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囡女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弟子规》的启示,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弟子规》的启示,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弟子规》的启示
《弟子规》的启示
“您听说过《弟子规》吗?您读过《弟子规》吗?”
在单位内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上,我会在课堂上或者课间休息时与大家就这个话题进行一下互动,做个小测验。粗略地归纳一下,细读过《弟子规》的可谓凤毛麟角,能说出其中三言五语的屈指可数,听说过书名的能占到三四成,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接近半数。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即便是从未听说过《弟子规》的,看法却是一点也不比别人少。有人说,那是教给小孩子们听的,跟我们这些大人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也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学《弟子规》能当饭吃,还是能让你挣到钱啊?还有人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听那些封建社会的东西,搞不好会害人的,云云。并且说起来都信誓旦旦,一套一套的。我不置可否,一时竟无言以对。
我第一次听说《弟子规》,大概是三四年前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的,当时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几次视频讲座,就放下了,并未领会其意。去年开始,断断续续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把台湾学者蔡礼旭老师的四十集《细讲弟子规》看完,有了一点心得。
近日偶与友人谈及家庭教育,不免又涉及到《弟子规》,有些想法徘徊不去,说来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甚或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弟子规》到底说了些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由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此后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其原典出自《论语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全书共8章360句1080字,说了113件事,篇幅也不算太长。以我们现代常人的阅读能力,静下心来通读三五遍,估计也能理解个大概。如果是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内涵精要,那就需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实实在在下一番功夫。
《弟子规》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教育会有启发和帮助吗?
《弟子规》中所列的诸多内容,初看字句,似曾相识。回想自己年少之时,父母的叮嘱唠叨中或许有三言五语,老师的教学训斥中似曾有片言只语。但是,留在记忆里更多的是理化语数外,是一次又一次考试的成绩,是期中期末排在班上乃至学校里的名次。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并不是变化太大。一代又一代学子们在家长的悉心呵护和学校的严格管教下,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的声浪中,从幼儿园开始按部就班的升小学、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变化了的是多出来了一些新的选择——考985、211,考清华北大,亦或出国留学。一路走来,我们培养了数不清的“考试状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有超过400万的留学生。欣喜之余,百感交集;蓦然回首,怅然若失。看看我们自己的子女,看看身边的年轻人,看看他们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他们身上好像缺少些了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亦或为人师表的,除了教给他们知识、技能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什么?至于缺什么,教什么,相信您在读了《弟子规》之后,一定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弟子规》只是诵读就够了吗?
现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或者社会机构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少儿国学班,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在诵读《弟子规》,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有些家长甚至于以自己的孩子一下子能够背诵多少多少经典为荣。难到《弟子规》只是诵读就够了吗?我不得要领。
今年三月份,一个周日的下午,我走进淄博正心学苑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开始参加学苑创办人袁立君老师主讲的《论语》研习班的课程学习。一次,与袁老师言及自己学习《弟子规》的情况,不仅每天早晨诵读,而且下载音乐版到手机上,寓教于乐,且能增强记忆。袁老师颇感兴趣,问及下一步打算,我回应说,等有了一定的心得和积累之后,就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特别是子侄外甥们,分享给同事们、工友们,让大家也都能从中领略到圣贤的智慧,帮助孩子们扎牢人生的根基,云云。袁老师频频点头,接着又问:你认为这就够了吗?《弟子规》上所说的,你自己力行了吗?力行了多少啊?闻之,愕然!我禁不住张大了嘴巴。
为什么脑子里光想着学,没想到做呢?为什么想的只是让别人去做,而偏偏没有想到自己呢?连续好几天,自己都在思考。记忆里,父母在世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的叮嘱自己一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自己也认为那是对的,可是到头来又有多少事情是让父母称心如意的呢?屈指算来,参加工作快三十年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少不了领导们亦师亦友般的教诲,有些事情自己也知道那样做是正确的,并且真正做起来也难不到哪里去,可是又有多少工作是让领导颔首认可的呢?静下心来想想,只听不做,只学不做,只说不做,类似的事情自己经历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不敢再想下去了,是该好好琢磨一下怎么做了。
习总书记在谈及“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时,谆谆告诫我们:主题教育的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话语不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人生一辈子,要学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你得真去学,你更得真去做。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篇2:《弟子规》的启示作文
关于《弟子规》的启示作文
三年级刚开学的时候,逯老师就教我们诵读《弟子规》。刚开始,我只是跟老师读,回家给家长背。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弟子规》里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其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让我感受最深。
记得有一次,我外出找同学玩没有告诉爸爸、妈妈,回家后被他们狠狠批评了一顿。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心想:“不就是晚点回家嘛,用得着这么凶吗?”学了《弟子规》后,我明白那样想是不对的,爸爸、妈妈是怕我出事才这样的。同学们,多读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书,做个听话的孩子,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逯卫芳老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教育下一代的瑰宝。我们的小作者已经从这些宝贵的经典中得到了收获。不要犹豫了,赶快去领略我们中华经典之美吧!
