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道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现代人音乐疗法趣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现代人音乐疗法趣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现代人音乐疗法趣谈
现代人音乐疗法趣谈
音乐疗法,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作 者:李勇明 作者单位: 刊 名: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2009 “”(25) 分类号: 关键词:篇2:音乐疗法的现状
音乐疗法的现状
音乐疗法是科学且系统地运用音乐的特性,通过音乐的特质对人体产生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或残障的治疗过程中达到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病通过和谐的节奏刺激身体的神经、肌肉,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使患者在疾病或医疗过程中身心改变一种治疗方法。音乐疗法,在欧美、日本、我国台湾等地已蓬勃开展,西方一些国家将其广泛应用于精神病医院、老年疗养院及儿童特殊教育部门。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提示在颅脑损伤早起给予积极的音乐治疗有辅助治疗作用。因此,音乐疗法对昏迷的促醒作用正日益被医务人员所接受,并初步应用于临床。在国内,音乐治疗多数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缓解疼痛、减轻化疗反应,改善心身疾病和临终关怀等。篇3:现代人歌词
现代人歌词
<现代人>
专辑:《现代人新曲+精选》-林子祥1999
这边也是人 那边也是人
这种也是人 那种也是人
几千百万人就有几千万样人
那些最近似现代人
闭闷然后开心
快乐然后激愤
醉人原来伤感
失意原来行运
放下其实捉紧
确认其实变心
望望城内多少人
就这般过日辰
发达谁料担心
厌倦谁料兴奋
美丽为何失真
得到为何遗憾
笑骂同样不甘
胜败同样训身
日日磨炼一个人
乐与苦仍合衬
就象必须转化成份
酸的与苦的为甜做牵引
又像出产尖端制口
人要在化境中提练诞生
变幻寻觅可亲
我愿寻觅你心
日夜无定风里寻
路远仍然是近
编辑人:Jason
《飞叶歌词网》
篇4:现代人如何养心
现代人如何养心
现代人的养生以养心为先。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说明人的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按现代人的观点,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外环境使之保持相对平衡的司令部,倘若这个司令部的调节功能失常,则肌体的防病和自疗功能减弱,百病可乘虚而入。 然而,现代人如何养“心”呢?对此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现代人养心之道以“心怡、心静、心神、心气、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这26字诀为妥。 一、心怡 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顺,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也是一切快乐的源泉。 二、心静 《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言:“人心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三、心神 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神的方法是每天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可以在临睡前或晨起时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四、心气 多吃补气食品或进行锻炼。从解剖意义上看,心就像一个泵,它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心气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手足冰凉,养心气可以从饮食上下手,多吃桂圆、大枣、莲子、人参、黄芪等。锻炼则需要循序渐进,慢跑、太极拳等都是适合的运动项目。 五、心正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失、使你狂妄、使你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
第一文库网 六、心善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然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就会成为对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健、寿高。 七、心安 一个人内心安详的时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恐惧、没有牵挂,这种感觉是美好的。此外,科学家还发现: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因为他们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去拼命追名逐利,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名利得失自然也就影响不了他们的情绪,从而免受疾病的侵袭,生病的机会自然大大减少。 八、心宽 古人云:“容人则容己,己不容则自绝于人,何以立?”心宽不仅意味着与外在世界的相容,而且意味着内在世界的开放,表明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宽厚多恕地对人对事,这是健康品质和高尚素质的表现。 九、心诚 只有以诚待人,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果疑心太重或缺乏诚意,大家彼此戒备、疑神疑鬼,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欢笑,充满了敌意的`日子会使人食不甘味、眠不安宁。你有诚心,也就拥有了朋友,就可以诉说心中的不快,排遣不良情绪,缓解生活压力,这对保持和促进愉快乐观的心情非常有益。 十、心纯 儿童的可爱在于天真无邪、纯洁无瑕。保持纯洁的童心就可能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从而激发出生活的激情,保持新鲜的活力,这是最宝贵的健康财富。 十一、心志 人各有志,志宜磊落。人的一生,少年立志以求学,中年励志以创业,老年心志以保节。所谓老年心志,即年老志不衰,退休不退志。这些年来,不少退休老人壮心不已,或做机关顾问,或当企业参谋,或力行兴教,或营业富民,或沥血于篇章,或竭情于丹青,真是余热闪光,成绩斐然。