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2-11-30 01:38:05 作者:西西的兮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西的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

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医学检验的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应用条形码技术可提高医疗管理水平,优化检验及管理流程。近年来,传统的计算机人工键盘输入方式速度慢、差错率高的缺点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各种替代手工键盘操作的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应运而生,条形码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自动识别技术之一。

1条形码技术简介

条形码技术是由美国学者N.J.Woodland在1949年提出来的。从70年代初,条形码技术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近来,条形码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工业、邮政、金融、图书馆、仓储、输血管理、实验室、办公自动化等诸多领域。90年代初,我国实验室开始应用条形码技术。顾名思义,条形码是指在浅色衬底上由深色矩形线条(也称码条),排列而成的编码,其码条及空白条的数量和宽度按一定的规则(标准)编排。为了便于人们识别条码符号所代表的字符,通常在条码符号下部印有所代表的数字、字母或专用符号。

条形码的分类:(1)连续型条码:编码时各字符代码间隔携带信息为相应字符代码信息的组成部分。主要有:A.通用商品UPC码:包括UPC-A码为标准版本和UPC-E码为缩短版。B.国际物品EAN码:包括EAN-13码为标准版本和EAN—8码为缩短版。C.交替五取二码。D.128码分CodeA,CodeB和CodeC。(2)离散型条码:编码时各字符代码间隔不携带信息,只用作各字符代码的分隔符。主要有:矩阵五取二码、库德巴码、基本五取二码、11码等。(3)按字符编码所用编码元素可分为:A.二值码编码时字符代码仅由两种编码元素构成。B.多值码:编码时字符代码由两种以上编码元素构成。(4)按编码维度可分为:A.—维条码:传统条形码,水平方向(一维)带信息,垂直方向不带任何信息,信息密度低。B.二维条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可携带信息。主要有:直角坐标式二维条形码(包括Code49,Code16K,Identicode,Maxicode,CodePDF417等)和极坐标式二维条形码两种。各种类型的条形码编码虽然人类视觉难以识别,却是一种最适合机读的信息语言。条形码阅读装置利用可见光或激光,可快速准确地识读条形码信息并转译成计算机语言输入计算机中。常见的有手持式条形码阅读器(俗称光笔)和固定式扫描阅读器。

条形码技术的优点是:(1)输入速度快:传统手工录入要经过操作者视觉一大脑识读数据、手工敲击键盘和在显示器上核对三个步骤,如键盘输入12个数字需6s,而用条形码阅读器扫入只需0.2s,快30倍。(2)可靠准确:即使是熟练的录入员,其差错率也很难低于千分之一,而条形码正确识别率高达99.99%_99.999%。(3)灵活实用,操作简单:工作人员无需进行特殊培训即可上机操作,由于每次正确读取数据后都有音响信号提示,可以避免操作失误。每种条形码都有特定的起止符,因此不论正向或反向读码均能正确读取数据。(4)易于制作:条形码图形简单,其生成、识别和译码过程容易实现,条形码标签制作对印制技术设备和材料无特殊要求。可见条形码技术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有效的避免人为差错并提高工作效率。

2.条形码技术在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1LIS系统应用条形码技术的主要类型

(1)实时自制条形码:门诊患者检验工作流程:电子申请单一磁卡或医保卡付费一读卡,打印条形码一粘贴条形码一抽血或留标本一读条形码核收一检测一网上报告结果。住院患者检验工作流程:电子申请单一打印条形码一粘贴条形码一抽血或留标本一读条形码核收并计费一检测标本一网上报告结果。其优点是即时生成条形码标签,标签上有病人信息。但每个标本采集点都需备条形码打印机;需粘贴条形码标签;条形码为黑白色,没有色标,标本分类不够直观。

(2)预制条形码工作流程:厂商在采样管上预制条形码(流水号)一磁卡或医保卡付费一读卡一取不同采样管,读条形码一病人信息和条形码信息整合。其特点为节约成本不需要条形码打印机;可要求厂家在条形码上加入色标,标本分类时比较直观。但多家医院同时应用一家厂商的条形码可能会出现重码;采标本时核对困难。

