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傅77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北京的春节课文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北京的春节课文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北京的春节课文反思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篇2:北京课文反思
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3:北京课文反思
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背诵积累佳作,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背诵积累时间;这样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读到说,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篇4:北京课文反思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篇5:课文北京教后反思
课文北京教后反思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选编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城楼,有宽阔的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使人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丽、可爱,令人向往的城市。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北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对我所上的《北京》一课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倡导了新课程理念。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从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且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正在和即将修建的奥运体育馆的效果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篇6:二年级北京课文反思
1、抓中心句,从整体入手,紧扣中心词“美丽”展开教学。
课文开头结尾都赞美了北京的美丽,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这是我这一节课围绕的中心。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他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全城的美。而找到这些词语之后,我会让他们再一次直观地从图片中感悟到,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景象,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这样既能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2、采取各种方式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庄严”一次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庄重严肃。但是这样解释,孩子们还是不理解呀。所以,我让他们回顾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时他们的表现,理解“庄严”的意境。“矗立”一词的理解,我是引导他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还有不少的四字词语,也是通过观看图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
篇7:二年级北京课文反思
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如下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的:
开始上课,我就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现在我们出发吧。”然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我们观看北京风光片,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一会儿游览景物,一会儿又回到优美的文字中,在诗情画意中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因为图文并茂,孩子们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朗读也特别有激情。最后孩子们还充当了一回小导游,其实就是背诵课文。可是,孩子们一点也不感到枯燥,一个个饶有兴趣,干劲十足的。就连说话练习,也是情境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我们旅行结束了,回到了长沙,大家说说长沙的美。总之,这堂课孩子们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知不觉地就下课了。
篇8:二年级北京课文反思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开课时我让孩子演唱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并聆听了《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提上来,让孩子意识到今天学的课文和北京有关,然后把孩子带入情境,请对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说说北京有哪些景观,从而揭题。学生还停留在刚才美妙的歌声中,兴趣盎然。
课文的第四小节介绍了北京的全称风貌,可是都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详细阐述。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些许了解,学生看后都发出阵阵惊叹,从内心觉得北京太美了,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可是,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说话练习才会更有成效。
篇9:课文《北京》教学反思
《北京》一课运用了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北京天安门、立交桥、以及风景优美的公园和名胜古迹,以先概括再具体最后又总结的方法写出了天安门的美景,让人读了入情入境。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本课有许多难理解的词语,如“矗立”“川流不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等,这些词语二年级孩子理解起来有难度。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矗立”的:
师:大家看这个“矗”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三个直组成。
师:你能从中猜出这个字的意思吗?
生:矗就是直的意思。
师:只是直吗?再观察一下这个字。
生:高。
师:是啊,同学们,人民英雄纪念碑身高37。94米,有五层楼那么高,比对面的天安门城楼还要高一些。再观察这个“矗”字,成什么结构排列?
生:品字形结构。
师:品字形结构,底下宽大而坚实。(观察图画)这就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下面的碑座宽宽的,高高地直立在天安门广场上。这就是“矗立”。
在理解这一个词语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学生说出了高、直,坚实,然后又结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让学生体会,步步深入,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矗立”一词的意思。
而“川流不息”则是这样理解的。
师:孩子们,谁来给这个“川”组词?
生:山川,四川。
川:通过组词,你知道“川”是什么意思吗?
生:“川”是河流的意思。
师:是啊,川是河流。大家看这个字,多像流动的河水啊。
师:给“息”组个词。
生:休息、停息。
师:(出示川流不息的`汽车flash)什么是川流不息呢?
生:河水流动不停。
师:为什么形容汽车呢?
