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求职经历: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

时间:2022-11-25 18:48:18 作者:茁壮成长的人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茁壮成长的人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亲身求职经历: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亲身求职经历: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希望您能喜欢!

篇1:亲身求职经历: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

大四下学期,因为考研结果还未出来,我便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在石家庄的一次招聘会上,某一作文类杂志社招一名文字编辑,其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我,当然也吸引了很多相我一样的求职者。

费了好大的劲儿,我才挤到招聘桌前,冲那个满脸笑容的老师笑了笑,把简历递了过去,本来还想再向那个老师表现一下自己的,可后面人太多了,我被挤出来了。

一周后,我接到了杂志社的通知: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到杂志社面试。有了上次的面试教训,我提前一天到了石家庄,第二天八点到了杂志社。跟我一起参加面试还有其他三个人,有两个是新闻专业的,其中一个还是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我当时有些心虚,便安慰自己:“没事的,不行就当来玩了一次,还可以长些经验呢。”

八点半,我们被叫到一个会议室,每个人领到了一份试卷,一小时后交卷!我看了一下,都是一些排版组稿方面的基础知识,因为我考的是新闻的研究生,所以这些对我来说不很难。另外还有一些测试文字表达和编辑能力方面的试题,都不是很难,于是,在规定时间内,我很轻松地做完了。等试卷都收上去以后,招聘的那个老师(不久便知道他是主编)告诉我们:“你们可以回去了。我们将在12点之前通知你们当中的两个人参加下午的第二次面试。”

我回到同学那里,跟他说起了上午面试的情况,总觉得自己希望不是很大,尤其是跟我竞争还有一个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说我希望很大,没问题。后来我们就出去逛街了。在回去的路上,我的手机响了,是杂志社的,让我下午两点去面试!

下午,我提前十分钟来到了杂志社,另外一个人正是那个研究生!他见我来了,笑着和我打了个招呼,脸上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我也跟他打了个招呼,心里却觉得冰凉冰凉的,我觉得自己这次来一定是陪衬的。原来的喜悦也一下子不知道跑哪去了。

两点,面试开始了。我们从主编手重各自拿到了三篇稿子,“这是学生的来稿,给你们一个小时的时间把它们修改好,标准就是你们必须确认修改后可以交给排版人员直接排版印刷。”说完这些话,主编出去了。

我先浏览了一下手中的稿子,文才还可以,只是一些地方用词不够规范,或有标点和语法错误。这太简单了!不到20分钟,我就改完了。再看那个研究生,也已经改完了,正冲着我乐呢。他肯定以为这次的胜者非他莫属了,我偏偏不服输!想到这,我又拿起稿子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这三篇稿子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只是侧重点有些不同,于是,我就想也许可以把它们做成一个专题。说做就做,不一会儿,我就把它们做成了一个专题,还加上了一个大标题和编者按。这时,一个小时也过去了。

主编走了进来,拿起我们修改后的稿子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愿意在我们这里工作吗?”啊?!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个研究生也表示不相信,问主编为什么。“你们看”,主编指着我们修改的稿子,对那个研究生说,“你修改时没有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只是以个人习惯在上面修改,这样的稿子,排版人员是无法看懂的。”他又指着我的说:“这个用的全是标准的修改符号,不管谁来排版,都知道修改后的稿子是什么样的。另外,他并没有机械地修改,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它们做成了专题,我们杂志社需要的是一个有较好策划能力和组稿能力的编辑,而不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字修改。”那个研究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在这里,只想告诉所有要做工作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朋友们,只要你有能力,有信心,那么你就一定会在招聘竞争中脱颖而出!高学历并没有什么的,呵呵,不用害怕。

篇2: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

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

大四下学期,因为考研结果还未出来,我便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在石家庄的一次招聘会上,某一作文类杂志社招一名文字编辑,其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我,当然也吸引了很多相我一样的求职者。

费了好大的`劲儿,我才挤到招聘桌前,冲那个满脸笑容的老师笑了笑,把简历递了过去,本来还想再向那个老师表现一下自己的,可后面人太多了,我被挤出来了。

一周后,我接到了杂志社的通知: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到杂志社面试。有了上次的面试教训,我提前一天到了石家庄,第二天八点到了杂志社。跟我一起参加面试还有其他三个人,有两个是新闻专业的,其中一个还是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我当时有些心虚,便安慰自己:“没事的,不行就当来玩了一次,还可以长些经验呢。”

