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reuy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宋史·李绚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史·李绚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宋史·李绚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李绚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李绚字公素,邛州依政人。少放荡亡检,兄绹教之书,严其课业而出,绚遨自若,比暮绹归,绚徐取书视之,一过辄诵数千言,绹奇之。稍长,能属文,尤工歌诗。尝以事被系,既而逸去。擢进士第,再授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元昊犯延州,并边皆恐。邠城陴不完,绚方摄守,即发民治城,僚吏皆谓当言上逮报,绚不听。帝闻之喜,因诏他州悉治守备。还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是时,范雍知河南,王举正知许州,任中师知陈州,任布知河阳,并二府旧臣,绚皆以不才奏之。未几,召修起居注,纠察在京刑狱。时宰相杜衍各拔知名士置台省,恶衍者指绚为其党。绚尝举陆经,经坐赃贬;而任布又言绚在京西苛察,出知润州。改太常丞,徙洪州。时五溪蛮寇湖南,择转运使,帝曰:“有馆职善饮酒者为谁,今安在?”辅臣未谕,帝曰:“是往岁城邠州者,其人才可用。”辅臣以绚对,遂除湖南转运使。绚乘驿至邵州,戒诸部按兵毋得动,使人谕蛮以祸福,蛮罢兵受约束。复修起居注,权判三司盐铁勾院,复纠察在京刑狱。以右正言、知制诰奉使契丹,知审官院,迁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治有能名。绚夜醉,晨奏事酒未解,帝曰:“开封府事剧,岂可沉湎于酒邪?”改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权判吏部流内铨。初,慈孝寺亡章献太后神御物,盗得,而绚误释之,诎知苏州,未行,卒。绚疏明乐易少周游四方颇练世务数上书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继嗣绚因祀高禖还献赋,大指言宜远嬖宠,近贤良,则神降之福,子孙繁衍,帝嘉纳之。性嗜酒,终以疾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译文:
李绚字公素,邛州依政人。早年放荡不检点,哥哥李绹教他读书,安排好多课业后出去,李绚游玩如故,等到傍晚李绹回来,李绚慢慢拿出书来看,看一遍就能背诵数千字,李绹认为他与众不同。年纪稍大,能写文章,尤其檀长诗歌。曾经因事被捕,不久逃走。进士及第,第二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元昊进犯延州,边境都很恐慌。邠州城墙有缺损,李绚正代理太守,就发动百姓修筑城墙,属下官吏都说应先上报等待批复,李绚不听。皇帝听说后很高兴,于是下诏其他州都准备防守。回京后担任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担任京西转运使。这时,范雍任河南知府,王举正任许州知州,任中师掌管陈州,任布任河阳知府,都是二府旧臣,李绚都奏称他们不合格。不久,被召入京编纂起居注,举发督察在京的刑事案件。当时宰相杜衍选拔知名之士委任台省官,恨杜衍的人指责李绚是他的同党。李绚曾举荐陆经,陆经因犯贪赃罪被贬官;而任布又说李绚在京西任职时繁琐苛刻,出任润州知州。改任太常丞,调往洪州。当时五溪蛮人入侵湖南,朝廷挑选转运使,皇帝说:“有馆职善饮酒的是哪一位,现在在哪里?”辅臣不明白,皇帝说:“就是以前修筑邠州城的,这人有才能,可以任用。”辅臣回答是李绚,于是任命他为湖南转运使。李绚乘驿马到达邵州,告诫各部接兵不动,派人将祸福(利害)关系告诉蛮人,蛮人停止入侵听从指挥。又编纂起居注,暂代三司盐铁勾院判官之职,又举发督察在京的刑事章件。以右正言、知制诰的'身份出使契丹,主持审官院,升任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暂代开封府知府,治理有声望。李绚一次夜里喝醉酒,早晨上奏事时酒还未醒,皇帝说:“开封府事情繁难,怎么可以沉湎于酒呢?”改任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暂代判吏部流内铨。起初,慈孝寺丢失章献太后的神御物,盗贼偷走,而李绚误放了他,贬官任苏州知府,还未赴任,就去世了。李绚和乐简明,早年周游四方,非常熟悉世务。多次上书提出利于治国的建议。仁宗年事已高,还没有继承人,李绚趁机在祭神求子时献赋,大意是应该远离小小,亲近贤良之臣,上天就会降福,子孙众多,皇帝高兴地接受了。他酷爱喝酒,最终因患病而死。
