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空位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日:“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重城 破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子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 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参考答案
4.B(可根据主语、地名、句意等来断句。)
5.C(左迁是贬官。)
6.B(唐太宗刚开始并不理解刘仁轨以下犯上,下诏诘问后才理解。)
7.(1)译: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武则天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
(“因”“规”“赍”各1分,句意2分。)
(2)译:(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为……所”“慢”“引决”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社会**,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参军。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太宗李世民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妨害。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后来任命他为新安县令。多次升迁到给事中。他遭到李义府的憎恨,离京任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wuzt后主持朝政,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wuzt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终年八十五岁。wuzt后诏令全体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乾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他任大司宪时,袁异式还是宪台御史,心里惶惶不安,乘着酒性向他求情解释。刘仁轨手端酒杯说:“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后来主管政务,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他就是这样从小小县尉做到辅国大臣,善于博取声誉,得到属吏部下的欢心。
篇2: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諲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諲,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諲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注】王黼、张邦昌,当时朝廷权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
C、幸维扬,文中指皇帝到维扬。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请祠,请求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
B、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C、潘良贵敢于直言。吕颐浩私下告诉潘良贵要提拔他,潘良贵直言担心这种做法;向子諲和皇帝说废话,潘良贵厉声制止,而得罪了皇帝,被皇帝罢官。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5分)
(2)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5分)
参考答案
10. D(原文标点: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日:“是联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11. B(“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错,不包括“王后”)
12. C(“被皇帝罢官”与原文不符,应是潘良贵自己请求离去)
13. (1>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呐口排岸。(得分点:彻、当、黜,各1分,句意2分)
(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得分点:进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潘良贵,字子贱,婆州金华人。凭着上舍生的身份开始做官,担任辟雍博士,升任秘书郎。当时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体禄笼络出名的士人,潘良贵操守、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亲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达愿意交往的心愿,潘良贵严肃拒绝。靖康元年,钦宗问谁可以胜任宰相,潘良贵极力进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他们肯定误国。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颠的宰相,不广泛询问下面官吏的意见,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继承皇位,召入朝廷担任左司谏。拜见皇帝后,请求剿灭奸党,让叛徒在国门处决,敌人就不敢轻视宋朝。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皇帝巡视维扬,培养兵威来图谋恢复国家。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对潘良贵说:“(您)早晚将引入两省任职。”潘良贵严肃回答说:“父母年老正想请求到地方任职,两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潘良贵退下对人说:“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笼络,又凭什么在朝廷立身。”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担任严州知州。到任两月,请求担任祠禄官。起用为中书舍人。
恰好户部侍郎向子湮入宫拜见皇帝,说话繁冗芜杂,潘良贵以前与向子湮交好,这天潘良贵暂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径直走到榻前严厉地说:“向子湮用没有用的话长久打扰皇帝!”向子湮想退下,高宗看着潘良贵说:“是我问他。”又告诉向子a慢慢道来。向子湮又说,长时间不停止,潘良贵多次呵斥他退下。高宗变了脸色,于是两个人都等待治罪。潘良贵请求离去,回来后,十年没有出京。李光获罪,潘良贵因曾与李光通信获罪,降三级
