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时间:2022-11-30 02:23:52 作者:一只熊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只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那一刻无疑是激动的,可面对偌大的大学校园、陌生的师生员工、复杂的教学楼名称,新生们多少感到有些迷茫。日前西华大学举行的新生家长座谈会上,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被搬上了桌面。

新生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和父母,在短暂的时间里要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我的孩子本来就比较恋家,这到了新环境肯定好难适应的,不过还是希望他能独立些,毕竟我不能陪他一辈子”、“孩子一直都盼望着这一天,想着可以脱离我的唠叨了”、“我孩子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住校,适应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在家长座谈会上,新生家长们纷纷介绍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和老师们给家长们介绍了解新生入学后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常见的亲子沟通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的老师王慧莹介绍到,统计显示,约90%的大一新生入校后,短期内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不适应感。新生有不适应感属正常现象。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有着必然联系。在大学期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则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家长要多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不管不顾。

新生进校后,学校将举行面向全校9000余名新生的新生适应及生涯规划等系列讲座,并对部分新生进行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还将首次采用网上测评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并将普测情况反馈给各个学院。

据悉,西华大学长期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建立了家庭-学校沟通平台,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学生的辅导员老师会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及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与学生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给家长们提供的邮箱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交流,老师们会给家长们进行指导,并和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联系,共同专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个人还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职业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主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舒缓紧张情绪。

篇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结合外国语学院的实际,特制定20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如下:

一、做好新生入学后心理健康的'教育辅导工作。在学生军训和入学教育中,要针对大学前后学习中的巨大落差、生活需要完全自理、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与异性交往的困惑等常见心理问题,通过开展班会个别谈心等活动,克服学生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教育辅导。

二、做好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低位进入。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以诚待人,主动工作,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克服过高的欲望,以免错过机会。同时,择业时要有安全心理准备,不要被陷阱蒙蔽,以防上当受骗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测试工作。按照学院要求,要认真组织新生参加心理测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四、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对心理测试过的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要对贫困生、有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里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的同学及时发现,做好心理咨询和沟通,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同时,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将心理咨询、谈话记录、家长来访等记录在案。

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学院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凡学校、学院举办的心理测试、咨询、演讲比赛、观看教育电影等活动,要做好宣传、组织学生按时参加。同时,要联系本专业、班级的实际,举办心理讲座、召开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六、建立心理健康制度。各班设立心理委员,每周一召开专门会议,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七、除开设普通讲座外,全年将定期有针对性地举办2-3次大型专题讲座。

八、指导各班级有计划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篇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测试结果通过读卡机录入计算机,采用Stata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分别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处理,显著性差异的标准为P﹤0.05。有关评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量表间评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指标间的相关。

二、结果

1.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中各项筛查指标的分布情况

经CCSMHS筛查,需要关注的新生有609人,占新生总数的8.87%。其中,根据标准一筛查出来需要重点关注的人数为259人,根据标准二筛查出来需要重点关注的人数为123人,根据标准三筛查出来需要一般关注的新生人数为227人,

2.需要关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和适应的相关性

将需要关注的新生CCSMHS12个因子均分与CCSAS各分量表及总适应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冲动因子与适应各分量表及总适应均分之间,以及性心理与学习适应、精神病倾向与择业适应之间负相关不显著外,CCSMHS其他各个因子均分与CCSAS各分量表及总适应均分之间都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

3.适应高分组与低分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差异

将需要关注的新生按照适应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取得分前27%作为高分组,得分后27%作为低分组;将两组新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适应高分组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都低于适应低分组,除冲动和精神病倾向两个因子外,两组其余10个因子的得分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

4.需要关注的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回归分析

以需要关注的.新生群体的适应总分作为应变量,以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社交退缩、强迫、依赖四个因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为得到稳定的回归模型,继续以适应总分作为应变量,以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采用P选入≤0.10、P剔除≤0.11作为筛选标准,分别进行多因素逐步后退和逐步向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到相同的模型,均有抑郁、依赖、社交退缩以及强迫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此时模型趋于稳定(决定系数R2=0.4455),

