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2-11-25 04:33:06 作者:绵羊手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绵羊手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

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少事河阳李罕之,罕之降晋,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师厚在籍中。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师范,师厚战临朐,擒其偏将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齐州刺史。太祖攻赵匡凝于襄阳,遣师厚为先锋。师厚取谷城西童山木为浮桥,渡汉水,击匡凝,败之,匡凝弃城走。师厚进攻荆南,又走匡凝弟匡明,功为多,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梁军大扰,太祖与师厚皆弃辎重南走。太祖还东都,师厚留屯魏州。明年,太祖遇弑,友珪自立,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逐出节度使罗周翰,友珪因以师厚为天雄军节度使。

自太祖与晋战河北,师厚常为招讨使,悉领梁之劲兵。太祖崩,师厚遂逐其帅,而稍矜倨难制。友珪阴欲图之,召师厚入计事。其吏田温等劝师厚勿行,师厚曰:“吾二十年不负朱家,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乃以劲兵二万朝京师,留其兵城外,以十余人自从,入见友珪,友珪益恐惧,赐与巨万而还。

已而末帝谋讨友珪,问于赵岩,岩曰:“此事成败,在招讨杨公尔。得其一言谕禁军,吾事立办。”末帝乃遣马慎交阴见师厚。师厚犹豫未决,谓其下曰:“方郢王弑逆时,吾不能即讨。今君臣之分已定,无故改图,人谓我何?”其下或曰:“友珪弑父与君,乃天下之恶,均王仗大义以诛贼,其事易成。彼若一朝破贼,公将何以自处?”师厚大悟,乃遣其将王舜贤至洛阳,见袁象先计事,使朱汉宾以兵屯滑州为应。末帝卒与象先杀友珪。

末帝即位,封师厚邺王,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已而师厚疡发卒,末帝为之受贺于宫中。由是始分相、魏为两镇。魏军乱,以魏博降晋,梁失河北自此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厚在籍中 籍:名册

B.败之,匡凝弃城走 走:逃跑

C.师厚乘间杀魏牙将潘晏、臧延范等 间:利用……机会

D.而稍矜倨难制倨:傲慢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晋史建瑭以轻兵夜击梁军以其无礼于晋

C.今君臣之分已定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公将何以自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4分)

(2)诏书不名,事无巨细皆以谘之,然心益忌而畏之(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杨师厚与梁朝三位君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语境,此处的“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题干中“利用”已有“乘”表现其义,故“间”可直译为名词,意为“机会”。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其”均为“代词,自己”。B项第一个“以”为动词,率领;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我。D项第一个“何”为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通假字,通“呵”,呵斥。

10.【参考答案】(1)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采分点:见,被,表被动。1分。虽,即使,1分。无如我何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2)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采分点:不名: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1分。谘:通“咨”,征询,商议。1分。益:更加。1分。语句通顺,1分。)

11.【参考答案】与梁太祖:杨师厚攻城略地,功勋卓著,君臣共进退,然逐步掌握兵权。

与朱友珪:乘间杀死主帅,拥兵自重,朱友珪默认既成事实,后畏其权重,虽欲图之,终赐与巨万而还。

与梁末帝:末帝篡位,师厚同谋;末帝即位,受封邺王,表面尊重而内心猜忌畏惧,师厚死后,末帝受贺于宫中。

【参考译文】

杨师厚,是颍州斤沟人。年少时辅佐河阳李罕之,李罕之投降晋国,挑选了自己帐下的勇士一百人献给晋王,师厚就在这个名册中。师厚在晋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因罪投奔梁朝,梁太祖让他担任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朝进攻王师范,杨师厚攻打临朐,俘虏了王师范的副将有八十多人,攻占取棣州,因功授予齐州刺史。梁太祖攻打襄阳的赵匡凝,派遣杨师厚担任先锋。杨师厚砍伐西童山的树木搭建一座浮桥,渡过汉水,攻打赵匡凝,大败赵匡凝,赵匡凝弃城逃跑。杨师厚乘胜进攻荆南,又赶走了赵匡凝的弟弟赵匡明,建立的功劳最多,授予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晋国的史建瑭率领轻装的军队乘夜攻打梁军,梁军一片混乱,梁太祖与杨师厚都抛弃辎重向南逃走。太祖逃回东都,杨师厚留守魏州。第二年,梁太祖被杀,朱友珪自立为梁王,杨师厚借此机会杀掉魏州牙将潘晏、臧延范等人,赶走节度使罗周翰,朱友珪于是让杨师厚担任天雄军节度使。

