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xqzazr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观莲节的节日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观莲节的节日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观莲节的节日习俗
观莲节的节日习俗
赏荷观莲
早在宋代,每逢六月二十四,民间便到荷塘泛舟赏荷观莲、消暑纳凉。荡舟轻波,采莲弄藕,享受浩月遮云的.夏夜风情,十分惬意。
放荷灯
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夏至时节的夜晚,人们以天然长柄荷叶为盛器,燃烛于内,让小孩子拿着玩耍,或将莲蓬探究,或将莲蓬挖空,点烛作灯;或以百千盏荷灯沿河施放,随波逐流,闪闪烁烁,十分好看。夜色阑珊,杨柳风中,有暗香袭人;田田荷叶间,一盏盏闪烁的荷灯随波浮动,点点的星光散落于天上人间;跳动的火苗,照耀出放灯人当时的心情。
品莲馔
莲的花、叶、藕、籽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唐代时就有观莲节吃“绿荷包饭”的习俗。柳宗元《柳州峒民》中说:“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宋代喜欢用莲花花瓣捣烂掺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莲糕食用;明代时则将其制成荷花酒。宋朝的玉井饭和元朝的莲粥,都是以莲子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美食。明末屈大均记载荷包饭的制作方法时说:“以香梗杂鱼肉诸昧,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日荷包饭。”荷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因而被广泛用于制作食品,莲花、莲籽自古就是制作食品的原料。
约会
观莲节时,青年男女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纷纷借此美好时光表白心中的爱情,有诗说:“荷花风前暑气收,荷花荡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与妾船开并头。”
篇2:节日习俗:大连烟花爆竹节
节日习俗:大连烟花爆竹节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到初八,大连都举行烟花爆竹迎春会,并且以其年味浓、情趣雅、气氛火而名闻遐迩。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彩灯冰雕汇展、烟花焰火表演、风味美食品尝、花卉奇石展销、趣味游乐、绝活绝技、杂技曲艺等,倍受中外来宾和大连市民的欢迎。
中国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是以燃放烟花爆竹为媒介,旨在展示大连改革开放崭新面貌、展现中国民俗文化、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和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大型城市活动。始办于春节,至今已成功举行了六届,现已发展成为大连旅游的名牌产品。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迎春会期间举办的大型烟花爆竹燃放表演、迎春灯展、卡通巡游、文艺演出、游艺游乐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使节、新闻记者、海外商贾和旅游者前来与大连人民共度佳节,共享欢乐。
焰火晚会还引进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外燃放技术;上万盏造型各异的走马灯、宫灯、彩灯同30个大型灯组将装饰在会展中心的周边,让“节味”更浓。
篇3:腊八节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
腊八节是什么节
进入腊月,人们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节”了。这一节日最早则是以“腊祭之日”出现的。每年年终,天子都率众举行腊祭活动,“腊日”无疑在年终的最后一个月内。但具体在哪一天呢?历史上却不尽相同。周朝以农历十月为岁终之月,故腊日在孟冬;汉朝以后行夏历,以十二月为岁终之月,因此腊日在十二月。《说文解字》中说:“冬至后三戌借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可是,冬至在我国的农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个戍日腊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有时也会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农历每年十二月进行腊祭的规定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腊祭的日子固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那究竟是哪一天比较合适呢?南北朝时,根据天子腊祭活动的内容“八腊”,将腊祭之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这样一来,“腊日”始终在年终的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且“腊八”与“八腊”相符,因而“腊八”便逐渐成为一个民间节日了。《荆楚岁时记》等有关古籍中都记载说:每逢十二月初八腊日这天,村人聚在一起并击细腰鼓、戴胡头、扮金刚力士跳驱瘟舞,谚语称“腊鼓鸣,春草生”。
“腊八节”除祭祀诸神之外,我国民间还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人家,都要熬煮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杂粮等供僧侣煮粥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并围桌一起食用,以求来年丰收安康。
现在民间煮食“腊八粥”,有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反对好逸恶劳之意义,还有盼望五谷丰登之意。
腊八节的习俗
古有谚语:“过了腊八就是年”,所以腊八节被视为春节习俗的开始,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关于腊八节的习俗也不少。
习俗一,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们会将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葡萄、红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发,在第二条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条件所限,食物较为匮乏,能喝上腊八粥,在当时是一件很开心很期待的事情。
习俗二,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大家在腊月初八这天泡制蒜,而腊八蒜的做法简单,把剥了皮的大蒜瓣儿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同时,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习俗三,腊八面。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吃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豆类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即制作完成腊八面。
习俗四,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习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腊八节应当被人们铭记,人们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腊八节活动。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辈的中国人,应当铭记腊八节,铭记祖先留下来的传统与智慧,保护好这个中华文化的传统符号。那么,你今天喝腊八粥了吗?
