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简介

时间:2022-11-25 15:12:15 作者:别枝惊鹊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别枝惊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鉴真简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鉴真简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鉴真简介

鉴真

中文名称: 鉴真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唐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688~763

相关事件: 鉴真东渡

生平简介

鉴真(六八八年至七六三年),我国唐代的高僧。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他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光辉人物。

鉴真,俗姓淳于,出生于扬州江阳县,十四岁在扬州人云寺出家为沙弥。青年时,他托钵远游,曾在洛阳、长安的寺院里,从名师攻读佛教经典。他在佛学上造诣很深。尤其对佛教的律宗和天台家有深湛的研究。从二十六岁起,他就在扬州大明寺讲经布道,传授戒律。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在唐开元天宝年间,“淮南江北持净戒者,唯大和上独秀无伦,道俗归心。仰为授戒大师。”在他座下,名徒辈出。

唐帝国是当时亚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之交的扬州,不仅是中国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鉴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使他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和远大的眼光。在他看来,向外宏布佛法,是一个佛教虔诚信徒应尽的义务。而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各地的佛教僧侣,也知道鉴真和尚是“郁为一方宗首”的著名高僧。

大化革新前后,日本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迫切需要向中国学习。七世纪以来,一次又一次的派出遗隋使和遣唐使,基本上都是抱著学习交流的目的而来的。学习中国的佛法,是使团的任务之一。天皇是政权,出于它维护封建统治的要求,大力兴建佛院,推广佛教。而佛教的传播,又是日本吸收外国文化,特别是吸收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八世纪上半期,佛教传入日本已近有两百年的历史,僧侣人数,也日益增多。但是,由于僧尼应该遵守的清规戒律,尚未制订,佛教徒中存在的放任自流的状态,已成为日本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公元七三三年,日本政府派遣的第九次遣唐使中,有几个留学僧。其中的荣睿、普照,就是奉敕入唐,寻访精通戒律的高僧东渡传戒的。

荣睿、普照跑遍唐朝的东西两京,访师问道。公元七四二年,他俩赶来扬州求见鉴真。为了发展祖国的佛教文化,邀请名师传经讲道的两个日本僧侣与决心献出余生东渡传法的五十五岁的鉴真的会见,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壮丽的一幕。会见中,随侍鉴真的,有三十多个及门弟子。荣睿对鉴真说:“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他吁请鉴真派弟子“东游兴化”。鉴真深感中日两国,虽“山川异域,而“日月同天”。他下定决心,东渡传法。他问众弟子,谁愿去日传法?弟子们的回答是沉默。弟子祥彦表白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森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可是,这位高僧却坚决地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在鉴真的决心的感召之下,二十一个弟子决定随他同到日本去。

为了实现壮志宏愿,不惜牺征个人的一切,始终坚持百折不挠的精神。鉴真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东渡传中,碰到重重的阻碍、磨难和挫折。唐朝的官府留难他,鉴真的弟子和扬州寺院的僧侣劝阻他,鉴真并不理会这些阻难。可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去日本途中,风急浪高,海道艰险。从公元七四二年以后的七、八年,鉴真一行先后东渡五次,结果都失败了。有一次,他们乘船被恶风猛浪击破;又一次,险礁撞沉了他们的船只。第五次(七四八年),六十一岁的鉴真一行三十五人,乘船出海,遇暴风把船只吹到南海,在海南西南端登陆。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鉴真一行。从海南经广东、广西、江西、循长江而下经南京回扬州。长途跋涉的困顿,炎热蒸闷的气候,不断折磨著一群僧侣。鉴真的弟子祥彦和日本僧人荣睿,在旅途中因病去世。鉴真也因身毒入眼,双目罹疾,终至失明。公元七五三年,日本遣唐大使回国。归国前他面谒鉴真,邀请赴日传法,鉴真欣然允诺,率随侍弟子僧侣等共二十四人,作第六次越海赴日的壮行。公元七五四年二月,他们到达了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日本朝庭的盛大欢迎。当时鉴真又目失明,年已六十七岁。

