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杜甫诗》课时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3-01-31 03:49:56 作者:你鞋带开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你鞋带开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初二语文《杜甫诗》课时训练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杜甫诗》课时训练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杜甫诗》课时训练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及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 ) 老妪( ) 力虽衰( ) 如闻泣幽咽( )

不胜簪( ) 决眦( )

2、填空:

① 《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岱宗( ) 决眦( ) 石壕( ) 幽咽( )

② yè( )城 shù( )守 yú( )越 老yù( )

③ 溅( ) 搔( ) 簪( ) 矣(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 齐鲁青未了( )

② 造化钟神秀( )

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

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⑤ 暮投石壕村( )

⑥ 老翁逾墙走( )

⑦ 吏呼一何怒( )

⑧ 三男邺城戍( )

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

⑩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

⑾ 夜久语声绝( )

⑿ 天明登前途( )( )

3、下列句子中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简答:

《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______这一历史事件之中,诗中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

① 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② 诗人此时的感想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石壕吏》的主要人物是老妇,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引出老妇的话,并把她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参考答案】

1、kānyùshuāizànzì

2、① 杜工部集 杜甫 泰山华山 衡山 ② 五言 叙事

3、C

4、B

(一)1、唐 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

(二)1、七言绝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对比 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

4、A

篇2:《杜甫诗》课时训练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推荐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⑴ 戍( )________ 戌( )________ 戎( )________

⑵ 衰( )________ 哀( )________ 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⑵ 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⑶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⑷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⑸ 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⑴ 妻子:

⑵ 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dài zì zān 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

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 眦:眼角;书:信; 抵:值; 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⑴ 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⑵ 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⑴ 三男邺城戍 ⑵ 二男新战死 ⑶ 出入无完裙 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⑸ 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⑴ 妻子和儿女 ⑵ 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篇3:《杜甫诗》课时训练题

《杜甫诗三首》课时训练题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 )

决眦( )

家书抵万金( )( )

浑欲不胜簪( )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新战死( )未去( )犹得( )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⑴ 戍( )________戌( )________戎( )________

⑵ 衰( )________哀( )________衷( )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⑵ 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⑶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⑷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⑸ 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⑴ 妻子:

⑵ 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 ) 老妪( ) 力虽衰( ) 如闻泣幽咽( )

不胜簪( ) 决眦( )

2、填空:

① 《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参考答案】

一、dàizìzānyú

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

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

四、钟:聚集;眦:眼角;书:信;抵:值;浑:简直。

五、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2、⑴ 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⑵ 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3、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⑴ 三男邺城戍 ⑵ 二男新战死 ⑶ 出入无完裙 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⑸ 听妇前致词

5、安史之乱

六、1、⑴ 妻子和儿女 ⑵ 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重难点语句】

1、说说文章第二句中的“人”、“使”字的作用。

〖解析 联系这两个词的语境作答,当然如果了解古文中常有的省略现象,或诗词赋中的领字更好。

〖参考答案 这两个字是领字,“人”字领其后两句,理解时前后句都要加上这个字。同理,“使”字领其后四句,理解它们时都要加上这个字。

2、说说文中的.排偶句式的作用。

〖解析 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思考。

〖参考答案 内容上看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形式上看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排山倒海而来,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3、如何评价孔子的“大同”理想?

〖解析 对于先贤思想的评价,始终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联系历史背景看。

〖参考答案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因素,这决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当然,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

【重难点讲解】

翻译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篇4:初二语文练习及答案:杜甫诗

初二语文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齐鲁青未了决眦()不胜簪()逾墙走()

邺城戍()无完裙()老妪()泣幽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老翁逾墙走()

(5)吏呼一何怒()(6)三男邺城戍()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8)夜久语声绝()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文学知识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诗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5、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答题。

(一)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10、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石壕吏(节选)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

12、按提示填写句子。

⑴说明兵役之苛酷:

⑵说明战争之惨烈:

⑶说明战争破坏严重,人们生活凋敝:

⑷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13、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和。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了这一家人的,控诉了封建官吏的和。

1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篇5:初二语文短文课时训练及答案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课时训练及答案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鸿儒(yú) 案牍(dú)

B、西蜀(shǔ) 亵玩(xiè)

C、濯洗(chuó) 清涟(lián)

D、淤泥(wū) 泯然(mǐn)

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 )

A、正衬

B、反衬

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 )

A、陋室不陋 B、鸿儒 C、德馨 D、陋室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7、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 )

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B、有仙则名。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D、濯清涟而不妖。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8、(一)语段点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 。

2、第1段主要从 、、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3、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傲的句子是 ,表达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词语是 。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 。

(乙)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哪一个词能统领全篇?

