四相应部分还要简单些,之间还做了历年真题,觉得比较简单,一般都能两个小时拿下90分左右(大家应该注意真题永远是最好的辅导资料,所以一定不要刚开始复习就草率地做完),但后来也发现有一点问题,就是400题的概率与线代比较强而微积分相对较弱,所以后来考前还做了几套严守权的,感觉比较难,也做了几套陈的,都不太理想,这时也快考试了,所以也比较紧张,那么这一过程中调整心态就很重要了。大家要记住平时考得好并不意味着真考试时就能出好成绩,一般都会打个折扣,所以即便你在平时模考时成绩很好,也不要掉以轻心。考前几天还是适当做几套题,但强度不要太大,主要是为了维持一下做题的感觉。

篇3: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中)

第二阶段:从7月底起,我开始加紧看概率课本,参考了XXX的复习指南与习题的概率部分的题目,因为当时也的确没时间细细的去看了,这样大概用了5天时间,坦白说XXX概率的题目的确范围太小,套路过于老化,以致正对着出题人的枪眼,而且有些也过于基础,成为一种定式以后反而变成了坏事,你可能会去套一些定式,却不会留意如何从这些题目或者题型中去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这样你可以掌握一个很窄的模式,却丢掉了涵盖范围更广的东西,不过在那个时候,因为本身我的概率就学得很粗糙,对一些基本的思想都没搞清楚,基础非常薄弱,复习指南上的题还是相对适合我当时的水平的。但是仍然会很心虚,根据学微积分与线代的经验,我知道我对于概率的掌握还没到那种真正学进去的程度,思维的东西没有学到,学到的只是定式或者说是模式。要提一点就是数学含三门,可能会学完概率忘了微积分,所以在复习的各个阶段,要逐渐缩短这种循环周期,我并不主张三门课齐头并进,毕竟三门课有所区别,要学一门就先学精了再继续推进,做成夹生饭会让你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到时你反而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收拾烂摊子。基于以上这种想法,接下来我又回到微积分的复习。这时发现微积分忘得差不多了,应该说定理,概念还是很清楚,但是手特别生,最初复习时的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一点都找不到,所以这段时间有点心慌,但由于这段时间复习强度大,而且的确驱动力非常大,所以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对于大家而言,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调解自己的心态,定下心来,千万不要慌张,自乱阵脚。微积分看的是XXX复习指南的微积分部分,没有看习题集,也没有再做别的更多的题目,这一过程花了10天左右吧,事实上可能算起来看了两遍,但我先要提一下,对于考研辅导书除了政治我觉得没有必要一本书翻来覆去反反复复看好几遍,我的第二遍只是很快地将一些我认为经典的思路总结了一下进行了一下归类,整理了一些东西,算不上看了一遍书。但这是有个前提的,就是你第一遍就要看得很好,在看之前有很多同学说第一遍很多都看不懂,所以必须看好几遍,但我看的时候很流畅地就下来了,并没有觉得题很难,只是有些题有点偏,而且这一过程中,还能发现一些更好的思路,还可以从陈的思路进行扩展,去自己总结一些思路。这些东西我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细说,这就要靠大家各自的领悟能力自己去把握了。我想这段能够顺利地推进应该是第一阶段复习的结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大部分题目你即便没有看专门的考研辅导书也能单凭自己想出来,这就是你第一阶段复习要实现的目标,因此第二阶段只是一个适应考研题型的阶段,锻炼一下熟练程度,第一阶段是起基础作用,甚至决定作用的,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大家都清楚,但我想如果你能真的体验到这种感觉,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大幅提高,

