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

时间:2022-11-28 13:24:27 作者:vitop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vito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希望您能喜欢!

篇1: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

十七日观潮

年代:宋 作者: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

1、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

2、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4、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7、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赏析:

钱江秋潮是闻名世界的景观。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

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

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

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篇2:陈师道《十七日观潮》

年代: 宋 作者: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

1.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

2.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4.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7.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创作背景

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势如奔马,铺天盖地,观潮的人挤满海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作了近十首观潮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首。

作者简介

宋·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哲宗元佑时,由苏轼等推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

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篇3: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诗文赏析

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赏析二

钱江秋潮是闻名世界的景观。

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 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 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 中的天地日月。

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作者简介

宋·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哲宗元佑时,由苏轼等推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

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篇4:陈师道《十七日观潮》及观潮地点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及观潮地点

海宁潮是一个壮观无比的自然动态奇观,其和“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一起合称为“天下四绝”。当江潮从东而涌来时,似一条银线,渐渐地“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潮头高达10米,汹涌向前。滔天浊浪,轰响如雷,万马奔腾,惊心动魄。

观潮时间

浙江钱塘潮,以阴历8月18日为最。

地理位置

钱塘江,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其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皖、赣两省交界处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河流。

海宁观潮时间:

1、观潮的日子即使是当地预报的观潮时间也可能不准,必须提前40分钟候潮,以免错过良机。

2、观潮点:

每月的农历十五:[春:11:45(潮) 23:40(汐)][夏:11:30(潮) 23:20(汐)][秋:11:35(潮) 23:25(汐)][冬:11:10(潮) 23:05(汐)]

每月的农历十六、初一:[春:12:15(潮) 0:10(汐)][夏:11:50(潮) 23:45(汐)][秋:12:05(潮) 0:00(汐)][冬:11:45(潮) 23:35(汐)]

每月的农历十七、初二:[春:12:48(潮) 0:43(汐)][夏:12:25(潮) 0:10(汐)][秋:12:45(潮) 0:35(汐)][冬:12:15(潮) 0:05(汐)]

3、观看钱江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诗文赏析

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篇5: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阅读训练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参考答案

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诗文赏析

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篇6: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及赏析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阅读训练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答案:

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翻译

在广阔平远的沙岸上,潮水阵阵涌来,就像是白色的长虹在滚动奔驰;那潮头浪花激溅,就像是瑶台仙人们一不小心,把玉杯中的琼浆玉液倾倒飞洒。晴天的倒影,随着潮水的波澜起伏,在清清的江水里摇动不定;夕阳的倒影,随着潮水的奔涌翻滚,在滔滔的急浪中上下沉浮。

赏析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的'前两句写潮水汹涌而来的气势。潮头的浪花连成一张,掠过两岸平旷的沙滩,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看到这情景,诗人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莫非瑶台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将那琼玉液泼洒到人间来了吗?

后两句写大潮波澜壮阔的景象。近看潮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不停滞不前地摇晃;远望西天,黄错的落日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这景象,要用“吞天吐日”来形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篇7: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赏析及翻译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赏析及翻译

原文:

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十七日观潮字词解释:

⑴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⑵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⑷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⑸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⑺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十七日观潮翻译: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十七日观潮创作背景:

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势如奔马,铺天盖地,观潮的人挤满海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作了近十首观潮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首。

十七日观潮赏析: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的前两句写潮水汹涌而来的气势。潮头的浪花连成一张,掠过两岸平旷的沙滩,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看到这情景,诗人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莫非瑶台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将那琼玉液泼洒到人间来了吗? 后两句写大潮波澜壮阔的景象。近看潮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不停滞不前地摇晃;远望西天,黄错的落日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这景象,要用“吞天吐日”来形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个人资料: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篇8:十七日观潮,十七日观潮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意思,十七日观潮赏析

十七日观潮,十七日观潮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的意思,十七日观潮赏析 -诗词大全

十七日观潮

作者:陈师道  朝代:宋  体裁:七绝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篇9:十七日观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词语注释

⑴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⑵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⑷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⑸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⑺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作品赏析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篇10:《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

1.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

2.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4.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7.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翻译: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十七日观潮古诗

的陈东东的诗

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宗元师道理论

观潮教案

观潮说课稿

观潮课件

《观潮》学案

观潮教学实录

四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