自从梁太祖与晋国在黄河以北打仗,杨师厚常常担任招讨使,统帅的全是梁朝的精兵。太祖死后,杨师厚于是赶走了统帅,逐步骄矜傲慢,难以控制。朱友珪暗中想要对付他,下诏让杨师厚到朝廷议事。他的下属田温等人劝说杨师厚不要前往,杨师厚说:“我二十多年没有背叛过朱家(梁国),现在如果不前往,就会被怀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率领精兵两万前往京师,让军队驻扎在城外,只率领十多人跟着自己进入京师,前往朝见朱友珪,朱友珪更加害怕,赏赐他几万以后让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谋划讨伐朱友珪,向赵岩询问,赵岩说:“这件事成败的关键,在于招讨使杨师厚。只要得到他的一句话,晓谕禁军,我们的事情立刻可以成功。”梁末帝于是派遣马慎交暗中拜见杨师厚,杨师厚犹豫不决,对他的下属说:“当初郢王(朱友珪)谋杀太祖时,我没有率兵征讨他。现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又无缘无故地改变计谋,别人会怎么看我呢?”他的部下中有人说:“朱友珪杀害君父,均王(梁末帝,此时为均王)凭借大义来诛杀叛贼,这件事容易成功。他如果剿灭叛贼朱友珪(而您却没有呼应),您以后将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杨师厚彻底醒悟,于是派遣他的部将王舜贤到洛阳,拜见袁象先,与他商议起事,派朱汉宾率军驻守华州作为策应。梁末帝最终与袁象先诛杀了朱友珪。

梁末帝即位,封杨师厚为邺王,朝廷给他的诏书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但是内心更加猜忌畏惧他。不久杨师厚身上长痈疽而死,梁末帝为此在朝堂接受群臣的朝贺。由此才将杨师厚的地盘分为相州、魏州两镇。魏州军叛乱,魏博臣民投降晋国,梁国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从此开始。

篇2:《新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赏析

《新五代史》原文及译文赏析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及兵变于魏,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固辞不拜,改兵部尚书,使如故。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重诲自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

势倾动天下。虽其尽忠劳心,时有补益,而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旁无贤人君子之助,其独见之虑,祸衅所生,至于臣主俱伤,几灭其族,斯其可哀者也。

重诲尝出,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是时,.

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殴伤相州录事参军;亲从兵马使安虔,走马冲宰相前导。弘迁罪死,虔决杖而已。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

宰相任圜判三司,以其职事与重诲争,不能得,圜怒,辞疾,退居于磁州。朱守殷以.

汴州反,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诬圜与守殷通谋,明宗皆不能诘也。而重诲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积欠二百馀万,请放之,冀以悦人而塞责,明宗不得已,为下诏蠲除.

之。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

是时,四方奏事,皆先白重诲然后闻。河南县献嘉禾,一茎五穗,重诲视之日:“伪也。”笞其人而遣之。夏州李仁福进白鹰,重诲却之,明日,白曰:“陛下诏天下毋得献鹰鹞,而.

仁福违诏献鹰,臣已却之矣。”重诲出,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佗日,按鹰于西郊,戒左右:.

“无使重诲知也!”宿州进白兔,重诲曰:“兔阴且狡,虽白何为?”遂却而不白。

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j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然其轻信韩玫之谮,而

绝钱镠之臣;徒陷彦温于死,而不能去潞王之患;李严一出而知祥贰,仁矩未至而董璋叛;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此所谓独见之虑,祸衅所生也。 .

(选自,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见亲信 见:受到,被 .

B.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 冲:冲撞 .

C.重诲却之 却:打退 .

D.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 阴:暗中 .

【答案】:C。(“却”应解释为“推辞,不接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重诲自为中门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以其职事与重诲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冀以悦人而塞责 鸟倦飞而知还 ..

D.此所谓独见之虑 鹏之徙于南冥也 ..

