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hanghao944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
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赢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xi)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赢妇孺 赢:瘦弱的人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D.乡被其患被:遭受,蒙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席隙地以居之给以旷壤
B.当谋所以食尔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为阖户罢市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道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3分)
②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4分)
③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3分)
参考答案:
4.C(“卒”应为“最终”)
5.D(D项都表转折。A项,来,连词/把,介词。B用来……的办法/表原因。C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6.A(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应为“如果……那么”)
7.(10分)
(1)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得分点:“挈”“彻”及句意各1分)
(2)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得分点:“但”“活”“虽”及句意各1分,“为”意为“作为”,意译也可。)
(3)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即使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得分点:“义”“任”及句意各1分)
【附】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各州县因旱灾发生了饥荒。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很好,邻县的饥民搀扶着老人抱着幼儿前击讨饭的有好几千人。铜城闸镇的人非常惊慌,因此关门罢市,从门缝里窥视他们。饥民们得不到饭食,越加鼓噪不安。有个绅士过实圃先生担,心发生变故,急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荒前来讨饭,我会想办法给你们饭吃的。请让我与本乡父老们商议商议。”第二天,过先生招集乡里喜好行善的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他自己带头拿出物资,积极地准备经营,在空地上架起席子让他们居住;年老体弱的和妇女小孩,按人口给他们饭吃;就雇佣那些壮实的人给附近村的农户,使似们自食其力;天冷了有袄穿,生病了有药治,死了有棺材,怀孕临产的就优厚地济助她们;又给他们空地,督促他们种菜;储备取水用县,预防火灾。这年冬天,受灾的山乡下了雨。过先生就把那些壮实的人受雇所得的工钱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家种麦子。麦子成熟后,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他们高呼着:“善人!善人!”从此,各地前来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过善人。
与我同一年考上科举的朋友竹潭孝廉,是过先生的孙子,他请我记叙这件事,并且复述过先生的遗训说:“我们家只有万两银子的家产,因为救济饥民用击了一半。第二年,年成丰收,卖粮食获得了几倍的利,于是恢复了当初的家产。人担心什么而不行善事呢!”我认为这是过先生用来勉励子孙行善的话罢了。如果行善之前预先怀有获得回报的心思,就会计较得失,那么一定不会献出家产去追求仁德;即使努力去做了,却不一定会得到回报,那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么?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施行仁德的策略遍及各处,因而恩泽施及的人非常之多。过先生最终受到天的护佑,他的家产可以恢复,他的后代一定昌盛,报应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
啊!当饥民鼓噪者讨饭时,如果人们以回避为聪明,都闭门拒绝救济,那么因他们担心没有办法恢复家产,饥民势必抢夺,全乡都会受害,而过家也没有独自保全的道理。而过先生挺身而出,以一个人承担起这个重担,他的消除变乱的智慧和怜恤饥民的仁心都体现出来了,最终也无损于他的家产。所以可以明白,怀有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丢了;不怀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得到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他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还有其他许多值得记述的善举,但是因为不是重要的所在,所以这里就不一一记录了。
篇2:《书过善人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赢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xǐ,五倍)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B.老赢妇孺 赢:瘦弱的人
C.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D.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张席隙地以居之 给以旷壤
B.当谋所以食尔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为阖户罢市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道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参考答案:
1.A (‘卒”应为“最终”)
2.D (D项都表转折。A项,来,连词/把,介词。B用来……的办法/表原因。C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3.A (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应为“如果……那么”)
4.(1)(过先生)就把那些壮实的人受雇所得的工钱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家种麦子,麦熟后,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
(2)他当时只把救话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
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各州县因旱灾发生了饥荒。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很好,邻县的饥民搀扶着老人抱着幼儿前去讨饭的有好几千人。铜城闸镇的人非常惊慌,因此关门罢市,从门缝里窥视他们。饥民们得不到饭食,越加鼓噪不安。有个绅士过实圃先生担心发生变故,急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荒前来讨饭,我会想办法给你们饭吃的。请让我与本乡父老们商议商议。”第二天,过先生招集乡里喜好行善的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他自己带头拿出物资,积极地准备经营,在空地上架起席子让他们居住;年老体弱的和妇女小孩,按人口给他们饭吃;就雇佣那些壮实的人给附近村的农户,使人们自食其力;天冷了有袄穿,生病了有药治,死了有棺材,怀孕临产的就优厚地济助她们;又给他们空地,督促他们种菜;储备取水用县,预防火灾。这年冬天,受灾的山乡下了雨。过先生就把那些壮实的人受雇所得的工钱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家种麦子。麦子成熟后,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他们高呼着:“善人!善人!”从此,各地前来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过善人。
与我同一年考上科举的朋友竹潭孝廉,是过先生的孙子,他请我记叙这件事,并且复述过先生的遗训说:“我们家只有万两银子的家产,因为救济饥民用击了一半。第二年,年成丰收,卖粮食获得了几倍的利,于是恢复了当初的家产。人担心什么而不行善事呢!”我认为这是过先生用来勉励子孙行善的话罢了。如果行善之前预先怀有获得回报的心思,就会计较得失,那么一定不会献出家产去追求仁德;即使努力去做了,却不一定会得到回报,那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么?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施行仁德的策略遍及各处,因而恩泽施及的人非常之多。过先生最终受到天的护佑,他的家产可以恢复,他的后代一定昌盛,报应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