生:因为汽车一辆接一辆,像河流不间断。
2、创设情境,学习课文
本单元口语交际是做小导游,介绍游览过的风景名胜。教学本课时,我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创设情境:“同学们,假如有外国小朋友到我们中国北京旅游,你是小导游,你该如何向他们介绍北京呢?”“谁知道,导游一见到游客会有一段自我介绍,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先和同桌练习一下。”孩子们结合实际经验,侃侃而谈。我又问:“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来介绍北京?自己看着课文先来练习一下。”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介绍北京,降低了难度,为本单元口语交际介绍旅游过的地方做了很好的铺垫。
篇10:《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原文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à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ǘ),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1],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作品注释
1、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搀:旧同“掺”。
3、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风俗志,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对比,显示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
艺术特色
春节,在我国是最热闹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此文记叙全面详尽,但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作者是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特别是文中,引用的民间俗语、事物称呼更是纯正的北京话,让人们从文中感受浓浓的北京的生活气息。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首先从腊八写到除夕,介绍年前繁忙热闹的景象,重点是腊八、过小年和除夕。文章一开头主要介绍腊八,写得详尽细致,有声有色。如腊八粥里放了些什么原料,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接着,写年前的北京,街市的变化。“街上加多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过小年是一个记叙重点。“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对小年的重视描绘得活灵活现。除夕是年前的一个高潮,人人穿新衣、贴门联、挂年画、灯火通明、爆竹声声、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真是红火热烈,充满喜庆气氛。
第二部分从年初一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其中重点是元宵节。这部分把元宵节与除夕元旦作对比,再具体介绍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广场上放花盒,燃火判;满街是赏灯的人流;家里也张灯结彩,还吃汤圆,等等。
最后,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强调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叙事为主而又不仅仅为了叙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过年的风俗,本源于“农村社会”的民俗。老舍写此文,是写“闲在”中的“忙乱”,特别以“热闹”为重心,因为“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热闹”是它的特点,“热闹”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于是,人们在严冬里见到了北京人“迎春的热情”;在腊八粥里,看到了“小型农产展销会”,听见了“儿童们的心跳”,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不过年,就不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在文章中,人们看到的“除夕是热闹的”,“元旦是体面的”,“元宵节是火炽而美丽的”。过年是传统,过年的方式里沉淀着民族的心理:理想、爱好与追求。在过年的风俗画里,人们能窥见中华民族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丰衣足食、美好欢乐。叙事为主,叙事中隐含抒情是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文章在写作上,风土气和人情味相得益彰。忆苦思甜是文中情趣的主旋律。“祭祖祭神”与“用糖粘住灶王的嘴”;图“吉利”和“逛庙”的习俗,隐隐透露出旧社会“怕鬼怕神”的心态,“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由今昔对比,老舍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语言通俗易懂。此文的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就像同读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自然。语言生动、活泼、准确,又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文章的又一个特色。如引用北京的谚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残灯末庙”等,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篇11:课文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关于课文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1、理解填空
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春节差不多在________就开始了,在___________这天,家家都要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小年,差不多是春节的“”彩排。__________真热闹:要做_________、穿_________、贴________、放_______、吃_________,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男人们外出________,女人们在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灯结彩,吃元宵。__________春节结束。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闹( ) 间断( ) 光景( ) 接待( )
特有( ) 姿态( ) 娴熟( ) 技能( )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唐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中的诗句。( )
(2)《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
4、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的:( )
形容聪明的:( )
形容容易的:( )
形容慌乱的:( )
篇12:北京的春节课文预习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现代作家( ),从“北京的春节”这一课题中,我知道:
二、搜集关于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对联等。我知道北京春节民风民俗有 ,
我搜集到的春联: 我搜集到的诗词: 我搜集到的童谣:
我的家乡春节习俗有: 春节时常用的祝福词语:
三、自读课文。
1 第一遍: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文章描写了北京春节的( )与热闹,展示了春节风俗的( )和( )。
2 第二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又在哪一天结束的,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有哪些习俗。试填下表。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第三遍:品读课文。画出写列词语,理解词义。 规矩、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娴熟、光景、张灯结彩、翡翠、预备、腊月、初旬、熬粥、展览、蒜瓣、陈醋、饺子、翡翠、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预备 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杂拌儿、麦芽糖、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 4、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理清脉络。文章以( )为经线,以人们的( )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 )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
春节的三次高潮:最后写( )结束。
篇13:北京的春节课文预习
1、你喜欢春节吗?说说自己的理由,不少于30字。
2、读课文给家长听,由家长签名。
3、查字典,给课后的生字注音组词。
4、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5、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说说理由。
6、课文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个时间?各写了什么?
7、总结全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喜欢春节的哪个时间?为什么喜欢?
篇14:《北京的春节》反思
李小赛
今天下午,我校进行了教学示范教研课活动,我有幸聆听了我校牛慧娟老师讲的精读课《北京的春节》一课。虽然以前我不止一次听过牛老师的课,但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她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节课,亮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收获:
1、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
牛老师在让学生提问题之前,先和学生们梳理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们抓住文章的重点,实现课堂的高效。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也应该从现在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会质疑才会思考。
2、小组合作有序
整堂课,以小组学习交流的形式较多,但并不是走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发挥了小组合学的作用,每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倾听,发言完毕后,均能端正的坐好。可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行为习惯是下足了功夫。
3、教师的语言魅力
课文写了北方春节的习俗,孙莹老师抓住了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重要的节日进行详细探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除夕的讲解。教师先用视频播放庙会的热闹场面,再让学生朗读,情感体会更充沛,将除夕热闹的场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比单独反复读有效得多,从中也体会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4、课堂思路清晰
牛老师在本节课围绕时间顺序和详略得当组织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两种写作方法,还梳理清了这篇文章,所有内容都迎刃而解。在大框架中也不忽视细节,不断渗透学习方法。最后设计当堂训练,总结了整堂课的内容。
牛老师的课一直都很有特色,她总能讲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是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外显的素质,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5:北京的春节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 北京反思
★ 北京春节作文
★ 北京教学反思
★ 北京的春节教案
★ 北京的春节练习题
北京的春节课文反思(精选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