(3)检验科购置一台大型自动条形码打印机或条形码生成和处理系统,预制不同色标的条形码标签,事先粘贴在相应的采样器上;或按需自动生成条形码,按病人个体将采样器打包。其优点是自行预制条形码或自动生成条形码,不受制于人;条形码唯一性好。但购置大型条形码打印机,一次性投入较大;条形码采样管统一管理难。

2.2我院条形码应用的特点

鉴于常用分析设备和检验标本编号的实际需要,通常选用一维条形码,常用的有Code128、Code39、NW7、ITF25码等。国外研制条形码技术的初期未注意标准化问题,每种条形码具有各自的编码特点,互不通用,给条形码技术的推广造成很大困难。我国卫生系统条形码技术开发刚刚起步,应尽可能避免国外走过的弯路,及早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我国卫生行业条形码应用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于5月发布了《采供血信息管理编码标准(试行)》,规定选用Code128码作为中国输血条形码标准,代码设计使用有效期1,因此我们也选用Code128码。

我们的LIS系统采取实时自制条形码的方式,可在条形码辅含中文信息,其优点显而易见:(1)既可满足采集标本的“三查七对”,又可避免标本采集过程中差错(使用错误的容器、采集量不够等)的发生。(2)提供给患者的回执,为患者取报告单提供了方便,并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3)工作人员根据条形码标签的提示内容方便地获取采集要求(容器类别和标本量)。(4)采集好的标本可根据条形码标签的提示快速准确地发送到各检验部门。

我院使用的条形码检验编号的前8位为日期信息(年月日),后4位为实时产生的'流水号,例如200504101001即为04月10日产生的第1001号标本。此方式可以使手工编号与条形码自动编号很好地兼容,只要每日标本不超过10000份,即可永远不会重复,完全保证了标本的唯一标识,同时不会造成号码资源的浪费。由于我们的条形码为LIS系统实时产生,因此杜绝了外部信息写入时感染病毒的风险,同时可实现LIS和HIS系统间建立缓冲区,相互间只读不写,保证了系统各自的相对稳定,互不干扰,不会因其中的一个系统出现死机、病毒感染等问题时而影响另一系统的正常运行。

应用了条形码技术的LIS系统在我院已正式运行了近3年,其显著的特点有:(1)成本低,条形码标签的成本是检验申请单的1/5。所需设备(条形码打印机和阅读扫描器)价格不贵。(2)灵活实用,与HIS和LIS容易连接,一次扫描可多次应用,在自动识别设备发生故障时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条形码即使有部分缺损,仍可从正常部分输入正确信息。

(3)条形码标签涵盖了全部检验项目类别。(4)工作人员根据条形码标签的提示内容方便地获取采集要求(容器类别和标本量)。(5)采集好的标本可根据条形码标签的提示快速准确地发送到各检验部门。(6)标本送达后,完全摆脱了以往手工输入的方式,通过扫描器只需0.5s即可完成工作表下载、自动计费等一系列工作,其方便、快捷、无标本采集、传递、检测中的信息传递差错低的特点深受工作人员和患者的欢迎。(7)应用条形码技术,实现了全自动化仪器的双向通讯[9],标本可随到随做。而不会造成任何差错。(8)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检验质量。(9)系统可以根据医嘱内容进行项目合并(同一部门、采血要求相同的医嘱合并),项目合并可减少病人的采血量以及采血材料费。由于我们的条形码编号为LIS系统内部实时产生,因此可根据病人要求将已合并的医嘱拆分开来(拆分为多个条形码)分别检测,灵活方便。(10)条形码录入的准确率高,其字符误读率只有1/300万,而精通键盘输入,其字符误读率高达1/300,相差1万倍。(11)基本杜绝了检验费的错收、漏收现象,我科在系统使用前,每月的坏账高达3_4万。(12)彻底杜绝了检验报告单的实验室内污染,并客观地保全了标本在检验全过程的相关记录,为医疗纠纷的举证倒置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3条形码应用体会