八点半,我们被叫到一个会议室,每个人领到了一份试卷,一小时后交卷!我看了一下,都是一些排版组稿方面的基础知识,因为我考的是新闻的研究生,所以这些对我来说不很难。另外还有一些测试文字表达和编辑能力方面的试题,都不是很难,于是,在规定时间内,我很轻松地做完了。等试卷都收上去以后,招聘的那个老师(不久便知道他是主编)告诉我们:“你们可以回去了。我们将在12点之前通知你们当中的两个人参加下午的第二次面试。”

(责任编辑:孙硕)

篇3:研究生的跨专业求职经历

收到老师的邮件,让我谈谈研究生两年的职业规划和求职历程,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真实地写自己。不过,就当是抛砖引玉吧,期待着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启发,尤其是对我们打算跨专业找工作的同学能有所帮助。首先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永远别等机会,只有主动去创造机会。

好的未来,源于规划,好的未来,源于长远的眼光。

团队,心中时刻要有团队。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

我是一个俗人,所以我有很多困惑,很多畏惧,那是我生命成长的一部份。

A 、研一上学期

我是一个平庸而又自命不凡的人,一个非常自信,内心深处又很自卑,敏感的人,在华科近两年的学习生活让我获益菲浅,思想上的,学习上的,尤其是在人脉积累上都有很多进步,同学送雅号“交际花”。这两年让自己对自身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更客观的职业规划。说起我的职业规划,有必要回忆下我的高考,第一志愿落空,去不了名校,成了一个一般院校的数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四年的生活很压抑,很郁闷。尽管在同学的眼中,我的大学四年生活那么精彩,那么精致,成了同学心中的“蓝筹股”。在这种郁闷中,自己在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最终还是考了华科的数学系(恐怕自己是得了考研盲从症了)。继续着自己的学习苦旅,研究生生活还没开始,就开始皱着眉头苦恼起来了。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听师兄们说,我们专业毕业了基本上都是进高校当老师,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做老师,我相信自己不擅长,也不快乐。事实上,在我考完研后,已经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中石油江西分公司。有过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读研。来华科的第一天起,没有旁人的喜悦,很沉重,要自己谋生活,也没有看到自己专业的前途这个时候就想找点事情充实下自己,参加学校的一些学生团体。对自己两年后的就业很担忧,周围的人对我的期待与现实有太大的落差,难以承受。都说我们的方向只有高校教师这一条路,导师也这么跟我们交代,心不甘,想过了考证,也想读双硕士,都没成。于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搜集了一些就业信息(不限专业,或者要招我们专业的公司),那个时候没什么太高的企求,就希望将来能有家公司要我,不要再做数学啦。找了有一两百家,心里渐渐有了点底。然后归纳总结了一下,公司对岗位候选人的要求。按那个要求去完善自己吧。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已经开始,去参加一些宣讲会,提前进入状态。第一个学期就在这样的压抑与挣扎中度过了。在绝望中,总算看到一点点希望,就想拼命去抓住它。

B、研一下学期

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渐渐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轮廓,期待进入金融行业,所以这个学期给自己排了不少金融类的课程,也开始寻找暑期实习的机会了.首先做简历,找实习,没有实习经历,要找一个好的工作,当是黄粱美梦,同时几个事情在做,很忙乱。这个时候就希望想个办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于是,开始接触时间管理这门学科,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通过时间管理让自己过得更开心,更充实。我们常常去关注紧急有重要的事情,殊不知,其实对一个人的发展,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才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时间管理系统让我可以有时间去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还有一点对我今后求职带来很大帮助的是,自己有一套比较好的人际维护体系。每次认识新朋友都会回来作一些简单记录,便于记住对方,为下次更美好的沟通作好准备,并不定期保持联络破冰。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找暑期实习,找了很久,被拒绝的人都已经麻木了,不过我已经视这种拒绝为当然,自己心里之前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足可以抗压。在投简历的过程中,如果是使用Email的话,会比较注意发邮件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十一点以后,或者早上八点以前。很多上班族早上上班习惯先看邮箱。这样你的简历往往就能最快地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同时,在这个时候,学校职业发展研究会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赛期间参加了很多非常有益的培训,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我,通过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让自己更自信,更自知。功夫不负有心人,被鄙视了千百回之后,终于有两家咨询公司眷顾了我,给了我机会。六月中旬开始在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实习,在公司的这几个月,给自己带来一次质的飞跃,学会了很多,思维方式也有了很重要的转变。以前的是关注自己的想法,常常会觉得别人也是这么想的。现在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篇4:研究生的跨专业求职经历