【答案】:C。(均为表承接,连词。A项,担任,动词/为了,介词。B项,因为,连词/用,介词。D项,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重诲年轻的时候就辅佐明宗,明宗即位后,让他做中门使,一切大计都由他和霍彦威商议决断。

B.安重诲是明宗的亲信,他凭借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身份,担负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职责,虽然尽忠尽力,但是也有作威作福之事。

C.安重诲因为马延冲撞了自己的前列仪仗,就将他斩杀于御史台门前。而他的亲随安虔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却只判杖刑。

D.安重诲把各地官员进献给明宗的鹰、白兔等都推辞掉了,并且使马牧军使田令方免于死刑,这些都是他尽忠社稷的表现。 【答案】:A。(“让他做中门使,一切大计都由他和霍彦威商议决断”是明宗即位之前的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A.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B.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C.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D.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答案】:B。(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4分) 译文:

(2) 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j人。(3分)

(3)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3分)

【答案】

(1)安重诲因为斩杀了马延,就请求(明宗)降旨处分,明宗迫不得已听从了他,因为这个,御史、谏官没有人敢说什么了。(“以”“请”“从”各一分,句意1分。)

(2)假如天下人听说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死一个军使,这就是所说的.以c生为尊贵却以人为低贱。(“贵”“贱”各一分,句意1分,尤其注意句式。)

(3)天下**,军队到处作战,如同浇油来灭火,恰恰足以加大火势。(“膏”“适”及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明宗

镇守安国时,让他做中门使,等到在魏州发动兵变时,所有参与谋划讨论的大事,都由安重诲与霍彦威决断。明宗即位后,让(安重诲)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诲)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又改任兵部尚书,仍然担任中门使。在位六年,多次升任侍中并兼任中书令。

安重诲自从担任中门使,已经被(明宗)亲近、信任,因而凭借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身

份,担负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要职责,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参与决策,他的权势压倒一切人。虽然他竭尽忠心劳费心力,时时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是倚仗功劳,恃宠而骄,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身边没有贤人君子的帮助,他一己之见(所作出)的谋划,是祸患产生的根源,以至于人臣君主都受到伤害,几乎被灭族,这就是他值得哀叹的地方呀。

安重诲曾经外出,经过御史台门前,殿直马延不小心冲撞了他的前列仪仗,安重诲十分生气,就在御史台门前斩杀了马延然后才上奏。那时,(他的)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打伤了相州录事参军;(他的)亲随兵马使安虔,驰马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桑弘迁因罪被处死,安虔只被判决杖刑罢了。安重诲因为斩杀了马延,就请求(明宗)降旨处分,明宗迫不得已听

从了他,因为这个,御史、谏官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宰相任圜掌管三司,他因为主管某事与安重诲发生争执,没有能够如愿,(于是)任圜

十分生气,以身体有病辞官,退隐居住在磁州。朱守殷在汴州造反,安重诲派人假托诏书奔驰到任圜家,杀死任圜以后才禀告(明宗),诬陷任圜与朱守殷私通合谋,明宗都不能查问。但是安重诲害怕天下人非议自己,于是拿三司积累下的亏欠二百多万,请求明宗免除它们,希望用这来取悦民心而搪塞自己的罪责,明宗迫不得已,给他下诏免除这些亏欠。他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大多像这样。

这时,各地所奏的事情,都先禀告安重诲然后才使明宗知道。河南县进献优质的稻谷,一根茎上(长了)五个稻穗,安重诲看了它说:“(这)是假的。”鞭打了那个人并遣返他。夏州李仁福进献一只白鹰,安重诲推辞掉了,第二天,禀告(明宗)说:“陛下诏告天下不能进献鹰、鹞,但是李仁福违反诏令进献白鹰,我已经推辞掉了。”安重诲出去后,明宗暗中派人把鹰取进宫中。他日,(明宗)在西郊纵鹰行猎,告诫随从说:“不要让安重诲知道!”宿州进献一只白兔,安重诲说:“兔子阴险而且狡猾,即使是白的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推辞掉了,并且没有禀告(明宗)。

马牧军使田令方养的马(十分)瘦弱而且很多都死了,被弹劾应当处死,安重诲进谏说:“假如天下人听说因为马的缘故,(而)杀死一个军使,这就是所说的以c生为尊贵却以人为低贱。”田令方因此得以免去死刑。明宗派遣回鹘侯三骑快马到他的国家传旨。侯三到了醴泉县,醴泉县一向地处偏僻,没有驿马,醴泉县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没有及时供给马匹,侯三就把这件事禀告给了明宗。明宗非常生气,用镣铐押解刘知章进京师,打算杀了他,安重诲从容镇定地替(刘知章)说话。刘知章能够没有被杀死。他竭尽忠心做有益的事,也大多是这样。

安重诲既然把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于是想对内替国家社稷谋划策略,对外控制诸侯

的强大。然而他轻易相信韩玫的诬陷,拒绝了钱镠的臣服;白白地让彦温死掉,却没有能够除去潞王的祸患;李严一出京做官,(孟)知祥就有了二心。(李)仁矩还没有到(西川)而董璋(就)已经造反了;天下**,军队到处作战,如同浇油来灭火,恰恰足以加大火势。这就是所说的一己之见(所作出)的谋划,是祸患产生的根源。

