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阿驴的仙人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杜甫诗》学习指导学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诗》学习指导学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杜甫诗》学习指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
(1)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3)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那两句?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三、学习检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 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 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 __ ____而______ ____,时间是从_______ _至______ __,并由__ ______遥想将来的___ 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 __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 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 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 _____,___ 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 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 _ 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 _____ _____________。
9、根据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能用原句回答的尽量用原句。
(1)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着有一场灾难降临?
(2)这里的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3)那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4)老夫致词说了那些家事?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5)老妇被带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篇2:《杜甫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难点】
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 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 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 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 和“三吏”《新安吏》 (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 《垂老别》 《无家别》 )等一 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 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 《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 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 、南岳( )和西岳( ) (注:括号内填山名) ,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篇3:《杜甫诗》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4、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篇4:《杜甫诗》的导学案
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1、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篇5:《杜甫诗》的导学案
一、1、“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1、(1)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3)《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
2、(1)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拓展: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2)能进行合理想象即可。
自主练习(二)
(1)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所以只有母亲送行。
(2)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篇6:《杜甫诗》导学案讲学稿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讲学稿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诗歌学习方法指导: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1、(1)播放三首诗的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合作探究】
1、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
(一)《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拓展提升】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篇7:杜甫诗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1)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2)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杜甫“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诵诗歌。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5、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二、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入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赏析《石壕吏》
(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2)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被捉的老妪的命运将会是怎样呢?
四、拓展学习
1、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把《石壕吏》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诗中的情节进行具体的描述。
【自主练习】
(一)石壕吏(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安吏》(节选)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1、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 《杜甫诗》鉴赏
★ 杜甫的诗全集
★ 木兰诗优秀学案
★ 杜甫爱国的诗
★ 杜甫的诗《冬至》
★ 杜甫的爱国诗
★ 杜甫的诗被称为
★ 杜甫的诗有
★ 杜甫诗课文研讨
★ 杜甫写的诗
《杜甫诗》学习指导学案(通用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