篇2:宋史·李好义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李好义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好义,下邽人。祖师中,建炎间以白丁守华州,积官忠州团练使。父定一,兴州中军统制。好义弱冠从军,善骑射,西边第一。初以准备将讨文州蕃部有功,开禧初,韩侂胄开边,吴曦主师,好义为兴州正将,数请出精兵袭金人,曦蓄异谋,不纳。会曦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贵语其徒曰:“程宣抚朝廷重臣,不可杀。”好义知其赤心,可以所谋告之。贵遂约李彪、张渊等,好义又密结亲卫军黄术、赵亮等。女弟夫杨君玉亦与知,好义戒言曰:“此事誓死报国,救四蜀生灵,慎毋泄。”留其母以质。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安丙亦与合江仓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好义遂遣君玉偕坤辰约巨源以报丙。丙遂与好义约二月晦举事。好义夜飨士,麾众受甲,与好古、好仁及子姓拜决于家庙,嘱妻马氏曰:“日出无耗,当自为计,死生从此决矣。”马氏叱之曰:“汝为朝廷诛贼,何以家为?我决不辱李家门户。”好义喜曰:“妇人女子尚念朝廷不爱性命,我辈当如何?”众皆踊跃。时伪宫门洞开,好义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诏,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曦护卫千兵皆弃梃而走。曦闻外哄,仓皇而起。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亟驰告丙宣诏,军民拜舞,欢声动天地,持曦首抚定城中,市不改肆。好义请乘时取关外四州,好义率众攻城,亲犯矢石,人人乐死,以少击众,前无留敌。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好义喜诵《孟子》及《左传》,以为终身行此足矣。诛曦时,惟幼子植留家。迄事,人争冒功赏,君玉欲注植名,好义指心曰:“惟此物不可欺。”
(节选自《宋史·李好义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 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B.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C.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D.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除“晦”“朔”外,“望”指农历十五日,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C.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纪传体春秋史,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好义年少有为,早年就建立功勋。他年纪轻轻就任兴州中军统制,擅长骑马射箭,在西部边境名列第一,并以准备将身份讨伐文州的蕃部有功。
B.李好义嫉恶如仇,坚决诛杀奸贼。吴曦叛宋降金时,李好义和李贵、杨君玉等人冲进吴曦内宫,并宣称是奉密诏合力杀死吴曦。
C.李好义竭诚报国,忠义至诚感人。诛杀吴曦时,他带领同宗子弟义无反顾;诛杀吴曦后,他英勇无畏,乘机率众夺取关外四州。
D.李好义通晓大义,惯于正道直行。诛杀吴曦后,人人争功冒领奖赏,杨君玉想把并未参与的李植的名字也写上,李好义绝不同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安丙亦与合江仓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
(2)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
参考答案
4.(3分)B
【解析】结合上下文意,使用排除法。
5.(3分)D
【解析】《左传》是编年体。
6.(3分)A
【解析】担任“兴州中军统制”的是李好义的父亲。
7.(10分)
(1)(5分)不久杨君玉与一个叫李坤辰的到来,李坤辰就说起安丙也和合江仓杨巨源暗地里结交忠义人士想要对付吴曦。
(2)(5分)金国的西和节度使完颜钦奔逃,李好义整顿部队入城,军民欢呼迎接下拜,登记府库收归官府。
【评分标准】(1)句意正确2分,“既而”“阴结”“图”的解释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奔遁”“整众”“籍”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好义是下邽人。祖父李师中,建炎年间以平民身份守卫华州,累积做官到忠州团练使。父亲李定一,是兴州中军统制。李好义二十岁就参军,擅长骑马射箭,在西部边境数第一。最初以准备将讨伐文州的蕃部有功,开禧初年,韩侂胄开拓边界,吴曦掌管军队,李好义是兴州正将,多次请求派出精兵袭击金兵,吴曦心中有别的图谋,不采纳。正好吴曦派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李贵对手下人说:“程宣抚是朝廷重臣,不能杀害。”李好义知道他的忠心,可以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他。李贵于是联络了李彪、张渊等人,李好义又秘密接纳了亲卫军的黄术、赵亮等人。妹夫杨君玉也参与,李好义告诫说:“这事是誓死报效国家,拯救四蜀的生灵,千万不要泄露。”就留下他的母亲作为人质。不久杨君玉与一个叫李坤辰的到来,李坤辰就说起安丙也和合江仓杨巨源暗地里结交忠义人士想要对付吴曦。李好义就派遣杨君玉与李坤辰一道联络杨巨源并报告安丙。安丙就与李好义约定二月最后一天起事。李好义夜里犒劳士兵,指挥众人穿上铠甲,与李好古、李好仁以及子侄同姓在家庙参拜诀别,叮嘱妻子马氏说:“日出时没有消息,你就自己做打算,死生从此永别了。”马氏斥责他说:“你为朝廷诛杀贼子,还考虑什么家?我决不会辱没李家的门户。”李好义高兴地说:“妇人女子尚且顾念朝廷不爱惜性命,我们应当怎样?”众人都很踊跃。这时伪宫的大门洞开,李好义大声呼喊着进去说:“奉朝廷的密诏,安长史任宣抚,命令我诛杀反贼,胆敢违抗的就灭其族。”