备考资料

看完微积分,接下来是线代,一位上研的老乡给了一本胡金德的线代辅导(恩波的那本小册子)说很好,我也不想买新书就想将就着用吧,不过现在看来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很经典的教材,对于提高线代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我当时也是先看一遍,然后将一些好东西给记下来,也就相当于两遍吧。这一过程花了5天,因为一共是五章,刚好一天一章,当然这里的一天一般也只是一个上午,下午会看专业课中的西经,晚上一般留给英语。然后就是概率论了,这也是我觉得最怕的一部分。刚好有一天中午很烦躁没睡好,下午学习没精神,于是去书店逛了逛,准备买一本概率辅导书,这也是我考研用的第一本自己买的书,其他的都是别人送的旧版的,所以如果你经济有点困难的话,买旧版教材是一样的,关键你要真正学到东西。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姚孟臣的概率辅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那本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书前有基础内容的提要,然后每章有相对较多的习题,但特点在于他的解答也非常详尽,这样的体例是最适合我的,我想也是大家可以考虑的一种。至少纯习题式的书我一直就很不喜欢,包括英语在内。正是这本书使得我数学最大的一个空洞被弥补上了,而且应该说此后我才真正知道我是懂概率而不是仅会做概率题,但这一结果却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正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去琢磨不断地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分布函数F(x),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的复习改变了对其的认识,今年的倒第二道题目肯定会做错,所以并不一定要把所有题目都做过,你也无法实现这一点,重要得是你要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功底,做题不是为了做多少数目给自己一点安慰,这只是自己骗自己,而是要从做题中得到东西,包括思维的锻炼以及掌握一些比较好的题型,甚至要自己去引申一些题型。这是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这本书是我觉得考研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仍记得。

第三阶段:对我而言第二阶段的结束已经数学基本上就定型了,而且这时已经是8月底9月初了,政治还没开始看,专业课也只是在第二阶段看了一点,所以这一段数学开始减少,从9月到考前只看了李永乐的400题,感觉很好,题目里知识点涵盖很多,技巧比较强,题也出得比较规范,没有偏题怪题,一般2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一套,一般能在140左右,而且做数三感觉比数四相应部分还要简单些,之间还做了历年真题,觉得比较简单,一般都能两个小时拿下90分左右(大家应该注意真题永远是最好的辅导资料,所以一定不要刚开始复习就草率地做完),但后来也发现有一点问题,就是400题的概率与线代比较强而微积分相对较弱,所以后来考前还做了几套严守权的,感觉比较难,也做了几套陈的,都不太理想,这时也快考试了,所以也比较紧张,那么这一过程中调整心态就很重要了。大家要记住平时考得好并不意味着真考试时就能出好成绩,一般都会打个折扣,所以即便你在平时模考时成绩很好,也不要掉以轻心。考前几天还是适当做几套题,但强度不要太大,主要是为了维持一下做题的感觉。

篇4:高考数学149分学霸学习经验

高考数学149分学霸学习经验

数学是什么,其本质就是逻辑推理。从已知的条件推理得出结论,其实就类似于从A地到B地有很多条路,很多种走法,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不用GPS就找到最近的路线,节省最多的油耗。

谈到数学学习方法大家常会头大,刷题成为普遍认同的“真理”,但笔者对此存在异议。以存在即合理的眼光看,刷题一定有其意义,但未必是适合每个人的好方法!学习数学,笔者始终认为是建立在思考之上的:思考所学内容,思考适合的方法步骤,同时还要思考自己的状态。一切学习方法,都是在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而真正说到方法本身,大概分基础与非基础两类探讨。

基础:数学的重中之重

方法一:(偷懒)

Step1:梳理病灶,找到问题集中的地方(往往课堂上和刚考完试即可完成这一步)。

Step2:解决问题,并尝试记住错因(记不住也不要紧)。

Step3:在下次遇到相同错误时,感受一阵心痛:怎么又是这个!