鉴真在日本十一年,他和仔的弟子法进、思托、如宝、昙静、义静等,做了大量的、影响深远的工作。他设坛授法,讲学传经,座下弟子,常满三千人。他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创人,对日本天台宗的兴起,也给予直接的影响。他为日本僧侣确立的戒律的律仪。日本奉鉴真为律宗第一代祖,法进、如宝为第二、第三代祖。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著名的佛教大师最澄,在入唐学习前,曾受教于鉴真及其弟子。在日本,上至天皇,下及僧俗佛教信徒,敬礼鉴真,从末稍衰。

在当时,他成为日本怫教徒的组织者和导师。

鉴真在日本初住东大寺,五年后,在鉴真及其弟子主持下,新建唐招提寺。由鉴真弟子如宝、思托、法进、昙静等亲自役计的唐招提寺。其规制取法当时中国佛教寺。它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在日本建筑史上别开新貌,对日本佛教建筑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唐招提寺内的金堂和当时塑造的许多佛像,迄今尚存,这些佛像形态上。伪厚实、稳、重、庄严、丰满。制作方法上的干漆法,成为日本一代雕塑艺术的巨大成就。寺内的鉴真和尚座像,是思托创制的。从座像魁梧的身材。,端正大方的仪容,开阔的额门,清秀的五官,可见鉴真坚强刚毅的意志,深沉厚实的个性。长期以来,日本人民以唐招提寺的建筑和佛像作为他们珍贵的国宝。

鉴真及其子弟以汉语讲经,思托、法进等人擅长诗文。这对中日语言文学的交流很有作用。鉴真精于医药,能鼻代眼,鉴别药物。-他曾洽好日本圣武天皇皇后的疑难杂症,并遗有《鉴真上人秘方》于世。日本的医道,奉祀鉴真遗像,尊为师祖。鉴真在日本,主要是传播了佛法,但同时也传播了中日人民友谊的种子,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公元七穴三年鉴真逝世,日本僧侣同声悼念。

次年,日本遣使往扬州诸寺通报鉴真去世的消息,扬州所有寺院携偕众都身穿丧服,面东三日,以志哀悼。

篇2:鉴真东渡及其影响

鉴真东渡及其影响

鉴真自唐赴日传播戒律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以鉴真东渡为线索可以窥视当时的日唐关系.鉴真僧团前五次东渡均试图利用民船,可以推测8世纪日唐之间存在着民间往来.围绕着鉴真至日后的'授戒,僧侣间出现了对立,这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鉴真用来创建唐招提寺的寺地,是继承新田部亲王宅地的盐烧王被贬为臣籍之后被没收为官地的.鉴真携带的天台典籍是最澄创建天台宗的前提.鉴真东渡遭遇的苦劳昭示了日唐间渡航的危险.

作 者:中村顺昭 葛继勇 Nakamura GE Ji-yong  作者单位:中村顺昭,Nakamura(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日本,东京,156-8550)

葛继勇,GE Ji-yong(郑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23(6) 分类号:B929.9 关键词:鉴真东渡   民间往来   唐招提寺   天台宗   赴日影响  

篇3: 鉴真东渡的故事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十分密切,从公元630年~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史(赴唐的使者)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有的还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派使者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

鉴真(公元687~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省扬州市)人。鉴真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从小受信奉佛教的父亲的影响,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他悉心钻研,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在长安受的具足戒(一种表示理解师父戒条的佛教仪式)标志着他的学问已经到达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戒律的资格。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使他45岁时,就成为名扬四方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400多人。

当时的日本,因受唐朝影响,大力提倡佛教。公元742年,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佛教的两位僧徒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赴日传授戒律,鉴真见他们心诚意切,就决定带领他的僧徒东渡日本。在他们准备就绪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致使这次东渡失去机会。此后,鉴真又进行了三次东渡,均未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们于6月的一天出发,中途遇到大风浪,避风于一个小岛,直到10月才继续启航,不久,又遇狂风大浪,船上的人呕吐不止,淡水喝完了,只得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在海上漂泊了14天,船却漂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川(今海南崖县)。然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先是荣睿患病去世,之后鉴真双目失明,不久跟随鉴真多年的一个弟子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他回到扬州及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

