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夏至是哪一天

时间:2022-11-25 05:53:41 作者:Ameowpiri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meowpir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冬至夏至是哪一天,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冬至夏至是哪一天,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通过万年历我们可以看出夏至节气是6月22日。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至养生吃什么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篇2: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在206月21日 06:34:09 农历五月十七 星期二

【拓展阅读】

夏至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

《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诗词

盛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有关“夏至”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有的谜语,谜面是“夏至”?打一成语,谜底——地久天长。其实,“夏至”真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

汉代

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v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代

宋朝张耒《夏至》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现代

现代左河水《夏至》诗曰:“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这首七言绝句诗言简意赅,表达了在夏至节气典型的天体、气候、气象及动物变化状况。

篇3:夏至是哪一天呢

夏至是哪一天呢

1. 夏至简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长。

2.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3. 夏至是什么时候

夏至时间:206月21日 18:51:13,农历年五月廿四。

夏至时间:206月22日00:37:53,农历年五月初七。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

4. 夏至的食材

1、饮食宜清淡,多吃杂粮,多吃新鲜蔬菜、夏热水果和一些消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品,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草莓、桃子、李子、面条、绿豆、红小豆、小白菜、芹菜、丝瓜、绿豆芽、冬瓜、胡萝卜、苦瓜、猪肉、鸡肉、鸭肉、兔肉、鲫鱼、大枣、乌梅等。

2、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不宜过饱。因为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所以要因时制宜。

3、因为随着这一高温时节的来临,人体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会大量排汗而耗气伤津,并容易中暑,故在中药材方面可多选用荷叶、薏米、扁豆、莲子、百合、玉竹、沙参、淮山、麦冬、天冬等。

禁忌吃什么

1、不宜过食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2、不可过食热性食物,如胡椒、辣椒、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茴香、桂皮等,以免助热生火。

3、不可过食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冻饮料,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机体的消化功能。

略增酸味,止汗固表

由于夏至出汗较多,盐分的损失较大,身体中的钠等电解质也会有所流失,所以除了需要补充盐分,还需要使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前后应该多食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以达到固表止汗的效果,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说的便是夏季需要食用酸性的食物有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这些食物不仅可以生津、去腥解腻,还有增加食欲的功效。

凉面防暑保健康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炎夏的开始,不少地方的人们都会选择食用凉面解暑。南方人一般食用的是麻油拌面、阳春面、过桥面等,而北方人主要吃的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凉面有防暑、降温、解除饥饿的功效,而且富含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淀粉、粗纤维、维生素等,对人体十分有益。但需注意的是,凉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所以还应该适当搭配一些肉类、豆制品、鸡蛋等。

注意卫生,防治“病从口入”

夏至前后,各种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相对较快,所以食物十分容易腐坏变质。再加上此时人体肠道的防御能力变弱,非常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因此病由口入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尽量不要剩菜剩饭;切忌过量食用冷饮;不食用过期、无标识、包装破损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路边摊贩卖的麻辣烫、凉菜或者熟食;不吃生的和生腌的水产品;多吃“杀菌”类蔬菜,如大蒜、洋葱、大葱、韭菜、青蒜、蒜苗等。

夏至最应该吃的食物

绿豆

养生功效:被称为“济世之良谷”的绿豆,是夏至时最应该吃的食品,有消暑利尿、补充水分和矿物质的功效。

挑食标准:上等的绿豆一般颗粒饱满、杂质较少、颜色鲜亮。

食而有道:不宜用铁制炊具来煮绿豆。不要把绿豆煮得过熟,这样会造成其营养成分流失,从而影响其清热解毒的功效。

要注意在服药期间不能食用绿豆食品,尤其是服用温补药时。

适可而止:40克/次

5. 夏至的食谱

(1)酥豆空心菜

【材料】空心菜400克,青豆150克,青柿子椒50克。

【调料】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空心菜洗净,切丁;柿子椒去蒂、子,洗净,切丁;青豆洗净,沥水。

2. 炒锅放植物油大火烧至五成熟,下青豆,炸至浮出油面且皮酥时,捞出备用。

3.原锅留底油大火烧至七成熟,下空心菜、柿子椒、盐,煸炒至空心菜断生,下青豆、味精翻炒均匀即可。

(2)清炒空心菜

【材料】空心菜500克。

【调料】葱花、蒜末、盐、味精、香油、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空心菜洗净,沥水。

2.炒锅放植物油烧至七成熟,下入葱花、蒜末爆香,放入空心菜炒至断生,加盐、味精翻炒,淋入香油,装盘即可。

篇4: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时间:206月21日 06:34:09,农历年五月(小)十七。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 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篇5: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在什么时候

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在6月22日 00:37:53,农历 20五月初七 星期一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日期计算

夏至日期=[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37,20世纪=22.20。

举例说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近年夏至的时间

2016年夏至时间 06月21日 06:34:09

夏至时间 06月21日 12:24:06

夏至时间 06月21日 18:07:12

夏至时间 06月21日 23:54:09

夏至时间 06月21日 05:43:33

夏至时间 06月21日 11:32:00

2022年夏至时间 06月21日 17:13:40

2023年夏至时间 06月21日 22:57:37

2024年夏至时间 06月21日 04:50:46

2025年夏至时间 06月21日 10:42:00

篇6: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2015年夏至是6月22日 00:37:53,农历 2015年五月初七 星期一。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篇7: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二。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篇8:冬至是哪一天

12月21日 农历 十一月廿三 冬至

冬至的习俗与养生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纵观冬至节的流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但凡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式微、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而周代的岁首冬至节,早在汉代就已经明确与元旦分离,为何这份“冬节大如年”的情愫却蔓延至今呢?随着时代的变革,在诸多因素下,冬至节习俗同大多数传统佳节一样迅速地萎缩、变异和淡化了。大多数人心中,对冬至里日头状况的关心还不及一盘饺子,似乎在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至于那些“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的有趣古谚,又有几人还记得呢?