篇3:《新五代史·李崧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新五代史·李崧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继岌与郭崇韬伐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诚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摇人情,是召乱也。”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以内忧去职还乡里。服除,范延光居镇州,辟崧掌书记。长兴中,明宗春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使,惧祸及,求出外藩。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延光等欲以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从崧议。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

晋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掌枢密。初,汉高祖在晋,掌亲军,为侍卫都指挥使,与杜重威同制,汉高祖耻之。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重威之材,于是汉高祖以崧为排己,深恨之。崧卒以重威将大兵,其后败于中渡,晋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镇州。其后麻荅弃镇州,崧乃得还。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弟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乃教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欲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逢吉送崧侍卫狱,崧知不免,乃自诬伏,族诛。

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枢密使王峻闻之,多台符有义,乃奏诛延遇。(《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译文:

李崧,深州饶阳人。崧幼年聪敏,能写文章,当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当兴圣宫使,兼镇州节度使。继岌与郭崇韬伐蜀,用崧当掌书记。继岌已经破蜀,刘皇后听信谗言,暗地派人到蜀教继岌杀崇韬,人心不安。崧入见对继岌说:“王为什么要做这种危险事?实在不能宽容崇韬,到洛阳再杀他也不晚嘛?现在远征五千里,不见诏书杀了大臣,动摇人心,是自取祸乱呀!”继岌说:“我也很后悔,现在怎么办呢?”崧才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里以黄纸作诏书,用的是都统印,第二天早晨告谕诸军,人心才安定下来。

回师途中,继岌死在路途上。崧到京城,任圜判三司,因守孝离职回乡。服除,范延光当镇州节度使,征召崧做掌书记。长兴中(930~933),明宗年龄大了,秦王从荣无法无天,晋高祖当六军副使,害怕惹祸殃及自己,要求出镇外藩。这时候,契丹侵入雁门,明宗选将保卫太原,晋高祖想去。范延光等人想派康义诚去,只右崧说:“太原,国家的北门,应当派重臣,非石敬瑭不可呀!”大家都同意。晋高祖非常感谢他,暗地派人感谢崧,想叫崧始终帮助他成大业。

高祖死,出帝即位,用崧掌枢密使。以前,汉高祖在晋掌亲军,当侍卫都指挥使,与杜重威同级,汉高祖以之为耻。后来汉高祖镇守太原,重威代替他当侍卫使,崧也多次称赞重威的.才干,于是汉高祖认为是崧排斥自己,非常恨他。崧最终叫重威率大军,在中渡被契丹打败,晋便灭亡。

契丹耶律德光进犯京城,德光多次听到延光等人称赞崧的为人,入京城后,对人说:“我攻占南朝,只是为了得到崧一人罢了。”于是提拔崧当太子太师。契丹北返,命令崧率全族同行,留在镇州。后来麻荅放弃镇州,崧才得以回京。汉高祖向来不喜欢崧,崧又被怨恨他的人诬陷,说他是被契丹器重的人。所以崧遇见汉的权臣,常常警惕谦虚谨慎,不敢得罪他们。

汉高祖入京,把崧的房屋赐给苏逢吉。崧弟屿的仆人葛延遇为屿经商,常常吞没钱财,屿鞭打他。延遇夜里跑到逢吉部下李澄家。那时,高祖将安葬在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叫延遇报告说崧和他的外甥王凝商议凭借山陵放火焚烧京城,又用蜡丸书信与守贞通谋造反。逢吉把崧关到侍卫狱中,崧知道难免一死,就自己被迫承认,最终受到族诛。

崧平时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友善,后来周太祖即帝位,台符告诉宰相冯道,请求杀掉葛延遇,冯道以延遏多次得到赦免宽恕为由,认为诛杀他很难。枢密使王峻听说了,称赞台符有义气,才上奏杀了延遇。

篇4:《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中论述道:“礼义廉耻,是治国的纲纪准则,治国的纲纪准则得不到伸张推行,国家就会灭亡。”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洁便什么都可以拿,不知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更何况身为大臣如果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中,知耻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的关系重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不廉洁,甚至于违背礼义,原因都产生在没有羞耻心上。因此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

我考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社会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严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其实不是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书上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想要让他稍微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肯定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下头不曾回应。奇怪啊,这个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借助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做。”唉!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出这样的话,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基础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用礼节教化军民,用大义勉励军民,这是为了使他们有羞耻心。当人有了羞耻心,从大处讲就足够进攻,从小处讲就足够防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好马,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八枚金钟,张奂一并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来到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说:‘即使送给我的马多得像羊群一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给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样,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然后把金钟和好马全部退还给羌人。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憎恶,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充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难道有从不贪求财货的官吏开始的吗?