篇3:谈《弟子规》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谈《弟子规》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
曾有媒体报道了东莞一家公司要求所有的员工早晨集体诵读《弟子规》一事,起初我并不以为然。日前到南方去了一趟,发现重视国学的企业确实不仅此一家。我们暂不评论究竟他们是深谙国学的真谛,还是偶有做秀的成分,但国学日益灼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弟子规》,其阅读面和影响力仅次于《三字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和养成忠厚家风的儒学经典读物。受此启发,感到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公司效行。
一、孝悌与忠诚
《弟子规》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原意解读:这八句话说的都是对父母的基本态度: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地听进去;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伦理讲的是“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里也同样以“入则孝”作为第一篇。一个孝顺的人,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推而广之,孝可以理解为忠诚,即对父母对单位对事业的忠诚。忠诚是做人的标准之一,没有了忠诚,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
忠诚是一种理念,是真诚和善良的集合,是人性的基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云“忠臣出于孝子”,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工作中才会忠于职守、尊重领导并与人为善。忠诚于企业是每位员工应尽的义务,员工的忠诚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忠诚是相互的。教科社日投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领导对员工要仁爱和关心,员工对领导要尊重和服从。企业忠诚于员工,为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平台,保障每位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对公司的安排应“应勿缓”“行勿懒”;应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件小事上,对工作失误要“须顺承”;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爱企如家,将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当然,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并不是一味的“愚忠”,并不排斥提意见(对公司提合理意见也是忠诚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衣冠与制度
《弟子规》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原意解读:《入则孝》和《出则悌》后的第三篇是《谨》,都是讲日常行为举止的。这一段就是说: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正冠扣扣系带”从表面上看是有关衣着的小事,但却喻含着做人修身的深意。很难想象一个不注重规范和秩序的人会将工作安排周全,会将工作推进的有条不紊。那么,规范员工的行为靠什么?就要一靠制度来规范,二靠道德来约束。
我们公司是一家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不可能也不允许采取家族式的亲情管理;而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行业特殊性又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作为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企业,尽管我们提出了“文化先行”的理念,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经验不足等),实施文化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即把制度的刚性和“以人为本”的柔化结合起来。公司提出的“厚德载物,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贯彻“制度至上”理念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做人需要道德规范,作企业需要企业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要用企业制度考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员工都必须忠于企业制度,因而忠于企业制度是员工应有的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任何人都不能因自己的特殊地位而损害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约束着企业中的所有人。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厚德载物”,涉及到人的管理与管理人,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必须重视道德的力量,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宗旨。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管理自己永远比管理别人重要,实际上最伟大的管理就是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自律,就是要时刻“正冠扣扣系带”,这是很重要的品质,很多企业领导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放纵了自己。
三、言语与诚信
《弟子规》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原意解读: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且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凡出言,信为先,未见真,勿轻言,事非宜,勿轻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作企业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呢?有个故事说,一位亿万富翁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我一生成功的秘诀有两条:一是要信守承诺,二是更重要的尽量不要承诺。”一个做不到的承诺不如不承诺,总是随便承诺会使员工和客户对企业失去信任和信心,而轻易断言不是欺骗自己就是欺骗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古老道德文明的基石。中华历史,屈指五千年,从《乐羊子妻》到《曾子杀猪》,从《程门立雪》到《移木建信》,诚信美德绵延不绝。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古今中外,诚信得失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的安达信公司依靠诚信起家,也因失信而败家。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一朝失信,曾经名满天下的企业因此遭受重创。在市场经济中,诚信应是企业的行为准则,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基,而失信行为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突出表现。我们公司从事的是教育文化产业,提供的是教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是终极目标,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因而“在教科社日投公司,利润永远是第二位的”有着深刻的内涵。因此,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在教科社日投公司,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成就百年基业的助推力。