篇4:腊八节的节日作文:腊八节的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它独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大同市。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家乡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腊八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便都早早地起床准备做腊八粥。说起这腊八粥的做法,倒是颇为讲究,八种主料,八种辅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我把泡了一晚上的豆子放入锅里,加好水,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的世界,花花绿绿,还散发着微微的豆香。半小时后,豆子软了,我又把江米、薏米、黄米放入锅中。妈妈用大勺柔柔地搅和了一下,锅内马上就翻腾了起来。之后她将锅盖盖好便离去了,可我依旧对锅中的腊八粥十分感兴趣,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个小时,锅盖上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地把妈妈拉过来,待她揭开锅盖,我便迫不及待地看向锅里,之前煮粥蓄满的水几乎消失殆尽了,搅和在一起的米粒时不时冒出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却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粥好了。”妈妈话音未落,我已捧着碗筷站在妈妈旁边。
舀一勺放入嘴里,粥煮的烂烂的,不用嚼,还透着一丝滑爽,很快就融化了,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让人流连忘返。
一碗粥下肚,整个人都暖融融的,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同时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喜悦和美好期盼,更预示着来年会变得越来越好!
篇5:下元节是什么节日有哪些习俗介绍
下元节是什么节日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来历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习俗
1.祈愿神灵
在这一天,有两种主要的民俗活动,即修斋设醮和享祭祖先。
2.享祭祖先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满月时,人们必须进行最重要的祖先崇拜活动。下元节有“金银袋”等活动。民间用红绿纸折叠成不朽的衣裳,把锡箔折叠成银锭,装在白纸糊袋里,正面写着“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袋”,祭拜后烧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共同的祖先崇拜活动。
3.吃节令食品
比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下元节也有属于它的饮食习俗。这个节日落在了农村的收获季节。一些蒲县民间做豆腐炒菜。他们还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煎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
4.注意事项
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沐浴后,着合适的服饰,在洒扫干净的家中摆好几案,上面放上鱼肉、水果为祭品,略备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后于院中进行更好。祭拜时,可根据被纪念者的身份采用适当的礼节。
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顺意: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纪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可以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一般的灯笼即可,灯笼色调应庄重平和)
篇6:望果节的节日习俗
望果节的节日习俗
节日游行
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
岗堆特色
西藏各地的望果节内容多为大同小异,但其中最有意思的还属山南贡嘎县岗堆镇的望果节。按当地的习俗,望果节转田祭神的时候,每家出一人。村民们会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村头寺庙旁的空地上。老年人在此时显得比年轻人还要风光一些,因为她们大多是能歌善舞的高手,一般是节日的庆典还没开始,她们就舞上了。
宗教仪式
转田的群众集中在寺庙前的香炉旁,这时“拉啦”(民间咒师)一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活动前的宗教仪式了。就要出发时,村民们按各村的排序开始转寺庙、煨桑(烧香)等,举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寺庙前的广场上显得既庄重又热闹。
这时会有村民提着青稞酒向转田的人们一一敬酒,以示美好的祝愿,让气氛变得好似出征前为将士们壮行一般。喜好喝酒的人这时会从自己的衣襟里面掏出酒碗,三口一杯之后,方才被允许通过。转田的队伍前打头的一般是两个村姑打扮的“拉姆”(即仙女),以示天仙下凡同庆丰收。妇女们没有带酒碗的习惯,这时她们只好以手当碗捧酒喝,这也是西藏酒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祭祀仪式
按传统习俗,转田队伍每到一个乡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一路祝福,一路欢歌,此刻乡村的田园处处洋溢着欢快和祥和的氛围。时近黄昏,转田的队伍回到了村边,但这还没结束,他们还要绕村子转一圈。这时候,远处一户人家的屋顶上,一位老阿妈此时正一手端着糌粑,一手拿着“达达”(吉祥彩箭),朝着转田队伍的方向不停地摇动着,表示招财引福。按习俗,这时凡是转田队伍经过的人家,都要有一人在屋顶上迎接,其意也是迎接福气。