杜子美的诗写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另有一个版本写做“廉耻将”,诗人原本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先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岸边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地里运走,丢弃在河水中,桥始学科网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心而无谋,先用厚礼贿赂了他,然后加紧工期造成了桥,并且修筑了瓮城防守。从此以后北方边境防御侵略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这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担任了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廉耻之意或许也可以用来治国吧!

篇5:《新五代史·梁臣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康怀英,兖州人也。事朱瑾为牙将,梁兵攻瑾,瑾出略食丰、沛间,留怀英守城,怀英即以城降梁,瑾遂奔于吴。太祖得怀英,大喜。后从氏叔琮攻赵匡凝,下邓州。梁兵攻李茂贞于岐,以怀英为先锋,至武功,击杀岐兵万余人,太祖喜曰:“邑名武功,真武功也。”以名马赐之。是时,李周彝以鄜坊兵救岐,屯于三原界,怀英击走之,因取其翟州而还。岐兵屯奉天,怀英栅其东北。夜半,岐兵攻之,怀英以为夜中不欲惊它军,独以三千人出战,迟明,岐兵解去,身被十余创。李茂贞与梁和,昭宗还京师,赐怀英“迎銮毅勇功臣”。

杨行密攻宿州,太祖遣怀英击走之,表宿州刺史。迁保义军节度使。丁会以潞州叛梁降晋,太祖命怀英为招讨使,将行,太祖戒之,语甚切,怀英惶恐,以谓潞州期必得,乃筑夹城围之。晋遣周德威屯于乱柳,数攻夹城,怀英不敢出战,太祖乃以李思安代怀英将,降怀英为都虞候。久之,思安亦无功,太祖大怒,罢思安,以同州刘知俊为招讨使。知俊未至军,太祖自至泽州,为怀英等军援,且督之。已而晋王李克用卒,庄宗召周德威还。太祖闻晋有丧,德威去,亦归洛阳,而诸将亦少弛。庄宗谓德威曰:“晋之所以能敌梁,而彼所惮者,先王也。今闻吾王之丧,谓我新立,未能出兵,其意必怠,宜出其不意以击之,非徒解围,亦足以定霸也。”乃与德威等疾驰六日至北黄碾,会天大昏雾,伏兵三垂冈,直趋夹城,攻破之。怀英大败,亡大将三百人,怀英以百骑遁归,诣阙请死。太祖曰:“去岁兴兵,太阴亏食,占者以为不利,吾独违之而致败,非尔过也。”释之,以为右卫上将军。

刘知俊叛,奔于岐,以怀英为保义军节度使、西路副招讨使。知俊以岐兵围灵武,太祖遣怀英攻邠宁以牵之。怀英取宁、庆、衍三州,还至升平,知俊掩击之,怀英大败,徙镇感化。其后朱友谦叛附于晋,以怀英讨之,与晋人战白径岭,怀英又大败。徙镇永平,卒于镇。

篇6:《新五代史·梁臣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瑾出略食丰、沛间 略:抢夺

B.怀英栅其东北 栅:筑寨

C.以谓潞州期必得 期:限期

D.降怀英为都虞候 降:降职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李周彝以鄜坊兵救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晋遣周德威屯于乱柳当其欣于所遇

C.久之,思安亦无功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吾独违之而致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康怀英“毅勇”的一组是

①怀英即以城降梁,瑾遂奔于吴②至武功,击杀岐兵万余人

③独以三千人出战④伏兵三垂冈,直趋夹城

⑤释之,以为右卫上将军⑥取宁、庆、衍三州,还至升平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军攻打李茂贞时,李周彝试图营救李茂贞,屯兵三原界,却遭康怀英攻打,败逃退却时顺势夺取了翟州。

B.丁会盘踞潞州叛梁归晋时,梁太祖派遣康怀英讨伐,晋派周德威营救,梁太祖阵前两次换将,均无济于事。

C.后唐庄宗在晋王丧期,趁梁军懈怠时,派兵疾驰六日,伏兵三垂冈,直击康怀英,使梁大败,亡将三百。

D.刘知俊反叛时,太祖让康怀英率兵讨伐,朱友谦反叛时,太祖再次让康怀英讨伐,这两次讨伐均以失败告终。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迟明,岐兵解去,身被十余创。(3分)