吴曦的护卫千兵全都扔掉棍棒逃跑。吴曦听到外面吵闹,仓皇起床。吴曦逃跑,李贵追上后,用手抓住他的发髻,举刃砍中吴曦的面颊,吴曦一向勇猛有力,将李贵扑倒在地起不来,李好义急忙叫王换向他的腰上砍了两斧头,吴曦负痛松开了手,李贵起身后就砍了他的脑袋,带领众人簇拥着吴曦的首级出了伪宫,急驰报告,安丙宣读诏书,军民下拜起舞,欢呼声惊天动地,拿着吴曦的首级安抚城里,市场不停止交易。李好义请求乘机夺取关外四州,李好义率领众人攻城,亲自冒着飞箭滚石,人人奋勇不怕死,以较少的兵力攻击众多敌人,前面没有敢停留的敌兵。金国的西和节度使完颜钦奔逃,李好义整顿部队入城,军民欢呼迎接下拜,登记府库收归官府。李好义喜欢读《孟子》及《左传》,认为终身按这个行事就足够了。诛杀吴曦时,只有小儿子李植留在家里。事情结束后,人人争报功劳冒领奖赏,杨君玉想把李植的名字也写上,李好义指着心口说:“只有这东西不能欺骗。”
篇3:《宋史·李芾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李芾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李芾,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辩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火攻战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宋史·卷四百五十》,有改动)
译文:
李芾字叔章,他的祖上是广平人。他从小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不久就在当地有了好名声。(随后)代理祁阳县知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炯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他们的`余党也随之平息。后又做湘潭县知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还是依法处置。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百姓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他,(随之)罢免了他。
元军攻取鄂州,朝廷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湖南各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让他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军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我难道会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湖涂吗?只因(我家)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很幸运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当时他的爱女死了,他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祜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被调将尽,元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亲自督战。对于受伤的将士,他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多到堆叠在一起,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军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李芾的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处事精明机敏,奸猾的人骗不了他。并且他还精力过人,常常是从早上办理公务直到晚上仍无疲倦之色,晚上常常工作到三更天才去休息,五更天就又起来处理公务。他平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篇4:《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篇5:《宋史·李兑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李兑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译文: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应考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审问齐州叛乱士兵,案件已定,有人想在夜间劫掠囚犯出狱,李兑就自行决断斩杀了囚犯,人们佩服他的胆略。