方法二:(非偷懒)

Step1:拿出习题和笔记本,带上一支笔,什么都不用想了,做吧。

Step2:拿出习题和笔记本,带上一支笔,什么都不用想了,做吧。

Step3:拿出习题和笔记本,带上一支笔,什么都不用想了,做吧。

所谓基础,是指比较简单、一般学会就能拿分的题目。例如今年四川高考数学题出现了最简单的等差数列求通项,甚至还有关于集合或是虚实数的题目等等。笔者称这类题目为“大杀器”。这类题往往让人心烦意乱:做出来觉得理所应当,要是突然“糟了”便是五雷轰顶,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最简单的基础题会成为埋伏在茫茫试卷间的“大杀器”?正是因为“理论上讲”这些题都是照搬知识点,认真学了肯定做得来。于是做不来时会慌张,下来突然想起时会懊恼,恨不得回去做个十遍八遍。这个心理战的最终结局往往是大量的时间被投向基础,正如方法二,合理吗?答案是否定的。

个人认为,牢牢抓住基础题来自于一次次的反复刺激,如果第一次学习时已经认真学过(注意这个前提),那么之所以做题时会做错或是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或者理解并没有变得敏感,或者单纯因为暂时的短路、计算出现错误。这时候再花大把的时间练习基础,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效率一定是低下的。

发现这个版块突然卡壳,翻开笔记本或错题集,“咦!这块我是有印象的”。那么,大可放松心情,改正一下,加深印象即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多做,而是错一次就知道为什么错。如果下一次又遇到,而且连着遇到好多次,“还是要错啊”,那就说明此处有鬼。没关系,每一次“还是不对”的无奈与气愤都是最好的刺激,比平时对着习题说一百遍“我要做对它”都有用。遇到老问题仍然做不对就立即去改正并记住出错的原因(考试中遇到就考完马上看),一般两三次就能解决了。笔者在高三上学期的多次考试中,连续做错三角函数题,非常焦躁,但是在强迫自己保持淡定并且多注意每次出错的原因后,我在做此类题目时自然会非常小心,问题最终圆满解决,并没有花过多时间。当然,如果还是会出错,只能参见方法二了。

至于如果出现 “这道题再也没有出现过”的情况,那么一般说明这道题比较偏,过于细节化,小改之后就可以不管了,实在不放心,可在考前再拿出来做一做,或者有些很闲的自习时间又恰好心情大好,专门用来做做这些细碎的小点,也会有好处。总的来说就是时间宝贵,要学会取舍,常考的或是于生活有用的知识,就多花点时间,其他的另议。

针对基础的一切讨论,都是基于在第一遍认真学习过的前提下的,即对知识有印象,有理解,但也许并不牢固、并不敏感的状态。如果看到一个版块的知识或是一个细节,感觉是“哇!还有这种东西存在”(这是小数老师在高考前最常出现的想法),那么小数老师推荐迅速自学,然后直接参考方法二。

非基础:成为高手的关键

方法一:(非自学)

Step1:听老师讲

Step2:听同学讲

Step3:听自己讲(给别人讲)

方法二:(自学)

Step1:看书

Step2:做题

Step3:听自己讲(给别人讲)

基础部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但绝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想要成为真正的高手,非基础部分才是关键。

在高中,对于该部分的学习主要以老师教授(即非自学)为主。学习方法也很简单,首先就是“认真听课”。“认真听课”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学习方法,几乎所有老师、学长、教育界人士都会强调,但在课堂上并不容易真正做到。毕竟,“听”是一件多么令人痛苦的事情,如果老师的讲法不对自己的胃口,走神在所难免。

但“认真听课”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认真“听”,“听课”的真实意义是“思考”。老师在讲,那么心中马上就想:他讲的是什么?和前面讲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他之后可能会怎么做?如果都能找到答案,那么内心便会油然生出满满的自信,自然变得专注,不会走神了。这才是真正的认真听课。当然,实在是想走神也是正常的,对这种情况,有一个方法是极好的:死盯着老师的眼睛。这种情况下还能走神的大神真是少之又少,如果你是其中一个,那么你还是自己埋头看书较好。

对于“认真听课”之后的故事,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较难的问题,听老师讲常造成一种“听得懂做不来”的尴尬局面,这种时候,周围的同学就成为一个宝库了。“听同学讲”可以与“耳濡目染”画上等号,其实就是在身边的同学或者大神们讨论或者指导相关问题时去凑凑热闹。