国学博大精深,不仅仅包含对做人的教化,还有像“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国学对今人在修身养性调节心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企业来说,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管理理念中,植根于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如果仅仅是虚妄的仪式或昙花一现的做秀,国学将沦为被异化和扭曲的悲哀境地。所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理念,这才是运用国学管理企业的理性选择。
篇4:浅谈《弟子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说话,让他们了解口才也是一门艺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哲理。《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书中说,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严谨、讲究诚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俤,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教育学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开口说话,态度要诚恳,要讲信用,绝对不可以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也就是说,说过的话要算话,要说到做到,吉训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另外,为达目的花言巧语也是绝对不可以的。其次,讲话要适可而止,不要口若悬河,要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另外讲话要恰当在理,分清场合,实事求是,不可歪曲事实,否则,后患无穷。不说尖酸刻薄、下流污秽的言语,做到有礼有节。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时刻牢记在心。另外,办不到的事或不适宜的事儿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不经考虑,允诺了别人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没有亲眼见到的或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轻易传出去。
最后,讲话要稳重舒缓,咬字吐词要清楚,态度要诚恳,不可以讲得太快,容易引起对方误会,讲得含糊不清,有时也会误了事。还有教育学生不说别人闲话,更不和别人一起说长道短。在别人当面说自己的过失时不要发怒生气,听见恭维的话就感到不安,听见别人的指责反而高兴,这样良师益友就会渐渐接近自己。有时教师的身传比言教更重要,我们教育学生友善的语言可以建立起美好的友谊,而我们偶尔说出的激烈的言辞则可以无情地伤害学生的感情。实践证明:一个在学习方面表现良好而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要比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能更快地学会东西。这个事实说明,我们采取批评的方法并不能让别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相反,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勤说过:“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们也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批评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激烈的言辞、讽刺、挖苦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同时,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伤害一个人自尊心,并激起他的反抗,而批评所引起的嫉恨会令学生对你敬而远之,会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所指责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善。
我们培养学生的同时,要多对他们的自尊心进行关注,所以有机会别忘了用真诚的话语去赞赏学生,这是生活中最美的插曲,因为那些温暖的话语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美国哲学家杜威教授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就是“显要感”,也就是表现欲,这种表现欲有时也通过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我们的班长,自称“凯撒”,当教到“chife”(长官)这个单词时,他突然大声说“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班的“chife”,这个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和显要感。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语言把握学生的心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说话。其次,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口才的培养。另外,培养学生的口才与说话技巧,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口才和说话技巧,用自己的魅力口才去征服学生。我们要教育学生说话不但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把握说话的技巧,语调语速,才能更完美地表达明确的目的。善于言谈的人,可以借助自己口才的优势赢得领导的器重,同事的钦佩,可以为广交朋友,拓宽事业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不断地创造成功的机遇。而拙于言谈的人,往往抓不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因而抱憾终生。所以,现代社会的种种机遇,要造你的口才来开拓;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成功,要靠你的口才来促成。
培养学生的口才,关键在于培训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下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心理开设区域、坦诚、敢于和乐于表现真实的自我,不要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暴露,并通过人际关系这面镜子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很善于说话却不敢说话。只有既敢说话又善于说话,才会锦上添花,产生良好的口才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表现,当面对很多人上台讲话时,就觉得很紧张害怕,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精力不集中,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要想泰然自若地依照逻辑次序侃侃而谈,必须找出胆怯的根源,克服心理障碍。当众说话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你不确定听众的反应,所以才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抓住每一次当众讲话的机会,积极参加演讲,当学生发现演讲成功的快乐后,就会发现当众说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试试豁出去的心理,那样会让学生更自信,通常人们在讲话之前,都会顾虑重重,这种状态很可能在开讲前便抹杀了信心,所以开始讲话之前,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力集中精神听听别的讲话者在说什么转移注意力,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够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的,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第一次”。大不了豁出去了的想法会你的心态更淡定,讲话会更自如。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思想,提升理念,提高组织和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整装待发,把全部的热情投身于这项改革中去,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为了迎接挑战,充分地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内涵,我决定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实践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建立多元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笔耕舍播,在教学园地中结出桃花满天下的丰硕果实。