官。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潘良贵刚正清屎,保持晚节。做博士时,王舫、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都被拒绝。晚年家居非常贫困,秦桧婉言劝潘良贵,劝他要求任州职,潘良贵说:“我潘良贵不敢这样做。”他的谏疏多数焚烧草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人朱熹替他写序言。
篇3: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B.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C.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D.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B.“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C.“制度”一词在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
D.“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清正廉洁。沈伦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沈伦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泅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谨小细微。沈伦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规格。
D.沈伦富有慷概。沈伦任宰相期间,碰上年岁饥荒,乡人借了他很多粮食,他来者不拒,并在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
(2)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
参考答案
4.D【解析】注意“民”“曰”“至”“如此”等词语。
5.C【解析】根据“愿得制度狭小”中的“狭小”可以确定,此处为“规格”。
6.D【解析】沈伦借粮给百姓并在一年后烧掉借条契约,体现的是他体恤百姓,而不是富有慷慨。
7.(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2)(沈伦)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得福。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原名义伦,因与太宗名字后一个字相同,仅叫“伦”。从小在嵩、洛间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
后周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留使的.钱库,凭廉洁闻名。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到了秋天再收新粮。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阻止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祥和,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皇上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粮给灾民。
建隆四年,朝廷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彦进等进入成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财物和年轻的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有人拿奇珍异宝当作礼物进献,沈伦都拒绝了。回朝时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了,于是贬黜了王全斌等人。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却处之坦然。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违反规矩。”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他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得福。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开宝二年,因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疾病发作,从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被追赠侍中一职。
篇4: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可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末帝即位。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素不知书
素:向来
B.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切:极力
C.末帝遽呼翔曰
遽:急忙
D.乃自经而卒
经:同“刭”,以刀割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敬翔深受太祖信任的一组是()
①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
②太祖大喜,补以军职
③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④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
⑤细大之务必关之
⑥君臣相向恸哭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从小好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去投奔做了汴州观察支使的同乡王发,但是过了好长时间王发也没有推荐他,他处境更加困窘。
B.敬翔初见太祖,太祖问他《春秋》中体现的用兵之法能否为我所用,敬翔表示学习古代兵法固然重要,但更应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太祖听了非常高兴。
C.太祖打败赵匡凝,占领荆、襄后,不听敬翔劝阻,乘胜进攻淮南,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寿州之战失利。太祖非常后悔,更加认为敬翔可以信任。
D.敬翔与李振都深得梁太祖信任,梁灭亡后,唐庄宗下诏书赦免梁群臣,李振邀敬翔一起去朝见庄宗,敬翔没有去,而用自杀来坚守气节。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3分)
(2)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4分)
(3)今急矣,勿以为怨,卿其教我当安归!(3分)
参考答案
1.D(经:自缢或上吊)
2.C(①写太祖喜爱敬翔的公文,②写太祖欣赏敬翔,⑥写末帝信任敬翔)
3.B(敬翔认为《春秋》中的用兵方法不能用于现在,而非“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敬翔表示学习古代兵法固然重要”,属无中生有)
4.(1)认为刚刚打了胜仗的军队,应该谨慎从事来培育军威。(采分点:兵,军队(1分);以,来(1分)句意(1分)。)