答: 。

2、用│划分文章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

4、作者是从 , , 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5、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

(二)迁移过关

哀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公何后为?曰:吾腰千金,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1、哀溺的意思是 ,哀的原因是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理解错误的是( )

A、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

B、绝湘水(横渡)

C、中济船破(渡河到一半)

D、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不能上岸)

3、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后何为?译:今天怎么落在最后呢?

B、何不去之?译:怎么不掷掉呢?

C、蔽之甚。译:太糊涂了。

D、何以货为?译:你身上有什么东西啊?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C

6、C

7、D

(一)(甲)段

1、以牡丹从反面映衬,以菊花作正面映衬,以突出莲花高洁可爱的形象

2、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乙)段

1、德馨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借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比喻、类比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5、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德行,为世人所景仰;扬子云是西汉著名学者,为世人所推崇。提及此二人,作者引以自况,以古贤居住的草庐云亭来衬托陋室,表示陋室主人也具有他们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这里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二)

1、为溺水而死的人哀伤 把钱财看得高于生命

2、D

3、D

4、讽刺利欲熏心,以致不顾身家性命的愚人

篇6:初二语文《短文》课时训练及答案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

⑵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

⑶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⑵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

⑵ 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⑴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⑵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⑶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⑷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⑴ 对偶 ⑵ 对偶,借代

7、三层

⑴ 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⑵ 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⑶ 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⑴ 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⑵ 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⑶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13、⑴ 具备、具有 ⑵ 做,此意为画

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7、A

三、18、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篇7: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

课外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5、解释下列词语。

⑴妻子:⑵纵酒:

16、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17、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18、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表达实践

19、“独与老翁别”时诗人一定会安慰老翁的,此时的诗人一定有很多感触。请你通过想象来描绘一下别后的情景,200字以上。

中考链接

20、根据提示,在划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而面对朝廷昏庸、国家动荡的时局,晚年的他只能以“,”(《登楼》)来抒发个人感慨。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欣赏

1、清代诗人、书画家顾复初的一副对联最有名: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注释]联语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上联问“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说:只有伟大的诗人杜甫“长留天地”,不知历代有多少诗人在“月白风清”之夜来此吟咏,缅怀一代诗圣。

2、集诗人、作家、剧作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郭沫若来草堂后,写了一副十六个字的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注释]“疮痍”,创伤。指杜甫生活的年代大半是在战乱之时。“圣哲”,赞杜甫是诗圣、诗哲。“波澜”,比喻杜甫的诗如波涛汹涌,壮阔翻腾。上联意为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在民不聊生的动荡社会中,他巍然屹立于诗坛;下联说杜甫将忧国忧民之心,寄于笔墨,托于诗篇,犹如狂涛巨浪,激励人心,震撼千古。

3、叶剑英元帅题四川成都杜甫草堂(1960年作):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琮薄斗牛。

[注释]“杜陵”,指杜甫。杜甫曾自称“杜陵野老”。“豺虎”,比喻外敌、盗贼、贪官、污吏等一切邪恶势力。“孤悰(cóng)”,指杜甫对国家安危的系念。悰,心情,思念。薄,迫,靠近。斗牛:指天上的斗星、牛星。二星极高远。

上联意为杜甫一生痛恨乱臣逆贼、贪官污吏,视他们如“豺虎”,并常用诗歌予以讽刺抨击。下联意为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能为统治者理解,但他的满腔孤愤之气,却充塞天地之间,直迫斗牛二星,与其同辉万代。

参考答案:

15、⑴妻子和儿女⑵纵情饮酒16、剑外忽传收蓟北17、“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18、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19、略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篇8:《杜甫诗》同步训练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 ) 老妪( )力虽衰( ) 如闻泣幽咽( )

不胜簪( ) 决眦( )

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D.慷慨悲凉

参考答案:

1.kān yù shuāi zàn zì 2.①杜工部集 杜甫 泰山华山 衡山 ②五言 叙事 3.C 4.B

(一)1.唐 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

(二)1.七言绝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对比 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4.A

篇9: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说课稿

初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10: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练习题

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五首练习题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决眦(zì)  未了(liǒo)

搔(sōo)  簪(zōn)

逾墙(yú)  邺城(yè)  戍(shù)

老妪(yǜ)  幽咽(yè)

二、词语释义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

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逾墙走:走,跑。

吏呼一何怒:呼,大声吆喝。怒:凶狠。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备晨炊: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泣:小声抽泣,啼哭。

三、语句解读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篇11:初二杜甫诗翻译

初二杜甫诗三首翻译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湘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在古代,妇女和小孩均不算人。假如有人问:“有人吗?”只有妇女或小孩的话会回答:“没有人。”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篇12:杜甫诗第一课时教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杜甫的诗全集

说屏语文课时训练题

诗基础知识训练

初二寒假作业语文答案

杜甫爱国的诗

杜甫的诗《冬至》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诗被称为

杜甫的诗有

杜甫诗课文研讨

初二语文《杜甫诗》课时训练及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二语文《杜甫诗》课时训练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