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阿驴的仙人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什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全文及解释
解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jiàn):看见,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
全诗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篇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什么
全诗如下:
《饮酒》(其五)
晋代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3:结庐人境,车马无喧抒情高二学生1200字作文
结庐人境,车马无喧抒情高二学生1200字作文
天黑了,吵闹的城市中如何感受得到家的安宁?
硕大的窗玻璃浸在阳光中。小小的我在窗的这边,而大大的城市在那一边。窗关着,严严实实的,只有阳光透过窗,悄悄洒在窗边大理石上,调皮却又极安静地蹦跳着出去了。
阳光下,我翻开书,摊在窗前。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懒懒的舒适感。那是安妮宝贝写的游记《在印度》。一行一行的优雅黑色宋体间藏着丝丝缕缕的安静、平和以及一种平淡的温暖。
真的很羡慕安妮宝贝。不仅是因为她拥有的才华、自由,更重要的是她去了印度,在那个贫穷却又懂得平静、沉默和“保持当下某个状态清空的真意”的国家发呆、沉默、思考、喝茶和悄悄地聆听。
劳作的人孑然一身在滚滚麦浪中经过,衬托天空和四野的轮廓,这种优美无法自知。他们种植、收割,用头顶着大捆的干草,牧牛、放羊。是田野清晨时的雾霭和黄昏时的微光,充满坦荡荡的美感,没有多余的注释。
那是不解释的美感,给人一种喝了葡萄酒后的晕晕的暖暖的感觉。安妮宝贝用她自己优雅简约的方式静静地去聆听那安宁的印度。显然,她听到了些什么。她的收获旅行就像一个人默默地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静地呆一会,吹吹风,把那个地方的歌都装进耳朵,把那儿的色彩装进眼睛,然后悄悄离开。在安妮宝贝的文字中,从头到尾藏有一种空缺感,那是印度人将肉体和精神空置的表现。但恰恰是那种感觉,却像山水画作的留白一样,有着从容、宁静的美丽。
我看着这些静静地文字时,安妮宝贝就仿佛在我耳边耳语:“你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你听见了印度的声音。”
是的,我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听见印度的声音就像喝了许多盐水后,忽然尝到淡水的滋味一样满足、快乐。
我放下书本,打开窗。耳边骤然响起汽车的喇叭声、轮胎与柏油路的摩擦声、机动车马达声。它们似乎与烦躁、恐慌约定了,在此刻一起来到。那一刻,感觉整个人似乎在被拉扯,被烦躁,被恐慌。我觉得我就像《猫和老鼠》某集中被汤姆猫的摇滚音乐震得脑袋变成乐器状的杰瑞鼠一样无助。
我关上了窗户。我无助,因为我生活在喧闹快节奏的城市中。马路上,一群一群的飞车党急驰而过,他们肆无忌惮地加速着,身上宽大的.衣服在风中不停的抖动,头发被吹乱了,以至于我看着他们的背影竟觉得他们周身的线条在不断疯狂地扭曲着。马路两边的非停车区域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各式各样的汽车,这让我想到了沙滩上躺着晒太阳的丑陋海豹。马路是灰蒙蒙的五谱线,而乱驰乱放的车辆和让人神经衰弱的噪音则是音符。这是首混乱之曲,像由魔鬼倾情演绎的歌曲,令人不堪忍受。
这是怎么了?这到底是什么?混乱?丑陋?那“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的地方去哪儿啦?老祖宗的遗产所剩无几了啊!只留下美好的幻想伴随着我们。
这是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自己毁了自己应有的宁静,甚至连平静、祥和的生活之声也在紧张、高压、快节奏的生活中日渐低沉。最后一片宁静之地——家,也在逐渐沦陷。暮色四合,无家可归。试问:我们去哪儿寻找 陶渊明 先生的世外桃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真切地希望,我们会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那儿学会发呆,学会倾听心底最真最纯的声音,学会享受慢的快乐和灵魂中的满足。
“这样的境地中,人的自得其乐有一种甘愿的顺受,不抱怨,没有自卑,是接纳和服从的尊严。”——安妮宝贝
篇4: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词句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篇5:随笔写作:结庐在人境
《晨兴耘荒》
青云澹澹凝万里,凉风习习带青衣。
杂蔓萋萋盖芳庭,红粉殷殷含情意。
躬行荒径除杂芥,轻打玉露润香泥。
稗秕秽莽勤梳刈,蕙兰椒芷自澄明。
虽然是早上六点多,但天已经非常亮了。抬头看,蔚蓝的天布满了整齐又不划一的鳞状云,云朵边缘在朝阳的照射下显得特别亮,云缝之间透着蓝蓝的天。这被云朵隔开的蓝色线条们交叉相连,形成了一副网状图,有个不恰当的比喻:所谓天网恢恢。西边天空还有几颗寂寥的星没有退去,而天空越到东边越亮,直到一片白茫茫。空气微微温润,露珠还没有退去,早起的鸟儿已在看不见的枝头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正巧邻居的家的大公鸡一声明亮的啼叫,好个神清气爽!