(2)敬翔也不曾直接劝谏,(只是)含蓄地启发(只是不露痕迹地提一下那件事),太祖心里明白,大多因此改变了。(采分点:显言,直接地说、明白地说、直接劝谏(1分);意悟,心里明白、醒悟(1分);句意(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
(3)现在情况危急了,不要因此怨恨,你可要告诉我应该到哪里去!(采分点:急,危急、紧急(1分);宾语前置句式:安归,(1分);句意(1分)。)
二: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
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
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怼①,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新五代史卷二一梁臣传第九》有删节)
注:①怼:怨恨。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好学,工书檄 工:擅长
B.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 微:不明显
C.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 用事:当权
D.则人间之,必不见听 见:看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敬翔深受太祖信任和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
A.①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②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B.①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C.①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②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
D.①卿其教我当安归②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翔考中进士后客居大梁,由于生活窘迫,就到军队里给人写文书,因所写文书采用民间通俗语言,深受太祖喜爱。
B.太祖在取得接连的胜利后要进攻淮南,敬翔这时却极力劝谏阻止太祖,认为刚刚取胜的军队应该慎重行动,保持军威。
C.朱友珪称帝后,因为敬翔是先帝的谋臣,害怕他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没有让他担任要职,敬翔就称病退职,更加抑郁。
D.梁国在失去河北之后,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在末帝面前说出怨言,指责赵岩等人的胡作非为导致国力一天天削弱。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3分)
(2)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4分)
(3)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3分)
参考答案
4.答案:D(表被动关系)
5.答案:A(B.②句表现敬翔为国操劳。C.①句从侧面表现敬翔“为太祖信任”,②句表现敬翔愿为国效力。D.①句说的是“末帝”,而不是“太祖”)
6.答案:B(A.错在“到军队里”。C.敬翔没有“退职”,文中也没有他“更加抑郁”的内容。D.“敬翔有怨言”只是赵岩他们认为的,并不是敬翔真的在皇帝面前说的)
7.答案:(1)(敬翔)跟随太祖作战三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事务,一定参与。(“从”“关”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陛下您处于深宫之中,和您一起商议政事的人,不是那些接近熟悉的人,就都是自己的亲戚,难道还能指望他们成大事吗?(“所与”“计”“近习”各1分,句意通畅1分)
(3)李振高兴地对敬翔说:“(庄宗)有诏书来免除我们的罪行,将要去朝见新皇帝了”(“洗涤”“朝”各1分,句意通畅1分)
【参考译文】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县人。少年好学,擅长撰写各种文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客居大梁。敬翔的同乡王发当汴州观察支使,就前往投靠。
过了很久,王发一直没有推荐他做官,敬翔的客居生活更加窘困,给别人书写文书和公文,在军队中传递。后梁太祖一向没有文化,敬翔所写文书都是民间通俗语言,太祖很喜欢这类文字,对王发说:“听说你有个朋友,可和他一块来见我。”敬翔拜见太祖,太祖问他说:“听说你读《春秋》,《春秋》里面记的是什么事?”敬翔回答说:“都是诸侯征战的事罢了。”太祖说:“书里用兵的方法可以为我所用吗?”敬翔答说:“兵法,随机应变,出奇制胜,《春秋》记的是古代的方法,不能适用于现在。”太祖非常高兴,就让他担任馆驿巡官。后梁太祖和蔡人在汴州城郊作战,敬翔常常给太祖出谋划策,很多都取得成功,太祖非常高兴,认为得到敬翔太晚了,只要有事往往就咨询他。
太祖已经击败赵匡凝,攻取荆、襄地区,接着再进攻淮南。敬翔竭力谏阻,认为刚刚得胜的军队,应该行动慎重以保持军威。太祖不听,军队进到光州时,遇到大雨,几乎无法前进,进攻寿州,未能攻克,而且兵士逃亡损失很多,太祖这才感到后悔。
太祖即位称帝,因为唐朝的枢密院原先任用的都是宦官,就改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崇政院使。敬翔为人稳重,有雄才大略,跟随太祖作战三十多年,大小事务一定参与。敬翔也尽心操劳,昼夜不睡,自己说只有在马上才能得到休息。太祖性情暴戾,难以接近,有的`事情敬翔认为不当,也不曾直接劝谏,只是婉言开导,太祖心里明白,很多事都因此改正。
太祖死了后,朱友珪继位称帝。因为敬翔是父亲时的谋臣,害怕他图谋暗算自己,不想让他担任宫内职务,就让李振取代敬翔担任崇政院使。敬翔也因为朱友珪提防自己,常常称病,不理政事。
末帝即位后,赵岩等人当权,猜疑离间大臣很厉害,敬翔更加郁郁不得志。此后,后梁全部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说:“过去河朔地区一半在我们手中,凭借先帝的英武,尚且不能消灭晋军。现在晋军日益强大,后梁日益削弱,陛下您处于深宫之中,和您一起商议政事的人,不是那些接近熟悉的人,就都是自己的亲戚,难道能指望他们成大事吗?我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深受国恩,如果缺少合适的人选,我愿意效劳。”赵岩等人认为敬翔在发牢骚,就没有任用他。那以后,王彦章在中都战败,末帝很害怕,在黄河边上召见大将段凝。当时,后梁的精兵都在段凝的军中,段凝怀有二心,拖延观望不来。末帝急忙喊来敬翔对他说:“我平时忽视你的建议,现在情况危急,不要因此怨恨,你一定要告诉我到哪里去?”敬翔说:“我跟随先帝三十多年,现在虽然是宰相,实际是朱家的老奴才,凭我的忠心。怎么敢有隐瞒!陛下当初使用段凝,我就已反对,如今段凝不来,敌军已经迫近,想替陛下谋划,就会有小人离间,肯定不被听从。请让我先死,不忍心看见朱家的天下灭亡!”君臣面对面大声痛哭。
敬翔与李振都受到梁太祖信任,唐庄宗进入汴州城,下诏书赦免梁的群臣。李振高兴地对敬翔说:“有诏书来免除我们的罪行,将要去朝见新皇帝了”邀请敬翔一起去拜见庄宗。敬翔夜晚住在高头车坊,天将亮的时候,身边的人来报告说:“崇政院李公进朝晋见皇帝了。”敬翔叹息说:“李振枉为大丈夫了!还有什么面目再进入后梁的建国门呢?”于是自缢而死。
边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整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