有时候,同学讲的东西看起来可能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直昏天黑地完全听不懂。但是,千万不要退缩或是丧失自信,大不了就是听天书,总比不听得好。听同学讲的重要性在于,也许他讲的东西你连门都找不到,你只听懂了其中的10%大概是什么意思,那么你也有极佳的收获了。也许在将来你学习得更深入之时,这10%就会成为打破思维瓶颈的关键:“等等,我听到过这个问题的解答”,问题迎刃而解。另外,老师的思维是单一的,但是同学的思维是无穷的,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即便是错误的方法、错误的结论,也能拓宽你的眼界与思路。

当达到一种境界,题是会做了,听别人讲也觉得轻松了,此时便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要想保持这种状态,是最难的。依据个人经验,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当老师,找一个学生(同学或是好友),给他讲解、答疑。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你所吸收的知识会一点一点真正为己所有。当然,如果自己实在是魅力有限,找不到一个学生,那做自己的老师也是极好的。

至于自学,方法便是三两句话就能讲明,个中复杂却只能自学者自己体会。自学,首先是看书,一字一句地看,看懂了再往下走,若有需要拿支笔来勾画,到了有习题的时候马上做。这个阶段之后,再自己找找相关的题目练练手,熟悉书中看到的知识,形成巩固之势。当达到某种境界,参见上一段的最后一点。

篇5:考研数学复习150分的复习经验

考研数学复习150分的复习经验

一、每天复习不间断。

在进入考研备考阶段,我的数学复习就没有间断过,基本每天都可以保证3个小时复习数学。数学靠的是日积月累,但考研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天天泡在数学里,所以温馨提示靠每天的短暂时间来复习,这样日积月累,不仅时间不少,而且效果还更明显。

二、重视教材。

数学复习的第一步就是读教材,我在复习过程中,也看到有的同学一上来就是辅导书,但坚持了一个多月,他们不得不再次会到教材上,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也容易让自己变得浮躁。教材是基础,是数学复习中必须重视的知识,所以一定要把握,并好好利用。当通过教材掌握了基础的定理、原理、公式,接下来就要认真做教材后面的题目,这是检验你对基础掌握的'情况,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或做错的题一定要真正分析、总结。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它在后期复习中起的作用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三、选择辅导书并进行做题训练。

当教材复习到一定程度后,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本辅导书。并且要做题,而且是猛做。这个时候做起来就比较顺手了,开始基本上70%的题会做,不会的不要只看一遍答案就过了,一定要自己“会”做,不要出现一看题目就说:“我见过,在XXX书上,但是不会做”.考研资料都大同小异,过多的追求新资料,不仅在经济上是一种负担,而且还会大量的出现重复的题目和题型,而因为你见过,所以觉得不难,会给人一种“数学很简单”的错觉。可取的方法是对一两本书反复研究,总结规律。新的题目是用来检验你的研究成果的。

四、重视真题和辅导班。

在考研数学整个复习过程中,提示考生一定要重视历年真题,而且最好能通过真题推断出将要考是题目或重点,这样做需要一定是水平和经验,如果考生只靠自己,很可能既浪费了时间,还把握不准,所以最好选个比较有名气的辅导班,靠老师的力量给以帮助,而且最后的冲刺班和点睛班最好报。

篇6:考研数学经验

第一章 复习用书篇

I 课本用书

课本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必看,而是一定要参照考试大纲,大纲上的知识点一定要一个不漏的学透彻,

可能会有一些战友说:课本我也认真看过了,但结果依然很糟。我想说:课本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研究的,是因为你课本学的不细致!

课本就如同九阴真经,是武林里最上乘的武功,学透了你就可以像周伯通那样自创空明拳、左右互搏。

II 大量做题用书(点击看全文)

基础打扎实后,第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大量做题,数学不这样是不会有质的飞跃的。

第二章 复习方法

基础基础再基础,做题做题再做题!

相信大家也听过:做题是体力活而非脑力活,合上书似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但是拿起题却没有不会的。你会感觉题目来来回回总是一个样,你可以做到,一定能!