完整的LIS系统必须融入条形码技术,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双向通讯使用的功能。由于现有部分仪器无读取条形码的功能,因此,在新购仪器时需配备条形码识别系统,以发挥条形码读取及双向联机功能。融入HIS和LIS系统的条形码技术,使得医师在网络终端通过鼠标点击就可轻松完成检验申请,病区护士无须把精力化在检验单的填写粘贴,把医师和护士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医师和护士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各医院检验科可根据本院实际选用适合自身特点的条形码生成系统。在条形码应用之初,我们就应该制定完整的编码体系、内部条形码生成规则、条形码打印制度、标签粘贴的规范要求和条形码使用制度等等条形码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以规范每个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合理高效地应用好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为检验科真正实现检验全过程无纸化和实现现代化医院打下了基础。

篇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的论文

关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的论文

摘 要:在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与成熟,在医学检验中已经开始加强对以核酸生化为基础的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医学检验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是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在医学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医学检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趋势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其中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而且从某一角度来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医学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来看,基因克隆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已经开始极大的影响到了现代医学发展,并随着逐步完成的基因测序工作,也很好的解决了原先一直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在逐步进入到后基因时代后,在生物学界也逐渐开始广泛的应用数理科学,这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应用分子诊断技术提供可能。因此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在医学检验中可以加强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这对多种疾病的有效诊断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一)分子生物传感器

分子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固定的化学、生物技术,具体指的是在换能器上固定好相应的动植物组织、微生物、细胞、受体、核酸、蛋白、抗原、抗体、酶等生物识别元件,如果待测物在检测过程中会与生物识别元件之间生产特异性反应,那么换能器就能够输出相关的反应结果,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等,进而实现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到检验结果。目前在体液中核酸、小分子有机物、微量蛋白等多种物质检测中都已经广泛的应用分子生物传感器,能够为多种疾病的临床分析和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Skladal等人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压电传感器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后对血清中的HCV(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并对其DNA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以及结构转录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整个过程用时比较短,一般都可以控制在10min左右,而且这一检测装置还能够重复使用。

(二)分子生物芯片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对各种疾病的认识水平和程度都不断加深,再加上不断改进和优化的分子生物学,原先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全面、准确、快速、微量等检验要求。分子生物芯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检验手段,指的是在支持物上固定好大量的探针分子,固定好后与标记样品之间进行反应或杂交,然后根据自动化仪器检测到的'反应或杂交信号来对样品中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另外就病原菌检测来说,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病毒、细菌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并根据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具有代表性的一张芯片。这样一来,就看将可检测标本中有无病原体基因表达以及相关情况进行反转录,就能够有效的对患者感染和感染病源宿主、进程反应进行综合判断。

(三)分子生物纳米技术

目前在临床中用来检验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种类比较多,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技术主要是以抗体为基础,这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检验技术比如当前在各种异生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中已经成功的应用了免疫分析联合磁性修饰技术。在纳米磁表面固定一定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以化学发光物质、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等物质作为检测基础,相较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来说,该技术具有灵敏、快速、简单等多方面优势。在Van Helden等人的研究结果中显示,将快速、高效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联合与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组成自动检测系统,目前已经在HIV-1和HIV-2检测中得到成功应用.另外目前也已经建立了在人胰岛素检测中应用的全自动夹心法免疫测定技术,其中也需要借助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蛋白纳米磁性微粒复合物以及抗体。

(四)分子蛋白组学

随着相关人们对分子蛋白质组学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部分结论还是存在着相互矛盾、众说纷纭等缺陷与不足,比如在以SELDI-TOF-MS(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中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肿瘤标志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技术自身就存在限制性,如重复性、敏感性,而且在具体检测过程中检测设备在确认每一峰值蛋白的时候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在选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时候是否合理,如果选择不合理的话,就会出现某一蛋白组模式反映的仅仅只是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或者是肿瘤的特异性;三是就不同的实验室结果来说,其标本处理过程差异、结果可比性等都难以确认。因此,如果在医学检验中需要加强对分子蛋白组学的广泛应用,深入解决这些问题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医学检验中将SELDI-TOF-MS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在医学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就在医学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定量PCR,另一方面是实现PCR的全自动化。比如通过对集检验与扩增为一体的一次性试验卡的应用,就能够很好的处理PCR污染的问题,或者是还可以推广和普及从制备到检测标本整个过程的相应自动化仪器以及全封闭系统,这对PCE交叉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目前在临床科研中,除了对PCR增强研究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Q 复制酶扩增系统、3SR(自限序列扩增系统)、TAS(转录扩增系统)、SDA(链置换扩增系统)、LCR(连接酶反应)等体外基因扩增技术的应用。另外人们也逐渐开始更加关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质量控制以及标准化两个方面,尤其是卫生部颁布、推广的PCR实验室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PCR技术的健康发展。