然而也有个别人从商即为奸,唯利是图,坑害顾客,赚起昧心钱来,这就有损于晚节,必然受到良心的责备而愧疚不堪,如此岂不有违于养心之道?所以,老年人必须养心志。志正则心正,心正则事正,事正方无愧。 十二、心乐 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愉快,对事业兴奋。”如今的老年人不愁吃穿,有怡情养心的生活条件。但是,老年人还需具有“对生活乐观”的心理素质。人生在世,烦恼难免。倘一旦烦恼袭来,最好跳出圈外,去看电视,听戏曲,会好友,游山水,逛商店,钓河鱼……这些赏心趣事可以怡情,可以乐心。烦恼对心乐的人无可奈何,自然败阵而去。 十三、心足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我原来对这句话有反感,认为“知足”是固步自封、不图进取的落后意识。后来,看到有些人沉迷于物欲,因贪财而枉法,因贪色而招祸,因贪嘴而伤身,因贪地位而走险,才懂得老子的话重在戒贪。当今老年人处此升平盛世,就是万福当中之大福,知福要心足,心足才能节欲,节欲才会心足,心足才好让自己轻轻松松地过日子、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 (作者声明:版权授予刊载者,拒绝转载与网摘。)篇5:对联趣谈
对联趣谈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民风民俗。它可以说是诗词曲赋的余波,它比诗词曲赋更简明,更有神韵。建筑与艺术,书法与文学,都在这里变得直观,变得具体。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为戏台题写过一副对联:
二帝生,三王净,五伯七雄丑未耳,汉祖唐宗也称一时名角。其中拜将封侯,不过扛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李白杜甫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总是沿街乞食耍猴儿。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戏演的是历史,而历史也如戏:炎黄二帝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生角,夏禹、商汤、周武三王扮演了净角,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只能充当丑末的角色。那汉高祖、唐太宗称得上名角。其余的历史人物不过是充当扛旗、打伞、跑龙套的角色了;儒家经典《四书》《六经》是戏台上的念白和引子,诸子百家的言论是杂曲,李白杜甫的诗是唱词。此外,那些咬文嚼字的文人,为了生活写写画画,这和沿街乞讨耍猴行骗的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副对联,话尽千古风流人物。雄视历史,点化生活,有情有理。
对联,是一种民风民俗。婚丧喜庆,开业典礼,各种类型的大小会议,都会张挂一下对联的。
对联是传统的。它源于宋初期的后蜀。最早的一副对联相传是蜀后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简洁而有气势。“新年”、“嘉节”、“余庆”、“长春”这些字眼,渲染出新年的吉祥喜庆。但是,这副对联,对蜀后主来说,却是一个亡国的预言。巧得很,宋朝灭后蜀后,新上任的成都太守姓吕,名 “余庆”;宋太祖的诞辰就叫做“长春节”。这位才子式的后主为自己题写了一副人生谶语的对联。
对联是现代的。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有一道让各省市出句对句的文艺节目。西藏自治区出了个很妙的上联: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扎西德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
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对得天衣无缝!“乌鲁木齐”是回语――美丽的草原。
对联,在中国人的眼里,是一种典雅的的智慧游戏。下面以拆字联和回文联来谈谈这一特点。
先欣赏一下金朝的一位皇帝在琼华岛上和皇妃的对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皇帝和皇妃在琼华岛上赏月。皇上触景生情,吟出了上句:二人土上坐。皇妃望着一轮明月,对出了下句:一月日边明。出句与对句合成了一个很妙的对联,上实下虚,颇有气势。
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岳阳楼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两只螃蟹,呆在楼壁上,怎么也不走,像是贪恋这里的风景似的。后来大才子李白来到岳阳楼上,看见这两只“稀客”,沉吟片刻,题写四字:“水天一色”,一落墨,那两只螃蟹就“咚”的一声掉入洞庭湖了。原来,仙人吕洞宾知道李白要到洞庭一游,他想试试这位被人间誉为“谪仙”的才气,于是用法术,把两只螃蟹挂在楼壁上。李白一见,知道这是一个下联的谜语:“虫二”描写的就是眼前的景色,这个谜底就是 “风(繁体字)月无边”,李白以“水天一色”来对,真是自然天成。
说对联有下里巴人的流韵,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下里巴人,”是说它符合大众品味,“其和者众”。
有这样一则笑话:
古时,一个学监到一地去视察,遇见一位农民,学监想考考这位庄稼汉,随口说了一上联:
花园里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香花花花香;
那个农民回敬了一下联;
大街上人屎臭,猪屎臭,狗屎臭,屎臭臭屎屎屎臭。
上联听似顺耳,实则不合逻辑,桃花开于三月,荷花开于夏季,桂花开于秋天,“花花香”于花园是不可能的。对于学监故弄玄虚,信口开河的出句,庄稼汉用如此不雅的对句来嘲弄,也是一种智慧。
说对联是阳春白雪,更不为过。每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不和对联打交道。结婚,有婚联;过生,有寿联;吊唁,有挽联;开业,有贺联。道观庙宇,茶肆酒楼,家居厅室,都是对联的栖身之所。对联既是风景的点缀,又是文化的象征。
婚联,数量最多,但我认为脱俗的少,大都落入“比翼鸟、连理枝”之类的俗套。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回文联,它顺着念倒着读都是一样的。就是用这种文字游戏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婚联中的`佳构。
在对联的海洋中,挽联的艺术高出婚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大哲学家金岳霖为绝代风华的旷世才女林徽因撰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是言其貌,还是言其才?是叹惋,还是佩服?是写实,还是想象?下联“万古人间四月天”,写得哀婉凄艳。“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诗句,更是作者的发挥。工巧的对联中,有美好的追忆,有无穷的叹惋。不是哲学家作不出此联,不是和亡者有深厚的情谊也难为此联。
新月新诗广陵散;
奇人奇死破天荒。
――只有大才子徐志摩才担当得起这样的挽联。“广陵散”与“破天荒”相对,以典对典,工巧,贴切,是对徐先生功名事业,人品才情的经典概括。
那么,什么样的对联才是好的呢?