公元752年,日本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10次遣唐使,向唐玄宗提出正式邀鉴真去日本传戒的请求。同年10月,鉴真和他的弟子共24人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次年到达日本九州岛,东渡最后成功了。鉴真从理解邀请第一次东渡到东渡成功,历时,经五次挫折,艰难行程数千里,先后有36人献出了生命。此时,鉴真已经65岁了。

公元754年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奈良,震动了日本各界,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日本天皇把授戒的大权交给鉴真。鉴真在东大寺设起戒坛,给天皇、皇后及皇太子授戒。此后,又在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土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名“唐招提寺”,整个建筑反映了唐朝的.特点,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还带去了许多药方和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帖等,对日本的医学和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鉴真在日本度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将他葬在“唐招提寺”,世世代代纪念他。

篇4: 鉴真东渡的故事

日本茶道非常盛行也非常讲究。究其源,还是从鉴真东渡开始。

中国盛唐时间从贞观5年至唐乾宁元年近二百五、六十年之间,中日交流频繁。公元743年开始,鉴真大师应邀去日本弘扬佛法,历尽艰辛,前五次东渡均遭失败。这期间,鉴真因年事已高和过渡劳累,致使双目失明。他夙志不改,终于于753年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东渡,带去中原文化,为日本的文化、宗教、艺术、医学等方方面面作出巨大贡献。这期间茶文化也在日本扎了根。日本现代文献《茶史漫话》引言中就说:“作为文化之一的饮茶风尚,由鉴真和尚和传教大师带到了日本。”

自古以来饮茶就与禅有着很深的渊源,不论从历史记载中,还是在电视节目中,或者在寺院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禅与饮茶的关系。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我国历朝历代对于佛教都倍加推崇,饮茶与禅自然就有着相互的影响了。

篇5: 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吸引邻国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荣睿(ruì)和普照两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佛法的,同时他们还负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邀请精通戒律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荣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鉴真,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唐代与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很频繁,其中影响很大的是鉴真和尚,他能够说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佛教界,期望请中国高僧去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国一样,严格控制当僧人的资格。著名的律宗僧人鉴真,是他们聘请的理想对象。

鉴真出生于扬州,十四岁时出家做了和尚,二十岁起就到洛阳、长安游学,跟随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师学习。在名师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学成,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高僧。他的弟子中有三十多人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他还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扬。

鉴真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他询问哪位弟子愿意前往。弟子们低头不语,半天也没人吭声。鉴真刚要再次询问,有个弟子站起来说:“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又远,实在是太危险了。”

鉴真却说:“传扬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

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毅然决心东渡传法。弟子们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鉴真决定东渡后,立即着手准备船只、干粮等。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被官方指控为“勾结海盗”,第二、三次遇到飓风触礁,第四次被官方押送回籍。

鉴真东渡的故事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他们从扬州崇福寺出发,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了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船只最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日本僧人荣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鉴真悲痛万分,加上旅途的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之后,他的得意弟子祥彦又病死于船上。

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753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最后获得了成功。

到达日本后,鉴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情接待,天皇下诏书对他表示慰劳和欢迎,请他在东大寺设立讲坛,传授戒法,并且授他为传灯大法师。

公元757年,日本天皇又把故新田部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此刻奈良的唐招提寺。鉴真在唐招提寺中讲经传法,与此同时,他还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医学知识等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为了纪念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塑起了鉴真的塑像,还称他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唐代除了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和文化,更多的是日本政府派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以便在日本推广唐的文化。例如818年菅原清公任式部少辅时,就奏请朝廷规定男女服装都仿效唐代的。遣唐使团中的医师、画师、乐师等,回国后也都广泛传播唐朝的文化,为当时日本文化的繁荣作了很大贡献。

