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丧失》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30 02:22:33 作者:夏小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夏小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必要的丧失》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必要的丧失》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作文 人生必要的丧失

作文 人生必要的丧失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在失去很多所爱的人和心仪的事物之后,也会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和收获。丧失,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它并不可怕,虽然它使我们为生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它也是我们成长和收获的源泉。

人生恰似一载重的大卡车,由如意和失意两个车轮支撑着,如果只有一个轮子,这车就不能前行。失意像深秋里带寒意的风,虽不如春风和煦,不如夏日炽热,却能把果实吹红,失意似磨石,虽能把人的灵魂磨痛,甚至使其滴血,却会让人丰富自己的生命,不至于变得低能。

对于得失,我们的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而人生这部书,是由两支笔写的。一支书写如意时的欢乐,一支书写失意时的沮丧。只有这样,这部书才能有精美的故事,才能经得起品味。人生是立体的雕塑,不是平面的彩图。只有如意,没有失意,人生也就显得苍白。战胜失意,就是为了如意,要如意就必须冲破失意的樊篱。

佛经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失去是一种痛苦,但更多的是为迎接新生。失去春天的葱绿,却能收获丰硕的金秋;失去阳光的灿烂,却能收获雨露的甘甜……

普希金的抒情诗《如果生命欺骗了你》最后有两句话是“一切都如烟云,一切都会消失;让失去的变得可爱。”显然,有时候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有我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失去也会变得可爱!

篇2:必要的丧失(初三作文)

九年级 二班武倩男

人生不能面面俱到,它需要我们学会果断的放弃。放弃那些妨碍你实现终极目标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在眼下看来,是很重要的,甚至是珍贵的------这就是必要的丧失。

农民都有这样的体会,种棉花时,要在棉花生长一段时间后,把他们一部分的枝杈、嫩芽掐去,尽管这些枝杈在眼下看来非常茁壮,但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棉花,必须狠心的弄下来,否则枝杈会吸收更多的养分,超出这棵棉花所能承受的范围最终使棉花减产,掐掉它们以保证产更多的棉花,这就是必要的丧失。

再如夹竹桃,为了让它在秋天结下累累硕果,必须把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抽打掉一部分,尽管那一朵朵小花是那么惹人怜爱,我们也要狠心的抽打心爱的夹竹桃,因为要让它更好的凸显自身价值,必须这样做,这就是必要的丧失。

不仅植物界如此,动物界更是如此,而且有时的丧失更让人痛心,这样的事就发生在螳螂族。

在螳螂族,当螳螂结婚时,它们总是心存忧伤,因为在喜庆的背后,预示着一场悲剧的上演,为了繁衍后代,母螳螂要在新婚的当天晚上,把自己的丈夫吃下去,转眼间,幸福如流星一般划过天际,悄无声息,却让母螳螂的心碎了一地,但是为了子孙后代,她只能含泪把丈夫吃下去,把他永远藏在心里,这就是必要的丧失。

动植物如此,人亦是如此。老师为了培育祖国的花朵,狠心扔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为了让桃李满天下,他们牺牲了陪伴亲人的.机会。我们中学生,为了成就学业,每天埋头苦学,牺牲了陪伴家人,自由玩耍的机会,这就是必要的丧失。

必要的丧失可以简化人生烦琐的枝叶,保持竹竿向上的方向不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否则,我们就会被那些舍不得放弃的东西所累,最终失去你想要的。

任丽芳

篇3:迟子建《必要的丧失》练习及答案

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河岸散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朴的石桥、平静的河水、清朗的月光,这种充满古典情怀的场景使我对那人产生了好奇。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他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终如一地、毫无顾忌地笑着,我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他与我擦身而过,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却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累人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著的东西。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

他的笑常常使我警觉,这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时,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就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并不是任何人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首先我已经不敢肯定这是一种病,当然就不能说他是患者了。我们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的,他们那不顾一切、彻头彻尾的丧失令我们疑惑不解,所以我们认定他们有病。有一个小常识很说明问题,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练习】

19.作者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一种丧失,这两种“丧失”分别针对什么而言?请简要说明。(4分)

20.文章写到里尔克,说他“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后又说“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简析这种“孤独感”具体含义是什么?(5分)

21.文章以“必要的丧失”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必要的丧失”含义的理解。 (6分)

2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大理石桥上的精神失常者,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9.(4分)“怀旧”这种“丧失”是针对“往昔”而言,指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舍弃)。(2分)“憧憬”这种“丧失”是针对“现实”而言,指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扬弃。(2分)

