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把裂拖拉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关于寒衣节的习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关于寒衣节的习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关于寒衣节的习俗
寒衣节又称秋祭、鬼头日、十月朝、祭祖节、烧衣节、授衣节等,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那么他和其他鬼节一样,也是用来拜祭亡人仙灵的日子,所以寒衣节的意思也相当于祭祖的节日。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十月一日送寒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 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寒衣节的习俗
烧寒衣
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各地寒衣节的风俗
山东淄博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据说在清代,还要颁发历书,各处书局刻印出售。旧时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这也算是旧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节”: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尝新。
山西寒衣节习俗: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篇2:关于寒衣节传说习俗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给死人送衣服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到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就到了十八岁,长得婷婷玉立,知书达理。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北方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但孟姜女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才得知,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尸骨就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突然,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紧接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从里面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这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渐下落,围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之后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长城内外广泛流传。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十月里鞭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
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便将农历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的这一天,称为“寒衣节”,之后,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裁寒衣,到坟头上将其烧给死去的亲人;也有人将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这么做,虽然具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蔡伦大嫂的促销手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而这个精明的东汉商人,乃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功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哭声从蔡家大院传出。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只听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连忙打开了棺盖。一个女人跳出棺来,那不是慧娘是谁?只见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一旁的蔡莫则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呢。”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便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以上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的那根亲情弦。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篇3:关于寒衣节传说习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这天有家祭、也有墓祭,而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送寒衣不仅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给在世的人送棉衣,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寒衣节最重要的一点:“尽孝和关爱老人”,这是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重要传统:“孝养父母,天经地义”。
篇4:关于寒衣节习俗有哪些
烧寒衣
寒衣节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寒衣节生者习俗
民间在寒衣节,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寒衣节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关于寒衣节习俗有哪些]
篇5:寒衣节有什么习俗
寒衣节祭祀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寒衣节风俗习惯
吃面条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
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金银包袱
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
烧寒衣
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寒衣节风俗
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人过年的节日食品是“黍臛”,《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阴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秦朝虽然早亡,但秦岁首之习,不仅在汉初沿用,而且在汉行《太初历》之后,仍有影响。宋人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卷38载诗人沈遘的《初冬近饮酒作》,其中咏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犹遗俗。”
从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遗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节流行于北方,南方鲜有耳闻。在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篇6:寒衣节有什么习俗
各地习俗
因地区不同,全国各地送寒衣的习俗也有差异。
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北方有的地区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十月初一当天,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一般是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茔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实际上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逝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晋北地区是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要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逝者娱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十月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
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平遥等县,十月一的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这种方式提出了质疑。
在西安郊区民间,“寒衣”、“冥钞”诸物一般由逝者的女儿备办,于节前或当日送至家中。到时候由逝者的儿孙上坟焚祭。一般地,是在逝者坟前焚烧一些纸糊的服装鞋帽或五色纸,象征布帛之类为逝者御寒,另外还要焚烧些冥币纸钞,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绝户孤魂。如果坟墓在外地不能亲往祭奠,则一般在十字路口举行这种仪式。
各地焚祭的时间也略有差异,有的在节日的早上,有的在正午之前,大多数是在节日先一天的晚上甚至前几天的晚上,总之,讲究“宜早不宜迟”。
焚烧寒衣,有的在亡者坟前进行;有的地方则习惯在家门前焚烧祭物。
其他