结语:总的来说,随着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因克隆技术以及基因测序工作,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后基因时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医学检验来说,通过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仅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获得疾病检验结果,为患者疾病的确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医疗资源,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 王海英.当代医学. 2011(06)

[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 李鹏.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03)

[3]为21世纪中国检验医学事业崛起而奋斗--写于本刊更名之际[J]. 杨振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0(01)

[4]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 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涂植光.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08)

[5]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张继瑜,王前,郑磊,裘宇容,亓涛,熊石龙,李海侠.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01)

[6]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体会[J]. 曾涛,马丽.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2)

[7]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應用[J]. 曹丁,李文建.中国医药指南. 2013(03)

篇3: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它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循证医学进行了研究,参考一些实例总结出了循证医学的一些特点,并且分析了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检验;应用

1 评价诊断试验方法的科学性

笔者曾分析1992~间国际上较有名的4本医学杂志有关诊断试验的112篇文章,统计分析其试验技术指标发现:仅27%的文章陈述了纳入病人的范围;仅8%的文章报告了临床亚组各项指标情况;仅46%的文章考虑到并避免了工作偏倚; 38%的文章避免了回顾偏倚;仅11%的文章提供了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及精确性的数据; 22%的文章报告了计算这些指标时病人的频数分布及具体数据; 23%的文章报告了试验的可重复性。

有关诊断实验的错误70%以上发生在结果分析之前,即方法学的错误。

循证实验室医学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一个诊断试验的科学性与否:

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试验进行“盲法”比较;是否每个被检者都经过金标准试验检查。

所谓金标准(goldstandard)是指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疾病的最佳方法,有金标准对照研究的试验可以获得诸如敏感性、特异性等方法学评价指标。

国内曾有学者对~2中华医学检验杂志6论著栏发表的有关诊断试验的111篇文章进行统计,有金标准盲法比较的65篇(58.5%),非金标准的有14篇(12.6%),无标准对照的32篇(28.9%)。

所研究病人的样本是否包括临床实践中将使用诊断试验的各种病人,即试验中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要充分考虑病例的代表性,否则样本资料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研究的群体。

典型的例子是癌胚抗原(CEA)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最初的报道是测定36例晚期结肠、直肠癌病人的CEA,发现35例(97.2%)升高,对照组是没有患结肠癌的其他病人,他们大多数CEA水平较低,因此作者认为CEA是一项筛选结肠癌的有用试验。

而以后将试验对象用于包括早期结肠癌以及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对象时,发现CEA检查结果并不正确,不能将早期结肠癌病人与其他胃肠病鉴别开来,所以如今, CEA诊断价值明显降低。

诊断试验的精确性(precision)或重复性(reproducible)即在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时候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序。

2 评价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的实用性

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些新项目、新仪器的优越性,以便向临床医生推荐和帮助医生选择。

如血糖计的出现是否可取代传统的实验室血浆葡萄糖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诸多病原学检测方法中,孰优孰劣;谷胱甘肽S转移酶(A-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检测与常规肝功能检测(ALT、AST、ALP)比较在反映肝细胞损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等等临床常见问题都是循证实验室医学的应用研究范畴,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

循证实验室医学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回顾,主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对其进行评价。

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分析。

如对粪便查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的评价,Viaira作了一项RCT。

其评价方法为491例病人的预期多中心研究,由胃镜取活检组织,并作13C尿素呼吸试验,由组织学和微生物学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诊断,结果,原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272例病人中256例HpSA阳性(灵敏度为94.1%,95%的可信区间为90.6%~96.6%)。

在219例非感染病人中,201例HpSA法阴性(特异性为91.8%,95%的可信区间为87.3% ~ 95.1%),从而得出HpSA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靠方法。