拿起小铲子我就进了园子,趁太阳还没有出来,赶紧把园子里的杂草给除掉,图个凉快。园子中三分之二的地方种的是包菜,已经收了一茬,剩秃溜溜的菜根一个一个。我今早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菜根刨了,然后还有边上那小块豆荚地里的草给灭掉。地靠边的三分之一种着一畦密密的包谷,再等十来天半个月就可以收了。
说干就干,卷起袖子裤腿我就进了地,拿起锄头,对准菜根使劲刨下去,往回一拉,就把菜根刨翻过来了,弯下腰拿着菜根,在锄头上摔两摔,把上面的土磕下来,往地埂上一扔,一会功夫,我就给堆了一堆。园子不大,太阳刚在邻居家屋脊上露出脸来的时候我就给刨完了。
进屋歇了会,喝了口茶,我又朝着那块豆荚走去。真正的是个“草盛豆苗稀”,草长得既高又密,挨个铲过去怕把豆苗一起给铲了,没办法只好用手拔。拔草必须手紧贴地面,揪着草根才能连根拔起,要不然这些草草根那都有个节,一使劲就在节上断开,过些日子又会长出来。虽然是一小块,但光杂草我就丢了两筐,也把我累得够呛。一看豆苗,才稀稀拉拉不多几棵,收的豆荚还不够塞牙缝!真不如刚才挨个给铲了!抻下酸楚楚的腰,太阳也高了。
午后,和父亲一起来翻地,边翻边和父亲说闲话。父亲长得人高马大,一会就翻了大片,我这再怎么赶也差一截。父亲翻过的地整得平平的,连个大点的土疙瘩都没有,我弄得就高一块低一块,大块块的土疙瘩巍然屹立,还给我的手掌中磨了两个水泡,火辣辣的疼,只好带了副手套。“大,你的手上怎么不起泡?”“你是平时不拿铁锨这些东西,等磨出老茧来了、皮厚了,自然就不起了。”父亲让我翻过来后拿铁锨背把大点的土块拍碎,再平一平,很快我就掌握了要领,翻过的地跟父亲一样平整了。邻居打路边过,“呦!你这菜都已经收啦?!”父亲答“是啊,还不错!”“咱俩种的时候前后不差三天,怎么我的菜心都没长实你这就都收完了?”“那是你没有照应好,要多浇水,还要撒些化肥。”“哦,回去我弄弄。”听完我就想,还是父亲最能干。
转天一大早父亲就买来了菜苗,还是种包菜,菜苗上还带着露水呢!父亲给园子分垄,我蹲着栽菜苗,妹妹拎壶水,我栽一苗,妹妹就给上面浇点水,要不然这些苗是过不了中午的,我栽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妹妹浇的速度,妹妹也就放下水壶给我打下手递菜苗。我拿铲使劲插进地里,往上一推,铲背后的土就出来个缝,左手轻轻握菜根,插进地里,手是不能握菜心的,要不然就长不出菜心了,培好土,圈个小圈,中间低四周高,这样菜根底就能聚着水。中午父亲和妹妹去吃饭,我留下来把剩下的菜给种完。
下午一点多我终于弄完了,身上挺累,但看着地里一畦一畦整整齐齐的菜苗,我还是笑了。父亲下午又带来了些白菜籽和萝卜籽,要我点在地垄上。我高兴的接了过来,脚踏地垄两边,弯腰,退一步,右手捏三四粒菜籽插进地里,松手,这样就好了,总共种了五垄。都弄好以后该放水灌溉了,这事留给父亲,我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休息玩去了。
晚上居然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雨,第二天更是感觉润润的。种下的那些菜苗已经缓过来了,多亏这场雨,瞧,菜心的叶子已经刺棱棱的指着天了,好雨知时节啊!只是菜地还没有完全被水浸透,剩下的留给我来灌溉。水流的很慢,看着也怪无聊的,一看太阳还早,何不把那花圃里的杂草给拔了呢!弟弟也来帮忙,刚下过雨的地里很湿,踩了我两脚泥,沉沉的,但土很松,草一下子就给连根拔出来了。又修剪修剪花枝,嗅一下,伸腰抬头望望那日渐葱郁的山,也过了把“悠然见南山”的瘾。太阳到中天的时候,草拔完了,水也浸到了。
十多天后菜苗叶子就已经长到巴掌大,垄上的萝卜白菜也有寸许高了。地里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绒绒的一层细草,又该除草了。这次我和外婆一起锄,我在前先拿锄头刨地,外婆在后拿小铲仔细的拍碎铺匀,再把杂草拣出来,有这样细致的一次清除,草再长出来就那么容易了,至少短期内不会再长。垄上的萝卜跟白菜也该匀匀了,一个窝里只能留一株,看着哪株最壮就留下来,其他的都拔掉。下午母亲也过来帮忙,看到那小块豆荚,说实在是划不来在留着,干脆喊来弟弟三下五除二就给拔了,弟弟翻地,母亲收拾平整,赶天黑的时候,就给里面改种上了芫荽。
第二天我便给那小块已经变成芫荽的地里浇水。拎来水管,放在地势高的那头,水便汩汩的流了。我一看怎么也得要两三个小时,干脆搬来躺椅,舒舒服服的躺在阴凉里,闭上眼,虫鸣声、鸟鸣声、风声、偶尔的犬吠、人声,睁开眼,树摇影动、万里碧空、慢悠悠的飘云、偶尔还有飞鸟飞过。家里的老狗趴在脚边,一动或是挪个身,它就懒懒的抬起眼看你一下,又倒头眯着了。看着白云一朵一朵,我也不知不觉眯着了。