20.(4分)指远离尘世的烦忧(2分),能够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客观、清醒、冷静的审视的一种独立精神境界(3分)。

21.(6分)“丧失”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人生必需的。(2分)“丧失”是指人应该有所舍弃,即舍弃那些功利的欲望。(2分)而舍弃本身也是一种获得,在心中留下唯一、单纯、永恒、执著的精神追求,以达到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的人生境地。(2分)

22.(6分)文章开头写精神失常者,借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出关于“必要的丧失”话题;(2分)结尾再一次提到精神失常者,是借以审视常人的行为,深化本文主题。(2分)同时使得文章在形式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2分)

篇4:迟子建《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必要的丧失》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散步时与一个精神失常者相遇。当时我正走在河岸上,空气很凉爽,明月下能见到苍山幽蓝的剪影。河岸上少见行人,月光使河水发出亮色。当我走上一座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的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朴的石桥、平静的河水、清朗的月光,这种充满古典情怀的场景使我对那男子产生了好奇,或者说他正在诱惑我。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我见他相貌平平,他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终如一地笑着,毫无顾忌地笑着,我是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当我意识到他的精神有问题时,他倒转身朝我走来,我大胆地打了一声招呼:“嗨,你好!”他并没有停住脚步,但他冲着我笑了,而且笑出了声。他与我擦身而过,他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爱情?金钱?权力?事业?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最后仍然是一团迷雾,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这一切为人所累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也许是仅存爱情了。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著的。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而到达这种境界却必须以丧失作为代价。

他对我的那一笑常常使我警觉,这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可惜这样的地方又缺乏足够的'精神给养。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也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所有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它也是一种丧失吗?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任何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她)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首先我已经不敢肯定这是一种病,当然就不能说他是患者了。我们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的,他们的失神和超常状态其实是引起了我们自身的恐慌,他们那不顾一切、彻头彻尾的丧失令我们疑惑不解,所以我们认定他们有病。有一个小常识很说明问题,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当你身上出现这种情绪时,你可能生病了。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而他们却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正常是以大众的普通人的行为作为尺度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要到达那种境界要丧失多少东西?我不敢设想。也许他们也怀想和憧憬,就像我们一样。

篇5:迟子建作品《必要的丧失》

1.作者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一种丧失,这两种“丧失”分别针对什么而言?请简要说明。(4分)

2.文章写到里尔克,说他“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后又说“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简析这种“孤独感”具体含义是什么?(5分)

3.文章以“必要的丧失”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必要的丧失”含义的理解。 (6分)

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大理石桥上的精神失常者,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篇6:迟子建作品《必要的丧失》

1.(4分)“怀旧”这种“丧失”是针对“往昔”而言,指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舍弃)。(2分)“憧憬”这种“丧失”是针对“现实”而言,指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扬弃。(2分)

2.(4分)指远离尘世的烦忧(2分),能够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客观、清醒、冷静的审视的一种独立精神境界(3分)。

3.(6分)“丧失”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人生必需的。(2分)“丧失”是指人应该有所舍弃,即舍弃那些功利的欲望。(2分)而舍弃本身也是一种获得,在心中留下唯一、单纯、永恒、执著的精神追求,以达到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的人生境地。(2分)

4.(6分)文章开头写精神失常者,借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出关于“必要的丧失”话题;(2分)结尾再一次提到精神失常者,是借以审视常人的行为,深化本文主题。(2分)同时使得文章在形式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2分)

篇7:迟子建作品《必要的丧失》

让我们懂得美好、温暖和爱

对迟子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3月,她的最新中篇小说集《福翩翩》出版;5月,“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本出版,全面结集了她20多年创作历程中精华的25个中篇,呈现了迟子建的中篇创作历程。

你会被她的这些小说打动,不是因为人物和情节,而是小说中的某种情怀。那是与温暖、与爱、与包容、与悲悯、与热烈有关的情怀。这样的情怀并非浅层次意义上的,它们越来越深广和丰富。