对联,就是要对而且联。上下联之间要求对仗而且相关联。但是上下联如果势均力敌,仅仅是合格而已。上联弱下联强或者上联实下联虚那才是上乘的作品。像上面所讲的“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有一种气势,符合仄起平收的音节规律。
下面的几幅对联,是我所作,援引为例子来谈谈。
我曾为几篇小说题写过对联。
题《祝福》
前夫夭折,后夫暴亡,莫非克夫之命?怪谁?
娘家不收,婆家又逐,终成无家之人。恨天!
题《边城》
唯善唯美构建桃源世界;
至清至纯展现湘西风光。
题《荷花淀》
描写战争不见刀光剑影;
刻画英雄原是渔妇村氓。
这三副对联,自然工整,既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又有观点和思想。尤其是题《祝福》,庄谐并举,寓庄于谐,堪称上品。高天厚地,竟无一寡妇的立足之地;芸芸众生,竟容不下一贫妇!想当年,杜甫寄居四川成都时,门前有一枣树,邻居一个寡妇来打枣子,他从不惊动她。后来杜甫移居别地,就把这间草堂让给一位亲戚居住,这位亲戚为了防止别人打枣子,就在枣树周围围上了篱笆。杜甫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写诗劝阻,告诫他不要这样做:“堂前扑枣任西邻,无衣无食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柳却甚真。”西邻的这位寡妇,有杜甫这样的邻居,是她的福气。可是祥林嫂生活的周围却尽是篱笆,尽是冷眼,尽是嘲弄。“怪谁”?人无情;“恨天”,天无眼。
创作或欣赏对联,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上下对等
我为教育局春节联欢晚会撰写了一副对联:
歌以抒情,舞以壮志,载歌载舞,歌舞声中庆盛世;
诗而铭德,乐而颂功,亦诗亦乐,诗乐场里度流年。
上下对等,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点,只算是“工”,还没有达到“化”,艺术境界不会高。上面讲到有艺术的对联是上联弱,下联强,或者是上联实,下联虚。这样的对联,有回味,有气势,是仄起平收音韵形式的内化。
二、上实下虚
有一年的高考前夕,我题写了这样一联:
十二年梦想凝笔端,友情亲情,美圆七彩梦;
九万里风云奔眼底,高校名校,好凭六月风。
三、长点的对联要注意起承转合。
山之气度,水之情怀,磊磊落落,无愧如诗盛世;
诗以栖居,书以相伴,潇潇洒洒,不负似水流年。
四、富有哲理
在《敢问路在何方》唱遍的一年,我为一所学校题这样一副春联:
路在何方?在你脚下;
春行哪里?行我心中。
篇6:对联趣谈
北宋苏东坡少时曾自恃才高,于门口写一对子: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对联趣谈
。一天,一白发老翁拿一本小书登门“求教”,苏轼竟不识书上的'任何字。于是羞惭,老翁去后,即改写了门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虽只加入四字,其意却大变。苏轼终有惊人成就。? 据说,一天苏轼访一友人和尚。进门后他闻到鱼腥味,知鱼在罄中,便念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和尚随口对出: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就说:既然罄(庆)中有余(鱼),那就拿出来吧,两人大笑。? 苏小妹、苏轼、佛印和尚泛舟江上。妹见和尚将竹蒿打在自己的倒影上,遂出一联。和尚想到苏小妹前日井边打水情景即对出下联。(小妹)和尚撑船,蒿打江心罗汉,(和尚)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篇7:对联趣谈
? 苏轼为试小妹才华曾出一对,句里有词牌三个,而小妹见一丫环端酒缓缓而来竟灵机一 动,说出下联。 (坡)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贵阳北关桥头有一副对联耐人寻味。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握手还疑梦里逢。?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藏克家题联。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邯鄣吕仙祠黄梁梦亭有一对联别有趣味。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淄博蒲松龄故居,郭沫若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苏州沧浪亭、梁苣林集句题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庐山简寂观、李笠翁题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说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自先师。?汤阴岳飞故里,岳府、吴雪樵题联。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篇8:春联趣谈
古往今来,对联撰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撰写对联不仅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下面列举几例个性化春联的语言文字技巧和修辞手法,以飨读者。
笑联:我国有些寺院景点的“笑联”,是人遇麻烦心事时的一剂清心良药。四川乐山凌云寺:“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本无 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云南昆明华亭寺联:“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步不 跌,何妨人自纵心游。”湖南衡阳罗汉寺联:“大肚能容,容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烦。”