三、讨论

经筛查需要关注的新生共有609人,占新生总数的8.87%,低于薛红丽等人的报道结果,说明南通大学本科新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相对较少。研究结果显示,需要关注的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适应各分量表和总适应得分之间多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适应高分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高于适应低分组,说明新生的适应状况越好,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这与司秀玲等人的报道一致。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CSMHS量表中抑郁、依赖、社交退缩以及强迫四个因子是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抑郁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平均降低2.47分;依赖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平均降低1.83分;社交退缩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平均降低0.55分;而强迫因子得分每增加1分,适应总分则平均增加0.42分。研究显示,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抑郁、依赖、社交退缩、强迫四个因子对其适应有着直接影响,四者能够共同预测适应总分44.55%的变异量。因此,学校应对需要关注的大学新生给予高度关注,并将该群体新生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本研究结果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对需要关注的新生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时,可以通过针对性地改善其抑郁、依赖、社交退缩、强迫等不良个性特征和情绪状态,帮助新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归因和认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正确看待自己在大学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适能力,尽快熟悉校园新环境,顺利适应大学新生活。

篇4: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有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频见于媒体,26.7%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患的报道,仿佛大学新生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难道象牙塔真的失色了吗?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针对新生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虽然部分新生有心理问题症状倾向,但是只要教育行政部门控制大学新生的活动情境和生活事件安排,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可以消除这种倾向。

心理测试结果新生心理问题存在合理

常见心理症状神经衰弱、抑郁、焦虑

神经衰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反应过度兴奋或迟缓状态。主要表现:精神不足和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头脑昏沉,睡眠不好。

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改变,忧郁、易哭泣;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感觉前途无望;自责,没有自信。也会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焦虑是每个新生都会体验到的,这是对入学事件的本能反应,只有部分同学持续时间较长,形成一种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惶惶不可终日、时时处于紧张应付状态、感觉危机就在眼前等。

引发以上这些心理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在刚刚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时的不适应。新生在应付以前未遇见的事情时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使神经系统超载;专业志向、经济条件、地域等自身条件上的不如意和挫折总是萦绕在头脑中,增加了思维负荷;个人个性特质,如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任性、急躁、好强等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得到释放,如果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强的话,就容易出现心理症状。

缓解的对策三级防护网

上海市东加西人才咨询研究所所长张静琏介绍说,由于目前各高校具体情况不一,市教委暂时还未能设置统一的教材、课程来辅导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不过各高校都设有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而且高校内也开设了心理辅导方面的'选修课,向学生们讲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如出现消极心态、失眠、人变得消瘦等)该如何克服、如何寻求帮助等等。

张静琏认为,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应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就是要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调节自己,从自我的角度来摆脱心理症状;第二阶段,如果自己无法摆脱,可以找好友倾诉,或者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宣泄后可以缓解心理的压力;第三阶段,就是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总之,及早发现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是防治的根本。

相关审视不应人为突出心理症状

在迈进一个新的环境时,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些心理问题,但是现在针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报道和研究却水分过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社会对新生的不信任。新生都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关于独生子女的个性弊端的讨论对他们的父母和同龄群体影响很深。于是他们的担心很容易转换为期望的形式。

其次,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深入人心。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心理健康成为定义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必要组件和成分,越来越接受心理学。人们清楚大学阶段生理病变的可能性不大,而心理健康都和应急事件有关,于是就合情合理地推导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是需要关注的。

第三,大学心理咨询部门的呼吁。一般大学都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中心,但在顺利开展工作上的障碍还很多。于是这些专业人员就有意识在学术上打擦边球,突出大学新生的症状指标,以便在理论和事实上呼应社会需求,形成一种社会需要压力。

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确实很急迫,但是我们也需要相信事实大学新生其实只是有点不适应。