现在我想大家都把的考研数学真题看过了,如果你认真做一遍的话,你会发现这些题似乎都不难,但是在三个小时之内却让大家有一种非常不爽的感觉,有劲使不出!我想大家也从其他考过的人口里听到:今年的数学题太基础了,以至于都不会做,

备考资料

我觉得我数学能考得不错,得益于正确的方法,总结起来:基础基础再基础,做题做题再做题。做题量是一定要保证的,但前提是你有扎实的基础,否则是拼命做题就是空中阁楼。

第三章 复习策略和时间安排

六月前:差不多时间都学习了课本

七月初-十月中旬:作各种经典书目

十月下旬-十一月初:真题

十一月中-十二月初:模拟400题

十二月中-考前:回归课本,做点模拟练练手

145分是综合各种因素在一起的结果,所以我的历程中所做的工作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可能是不必要的,所以大家不需要每个细节都去模仿,而是要抓住几个原则:重基础,多做题。至于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学习过程中的那些细节你可以借鉴,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安排,因为每个人条件都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

我所做的一切是结合别人的经验自己摸索出来的,大家应该明白我想说什么了:结合自己,抓住原则,安排策略!

最后祝朋友们明年的数学也能考到140分以上

篇7:考研数学经验

数学学习之道

首要是基础,唯有夯实基础,方可建造高楼,

以下是我对考验数学之体会。

我觉得应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那就是把所有的课本上基本的定理,公式等要既要理解又要记忆,最好配有基础题,来检验你的基础如何,在我的复习过程中,我觉得有两本书较好,一本是《数学考研复习全书》,另一本是《基础660》,这两本都是重基础的。我们在对待这两书时,我选择的额是后者,以后者为例,要谨记以下几点:第一,一定要在看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去练习;第二,做题时,一定不要看答案,也不要做一题,就兑一题答案;第三,把自己不会的题,一定要做上标记,比如说画三角;第四,做完题后,要找个自己最清醒的时间兑答案,当然这个兑答案可以是做完一本书在兑,或者是做完一个版块去兑,均可,我采用的是后者,把自己的错题也用一种符号标记出来,比如说圆圈;第五,大约过一个月后,把自己当初不会的和自己做错的重新做一遍,如果还有不会或做错的,在标记,过一段时间再做,知道全部作对,且全明白。在这一阶段的时间尽可能多,当然不是只学数学。

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前最有再有一两套基础综合的测试题。这一阶段是整合的阶段,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变成网。若是想要拿满分或者高分的,我建议这一阶段要把上一年的《超越135分》作为这一阶段的工具。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把各种考研班的讲义作为自己的工具。也可把两者结合,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是按照学校考研班的讲义来复习的。效果很好,对于真心要考研的同学此为上策。对于这个讲义,一定要抱着,先做会的,再做有思路的,最后是不会没思路的,这个步骤。把不会的一定要做上标记,等你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讲义都做完后,你再把书本看一遍,把你的题和书本结合来理解记忆。这一阶段可以去做真题了。当然你现在做真题有一定难度,那也要做,做题方法是做会的,把不会的放一边,这是让你感受考研真题的难度。这一阶段的参考书,我个人的建议,《全真模拟》(水平测验和模拟测验),在这一阶段很关键的时间就是,处理自己的错题和不会的题,这一次不仅是作对答案,而是把以前不会的和做错的题,刨根追源,与书本对照,完全吃透,为下一阶段的冲刺模拟题打下更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做题速度慢,这很正常,因为你是从基础到深入,每个人都有深入的过程,切忌:提速,不顾质量,

备考资料

这一阶段慢点有好处。由于这一阶段,你的其它科目也陆续开始复习当中,所以我建议在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当然对于基础好的,大约两个小时就可以了。其实,这一阶段还是打基础,只是比原来的更加深入,而且你也已经了解到真题的难度了!