张尧佐主管河阳,李兑说张尧佐向来没有品行才能,不能因为是外戚而被任用。因此改任同知谏院。狄青任广西宣抚使,以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职,李兑说以宦官参与军事,造成主将受牵制,不是好的计策。仁宗因此罢免了任守忠,太常所制定的新音乐完成,王拱辰认为十二个钟磬都以黄钟为律,和古代不同,胡瑷和阮逸也说声调不和谐。皇帝下诏叫近臣集会商议,很就不能解决。李兑说:“音乐的道理广大微妙,如果不是深通音律妙思入神的人,不能轻易发表议论。请求参考新旧音乐,取音调和谐近于雅正的,符合的就使用。”晋升为侍御史知杂事,升天章阁代制、知谏院。转运使的俸禄规定和太守不同,当时有的人因被弹劾夺取符节或年老有病请求改为太守的,仍得原来的俸禄。李兑说这不利于勉励清廉和制止贪恶,于是皇帝下诏规定都根据所居官级定俸禄。李兑在谏官职位十年,凡是所论谏的事情,自己不加透露,所以很少传闻于世。出朝任杭州知州,皇帝写了“安民”二字来表示宠爱。改任越州知州,加官龙图阁直学士、广州知州,南方人说从刘鋹向宋朝投降以来,仅有李兑以清廉的'节操著称。还朝为河阳军知军。皇帝又为其作诗以示宠爱。改任邓州之州。有个富人拷打仆人致死,并在死者脖子上系了绳子投尸于井中然后诡称自缢。李兑说:“投了井以后,又上吊,有这样的道理吗?一定是官吏受了贿赂教他的。”经过审问确实如此。李兑历任名州的太守,办理政事简明严肃,年老更为精明。从邓州回朝,心情淡泊没有做官的意愿。在便殿谒见皇帝,竭力求退,英宗命他不要行拜礼,任他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多次升官至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退休。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谥号为庄。堂弟李先,考中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任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他所到的地方治事如同治家,人们用当时的俗语看待评价他:在信州称他为“错安头”,意思是容貌不好却有才能;在楚州称他为“照天烛”,意思是他行事明察秋毫。多次升官至秘书监退休,这时哥哥李兑还健在,李先服侍他愈为厚道。闲居十二年死去,享年八十三岁。他的儿子李庭玉,年至六十就弃官归家供养父母。人们称赞他们的家法。
篇6:《宋史·魏矼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魏矼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矼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以卒。
(选自《宋史·魏矼传》,有删改)
译文:
魏矼,是唐代丞相魏知古的后代。绍兴元年,适逢星变,魏矼极力进言大臣升降不公,所以导致天有异象。皇上看出他的忠心,提拔他为监察御史,升任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在韩世忠家饮酒,用刀砍伤制弓的匠人,因此被捕。魏矼说:“在宫中侍奉的人出入皇宫,因为饮酒而行凶,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怎能不为此感到忧虑?建炎年间诏令皇宫内侍不许结交掌管军队的官吏以及干预朝政,违者以军法处置。请求重申严明这一禁令。”于是李廙获杖脊之刑并被发配琼州。刘豫倚仗金兵入侵,宰相赵鼎主张皇帝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于是命他监督江上的众军。当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势均等,又各自怀有私人的嫌隙,不肯齐心协力。魏矼首先到刘光世军中,告诉他说:“贼众我寡,合力还怕不能支撑,何况众军各怀私心,将如何作战?为各位考虑,应当想着为国雪耻,消除私人间的.嫌隙,不仅只是有利于国家,也将有利于你们自身。”刘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劝他送信给其他两位大帅,表示没有别的意思,两位大帅也回信表达友好之意。刘光世把书信呈送给皇上,从此众军屡战屡胜,军声大振。皇上到了平江,魏良臣、王绘出使金回来,约定再派使节,并且有恐吓逼迫的话。魏矼请求取消“讲和”二字,劝勉众将士,力图攻取(金)。恰逢金屡败逃跑,使节也没有(再)派遣。八年,金使节进入国境,皇上任命魏矼充当馆伴使,魏矼进言说:“前不久任御史,曾经讨论和议的错误,现在难以擅自评论。”秦桧召魏矼到都堂,问他不主张议和的原因,魏矼详细地陈述敌情的难以预料之处,秦桧对他说:“你以智衡量敌情,我以诚待敌。”魏矼说:“相公固然是以诚待敌,但恐怕敌人不以诚待相公。”秦桧不能说服他,于是(皇上)改令吴表臣为馆伴使。皇帝下诏让金使节进入国境,打算委屈自己以商议恢复和平,命令侍从、台官、谏官逐条上奏。魏矼说:“贼人刘豫是由金人所立,北面称臣,陛下继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顾念金国什么呢?陛下既然想为亲人稍受委屈,更希望您能慎重思考天下安定与**的关键,斟酌群情,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百官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现在陛下询问百官,民情大体可以知道了。希望速召大将,详加询问,以防止将来意外的忧患。大将认为不可以,那么他们的志气就会更加坚定,何忧此敌。”不久,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任集英殿修撰、宣州知州,不去上任。改为提举太平兴国宫,从此为宫观官,一共四任。为母亲守丧时去世。