十二月份银行招聘非常火暴,投了不少银行,拿到一些银行的offer.当心自己的个性不适合国企。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银行。主要一个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的环境下金融业的前景,还有就是金融业给我今后的理财带来很大的方便,可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投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我可能关注的比较多的不是我想对他们说什么,而是他们更关注什么。所以在面试的过程中,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求职过程中,我的人脉对自己求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每次现场投简历,都会有许多熟悉的朋友,大家一起等待投简历,一起聊聊自己求职感受和信息,每次宣讲会都能碰到几十个熟人,感觉这宣讲都是为我周围朋友开的,很亲切。面试也是这样,基本上每一个面试,都可以碰到不少熟人。有时候一个小组小组讨论,所有面试的都是之前熟识的,会很自然地去发挥。大家有时候还开玩笑什么的。所以艰辛的求职过程也就不显的那么累了,一直很开心的。如果你觉得想放弃了,坚持不下去了,也许再努力游个三五米,就到了胜利的彼岸啦。

十二月份是我丰收的季节,收到不少offer.有了合适的offer之后,考虑了几天,就签了深圳建设银行。自己很患得患失,难以抉择,我们的父辈期待有选择的机会,却没有。有了选择的机会,常常没有选择的勇气,不知道现在的选择是否正确。之后,虽然陆续收到不少offer和不少的面试机会,也都没去了,已经签了,何必去挡了其他同学的求职路呢。

一直想写篇文章,回忆下这段平凡但不平静的日子,期待能和伙伴们分享点什么,文才太烂,回头读起,尚不如裹脚布。以前说,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机会,最近觉得自己没有了激情,也许是太累了。闲下来,觉得很孤独,很落寞。真的累了,不容易。回忆这两年的历程,感觉很沉重,我想去回避,因为现在开心的感觉真的很不错。经历了太多,让自己变的麻木了,感情变的粗糙了,已经不愿意去品自己走过的这段路,很累。

篇5:女研究生求职经历引起共鸣

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多达699万,毕业人数创1949年以来最多。因签约率低,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厦门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度过“史上最难就业年”?连日来,导报记者走进厦门大学等一批高校,与应届毕业生面对面,记录、解剖最难就业路上的酸甜苦辣,并解读一批成功的应聘经验。

在调查中,导报记者注意到,即便是一些名校的优秀毕业生,不少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一次次“撒网”似的投简历后,才获得录取通知书。他们中,投出上百份简历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多达三百多份。他们一次次投简历的艰难经历,正是“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一个缩影。

人物

300份简历 女研究生炼成“简历牛人”

“朋友中,我是求职最早,最晚拿到录取通知的人。”就读厦大化学工程研究生的小丁表示,在最难求职年中,是坚持和执着,让自己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据了解,小丁的求职路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了,投递的网络简历达200多份,纸质简历近百份。为求职,小丁辗转广州、福州等地,开销不下5000元,最终收获广州一家知名外企项目研发的工作。

“没想到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工科专业需求量减少,逼着我去多投简历,‘撒网’似的。”小丁表示,自己早就做好了准备,第一份简历,小丁研二暑假便提前做完。

说起第一份网上申请,小丁坦言,自己毫无头绪,一份十多页的简历,自己制作近3天,直到完成十几份之后,才变得得心应手。效率提高了,小丁在11月份之后又连续提交了近百份简历。

除此之外,为适应不同岗位需求,小丁还备了双份简历,“一份偏重工科,跟技术相关的,我就增加科研成果,与技术无关的,我就强化自己团队协作及活动组织能力。内容控制在一页范围内,中英文两份,且保证句头句尾不顶格。”小丁还说,许多同学投递简历时,往往没有自荐信,“虽然没有要求,但却很重要,相当于简历的提要,如果能让人眼前一亮,那就能在成百上千的简历中脱颖而出了”。

小丁说,如今自己的简历成了系里传阅的模板。

身心俱疲 半年多“九九八十一难”

离毕业还有1个月,厦大新闻系女研究生小美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经历了半年多的 “九九八十一难”,小美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广东一家媒体的录取通知,即将成为一名记者。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虽然身披211和985重点院校研究生、厦大凌云报副主编、学院助理等光环,这半年多的找工作经历却是一场战斗,回忆起来,“最难就业年”让她历经艰辛,身心俱疲。

去年底,小美离开厦大,只身前往北京,在媒体实习2个月后,小美驻扎北京,就地找起了工作。从2月份开始,几乎全国所有大大小小的媒体,以及一些企业,小美都通过网络投出了简历。