篇7:西宁节的节日礼仪习俗
艺术文化
曲艺
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
民歌
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伊”等。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旅游文化
石峡清风
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千米处。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节日习俗
大年初一:一过除夕的子夜,就是新年。一般所有的家中都在庭院中点燃用松木垒成井字 型的“松蓬”,点放爆竹,意在“驱鬼接神”。所有家庭成员在长辈的带领下,点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
初三:上坟给祖先拜年,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再次燃放“松蓬”、爆竹,这叫“送神”。从正月初四起,开始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有唱秧歌、耍社火等等,接着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此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了。
正二十:给小女孩扎耳朵眼。过去都是先将耳垂揉麻木,以绣花针扎眼,穿以红丝线,涂以清油,现在就比较简单了。过去只有女孩左右双穿,也有给小男孩扎的,但一般只穿左耳,现在女孩穿的就多了,不仅仅是两个了。
二月二:民谚有“二月二,咬虫儿”的说法,一般食炒熟的蚕豆,闺中玩弹豆游戏。
三月三:民谚有“三月三,脱掉袄儿换布衫”、“三月三,放半天”之说,前一句话是指此时天气转暖,后一句表现小学生想出去游玩的焦急心情。在这时候,常有巫师跳神活动,如大家应该听说或看到过的“跳扁扁(biang)”。
天社:民俗以春风为天社,届时,携带馒头、清酒、奶茶、猪肉祭祀、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一般都有“滚馒头”的习俗。
四月八:此日在民间称做佛的生日,为浴佛节,常常在这天晒经、晒佛。西宁城北门原有菩萨楼,有巫师持羯鼓舞之,也叫“跳扁扁(biang)”。小学生也哄闹:“四月八,放了吧!不放也罢,书包夹上了浪走吧”。
端午节:插杨柳,绌香包儿等不多说了。
六月六:旧时称“天贶节”。这时,东有互助威远、西有湟源、南有湟中南朔山、北有大通老爷山等都有盛大的庙会、佛事、朝山会、花儿会等。故有民谚:喝烧酒,走威远;吃羊肉,走丹噶(今湟源):睡热炕,走北川。
七月七:杜甫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出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这晚,妇女们端来一盆清水,揪几片艾叶投入水面,用灯烛照,观其投影的形状,指说为乐。另一活动就是妇女和小孩子“包海蒳”。还有“做糟子”。
七月二十:“七月二十,羊肉糊茄”。民间称这天为赵公元帅(财神)的诞辰。
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放鹿马。
十月一:上坟祭祖,给先人送“寒衣”,一般吃“扁食(一种水饺)”。
冬至:“交九”之日,吃炒酒、油饼等。
腊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食“腊八粥(常叫麦仁)”,树“腊八冰”于田间肥料堆上,以祝来年丰收。
篇8:腊八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一、祭祀。
在上古时期,我国人们大多选择在年底,也就是农历十二月祭祀祖先和神灵,这种祭祀活动被称为“腊祭”,因此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也被人们称为“腊月”,而其后这种祭祀活动逐渐的被定在了农历十二月初八,因此也称其为“腊八节”。故此,祭祀不但是腊八节出现的根源,更是腊八节的主旋律,人们大多会选择在腊八节祭祀自家的祖先和神灵。
二、喝腊八粥。
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信是各位朋友最了解的一个习俗了。毕竟,在某部著名的小说里,侠客岛每年都会邀请武林人士前往喝腊八粥、参悟高深武学。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起源于我国宋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腊八节这一天,不论是官府、寺院还是普通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而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习俗更是盛行。
三、吃腊八豆。
腊八豆是湖南汉族传统小吃,属腊八节节日食俗,距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民间大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初八这天开始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腊八豆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
四、泡腊八蒜。
腊八蒜主要流行于北方,是华北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属腊八节节日食俗。人们大多选择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来泡制大蒜,也因此而称为“腊八蒜”。腊八蒜湛青翠绿,香浓诱人,很受人们的欢迎。