我把做真题也放在这一阶段了,其目的是,我们趁着基础知识更深入之际,来做真题,这样你的效果会好,在这里我就不限你做真题的时间,总之,一句话:要把真题的每个题吃透为止。当然对于基础过关的同学,这段时间可能只需要做不太熟的题,解决就可以了,这跟个人的基础和进度有关,适度把握。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全真模拟和冲刺阶段,有人会问,干嘛在第二阶段就让我们开始做全真模拟题,其实那个全真模拟只是基础知识的深入,重点还是基础的测试,其中水平测试就是测你的深入的,对于要靠高分的同学,这是必须的,不仅看你的基础知识是否全面,还有你的深度如何?所以我把那本书放在第二阶段了。在第三阶段也有一些好的参考书。个人建议,《最后冲刺135分》,还有新的《超越135分》,其实新旧没什么大的区别,也可以看上一年的,你要是不放心又新的知识点,买新书也可以。这本《最后冲刺135分》,总体难度不难,我个人感觉和真题的难度相当,既有基础,也有技巧的考核。由于这是以套题的形式出的,所以你可以用,考试相当的时间测验自己。然后最好找别人修改一下。每做完一套要及时总结,看自己还有拿下知识点的遗漏,或者是公式,定理,及时复习,记忆。这本书有十套题,当你能完成,并且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也就是在你做完这本书时,抽时间在回头,把这本书的错题多看几眼,快速的回忆,让你对错题哟个印象,把错误的原因好好记忆。对于一般同学,考研数学基本没问题了。如果你只是不想拉分,这样做基本够了,顶多最后多做几套模拟题。对于想拿高分,或者满分的同学,本人还些建议。如下,你虽然基本功差不多,从大的方面基本没有多大的提升的空间,这时就应该从答题规范上着手了。也就是答题技巧的练习。怎么样答案能让你的答案得更多的分,我这里建议一书,《考研数学满分技巧揭秘》,这本书既是从答题技巧上训练你,而且也能给你提供一些比较精典的题,既可以完善自己的答题技巧,有可以让你对精典题有更好的认识。

最后,数学是基础知识的不断运用,还有的你的题感,所以我建议,每天都要或多或少的练习,保持自己的题感。

篇8:考研数学经验

考研数学经验分享

下面是一位考研数学拿满分的学长介绍给我们考研数学经验,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1.数学复习没有诀窍,打好基础是关键。

这主要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要把大学的数学课本认真的复习一遍,要特别重视教科书中经过推导、证明后得出的基本定理和结论,因为考试时使用的概率很大。

课后题尽量全部重做一遍,通过练习才能把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熟记并充分理解。抓基础,勤练习,这是去的考研数学取得高分的关键,

2.多做总结。

李永乐老师的《复习全书》已经归纳的很好了,但还是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做题将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注意动手动脑去总结,这一过程中可以按题型也可以按解法。总结过后,可能会使自己发现一些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这对考试时节省时间很有帮助。

3.多做题,多动手,不要眼高手低。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代表性或有难度的题目一定要在练习本上做一遍,写好步骤,这里建议大家在冲刺阶段一定要拿出一些题来,真题也好,模拟题也好,把自己置身于考研现场的模拟环境中,严格按照时间进行检测,看看自己能不能再三个小时内完成所有题目并留有检查时间。找一下这种考场上的感觉非常重要,这样不至于在考场上手忙脚乱。

4.放低姿态,肯学好问。

考研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的'战场,寻找战友会是你的考研之途走得更加顺畅。数学就是如此,在做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解不开的难题,这是不要自己一味耗费时间去钻研,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在相互交流中可能还会获得新的思路和想法。另外就是不要在一些偏题、怪题上下功夫,这样只会浪费时间,考研不会出现这样的题目。

希望大家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考研数学:书目及备考经验

考研经验:考研数学146高分备考心得

学霸高中生物学习的经验

学霸经验:如何保证课堂注意力集中?

考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考研经验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经验

考研经验 考研贵在坚持

天津大学工商管理考研经验

数学学习经验

学霸的高效数学学习方法

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下)(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考研数学150分学霸经验(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