(2)太祖闻晋有丧,德威去,亦归洛阳,而诸将亦少弛。(4分)

(3)知俊掩击之,怀英大败,徙镇感化。(3分)

参考答案

9.C(“期”,期望,希望。)

10.D(A项“以”:前者介词,用,也可活译为“率领”;后者介词,因,因为。B项“于”:前者介词,表处所;后者介词,表对象。C项“之”:前者助词,补充音节;后者助词,的。D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11.B(①是康怀英在朱瑾让其守城时投降梁太祖,④是后唐庄宗的的做法,⑤是梁太祖饶恕了康怀英并让他担任右卫上将军。均不能表现其“毅勇”。)

12.A(“顺势夺取了翟州”的不是李周彝而是康怀英。)

13.(1)直到天明,岐州的军队解围离开,康怀英身上十多处受伤。(“迟”“解”“被”要译准)(2)梁太祖听说晋有丧事,周德威离去,也回到洛阳,众将领也稍微松弛。(“少”“弛”要译准)(3)刘知俊袭击了他们,康怀英大败。调任镇守感化军。(“掩击”“徙”“镇”要译准。上述三小题共10小句,亦可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康怀英,兖州人也。侍奉朱瑾担任牙将,梁军进攻朱瑾,朱瑾出兵到丰、沛二州之间抢掠粮食,留下康怀英防守城池,康怀英就把城池献给梁军并向梁军投降,朱瑾于是逃奔到吴。梁太祖得到康怀英后,十分高兴。康怀英后来跟从氏叔琮攻打赵匡凝,打下邓州。梁军在岐州攻打李茂贞,让康怀英担任先锋,到武功,斩杀岐州兵一万多人,梁太祖高兴地说:“县名叫武功,真武功也。”用名马赏赐康怀英。这个时候,李周彝率领鄜坊的军队救援岐州,屯兵在三原界,康怀英攻打他们并使他们逃离,趁机夺取了他们占领的翟州后返回。岐州的军队驻扎在奉天,康怀英在奉天东北筑栅下寨。半夜,岐州的军队攻康怀英,康怀英认为夜里作战不想惊扰别的军队,独自率领三千人出战,直到天明,岐州的军队才解围离开,康怀英身上十多处受伤。李茂贞和梁讲和,唐昭宗返回京师,赐康怀英“迎銮毅勇功臣”的称号。

杨行密攻打宿州,梁太祖派遣康怀英驱走他们,表奏康怀英担任宿州刺史。调任保义军节度使。丁会盘踞潞州背叛梁向晋投降,梁太祖任命康怀英担任招讨使,将要出发时,梁太祖告诫他,话语十分恳切,康怀英感到惶恐,以为太祖期望一定要拿下潞州,于是修筑夹城包围潞州城。晋派遣周德威驻扎在乱柳,几次攻打夹城,康怀英不敢迎战,梁太祖于是用李思安代替康怀英统兵,贬降怀英为都虞候。过了很久,李思安也一无所获,梁太祖大怒,罢免李思安,任命同州刘知俊担任招讨使。刘知俊还未到军中,梁太祖已亲自到达泽州,作为康怀英等人的援军,并且督催他们。不就晋王李克用死,唐庄宗召周德威返回。梁太祖听说晋有丧事,周德威离去,也回到洛阳,众将领也稍微松弛。唐庄宗对周德威说:“晋之所以能与梁匹敌,让梁有所顾忌,是因为有先王(李克用)。如今听说我们的先王死了,认为我刚刚即位,不能出兵打仗,他们的内心一定松懈,应该出其不意地攻打他们,不只是解围,也足以奠定霸业。”于是和周德威等人骑马疾驰六天到达北黄碾,适逢漫天大雾,伏兵在三垂冈,直奔夹城,将它攻破。康怀英大败,损失大将三百人,康怀英带着百名骑兵逃回,到朝廷请求赐死。梁太祖说:“去年起兵时,有月食,占卜的人认为出兵不利,我偏偏违背天象导致失败,不是你的过错。”饶恕了康怀英,让他担任右卫上将军。

刘知俊反叛,逃奔到岐州,梁太祖任命康怀英担任保义军节度使、西路副招讨使。刘知俊率岐州的军队包围灵武,梁太祖派遣康怀英攻打邠宁来牵制刘知俊。康怀英夺取了宁州、庆州、衍州,返还时到达升平,刘知俊袭击了他们,康怀英大败。调任镇守感化军。后来朱友谦反叛依附晋,梁太祖让康怀英讨伐他们,和晋军在白径岭作战,康怀英又大败。调任镇守永平,死在任上。