啊!当饥民鼓噪者讨饭时,如果人们以回避为聪明,都闭门拒绝救济,那么因他们担心没有办法恢复家产,饥民势必抢夺,全乡都会受害,而过家也没有独自保全的道理。而过先生挺身而出,以一个人承担起这个重担,他的消除变乱的智慧和怜恤饥民的仁心都体现出来了,最终也无损于他的家产。所以可以明白,怀有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丢了;不怀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得到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他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还有其他许多值得记述的善举,但是因为不是重要的所在,所以这里就不一一记录了。
篇3:书过善人事阅读原文练习
书过善人事阅读原文练习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书过善人事阅读原文,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赢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xǐ,五倍)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B.老赢妇孺 赢:瘦弱的人
C.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D.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张席隙地以居之 给以旷壤
B.当谋所以食尔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为阖户罢市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道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5分)
答: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5分)
答:
篇4: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2分)①吃②回头看
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篇5:《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匐奴,今郢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宜县头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
题目: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
发:征发
B.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
薄:逼近
C.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登上
D.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
与:给予
8.对文中画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己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B.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己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C.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D.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己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汤少时好学,善写文章,但因为家里贫穷,总是向人借贷,不被州人称赏。父亲去世了,陈汤为等待升迁,不去奔丧,因此获罪入狱。
B.陈汤认为夷狄之人天性怯弱,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郅支单于集结兵力,直捣城下,那么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
C.陈汤独自假传圣旨调兵遣将准备出兵,并迫使甘延寿参与行动。汉军从四面包围城池,天亮时放火攻城,最终郅支单于受伤而亡。
D.陈汤多次非法占有虏获的财物,于是司隶校尉要求官吏沿途查验。陈汤知晓后,上书力争,得到了皇上的支持,之后还因功获得封赏。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6分)
(2)宜县头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4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年少时好读书,博学多识,写得一手好文章。因家贫时常四处向人借贷,没有节制,乡里人都因此鄙视他。西行到首都长安求官,任太官献食丞。几年中,富平侯张勃与他交往,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元帝下诏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为司隶所究。张勃也因为举荐失察受到株连,削夺二百户。恰巧张勃死去,于是被赐谥号缪侯。陈汤论罪下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赴西域。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每次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和甘延寿商议说:“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这是他们的本性。西域原本属于匈奴人,现在郅支单于威名远播,侵略欺凌乌孙、大宛国,并常常打康居的主意,想要降服他。几年后,西域诸国就都危险了。况且匈奴人剽悍,好勇善战,多次获得胜利,如果长期纵容他,一定会成为西域的祸患。郅支单于虽然远在绝域,但蛮夷之人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劲的弓弩守卫,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吏戍卒,驱使乌孙士兵,直捣他们的城下,他如果逃跑却没有合适的去处,死守也不能够保全自己,千年功业可以在今日建立了。”甘延寿也认为他说得对,想向朝廷奏报请示这件事。陈汤说:“朝廷和公卿商议,这么大的决策不是普通人能够见识到的,事情一定不被允许。”甘延寿仍然不听他的建议。正巧赶上甘延寿长时间生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军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吃惊,想要阻止他。陈汤大怒,拔剑叱责甘延寿说:“大家(士卒们)已经集合了,你小子想阻挠(扰乱)军心吗?”甘延寿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部署安排行军布阵的事宜,更增添了扬威、白虎、合骑的人马,汉军、胡兵共四万多人。甘延寿、陈汤上奏章自我弹劾假传圣旨之罪,并陈述发兵的情形。
两人立即带领军队分道进发,从北路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进入康居的东部,下令军队不许抢掠。并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以威信晓谕他,和他歃血为盟后让他离去。因此完全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进军到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安营布阵。郅支一百多名骑兵冲击营寨。各营寨都张弓搭箭指向他们,郅支骑兵退却。继而又派士兵射击城门的`骑兵、步兵,骑兵、步兵都退入城内。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挖堑壕,堵塞门窗,盾牌在前、弓箭长戟在后,仰射城中及城楼上的人。城楼上的人都向下逃跑。土城的外面有木城,在木城中射箭,杀伤不少城外的人。城外面的人用木材烧毁木城。夜晚,几百骑兵想要突围,被正面射死。天刚放亮,四面燃起大火,士卒们十分高兴,大声叫喊,铜钲战鼓声惊天动地。汉兵趁机放起火来,士兵们争着攻进城池,郅支单于负伤死去。呼韩邪单于看到郅支已经被杀,又喜又惊,磕头投降,愿意守卫北部边疆,世代臣服。
最初,中书令石显曾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没答应。连丞相、御史也都厌恶他们假传圣旨的行为,都不赞同陈汤。陈汤一向贪婪,所俘虏缴获的财物进入边塞大多被他据为己有。司隶校尉发文,沿途让官吏查验。陈汤上奏章说:“我与官兵们共同讨伐郅支单于。侥幸消灭了他,在万里之外宣示了军威,应该有使者在道路上欢迎慰劳。现在司隶反而在路上查验搜查,这是替郅支报仇啊!”皇上立刻斥退查验的官兵,命令沿途各县在道路上准备酒饭来招待班师的军队。回到长安后,论功行赏,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薛福成《书过善人事》阅读答案及译文(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