在迟子建的早期创作中,她的小说是美丽的、空灵的,不染尘埃。它让你迷恋北中国的某一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生长着的人们,她以自己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使你相信这里的美好。二十年来,当迟子建逐渐成长,经历世事,她的小说其实发生了某种变化。尽管苏童以二十年容颜不改来形容她的创作力也的确准确,但她的变化还是有的。那是静水深流——一如美丽的女子二十年一直很美,其实还是变了,她变得更深刻,更包容,更沧桑,更有力量——迟子建小说越来越美得深广和辽远。尤其是在她近年来的代表作《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她把自己融入了一个更浩瀚的世界,她使我们懂得了爱之外还有爱,美好之外还有美好。迟子建以她丰沛的创作实践给自己的小说创造了一种判断标准,那就是书写“温暖”和“爱”。这美好的情怀使她笔下的北中国人事永远地存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便是迟子建小说的最大魅力。

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经历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的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

篇8:复杂的必要现代文阅读答案

复杂的必要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寻过她的坟。

②母亲去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甚至把墙上她的照片也收起来,总看着她和总让她看着我们,都受不了。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

③十年过去,悲痛才似轻了些,我们同时说起了要去看看母亲的坟。三个人也便同时明白,十年里我们不提起她,但各自都在一天一天地想着她。

④坟却没有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辞世的那个年代,城市的普通百姓不可能有一座坟,只是火化了然后深葬,不留痕迹。父亲满山跑着找,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牢记下的一个标志,说:离那标志向东三十步左右就是母亲的骨灰深埋的地方。但是向东不足二十步已见几间新房,房前堆了石料,是一家制作墓碑的小工厂了,几个工匠埋头叮当地雕凿着碑石。父亲憋红了脸,喘气声一下比一下粗重。妹妹推着我走近前去,把那儿看了很久。又是无言。离开时我对他们俩说:也好,只当那儿是母亲的纪念堂吧。

⑤虽是这么说,心里却空落得以至于疼。

⑥我当然反对大造阴宅。但是,简单到深埋且不留一丝痕迹,真也太残酷。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⑦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心魂所要的隆重,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可以火葬,可以水葬,可以天葬,可以树碑,也可为死者种一棵树,甚或只为他珍藏一片树叶或供奉一根枯草……任何方式都好,唯不可意味了简单。任何方式都表明了复杂的必要。因为,那是心魂对心魂的珍重所要求的仪式,心魂不能容忍对心魂的简化。

⑧从而想到文学。文学,正是遵奉了这种复杂原则。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任何小说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或一份耻辱……但是这不行,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比如足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

注:铁生遭遇病痛,最终残疾,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可母亲不离不弃,虽生活艰辛,却始终照顾、鼓励残疾的儿子。母亲是史铁生战胜病残,重新开始人生的生活的精神支柱。

题目

小题1:文章第4自然段详细记叙了“我们”寻找母亲坟墓的经过,请问这一内容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2分)

②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受艰难困苦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2分)

小题3:请简述本文对“复杂”的理解。(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以“比如足球……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问句结尾,请你为这一问句给出答案,并说说文章以问句结尾的好处。(6分)

阅读答案

小题1:为下文第6、7自然段议论“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作铺垫。为强调“纪念的必要”“且务要复杂”提供依据。同时,与第8自然段议论文学的复杂原则的必要性共同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

小题2:①答:a“越大的悲痛”来源于人内心深处,装载了太多生活的苦难和感悟,经年沉淀之后反而难以用语言表达,此可谓“大悲默默”。

b 母亲的一生,是在生活中的重压之下度过的一生,也是为儿女,尤其是为“我”默默奉献的一生。母亲生之艰难固然已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我们”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c 家庭生活的困窘,儿子残疾的打击,社会灾难的压力都让关于母亲的记忆充满了太多不愿回首的艰辛和痛苦。

②答:对我们所爱的人,每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灵魂,在他逝去之后,人们应对他保留最基本的尊重与纪念。同时让他灵魂中对我们曾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东西留承下来,让后人景仰和学习。生命的意义在于它过程中的经历及其对后人的影响。这些都不应删除。

小题3:从形式上看“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心魂所要的繁重,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从实质上看“复杂”是心魂对心魂的珍重所要求的仪式,心魂不能容忍对心魂的简化。因此,“复杂”是一份深刻,一份尊重,一份传承。

小题4:满场奔跑是为了过程,决胜负重在过程中的拼杀与积累,没有过程就会使得结果毫无精彩可言。球赛一如人生,正是过程中对未知结果的追求才使其具有无穷魅力。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微量元素检测有没有必要?

经典阅读及答案

盲从,自我的丧失的作文

买卖合同的必要条款范本

凝视之必要散文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八大山人阅读及答案

《童话》阅读答案

往事阅读答案

《冬天》阅读答案

《必要的丧失》阅读答案(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必要的丧失》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