篇6: 访鉴真故居美文

访鉴真故居美文

上德乘怀渡,金人道已东。

――思托:《伤鉴真和尚传灯逝》

看到报载日本作家井上靖来中国观看影片《天平之甍》拍摄外景的消息,不禁使我回忆起几个月前访问扬州鉴真故居的情景。

扬州西北郊有座叫做“蜀岗”的名山。据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所引资料说:“蜀岗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征小帆山入境,绵亘数十里,接江都县界。”又说:“旧传地脉通蜀,故曰‘蜀岗’。”又说:“谓独者蜀,虫名,好独行,故山独曰‘蜀’。”说蜀岗的地脉远通四川,未免夸大,似应相信它以“独行之山”得名的说法。山有突起的三峰,最高的东峰为观音山,西峰是司徒庙,和观音山对峙的中峰则有万松岭、平山堂和著名的法净寺。这个古幸的闻名于世,除了它是南朝宋孝武帝时所建造,历史很悠久,更由于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当过住持,他东渡日本传教讲法的事业,就开始于这个地方。关于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我曾读过一些历史记载,包括现代日本作家井上靖的中篇小说《天平之甍》,对于鉴真和尚无视海上的恶风险良、坚持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怀有很高的尊敬;因此,一到扬州,就去访问了法净寺。

是立夏节后一个多云的日子,正当我们的车子停在寺前的空坪里,阳光刚好透出薄薄的云层,寺院周围的葱茏古木,顿时闪发出一片眩眼的金光。同行的一位本地朋友指着大门上的匾额,给我讲述起这个古寺的历史,说是它建立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明年间,原叫“大明寺”,直到清代初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那自然是因为,对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大明”二字是一种忌讳。进入大门,这们朋友又解释说,和其他所有古寺一样,这个古寺也有着它的漫长经历,光是清代,就经过顺汉、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修建;但至今仍然保持着寺宇和塑像的完整,却叨光于鉴真和尚享有日本人民对他的崇仰,使它避免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破坏。我们参观了前殿和正殿,就去看访年近八旬的住持能勤法师。这位老法师住在寺院东侧一座精致而幽静的小楼上。我们被延请到二楼洁净的会客室,看到墙壁上悬挂着郭沫若、陈垣、楚寒暄,就热烈地谈起话来。不久前,能勤法师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在团长赵朴初同志的率领下访问了日本。他是出家人,年事也高了,但有识见,善谈吐,精神矍铄,出言诙谐动听,访问团访问了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好几个城市,建有唐招提寺的奈良自然是个重点。他们受到日本僧俗人士异常热情的款待,尤其是对他这个从法净寺去的鉴真和尚的后继者。他说了好几个日本人民崇仰鉴真恩德的动人故事,说直到现在,人们还尊称这位舍身为法的圣僧为“大和尚”,甚至豆腐坊也奉之为祖师。他又说了奈良唐招提寺的金堂和佛像,佛教信仰在日本人民中的巨大影响。我们的谈话也不限于佛教范围,老法师忽然赞颂起日本各大城市的管理制度。看起来,这个资本主义车家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可是,即使只是走马看花式的访问,这位老法师也有他颇为锐利的眼光,在繁荣的物质生活的享受中,看到了隐伏在日本人民心头的恐惧感――恐惧石油供应的匮乏,恐惧生产机械化所招致的失业现象……在说这些话时,坐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一位虔诚的高僧,而是观察深刻的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了。

谈话告一段落,老法师陪同我们下楼参观陈列室。原来这座小楼就是新建鉴真纪念堂的组成部分,我们是从后门进入的。陈列室里有许多关于鉴真生平事迹的历史文献,画片图表,东渡时带往日本的药物标本,以及日本来访者的题字,包括能勤法师访日时带回国来的大量礼品,还有一本特别珍贵的保留访问团活动照片的纪念册。从它们,你可以看到鉴真和尚用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最坚忍的意志力量栽培起来的民族感情的花朵,是怎样的源远流长,永不凋谢。

离开陈列室,我们从寺院的另一个侧门,去参观纪念堂的碑亭和正殿。纪念堂是一个不大的建筑群,为了纪念鉴真逝世一千二百周年,兴建于一九六三年。它的体制,参照鉴真建造在日本奈良的著名唐招提寺。我们走进旁边列有石鼓、上面悬挂匾额的门厅,就看到碑亭里那块引人注目的卧式纪念碑。据说,碑下那个段弥座,是依照南京栖霞山的唐代遗物刻成的。碑的正面是郭沫若题的“唐大和尚鉴真纪念碑”九个笔触豪放的大字,阴面是赵朴撰写的碑文,热情颂扬了中日两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友谊。正殿和两边的长廊,既保持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又显示出扬州的地方特色,柱、梁、枋、拱都是木材本色,在白垩墙壁的衬托下,给人一种朴素穆的感觉。正殿正中,是一尊楠木雕制的鉴真和尚坐像。据《天平之甍》里的描绘,鉴真是一位“骨格粗壮,身材魁梧”的人物,但这尊按照唐招提寺的真像模刻的坐像,大概由于真像是鉴真七十六岁圆寂时塑造的,或者是古人的身量原就没有现代人高大的缘故吧,显得比较瘦小,不禁使我惊讶于在这小小的体躯里,竟然蕴藏有这样充沛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我久久地站在坐像章前面,缅怀着这位毅力尺人的高僧所完成的稀世业绩。