3检验结果相关的结局研究

对于每一项诊断试验来说,如果它的结果不能对诊断决策或健康结局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两者根本没有相关性的话,试验方法再科学、操作过程再规范、结果再准确也只能是徒劳。

就象我们用了多少年的Duke法出血时间测定,一直是作为外科手术预防术中出血的常规检查项目,然而其价值有多大呢? Rodgers和Levin作出了明确的答复。

其通过对862篇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对出血时间的实用性进行5项评判,得出结论认为出血时间不是血小板功能的特异性指标,不能提示血小板的功能,不能作为外科术中出血的风险预测。

我国卫生部也于12月发出通知淘汰该检测项目。

有关健康结局的研究过去只注重治疗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诊断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与诊断试验相关的结局研究由于涉及较多的中间环节,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需要科学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数据统计处理和合理的结果判读,其典范就是RCT,如最近关于检验诊断结局研究的RCT有“白内障手术前的常规术前检查是否能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便隐血试验是否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

4结语

作为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的应用好循证医学,才能解决医学检验中众多的难题。

对于医学检验来说,循证医学为其提供了一些检验需要的证据,并且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促进了医学检验及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毛亚莉. 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重要性[J]. 中国民康医学. 2006(02)

[2] 吕长坤,马菲菲. 浅谈循证检验医学发展[J]. 检验医学教育. 2009(02)

[3] 吕长坤,马菲菲. 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概况[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8)

[4] 瞿良,王惠萱,朱玉琨. 循证检验医学与临床检验医学[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05)

[5] 楼余淦,杜有功. 循证医学与药物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2003(10)

[6] 王华,孙自镛. 应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检验实践[J]. 华中医学杂志. 2005(01)

篇4: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篇5:医学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发展中的医学技术,技术质量虽然还有待提高,但其发展的速度确是新兴生物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医学检测技术的工作效率,丰富了人们对生命的更细致了解,推动了医学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仔细研究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与此同时具体探讨了分子生物学的生物传感器技术。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检验;应用进展

篇6:医学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现今的生物实验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分类繁多,其中的分子生物传感器是根据分子生物所结合的固定技术,利用生物识别原件衔接在换能器上,与此同时,待检测的物品会与生物传感器发生特异性的结合识别。然后分子生物传感器就会进行内部技术识别,然后将识别的分子通过信号的方式传输出去,传输的方式又分为电信号和光信号。剩余的待测物质会通过下一程序进行定性检测,再对物质进行检测分析。

检测液体中会存在微量的蛋白物质、小分子物质和核酸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都可以用分子生物传感器来检测。另外,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中所涉及的技术程序十分复杂,可以成为医学临床诊断和病例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生物传感器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生物传感器对医学临床检测大有帮助,可以帮助主治医师的临床治疗。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以核酸生化为基础的新式检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

2分子生物学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技术复杂以及仪器要求过高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新兴发展的医学检测技术,目前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还有待完善。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技术过于复杂,此外,对检测的仪器的质量要求也颇高,检测时所用到的药品和反应器皿十分昂贵,这些条件的限制都严格的限制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处理以上的问题需要合理的检测医学项目,分子生物学医学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需得到极高的提升,但是目前医学检测的实际标准仍有待提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结核菌在培养时,没有必要挑选昂贵的培养器皿,常规的培养器皿即可。

此外,临床疾病检查不可过度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检测,此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治效率,但是也存在技术纰漏,所以应该结合临床检查一并再得出结论。

2.2监测管理力度不够

分子生物学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部门之间的检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管部门的`责任十分重大,按照国际上的医学检验程序规定,医院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监管制度。确保医学检验中不会出现重大的检测故障,此外,虽然分子生物学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其发展的速度确是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积极推动分子实验室的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分子生物学技术临床试验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3.1病原微生物检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临床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中,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检测效率,其中PCR可以应用于液体物质检测,检测液体中会存在微量的蛋白物质、小分子物质和核酸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都可以用分子生物技术来检测。

病原卫生物的体积极其微小,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检测的难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存有大量的死菌中筛选出活菌。其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受液体中其它微生物的干扰,准确查出病因并进行治疗。