“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各种求职网站,不管是媒体还是企业,差不多的就投上一份。”让小美感到吃惊的是,到4月份,投出100多份简历后,只有2家媒体发出笔试通知,其它简历都如石沉大海,再无音信。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2家媒体,笔试面试后,没有一家伸出橄榄枝。“现在女生进媒体很难,一些报社筛选简历时看到女的都是直接过。”心灰意冷的小美,之后连续半个多月没接到应聘通知,这更让她坐立难安。

带着一身疲惫,小美回到了厦大,随后的日子里,想再搏一次的小美边准备毕业边尝试性地投着简历。让她颇感意外的是,本月初,她接到了广东一家媒体的考试通知,通过层层夹击,小美从千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第一份让她觉得称心如意的录取通知。

昨天,刚参加完毕业答辩的小美显得无比轻松,她对导报记者说,“最难就业年”路途艰难,自己也是靠着不断的努力和一些运气成功突围。周边的同学也情况类似,有的尘埃落定,有的至今还在奔波。

篇6:女研究生求职经历引起共鸣

调查

“百份简历”被称家常便饭

连日来,导报记者走访厦大、厦门理工学院、集美大学等本地高校毕业生时,类似这样上百份、几百份投简历应聘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由于今年校园招聘被指“不给力”,加上一些招聘岗位都明确写有 “合则约见,非请勿访”等,很多应聘大学生,只能靠网上投递简历、邮寄简历去争取面试机会。“百份简历”现象,甚至被一些学生笑言“家常便饭”!

嘉庚学院会计专业小董,从今年2月底至今,共投递100多封电子简历,共收到10多家企业的面试通知。

厦大公共事务学院的小唐,投了200份简历,只接到了10多份通知,郁闷不已;理工学院的小何,投了300份,最终只找到一份“一般般”的工作……

厦大英语系学生小祁说,自己投递的几十份网申,基本上没有回应。

而在调查中,导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已经收到录取通知的大学生,依然不断地投简历,按照他们的说法,“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但此举,也被一些正焦急找工作的学生视为“搅局”。

“他们被录取了,可能不去。而我们就可能因此错过。”一不愿具名的大学生说,在他身边,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也直接导致用人单位收到的简历剧增。

找工必读

用人单位最忌讳“假大空”简历

在“最难”就业年,这么多的简历(尤其是电子简历)投向招聘单位,招聘单位会如何处理?就此,多家知名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坦露了一些处理经过、原则,并对于简历的成功率进行支招。

专业要对口 偏爱自荐信

知名民企万杰隆集团,今年就有20多个岗位面向大学应届毕业生,主要有财务、会计、行政文员、服装设计等。

最近,该集团具体负责招聘的张经理每天一打开邮箱,都会收到许多应聘者的简历。张经理坦言,收到简历后,首先会看学校,其次是看专业是否对口,“一些应聘的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意愿加入集团,有时甚至专业不对口,一般也会给他面试机会”。

对于应届毕业生,张经理表示,接下去就是看其社会实践、获奖情况、计算机等基本应聘资料。

“对于我来说,我更看中自荐信。几乎每一封自荐信,都会认真去看一看。”张经理说,自荐信中展示出来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未来工作的一些想法,完全可以锦上添花,“当然,很多自荐信很长,千篇 一律的。若能针对具体岗位、具体公司说上几句,则就更有说服力了”。

最忌讳“假大空”简历

一国企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几乎每一个招聘岗位,都会收到很多的简历。

“说真的,收到的简历不计其数,但除了教育背景、平时成绩等关键信息外,其他能客观体现毕业生素质的信息并不多。”这位相关负责人坦言,简历只是“敲门砖”,简历合适了,才会通知笔试、面试等。

对于211和985重点院校的一些应届毕业生,这位负责人坦言,接到他们的简历,还是会优先考虑。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最不能接受的,是一些简历的“假大空”。他举例,有的岗位,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院系甚至同一班级的多名同学应聘,“有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很多东西好像都一样。如,一个社团活动,大家都是组织者和负责人,这怎么可能”?“为了打造一份‘好简历’,不惜以个人诚信为代价,加剧了求职风险。这一般就是一票否决了。”

这位负责人表示,学校、获奖情况等“先天”优劣,应聘大学生这时无从选择,只能如实填写;但在简历的设计、自荐信等环节上,还是可以有一些“加分”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喜欢一两张纸就能把自己说清楚的简历。”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经典研究生求职简历

研究生求职英文简历

研究生求职简历

求职经历写求职信

我和爸爸对联PK

我该如何PK议论文

研究生求职自我推荐信

生命科学研究生求职自我介绍

研究生求职应聘自我介绍

我掉了一颗牙齿作文

亲身求职经历: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亲身求职经历:我PK掉了新闻系的研究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