传统冬至节主要活动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衣、食、礼、娱五类。

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

1官方活动:郊祀祭天

在古时,天子祭天几乎是冬至最重大的保留节目了,若要类比,似乎有点类似于当今央视的春节晚会——不同的是,当时只用折腾天子及其臣下百十人,而如今的春晚,那架势,连持续了三千年的祭天活动恐怕都要望尘。也许浮躁的我们今天很难体会:隆重不等于闹腾。所以,那在寒冷的黑夜里,在静谧的星空下的所谓盛大,看起来竟如此难以置信。那些场景,也几乎不能再还原在人心里了,只有故纸堆里那些平淡的,重复的字语发出幽幽的暗光。

2民间风俗:迎日祭祖

虽然祭天的性质至高无上,除了天子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但出于对于天的敬畏和崇拜,民间在冬至时还有一种不算正规的.“迎日”的风俗,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非正规祀天方式吧。迎日活动中需要的物件是一种叫做日晷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日影仪。人们常常通过观察日影来预测来岁的丰饶,这就有点仪式性和趣味性了。

除了祭天迎日,冬至节也是先民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传统生活中,祭这个字是渗入在日用常行的,节日里祭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的祭传统讲“敬如在”,比如,在时节转换的日子里祭祖,就好像祖先也和我们一起过节。一般来说,虽然不是正式家祭,但应该给祖先的灵位前祭献供品和香火,酹酒一盏而后全家在一起分胙、同庆。

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衣

冬至节的风俗很多,以往,大家津津乐道多以食俗、娱俗为主,而有关衣俗的记载要相对少得多,或寥寥数语,或语焉不详。这对于衣冠上国的传统,很有些名不符实的尴尬。

魏晋六朝以前的华夏民族有着后世难以理解的深沉。周代的时候,昏礼、祭礼等都会用凝重而神奇的玄、c色,而不是后世的大红大黄。先秦到汉代,服饰中五行思想尤为深重,按照四个季节,天子的祭服也因此而变得多彩时尚起来,按一年四季分别穿青、黄、白、黑。冬至这天,自然是黑色的祭服。唐代人文大盛,喜庆欢乐的气氛影响下,激发了大众在生活情趣上的创作潜能。

后来,冬至穿新衣的习俗也固定下来了,官家给吏员赐新衣冠,如今天过年时单位给发的年货这类性质。

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

1冬至悬土炭

先民也很善于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冬至悬土炭”习俗。就是说,在冬至前三日,悬土、炭于天平木杆两端,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而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很明显,这个简单的小实验的原理在于吸水与否,

2葭灰占律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要牵扯到音乐知识。古人在冬至之日还常用葭莩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就是华夏音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里,葭灰当从应钟律管中飞出。所谓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半音。如果假设黄钟是现在钢琴上的“C”音,其他各律则依次向上升半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

3九九消寒歌

九九歌是一种节令民间歌谣。古时,冬季来临时,小孩子们常会吟唱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4九九消寒图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画消寒图这种风俗,虽然简单,但如果巧心酝酿则别有韵致,常被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在其中。

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

冬至节的风格质朴温暖,礼俗也相应,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

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据说,此日,小学童着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学生再拜先生。这就是冬至的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全真道至今仍保持这样的习俗,只在每年的冬至日开门收徒,拜表上疏。

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静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

俗话说,”今冬进补,明春打虎“。冬至有进补的习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着分明的四季,从而形成了”春生,夏荣,秋收,冬藏“的天人合一的道教养生理论,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基础观念。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传统认为,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

因此,冬至节是一个食俗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节日食俗的关键词为”进补“二字。经过数千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冬至节令食文化。冬至日正值隆冬,食物多倾向于口味浓郁、营养丰富的种类,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

值得一提的是馄饨。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后世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其中《易经》对冬至也有阐述,就是复卦,《易经》说”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九,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

与此对应在道家内丹修炼学里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则借《易》以明丹道,把复卦作为炼丹的始基: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亨。......终坤始复,如循连环。“

另外,《正统道藏·正一部》玄和子《十二月卦金诀》亦云:”复卦初爻起一阳,子时符节转天罡;高奇妙手修金鼎,清净斋心奉玉皇。白虎未能全制伏,青龙从此渐翱翔。神仙自古皆同秘,谁道还丹别有方。“

据此,复卦初爻在道教修炼中被视为”一点真阳“,复卦所在子时为一阳发生之兆,正是炼丹起火之时。

在道教中,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的圣诞日,所以在冬至日有祭祀元始天尊的活动。

篇9:哪一天是冬至

2015冬至是哪一天:2015年12月22日 农历 十一月十二

节气地位: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是闰月的参照标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亚岁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2015哪一天是冬至]

夏至是哪一天呢

冬至夜是哪一天晚上

冬至是哪一天的什么时候

大寒是哪一天

过小年是哪一天?

世界末日是哪一天

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

中元节是指哪一天

今年感恩节是哪一天

腊八节是哪一天

冬至夏至是哪一天(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冬至夏至是哪一天,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