3.2肿瘤及遗传病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应用于肿瘤和遗传病的临床检测,根据肿瘤和遗传病的病例分析,其疾病的源头就是存在着基因缺陷,基因片段属于分子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准确地找出基因缺陷片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研究肿瘤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找出病变的蛋白质,然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找出变异基因的片段。DNA分子片段结构复杂,具有特殊的双螺旋结构,在用分子生物学进行检测时,要注意不要破坏DNA的分布结构。

3.3免疫系统疾病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应用于免疫系统的疾病诊断,免疫系统的诊断关键就是明确基因片段是否正常,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时,需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片段检测。

医学检测免疫系统疾病时,通过特定的活化酶和标记素来检测DNA的完整性,从而达到检测的最终目的。免疫系统疾病种类繁多,需要精准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辨别。

4结语

综上所述,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今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中,其应用的标准与质量监督也逐渐引起医学领域上的焦点关注,尤其是医学卫生部门制定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管理,为推广PCR分子生物学医学检验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学检验程序中的交叉污染问题,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检测效率,并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1.

[2]李鹏.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7.

[3]杨振华.为21世纪中国检验医学事业崛起而奋斗[J].中华检验医学

篇7: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也不断在创新,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将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篇8: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

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逢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篇9: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学的固定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蛋白、核酸、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等)固定在换能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通过换能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为可以输出、检测的电信号和光信号等,以此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检测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体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核酸等多种物质的检测。

在现代医学检验中,这些项目是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能够在体内实时监控的生物传感器对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的病人很有帮助。

Skladal等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的压电传感器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实时监测其DNA的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过程,完成整个监测过程仅需10 min且装置可重复使用。

Petricoin等用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几种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研发出可快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Dro-sten等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

篇10: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微量、快速、准确、全面的要求。

所谓的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常支持物上的一个点代表一种分子探针),并与标记的样品杂交或反应,通过自动化仪器检测杂交或反应信号的强度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

在检测病原菌方面,由于大部分细菌、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将许多代表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1张芯片。

通过反转录可检测标本中的有无病原体基因的表达及表达的情况,以判断病人感染病原及感染的进程、宿主的反应。

由于P53抑癌基因在多数肿瘤中均发生突变,因此其是重要的肿瘤诊断靶基因。

Nam等人将硅基质上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用于血清样品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

3 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抗体为基础的技术尤其重要。

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异生质(如药物、致癌物等)的检测。

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到纳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或化学发光物质为基础所产生的检测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

Van Helden等将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与高效率、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系统,则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体的检测。

另外,用于人胰岛素检测的全自动夹心法免疫测定技术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体、蛋白纳米磁性微粒复合物和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

篇11: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当前有关分子蛋白质组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喜人,但一大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甚至是互相矛盾。

一些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却无法在当前以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中体现出来。

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术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复性以及使用当前设备对每个峰值蛋白确认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实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是否恰当,某个蛋白组模式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还是炎症反应,或是代谢紊乱等无法定论;另一方面是不同实验室结果可比性、标本处理过程的差异无法探究。

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SELDI-TOF-MS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革命性作用。

篇12: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趋势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动化,如应用扩增与检测于一体的一次性试验卡,可较好地解决PCR污染问题。

除PCR以外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如连接酶反应(LCR),链置换扩增系统(SDA),转录扩增系统(TAS),自限序列扩增系统(3SR),QB复制酶扩增系统等技术也将由科研进入临床。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卫生部颁发的PCR实验室管理办法对PCR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解决PCR交叉污染问题,从标本制备到检测的全封闭系统及相应的自动化仪器已在国内逐步普及。

结语: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证明,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两门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其实有着莫大的联系。

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结合运用,将会为医学与生物学带来许多好处,并且可以相互发展,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莲芬.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16)

[2]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医学. 2011(06)

[4] 宫春勇. 浅谈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J]. 华北国防医药. 2010(S1)

[5]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6] 刘华. 分子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 2004(12)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医学检验技术实习工作总结

医学检验教学改革论文

信息融合技术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会计管理的应用论文

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节能技术在工业电气中的应用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格式

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条形码技术在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