有儿女们守孝的,需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一日换穿常服。而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在民间,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谣曰:“十月一,穿齐毕。”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拿出来,让儿女、丈夫穿上换季。如果此时天气暖和,不宜穿棉衣的话,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除送寒衣外,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安装火炉、烟筒,并且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地冻时顺利取暖,也借以告慰亡灵,家中“薪火正传、代代不断”。
有的地区,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有的则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道教宫观一般会在这一天举行摄招安灵超度法会,超度过往孤魂。
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生者御寒加衣,念及逝者,会给其“送寒衣”,尽管有迷信色彩,却寄托了生者怀念亲人的浓厚感情,是中华民族感恩先辈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逐渐淡化,人们,特别是城里人更愿意选择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以怀念逝去的亲人。这种方式文明、进步,值得倡导。
[寒衣节有什么习俗]
篇7:寒衣节的习俗
晋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洛阳
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
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助兴。
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鲁
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篇8:关于寒衣节祭祀习俗
▼▼目录▼▼
寒衣节祭祀习俗
寒衣节禁忌事项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
●寒衣节祭祀习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返回目录>>>
●寒衣节禁忌事项
1、寒衣节祭祀时,上坟扫墓会焚化一些阴冥用具。很多人在过程中只是走一个过场,并未留心所烧的东西是否全部烧尽。此处要告诉大家,但凡给死者焚化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2、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因此在祭祀偏远坟地时,根据周围的环境,可以多待一些五色纸,用以焚烧,有备无患。
3、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而一些出门在外者应该如何祭祀呢,此处就建议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纸钱,用粉笔画个圆圈,冲家的方向留一个口子。如果在路口还是很不方便,那就尽量选择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在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情况下完成。
4、寒衣节上坟、扫墓,最好在上午九点至十二点间,一天中阳气最充足的时段,下午不可以去上坟。并且身体抱恙者最好不要参与,老幼孕妇也不适合去坟地;近期运势低迷者不要参与。另外天黑以后更不要去坟地。祭祀过程中不要在坟地嬉笑游戏,口吐不敬之语,离开时干净利落,不留赃物。
5、坟墓有进水,塌陷,损毁的,建议在寒衣节当日进行修缮,坟头的草木要及时清理,以保证先人在地下不受风吹雨淋之苦。有些人需要迁坟的,也最好在寒衣节和清明节进行。部分人坟地风水不好需要改善的,最好不要自作主张,一切根据专业人士堪舆进行。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返回目录>>>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
周代“祭腊日”
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大行奖赏抚恤。腊祭时,要以捕获的猎物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礼仪,向天地诸神祈祷,并祭祀历代祖先。这一天,也是朝廷慰问农人,颁布新令的时间。
诗经“流火授衣”
《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农历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到了农历九月结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气就要寒冷。而《七月》中记载“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则是当时农收以后,十月朔节饮宴情景。这是古代先民对天象变化和气候交替的朴素理解。
秦代“十日朝”
古语有云,“十月朔,秦岁首,送寒衣”。秦代统一全国之后,“朝贺皆自十月朔”,把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荆楚岁时记》记载,“十月朔日,黍臛,俗谓之秦岁首”,过年的节日食品,是杂以黍米的肉羹。除了食用“黍臛”,还要寄送寒衣给远方征战的将士,让他们暖暖的。因此把阴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秦二世而亡,但是岁首的习俗,却一直传了下来,延续到汉代。
唐代“拜墓送衣”
据资料载,唐代玄宗天宝二年秋八月,朝廷下达制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诏令中,把以前自行祭祀时的“诗著授衣,令存休浣”的方式,用典章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把仲夏端午的祭祀习俗,一并转移到阴历九月一日,昭告天下执行。这一诏令沿用了春秋时期的“九月授衣”,变更了中国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但出于季节考虑,阴历十月才进入冬季,九月送衣稍嫌早了些。
宋代“十月朔”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时期。北方气候十月入冬,唐代九月“扫墓送衣”的习俗,进入宋代便改为十月朔日,也就是秦时的“岁首日”。宋时的十月朔日,主要习俗有三,一曰授衣、二曰祭祀、三曰开炉。
北宋学者吕希哲在著作《岁时杂记》中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可见,朝廷颁赐冬衣,也是按照品级发放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汴梁城中,从阴历九月下旬起,就开始售卖用以祭祀的纸扎用品,“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可见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到了阴历十月一日,书中描述,“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祭祀先人的隆重豪华,宛然是另外一个“寒食节”。这个情况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变化。
元代“送寒衣”
北宋时期,还没有“寒衣节”的称谓,只是在“十月朔日”有了祭祀活动。《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延续“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南宋后,民间兴起了扫墓时焚烧衣物的行为。南宋学者周密《武林旧事》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可见此时焚祭的都是冬季用衣。
元代以后,才把阴历十月一日祭族上坟,直接以“送寒衣”节代称。这个情况记载在《析津志辑佚·岁纪》中,“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上坟的时候不仅烧送寒衣,还要祭奠先人,清理坟茔的落叶杂草,“此一月追远之礼甚厚”。
明代“烧包袱”
燕王朱棣政变入主北京,这里就变成了全国风气潮流的领先者。此时的寒衣节,又有了新的变化。明代学者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描写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烧真衣服毕竟麻烦而浪费,京城的祭品店为了迎合市场,做起了专门售卖纸质“寒衣”的生意,五彩的纸质衣服上印着文字、印章,注明死者信息,就像往来阴阳两极的标准邮件。
京城民间有谚,“十月一,送寒衣”。到了寒衣节的晚上,家家户户准备夜祭,“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喊着亡者姓名将纸衣烧掉,期待他们送到亲人的关怀和温暖。无力购买的贫户,也要自己制作简陋的寒衣焚祭地下的先祖,表达一份心意。烧寒衣也有规矩,“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焚祭活动一般应当在祖茔上进行,也有在外不及返乡的,就在大路上发送寒衣,祭祀的时候,还喊逝者的名字。
清代“寒衣节”
清代由胡人入关所建,汉家传统多因循前明旧俗,寒衣节也是如此。清代学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写道,“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说十月朔日祭祖扫墓的仪轨与中元鬼节相同,给亡者写下家书,与五彩寒衣寒鞋一起,在家门口烧送,叫做“送寒衣”。
十月初一日,皇城民谚云,“十月一,鬼穿衣”。说是天气冷了,逝去的亲人也要有冬衣穿。所以每到阴历九月下旬,民众们都要准备送寒衣的事项,此时的祭品店各类纸作的价格也会随之加倍。另外,在祭品的品类和规模上,也更加夸张,出现了可以自己加工裁剪的“寒衣纸”,还有请纸扎师傅专门制作“皮货冬装”的。
返回目录>>>
篇9:寒衣节的习俗
烧寒衣
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篇10:寒衣节的习俗是什么?
山东淄博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据说在清代,还要颁发历书,各处书局刻印出售。旧时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这也算是旧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节”: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尝新。
山西寒衣节习俗: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 寒衣节来源是什么
★ 寒衣节的意思
★ 关于寒衣节的作文
★ 寒衣节的由来含义
关于寒衣节的习俗(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