再过了十来天,地边上那一畦玉米可以收了。掰玉米很好玩,手握粗实的棒子,一使劲,“咔嚓”就下来了,随身还带着把砍刀,玉米一掰,顺手把玉米树一砍。玉米收了一大堆,玉米树也捆了一大捆。这些玉米杆得收好,冬天晒干了要拿来烧炕,是不能横着放得,那样就会朽掉,到时就没得烧了,得竖着码好,柴房那一角一会就堆满了。下午就吃到了香喷喷的煮玉米,正巧有同学来家里玩,我还笑着逗他:“我知道你吃过玉米,但你肯定没吃过包谷,你更没吃过仙麦!”其实都是玉米地别称,结果把他还说得一愣一愣。吃不了的都送了亲朋,也让亲朋尝尝鲜。
吃完玉米就该刨那玉米根,刨完又该翻地,这次一天就全部搞定,隔天就全部种上了白菜。包菜也该施肥了,绿油油得一片,长得很是欢实,看得人心里也踏实。花圃里的月季们上次修剪以后又长了新枝,大朵大朵的开着花,看看天,看看地,想起一句诗特别应景:“结庐在人境,何似在人间”!
公众号:李岳鹏的原创天地
篇6:《饮酒 结庐在人境》阅读答案
《饮酒 结庐在人境》阅读答案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闲适自然(闲适、恬静、悠闲等等,意近均可)
2、本句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是浑然天成,不工而工。其中“见”字就传达出了这种“不经意”之意。
篇7: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4、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5、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6、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7、日夕:傍晚。
8、相与:相伴。
9、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0、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1、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2、佳:美好。
13、山气:指山景。
14、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5、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
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
这里有人生的真义,
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篇8:古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古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
《饮酒·结庐在人境》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言】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动词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辨:辨识。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末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篇9:陶渊明诗词《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言】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动词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 辨:辨识。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末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篇10:饮酒·结庐在人境原文、翻译及赏析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 入临川境马上作,入临川境马上作陆游,入临川境马上作的意思,入临川境马上作
★ 门有车马客,门有车马客何逊,门有车马客的意思,门有车马客赏析
★ 茶境散文
★ 共享单车马概论文
★ 永恒之境作文
★ 保护坏境的作文
★ 境由心生散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是什么(整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