拓展阅读:读《弟子规》,做好“弟子”
中华民族经典教育读本《弟子规》,它宣扬以儒家礼义为核心的圣贤之道,指导我们行动,帮助我们实现幸福人生。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与《弟子规》的最早编著者李毓秀同为山西河东人的李安纲教授,怀着一颗至诚至爱的学者之心重新编写了这本书。李安纲教授认为,《弟子规》高度概括、展示了人类个体进入社会所必须装备的道德体系和智慧武器,并且可以身体力行,行之有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悌、谨、信、爱、亲,文,这七点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要义,更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父母想念儿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树叶就动一下,风不吹,树叶就不动。这样的描述透露出当代人对人伦关系的.的忧心忡忡。难道我们不应该把对父母的敬与爱注入我们的整个生命,让它如流水般绵长?读《弟子规》,幸福人生从“孝”开始。
李安纲教授编写的、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弟子规》,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李教授不仅将原文加以注音,设“句解”阐释每条规矩的意义,每一篇后设“篇讲”论说全篇大义,还将三字规矩翻译成七句白话,几乎把每条规矩的出处都做了明确标注。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对初读这本书的读者十分有益。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人们知道《弟子规》是清朝人编著的,便以为书中都是满人的规矩。实际上,《弟子规》中几乎每一条规矩都源远流长,早自先秦的《易经》《论语》,近自清朝的《宋元学案》《传家宝》,所有的规矩都是数千年来老祖宗的经验。可以说,《弟子规》是颠扑不破的人生大智慧。
何为弟子?有人认为,“弟子”是相对于“师傅”而言,即“学生”这一社会角色,那么《弟子规》就是“学生”应该学习的规矩,这种理解未免有些片面。也有人把“弟子”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认为“弟子”就是社会成员,《弟子规》就是人人须遵之规,这种说法对“弟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理解,但却过于笼统。李安纲教授的《弟子规》不仅对“弟子”的概念做了深入分析,还阐明了“弟子”的社会关系,这是该书的突破点。李教授认为,“弟子”包含“为弟为子为弟子”三个概念,即弟弟、儿子和弟子,其中涵盖了弟弟跟哥哥、儿子跟父亲和弟子跟老师三种关系,这也是基本的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会中至少扮演着“弟弟”“儿子”或“弟子”中的一种角色。作为“弟子”,要时刻谨记老师的教导;作为“儿子”,要终生孝敬父母;作为“弟弟”,在家要爱戴兄长,到了社会要用悌道与四海的兄弟相处。因此,《弟子规》就是对社会中的我们的规劝和告诫,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李教授在解读《弟子规》时,谈古论今,不仅讲述了规矩的背景故事,还列举了发生在当下的事件加以解释,这是该书的创新点。“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这是孝敬父母应该做到的。该书不仅引用了“黄香扇枕温席”和“周文王给父亲请安”的故事,还讲述了现在社会一对经商的母子学习了《弟子规》,儿子为母亲洗脚的感人故事。这让我想起一则曾感动过无数人的公益广告:小男孩看着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每天为奶奶洗脚,也端来满满一盆水,用稚嫩的声音对母亲说:“妈妈,洗脚!”孝,出自天性,不是矫揉造作。
这本小书蕴含着大学问、大智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弟子规》应是我们每个人的枕边书,需常读之,时习之,深悟之。
篇5:弟子规
学了弟子规我在公交车上想: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身边的同学也给老人让座了。我欣慰的'笑了。 我喜欢打篮球,以前,爸爸叫我上去吃饭,我常说:“再玩3分钟,可是玩了30分钟,回家菜早就凉了。现在,我爸爸一叫我,我就想起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就上去了。 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以前我总是顶嘴,学了弟子规中的,父母责,须顺承。我就不再这样做了,妈妈还表扬了我。 有一次,我藏了一块糖,妈妈要吃,可是那是最好吃的了,我想起了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我就把糖交了出来。
篇6: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的解释[ 标签:弟子规,解释 ] 求弟子规的全部解释,全文的解释 问题补充 2008-09-20 19:26不是那个,是每一句的解释旋风-奔雷 回答:2 人气:77 解决时间:2008-09-20 19:49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300多年来,它成为除《三字经》以外影响最远的三字句训蒙教材,还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教育的启蒙读物,三字成句,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讲的都是至关重要的做人之道。全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忠孝思想为纲,从“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五个方面,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学习、修养品德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弟子规》中的“弟子”指的是学生,也就是家庭子女。广泛地讲,弟子可以视为每一个人;“规”就是规范、道理,即做人应有的道理、应尽的规范。统而言之,即是教导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弟子规》里的许多传统美德,如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对和谐家庭关系、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礼仪道德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蒽。。 2008-04-03 22:19 检举其他答案原文: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N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远方的朋友 2008-04-03 22:19 检举已解决问题求弟子规的全部解释,全文的解释 问题补充 2008-09-20 19:26★ 弟子规
★ 浅谈《弟子规》
★ 弟子规全文阅读
★ 弟子规内容简介
★ 关于弟子规演讲稿
★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 《弟子规》演讲稿
★ 弟子规教学计划
★ 弟子规教案设计
《弟子规》的启示(整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