戏联:有些戏联,读来似在说戏,又似在说人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既冷眼,又超然,而且语言明快,声调铿锵,读之既语意深刻,又妙趣横生,耐人 寻味。如:“人生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你放开眉目做;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脚踏实地看。”又如:“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再如:“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棋联:“九十点无穷变化,千种情趣,半喜忧喜,问甚胜负?在仙府也称雅对,洞天天长斜枰影;州二路极致厮杀,万般寻思,转瞬沉浮,怎论得失?是人 间一大快事,月夜夜半敲棋声。”据说这是一位棋人为了庆贺一象棋名宿的酒店开张而特撰写的。读罢使人领略到棋局的无穷奥妙和棋迷们的乐此不疲之情。据史书 记载,清朝有一雅士,出了一上联来征对:“大帅用兵,士卒救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面对此形势,有人灵机一 动,对出了下联:“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沓沓,议和叠叠,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抢地呼天。”此上联得体地把象棋子借用到联中去,下联则匠心独 具地将骨牌诸子嵌至联中,与上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整副对联工稳妥贴,语意双关,读来上口,令人玩味无穷。
钱联:明代,浙江海宁县城内有南安知府张津题撰的一副楹联:“宽一分则民可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贪官污吏很多。 有这样一副楹联,是一位县官为自己公正廉洁提出的虚伪自夸联:“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有一副写财神的联更有趣:“只有几文 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为好?不做半点事,朝又拜,晚又拜,教我为难。”林则徐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 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
竹联:苏东坡爱竹,有联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看来,苏东坡是宁瘦不俗了。“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为天地生春,抚节长存终占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证辟寒心。”翠竹四季长青,给大地注入永恒生机。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畏风霜雨雪,始终保持纯洁, 令人钦佩赞叹。“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赋予竹以人格灵性*,虚怀若谷,高风亮节,既虚又实,能高可低, 受到世人的尊敬。
篇9:“画虎不成反类狗”趣谈
《西游记》第八十八回,话说唐僧悟空一行来到玉华县。王府宫中有三个小王子,一个个都好舞枪弄棒,本想教训悟空一行,但看了他们的本事后,便想拜师学艺。悟空笑道:“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无力量,使不得我们的兵器,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古人云,教训不严师之惰,学问无成子之罪。汝等既有诚心,可去焚香来拜了天地,我先传你些神力,然后可授武艺。”
《中国成语大词典》把“画虎不成反类狗”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像狗”。后比喻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终无成就,反贻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伦不类。
这个成语流传了好几百年,人人都在使用,却也不曾细想过,狗与虎,在外貌、形体上相差甚远,虎画不成,但怎么着也不可能会像狗吗?如果能把老虎画成狗,倒也本事不小。其实,人们只是习惯从字面上去理解,反正古人说了,管他意思通不通,管他像什么,就这么一说罢。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我们不妨顺着古代的思路去梳理一下。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马二岁曰驹、熊虎之子曰狗同义,皆谓稚也”。大意是二岁的马叫做驹,熊和虎的幼崽叫做狗,都是幼小的意思。《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就是说捕获到一只老虎,可以得到五千的赏钱,如果是虎崽,赏钱得一半。《尔雅•释畜》:“(牛),其子犊”。郭璞注:“今青州呼犊为狗”。古人对犬与狗也有明确的分别。《礼记•典礼上》“效犬者左牵之。”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由此可见,很多动物的幼崽,在古代都可以称作“狗”。因此“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不是现在所说的“狗”,这儿的“狗”应为“虎崽”,即“虎仔”,也就是小老虎。整个成语的意思为“大老虎没画成,反倒像虎仔”。
在《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529页)该词条之下,还有一条成语“画龙不成反为狗”,解释同“画虎不成反类狗”。该词条的引文为:《后汉书•孔僖传》:“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更说不通了。龙和狗的外形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曰:“马七尺为(马来),八尺为龙”。这儿的“龙”应为“八尺的马”,而“狗”应为“马之子”即“驹”。整个成语的意思应为:“画大马没画成,反倒像马驹”。看来简单的望文生义,是会弄出笑话来的,以讹传讹,更会贻笑大方。
★ 雪花趣谈作文
★ 末日趣谈小学作文
★ 英美人绰号趣谈
现代人音乐疗法趣谈(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