篇7:《旧五代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旧五代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克宁,武皇之季弟也。凡征行无不卫从,于昆弟之间,最推仁孝,小心恭谨,武皇尤友爱之。

五年正月,武皇疾笃,克宁等侍疾,垂泣辞诀。克宁曰:“王万一不讳,后事何属?”因召庄宗侍侧,谓克宁、张承业曰:“亚子累公等。”言终弃代。将发哀,克宁纪纲军府,中外无哗。

初,武皇奖励军戎,多畜庶孽,衣服礼秩如嫡者六七辈,比之嗣王,年齿又长,各有部曲,朝夕聚谋,皆欲为乱。庄宗英察,惧及于祸,将嗣位,让克宁曰:“儿年孤稚,未通庶政,虽承遗命,恐未能弹压大事。季父勋德俱高,众情推伏,且请制置军府,候儿有立,听季父处分。”克宁曰:“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者!儿但嗣世,中外之事,何忧不办。”视事之日,率先拜贺。

庄宗嗣位,军民政事,一切委之,权柄既重,趣向者多附之。李存颢者,以阴计干克宁曰:“兄亡弟及,古今旧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富贵功名,当宜自立,天与不取,后悔无及。”克宁曰:“公毋得不祥之言!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必斩尔首以徇。”克宁虽慈爱因心,而日为凶徒惑乱。群凶之妻复以此言干克宁妻孟夫人,说激百端,夫人惧事泄及祸,屡让克宁,由是愈惑。

会克宁因事杀都虞候李存质,又请兼领大同节度,以蔚、朔为属郡,又数怒监军张承业、李存璋,由是知其有贰。庄宗召张承业、李存璋谓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吾即避路,则祸乱不作矣。” 承业曰:“老夫亲承遗托,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乃何路求生?不即讨除,亡无日矣。”因令吴珙、存璋为之备。二月二十日,会诸将于府第,擒存颢、克宁于坐。庄宗垂泣数之曰:“儿初以军府让季父,季父不忍弃先人遗命。今已事定,复欲以儿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克宁泣对曰:“盖谗夫交构,吾复何言!”是日,与存颢俱伏法。克宁仁而无断,故及于祸。

(选自《旧五代史·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B.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C.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D.我家世立功三代/父慈子孝/天下知名/苟吾兄山河有托/我亦何求公/无复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伯、仲、叔、季是古代用来指明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的,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叫“季”。

B.“不讳”是死亡的婉辞,古代皇帝死亡可以称之为“崩”,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称“薨”。

C.“以阴计干克宁”,干,冒犯。

D.“克宁虽慈爱因心”,因,顺着、沿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克宁侍候在病重的武皇身旁,并接受了武皇的临终之托,答应扶持李存勖。武皇死后,李克宁信守承诺。

B.庄宗怕武皇曾奖励的军士作乱,将要即位时,对李克宁说自己年幼,不通政事,想要德高望重的李克宁先继承皇位。

C.庄宗即位,对李克宁信任有加,很多人趋炎附和李克宁。李存颢怂恿李克宁造反,李克宁对此坚决拒绝。

D.李克宁后来对庄宗生了二心,庄宗认为骨肉至亲不可自相残杀,想用避让的方法来解决祸乱。张承业劝庄宗讨伐叛贼,否则灭亡的日子就到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亡兄遗命,属在我儿,孰敢异议者!儿但嗣世,中外之事,何忧不办。

(2)群凶之妻复以此言干克宁妻孟夫人,说激百端,夫人惧事泄及祸,屡让克宁。

参考答案

4. B

这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该句是克宁对李存颢说的一段话,意思为“我家三代立功,父慈子孝,天下闻名,如果我兄打下的山河有了依托,我又有什么要求的!”选项主要设置了两处错误,第一处为“三代”,“三代”说明的是克宁家世“立功”,而不是“父慈子孝”,因此,在“三代”之后断开。第二处为“公”,根据文意来看,并无克宁求李存颢之说,因此,“公”不做“求”的宾语,而是做“无复言”的主语。

5. 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古代文化常识。B项,《汉书·丙吉传》:“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颜师古注:“不讳,言死不可复讳也。”C项“干”在语境中的含义为“挑动(拨)”之意,讲成“冒犯”不合前后文语境 。

6. B

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歪曲文意,原文是庄宗请李克宁先统帅节制军队,等他再大些,再听候李克宁安排,而不是请他先继承皇位。