鉴真和尚是唐代一位很有学问的律学大师,被称为“鉴真独秀”。当时,京都长安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宗教中心,唐初就陆续有外国僧侣前来,贞观年间玄臧从印度回国后,在长安广译经典,对僧侣们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外国僧侣中,日本的最多,他们有留住中国三、四十年之久的,有的还在宫迁里做了宫。开元年间,日僧荣睿、普照来中国学法时,邀请鉴真去日本传经。可是,苍波渺漫,万里涉海,谈何容易?从天宝元年起,十一年间,一共启航五次,不是木船被风浪击毁,就是遭受官府的禁止和僧众的拦阻,都告失败。第五次东度未成时,他因打击过大,加以漂流岭南,暑热熏蒸,以致双目失明,但鉴真毫不灰心,于天宝十二年十月间,以六十六岁的高龄,第六次从扬州出发,终于在年底到达日本,实现了他多年的宏原。井上靖的小说里,描叙天宝元年十月间日僧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会见鉴真,请求他推荐去日本施戒的传戒师;当他向僧众征询意见,有僧人以“去日本须渡过浩淼沧海,百人中无一得渡”的理由推辞时,鉴真回答道:“为了佛法,即使浩淼沧海,也不应恋惜身命,你们既然不去,那末,我去吧。”下了这样的决心,他就历尽艰险,也绝不动摇。天宝七年航海失败后,日僧荣睿病逝端州(广东高要),普照信心动摇。年过六旬的鉴真的视力也剧烈衰退,但他说:“我发愿去日本传授戒律,已经下了几次海,不幸至今仍未踏上日本国土,但这个心愿,总有一天要实现的。”不久,他的双眼就完全失明,北子祥彦也死在吉州(江西吉安)。直到五年之后,才获得成功。请读一读井上靖的描述吧。鉴真、普照和弟子思托等人的另一条船,十二月下旬临近日本国土时,海上的浪涛一直没有平静:“船在大浪上缓缓漂流,浪头还是很高”;“在东方的曙光下”,海面上“流动着墨一样的黑潮”;鉴真等人“都象失了知觉似的仰卧着”,“两天来和大风大浪的斗争,都使他们昏昏睡去了”……

篇7: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故事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十分密切,从公元630年~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史(赴唐的使者)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有的还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派使者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

鉴真(公元687~763年),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省扬州市)人。鉴真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从小受信奉佛教的父亲的影响,14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他悉心钻研,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在长安受的具足戒(一种表示接受师父戒条的佛教仪式)标志着他的学问已经达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戒律的资格。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使他45岁时,就成为名扬四方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400多人。

当时的日本,因受唐朝影响,大力提倡佛教。公元742年,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佛教的两位僧徒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赴日传授戒律,鉴真见他们心诚意切,就决定带领他的僧徒东渡日本。在他们准备就绪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致使这次东渡失去机会。此后,鉴真又进行了三次东渡,均未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们于6月的一天出发,中途遇到大风浪,避风于一个小岛,直到10月才继续启航,不久,又遇狂风大浪,船上的人呕吐不止,淡水喝完了,只得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在海上漂泊了14天,船却漂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川(今海南崖县)。然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先是荣睿患病去世,接着鉴真双目失明,不久跟随鉴真多年的一个弟子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他回到扬州及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