篇7:《宋史·李彦颖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李彦颖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李彦颖字秀叔,湖州德清人。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主余杭簿。守曹泳豪事酒家业为官监,利其赀具,彦颖争之。泳怒,戒吏煅炼,不得毫发罪。调建德丞,改秩。时宰知其才,将处之学官;或劝使一见,彦颖耻自献。御史周操荐为御史台主簿。
金败盟,张浚督师进讨,上方向浚,执政坚主和,陈良翰、周操不以为然。右正言尹穑阴符执政,荐引同己者,转言和于上前。上惑之,罢督府,良翰、操相继黜,而穑进殿中,迁谏议大夫。一日,穑以和、战、守叩彦颖,彦颖曰:“人所见固不同公既以和议为是曷不明陈于上前以身任之事成功归于公不成奉身而退。若欲享其利而不及其害,国事将谁倚?”穑大怒曰:“自为谏官,前后百余奏,曷尝及一‘和’字,而台簿有是言!”自是衔彦颖,阴排之。
改国子博士,权吏部郎中,以父丧去。免丧,复为吏部兼皇子恭王府直讲,权右史兼兵部侍郎。经筵,张栻讲《葛覃》,言先王正家之道,因及时事,语激切,上意不怿。彦颖曰:“人臣事君,岂不能阿谀取容?栻所以敢直言,正为圣明在上,得尽爱君之诚耳。《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上意遽解,曰:“使臣下皆若此,人主应无过。”
坠马在告,力求去,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勤约有惠政。提举洞霄宫,复参知政事,病羸,艰拜起,力辞,上曰:“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孟享礼繁,特免卿。”绍熙元年,致仕。家居凡十载,自奉澹约,食才米数合。室无姬媵,萧然永日,与州县了不相闻。薨,年八十一,赠少保,谥忠文。
(节选自《宋史李彦颖传》,有删改)
译文:
李彦颖字秀叔,是湖州德清人。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担任余杭主簿。守曹泳豪监管酒业,谋取私利,彦颖与他争执。泳豪大怒,告诫手下官吏煅炼,没有丝毫获罪。调任建德县丞,改变品级。当时宰相知道他的才能,将让他去学官任职;有人劝他主动去拜访宰相,彦颖耻于自荐。御史周操推荐他担任御史台主簿。
金国人破坏盟约,张浚率领军队进攻,皇帝正打算支持张浚,执政派却坚决主张和谈,陈良翰、周操等人不以为然。右正言尹穑暗地附和当权大臣,推举引荐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婉转地在皇上面前论说议和(的主张)。皇上犹豫了,张浚,良翰、操等人相继被罢职,而尹穑却被召到殿中,升任谏议大夫。一天,尹穑以和、战、守之事向彦颖询问,彦颖说:“每人个的观点本来不同,你既然认为和谈是对的,何不明白向皇上表明观点,亲自处理这件事,事成了,那么功劳归于你,如果不成还可以全身而退。如果只想享受好处却不愿担任责任,国事将依靠谁?”尹穑大怒说:“自从我担任谏官后,前后百余次上奏,哪次提到一‘和’字,而你现在却这样说话!”从此怨恨彦颖,暗地里排挤他。
改任国子博士,兼任吏部郎中,因为父丧离职。丧期满后,再次担任吏部郎中兼任皇子恭王府直讲,兼右史兼兵部侍郎。在经筵上,张栻讲《葛覃》,提及先王正家之道,因为涉及到时事,言语激动急切,皇上心里不爽。彦颖说:“臣子侍奉君主,难道不会阿谀逢迎取悦君主吗?张栻之所以敢于直言,正是由于您睿智英明,能使臣子尽力表达爱戴君主的忠诚之心罢了。《尚书》说:‘如果说话不合心意,必定向道求助。’”皇上立刻爽了,说:“假使大臣都这样,君王就不会犯错了。”
坠马后向皇上报告,极力请求离职,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担任绍兴知府,勤俭并且工作做的很好。提拔为洞霄宫,兼参知政事,病弱,行动不便,力请辞职,皇上说:“老人不应把筋力不济作为礼,如果觉得上朝之礼太繁琐,我可以免你之礼。”绍熙元年,退休。在家共住了十年,节约度日,吃的很少。家里无姬妾,日子悲催,与州县没有瓜葛。死,年八十一,朝迁追封他为少保,谥号忠文。
(译者/尹瑞文)
篇8:《宋史·高登传》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宋史·高登传》文言文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宋史·李绚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集锦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