篇5: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有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频见于媒体,“26。7%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患“的报道,仿佛大学新生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难道象牙塔真的失色了吗?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针对XX年新生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虽然部分新生有心理问题症状倾向,但是只要教育行政部门控制大学新生的活动情境和生活事件安排,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可以消除这种倾向。

心理测试结果新生心理问题存在合理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从起就为新生建立入学心理档案,这次的新生心理测试涉及的调查对象为2174人,测试结果表明,有诊断意义的“有明显症状“的发生几率最高不超过10‰,而且这些症状是新生“主动适应和学习“而必然出现的,是入学这个特殊的事件所引起的必然体验,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情境性。这个推测可以被他们大学二年级以后的症状表现水平普遍降低所证实。

常见心理症状神经衰弱、抑郁、焦虑

神经衰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反应过度兴奋或迟缓状态。主要表现:精神不足和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头脑昏沉,睡眠不好。

抑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改变,忧郁、易哭泣;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感觉前途无望;自责,没有自信。也会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焦虑是每个新生都会体验到的,这是对入学事件的本能反应,只有部分同学持续时间较长,形成一种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惶惶不可终日、时时处于紧张应付状态、感觉危机就在眼前等。

引发以上这些心理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在刚刚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时的不适应。新生在应付以前未遇见的事情时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使神经系统超载;专业志向、经济条件、地域等自身条件上的不如意和挫折总是萦绕在头脑中,增加了思维负荷;个人个性特质,如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任性、急躁、好强等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得到释放,如果学生自我调整能力不强的话,就容易出现心理症状。

缓解的对策三级防护网

上海市东加西人才咨询研究所所长张静琏介绍说,由于目前各高校具体情况不一,市教委暂时还未能设置统一的教材、课程来辅导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不过各高校都设有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而且高校内也开设了心理辅导方面的选修课,向学生们讲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如出现消极心态、失眠、人变得消瘦等)该如何克服、如何寻求帮助等等。

张静琏认为,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应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就是要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调节自己,从自我的'角度来摆脱心理症状;第二阶段,如果自己无法摆脱,可以找好友倾诉,或者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宣泄后可以缓解心理的压力;第三阶段,就是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总之,及早发现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是防治的根本。

相关审视不应人为突出心理症状

在迈进一个新的环境时,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些心理问题,但是现在针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报道和研究却“水分“过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社会对新生的不信任。新生都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关于独生子女的个性弊端的讨论对他们的父母和同龄群体影响很深。于是他们的担心很容易转换为“期望“的形式。

其次,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深入人心。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心理健康成为定义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必要组件和成分,越来越接受心理学。人们清楚大学阶段生理病变的可能性不大,而心理健康都和应急事件有关,于是就合情合理地推导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是需要关注的。

第三,大学心理咨询部门的呼吁。一般大学都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中心,但在顺利开展工作上的障碍还很多。于是这些专业人员就有意识在学术上打“擦边球“,突出大学新生的症状指标,以便在理论和事实上呼应社会需求,形成一种社会需要压力。

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确实很急迫,但是我们也需要相信事实―――大学新生其实只是有点不适应。

篇6: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若干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若干问题调查报告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对象的基础上,笔者对4 244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42.49%的最难适应人际关系,18.43%的'精神压力很大,高达59.72%的人表示自己经常处于郁闷状态或经常使用“郁闷”一词.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但适应环境能力不足,人际协调能力亟待提高,心理调试方式单一.笔者认为,学校要关注贫困生群体的身心发展;注重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结构;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改变不良的工作方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目的.

作 者:王成德 WANG Cheng-de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学生处,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 23(5)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心理健康   调查   大学新生   适应   郁闷  

关注心理健康国旗下讲话稿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寒假关注宅娃心理健康

大学心理健康心得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中心稿)

寄语大学新生

大学新生报到

大学新生自我介绍

大学新生自我介绍范文

大学大一新生自我鉴定

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