公元752年,日本派出由藤原清河大使率领的第10次遣唐使,向唐玄宗提出正式邀鉴真去日本传戒的请求。同年10月,鉴真和他的弟子共24人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开始了第六次东渡,次年到达日本九州岛,东渡终于成功了。鉴真从接受邀请第一次东渡到东渡成功,历时,经五次挫折,艰难行程数千里,先后有36人献出了生命。此时,鉴真已经65岁了。

公元754年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奈良,震动了日本各界,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日本天皇把授戒的大权交给鉴真。鉴真在东大寺设起戒坛,给天皇、皇后及皇太子授戒。此后,又在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土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名“唐招提寺”,整个建筑反映了唐朝的特点,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还带去了许多药方和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帖等,对日本的医学和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鉴真在日本度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将他葬在“唐招提寺”,世世代代纪念他。

篇8: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吸引邻国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荣睿(ruì)和普照两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佛法的,同时他们还负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邀请精通戒律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公元742年秋天,高僧鉴真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荣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鉴真,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唐代与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很频繁,其中影响很大的是鉴真和尚,他可以说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希望请中国高僧去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国一样,严格控制当僧人的资格。著名的律宗僧人鉴真,是他们聘请的理想对象。

鉴真出生于扬州,十四岁时出家做了和尚,二十岁起就到洛阳、长安游学,跟随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师学习。在名师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学成,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高僧。他的弟子中有三十多人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他还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扬。

鉴真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他询问哪位弟子愿意前往。弟子们低头不语,半天也没人吭声。鉴真刚要再次询问,有个弟子站起来说:“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又远,实在是太危险了。”

鉴真却说:“传扬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

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毅然决心东渡传法。弟子们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鉴真决定东渡后,立即着手准备船只、干粮等。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被官方指控为“勾结海盗”,第二、三次遇到飓风触礁,第四次被官方押送回籍。

篇9:鉴真东渡的故事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他们从扬州崇福寺出发,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了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日本僧人荣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鉴真悲痛万分,加上旅途的`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后来,他的得意弟子祥彦又病死于船上。

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753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

到达日本后,鉴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情接待,天皇下诏书对他表示慰劳和欢迎,请他在东大寺设立讲坛,传授戒法,并且授他为传灯大法师。

公元757年,日本天皇又把故新田部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奈良的唐招提寺。鉴真在唐招提寺中讲经传法,与此同时,他还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医学知识等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为了纪念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塑起了鉴真的塑像,还称他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唐代除了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和文化,更多的是日本政府派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以便在日本推广唐的文化。例如8菅原清公任式部少辅时,就奏请朝廷规定男女服装都仿效唐代的。遣唐使团中的医师、画师、乐师等,回国后也都广泛传播唐朝的文化,为当时日本文化的繁荣作了很大贡献。

篇10:鉴真的人物事迹介绍

鉴真的生平事迹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 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像,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他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神龙元年(705),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恒景,都是律学的一时名德,又是南山宗开创人道宣律师的再传弟子。他的律学,虽师承南山宗,但他并不持一家之见。唐代律学,除了独占优势的南山宗外,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怀素的东塔宗,一时鼎足而三。其后,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的律学典籍则兼及后者两宗。在传授中又以法砺的《四分律疏》、定宾(属相部宗)的《饰宗义记》与道宣的《行事钞》三书为主,重点尤在法砺、定宾所著两书。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颇多建树。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每于“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在医药学方面,博达多能,品鉴极精,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悲田院,为人治病,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医道甚高。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旋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们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苦心经营,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 后即在那里传律授戒。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如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干漆夹 这一最新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本奉为国宝。1980年2月,日中友好团体为了增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谊,曾将坐像送回北京、扬州两地供中国人民和佛教徒瞻礼。鉴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长书法,去日时携带王羲之、献之父子真迹,影响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犹热爱中国书法艺术不衰。当时日本佛典,多从朝鲜传入,口授、手抄,错误在所难免。据《续日本纪》记载,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经疏错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

鉴真的历史贡献

1.佛教方面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鉴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便利了政府对佛教的控制,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今日,尚有余辉。鉴真到达时,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此后,他定居日本奈良。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2.医学方面

鉴真熟识医方明,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按照日本汉方野崎药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说法,以下36种药草都是鉴真带往日本推动使用的:

麻黄、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地黄、紫苏、丹参、黄芩、桔梗、旋覆花、苍术、知母、半夏、芜花、栀子、五味子、黄柏、杏仁、厚朴、和厚朴、肉桂、杜仲、唐木瓜、大枣、蜀椒、花椒、吴茱萸。

十七、十八世纪时,日本药店的药袋上,还印着鉴真的图像,可见影响之深。

书法方面 鉴真及其弟子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其“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

3.建筑方面

鉴真的东渡弟子及随行人员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筑技术的。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佛堂。日本《特别保护建筑物及国宝帐解说》中评论说:“金堂乃为今日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建筑物”。由于鉴真僧众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因而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特别是经历1597 年日本地震的考验,在周围其他建筑尽被毁坏的情况下,独金堂完好无损,至今屹立在唐招提寺内。金堂成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有价值的珍贵实物之一。

4.雕塑方面

鉴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艺术上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鉴真随船带有佛像,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了许多佛像,著名的是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这种夹纻法我国早在东晋时已经出现,到唐朝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武则天时用夹纻法塑造的大佛高达九百尺。鉴真及弟子将这种雕塑艺术在日本推广并发扬光大。鉴真晚年,弟子忍基等用于漆夹纻法制作了一尊高八十点零四厘米的坐像,表示对这位中国高僧的纪念。鉴真结跏趺坐,双目紧闭,神志安详,栩栩如生。它不仅再现了鉴真的真实形象,而且着意刻画了精神气质,温和中流露出刚毅,安详中凝聚着严肃,微笑中体现出沉思。这尊塑像一直供奉在唐招提寺内。

篇11:探索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听说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吧。一个是取经,一个是把中国佛教发扬光大,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呢?更直接的说,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是不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唐代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吧!

玄奘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翻译佛经74部,大约有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看鉴真东渡吧!

唐朝66岁高龄的失明高僧鉴真,经历了5次失败,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他离开扬州龙兴寺,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径直驶向日本。当年的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鉴真到达了日本后,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了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大约20,76岁时在东京去世。

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是不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呢?

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因为网上、书上都说鉴真发扬出去的是“中国的佛教”,而玄奘取回的经文是天竺的,不是大唐本有的文化。

然而,也有网友说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就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我想,可能唐朝的人们早已把天竺经文当做自己的佛教文化了吧。

也许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也有一部分是天竺传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探索答案的过程。这篇文章便是我探索的收获!

篇12:《鉴真东渡传佛法》读后感600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盛,全世界瞩目,而在历史当中,中国的佛教也相传甚远。

今天我读了《鉴真东渡传佛法》。里面讲了日本国的两位僧人荣睿和普照邀请大唐高僧鉴真到日本国弘扬佛法的过程,那将要渡过无边无际的日本海,鉴真说:“传扬佛法,何必怜惜生命!”这个为了佛法连生命都可以放弃的僧,真是值得人们的赞颂。

那时,他已经55岁了,经历的磨难有很多,并且一连四次与成功擦肩而过,与失败告终,第一次,官府认为他们勾结海盗,不许出海。第二次和第三次,他们遇上了飓风,所以不得不返航,第四次,被官府发现,押送了回来。俗话说:事不过三。可是,鉴真东渡都已经过了四,经历过的建新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可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

第五次航海,在海上又遇到了巨大的风浪,船迷失了方向,不久,干粮吃完了,淡水也没有了,日本僧人荣睿患病不治而死,鉴真的.得意弟子也死于病患之中,鉴真由于悲痛万分,加上旅途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

可是,无论是狂风巨浪,还是病魔,最终,还是没有阻挡的住鉴真东渡啊!谁知,那时,他已经是66岁的高龄了。他计划了第六次航海,最终,安全的到达了日本国。

鉴真东渡传佛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即使自己已经年过花甲,已经双目失明,可是他没有放弃过,第一次失败,再与第二次“合作”,一直到第六次……

我觉得,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的一句话,就像是专门为鉴真说的一样: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简介模板免费

邓世昌简介

曹雪芹简介

勾践简介

刘义庆简介

严阵简介

施耐庵简介

巴甫洛夫简介

店铺简介范文

李商隐简介

鉴真简介(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鉴真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