腊八节的传说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传说当年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尽苦痛,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无奈之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等很多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用水煮了煮熬成了一大碗“五谷粥”,恰好那天又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五谷粥”为“腊八粥”。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艰苦有特殊的日子,于是他把那一天定为“腊八节”,又把自己那天吃的“五谷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后经历代演变,才逐渐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修行六年毫无收获,静思太过,饿晕在菩提树下。一个牧羊女路过看到,便以乳糜给他吃。释迦牟尼吃完乳糜后气力恢复,继续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后,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表达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各地佛寺在腊月初八举行浴佛会诵经,并用谷物果实等熬粥供佛,赠予门徒和信众以纪念佛祖。这就是腊八节由来的另一种传说。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可小看腊八粥中果仁的食疗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如果在腊八粥内再加羊肉、狗肉、鸡肉等,就更使腊八粥营养滋补价值倍增。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妨在粥里加点白萝卜、芹菜,对于经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点龙眼肉、酸枣仁将会起到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何首乌、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辅助的调节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疗佳品。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后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点燕麦。大枣也是一种益气养血、健脾的.食疗佳品,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
篇9:观莲节几月几日星期几
“观莲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我国部分地区。农历六月廿四举行。宋代已有此节,明代俗称“荷花生日”。
观莲节的来历
观荷节历史悠久,据记载宋代时已非常流行。在清代的吴越一带,因遍地是湖塘溪浦,荷花满目皆是,在观莲节这天男女倾城而出,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据载,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湖中画舫、箫鼓都汇集在荷塘赏荷,为荷莲庆寿,古称“荷诞”。游人吹歌弹唱,载酒湖上,夜以继日,歌声、箫声、笑声此起彼伏。墨客文人也纷纷前来助兴,他们在湖上眼观荷花的秀美,鼻闻荷叶的清新淡雅,吟诗作画,写下了很多赞莲、颂莲的美丽诗篇。
清邵长衡《冶游》诗 “六月荷花荡,轻绕泛兰塘。花娇映红雨,语笑熏风香。”描绘的就是这种盛况。杭州的风俗是白天在西湖各处泛舟赏荷、饮酒作诗,晚上则在湖中放荷花灯,赏灯作乐,派闲适风雅的景象。南京一带因气候因素,莲花开得较早,所以南京人把农历六月初四定为莲花生日,并将纸灯燃置于池塘中,为莲花祝寿。
关于莲花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西洲曲(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西湖(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咏同心芙蓉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越 女(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子夜四时歌(夏歌)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篇10:节日习俗作文
今天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北京的春节》。看着文章中那喜庆温馨的春节,我也不禁想起了不久前过年的景象。
我的家乡在河南武陟,武陟过年最有特色的,就数祭灶和过元宵节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家乡的特色风俗吧!
祭灶,就是我们所称的“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督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春节中的命运交到灶王爷手中。所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在天上多说好话,便为灶神设香案、放鞭炮,并为灶王爷准备好上天的干粮(灶糖和烧饼)。这就是第一大特色——祭灶。
第二大特色就数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在武陟,我们每年的元宵节都不挂花灯,而是在大街上舞龙、舞狮。这场景特别热闹,引得了很多观众:两个人拿着一个“狮子”上蹿下跳,前翻后滚,就像一只真正的狮子在庆祝元宵节;舞龙则是一堆人拿着舞龙棒,把龙的形态举止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到了晚上,人们总是吃上几个大汤圆,祈祷新的一年能圆圆满满。
这就是武陟过年的特色习俗,看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心动了呢?如果心动了,那就请你快来我们武陟参观吧!
【有关节日习俗作文九篇】
★ 摘选节日习俗作文
★ 关于寒衣节的习俗
★ 下元节的习俗
观莲节的节日习俗(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