7.(1)我死去的兄长留下遗命,传位给我侄儿,谁敢有异议!侄儿只须即位,朝廷内外之事,不必忧虑办不成。

(2)群凶的妻子又用这些话影响李克宁的妻子孟夫人,百般挑唆激发,夫人害怕事情泄密遭祸,多次责备李克宁。

【参考译文】

李克宁,是武皇的小弟弟。凡是征战行军无不侍卫随从,在兄弟里面是最仁孝的,小心恭谨,武皇对他尤其喜爱。

天祐五年(908)一月,武皇病重,李克宁等侍候在旁,垂涕诀别,李克宁说:“王兄万一去世,后事怎么安排?”武皇因而召庄宗李存勖到身边,对李克宁、张承业说:“亚子托付给你们了。”话说完便去世。将要发丧时,李克宁用军纪整顿军府,内外没有喧哗之声。

起初,武皇奖励作战勇敢的军士,多收养为义子,他们的衣服礼节待遇跟亲生嫡子相同的就有六七人,与即位的庄宗李存勖相比,岁数又较大,各有部下士兵,朝夕聚在一起谋事,都想作乱。庄宗明察其事,担心造成祸害,在将要即位时,对李克宁辞让道:“侄儿年幼,不通政事,虽然承继父王遗志,恐怕不能弹压大事。叔父德高勋重,众人推服,且请统帅节制军队,等侄儿大些,再听候叔父安排。”李克宁说:“我死去的兄长留下遗命,传位给我侄儿,谁敢有异议!侄儿只须即位,朝廷内外之事,不必忧虑办不成。”庄宗登位视事之日,李克宁率先拜贺。

庄宗即位后,军民政事,全都委托给李克宁,权力既然很大,趋炎者多附和他。李存颢阴谋挑动李克宁说:“兄死弟及,古今惯例,叔父向侄子拜贺,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富贵功名,应该自己争取,上天给与了而不要,后悔也来不及。”李克宁说:“你不要说不祥的话!我家三代立功,父慈子孝,天下闻名,如果我兄打下的山河有了依托,我又有什么要求的!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杀你的头以警戒他人。”李克宁虽然心里慈爱,但天天被凶徒迷惑淆乱,群凶的妻子又用这些话影响李克宁的妻子孟夫人,百般挑唆激发,夫人害怕事情泄密遭祸,多次责备李克宁,因此更加迷惑。

适逢李克宁因事杀了都虞候李存质,又请兼任大同节度,以蔚州、朔州为其属郡,又多次对监军张承业、李存璋发怒,由此知道他有二心。庄宗召见张承业、李存璋说:“叔父这样做,没有叔侄之情,骨肉不可自相残杀,我立即避开,则祸乱不会发生了。”张承业说:“老夫我亲受先王遗托,先王的话似乎仍在耳边。李存颢一伙人想拿太原投降敌人,王将有什么生路?如不立即讨伐根除,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因而下令要吴珙、李存璋做好准备。二月二十日,在府第会合各位将军,在座席上逮捕了李存颢、李克宁,庄宗流泪数落他们说:“侄儿起初把军府让给叔父,叔父不忍抛弃先人遗命。现在事情已定,又想把侄儿子母送到豺虎般的敌人手里,叔父怎么有这种残忍之心?”李克宁哭着回答:“这是进谗言的人造成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这一天,与李存颢一起都被处死。李克宁仁而没有决断,所以有此祸害。

篇8:《新五代史·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隐逸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三个神,也叫“三尸神”,

12.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13.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 郑遨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 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 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3分)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参考答案

12 C (A 字,人的表字 B 因,于是 D 徒,同一类的人)

13 C (1 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 2 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 6 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4 B (三人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 ,于原文无据)

15 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1分)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大”1分,“延”1分,句意通顺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篇9:《新五代史》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新五代史》的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

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

韫:隐藏

B.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群

C. 去就不违其义

就:就职

D. 欲以禄遨

禄:俸禄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 ①②③

B.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 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参考答案

9. D (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0.C (“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1. D(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2.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意”“嫉”“去”各1分,共3分。)

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得罪”“省”“高”各1分,共3分)

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顾”“妻子”“绝” 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

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

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

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

郑遨传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 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篇10:《新凉》原文及译文

《新凉》原文及译文

原文:

新凉

徐玑〔宋代〕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译文: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

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

作者简介: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译文

学记节选原文及译文

《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鸿门宴》原文和译文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夸父逐日原文译文全文

《寓言》原文和译文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

《种梨》原文及译文

养生主原文及译文

《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五代史》的原文及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