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杜甫诗鉴赏

时间:2023-02-19 04:03:40 作者:爱吃面和放屁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爱吃面和放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新安吏》杜甫诗鉴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安吏》杜甫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新安吏》杜甫诗鉴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接着,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可喜。但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加上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于是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举征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作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称。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年(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转而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贴,要依次抽中男出征。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杜甫又一问,却没有答话。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显然父亲早已被征调。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

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也仿佛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以显示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仿佛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天地终无情, 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一方面诗人忠君之心犹存,一方面不免有讽意于其中。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虽然可以说正义之师,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此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维护,杜甫这样说,实际上,人民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也是社会现实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巨大。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但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是一致的。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

篇2:《新安吏》杜甫诗鉴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篇3:《新安吏》杜甫唐诗鉴赏

《新安吏》杜甫唐诗鉴赏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杜甫诗鉴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接着,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可喜。但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加上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于是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举征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作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称。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年(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转而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贴,要依次抽中男出征。“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杜甫又一问,却没有答话。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显然父亲早已被征调。“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

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也仿佛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以显示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仿佛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天地终无情”, 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一方面诗人忠君之心犹存,一方面不免有讽意于其中。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虽然可以说正义之师,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此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维护,杜甫这样说,实际上,人民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也是社会现实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巨大。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但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是一致的。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

篇4:杜甫《新安吏》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篇5:杜甫——《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带。

客:作者自称,为他乡作客者。

喧呼:高声呼叫。

中男:未成年的男子。

伶俜:孤零。

莫自:不要。

眼枯:把眼泪哭干了。

天地:指天子、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平:平定。

贼: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归军:指各节度使的溃军。

星散营:形容溃散的状况。

泣血:谓哀伤之极。

仆射:职位相当于宰相的武官,此处指郭子仪,他曾任左仆射。

赏析:

《新安史》记述了诗人经过新安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三史”、“三别”是诗圣的千古名篇,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正义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篇6:杜甫:新安吏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1、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一带。

2、客:作者自称,为他乡作客者。

3、喧呼:高声呼叫。

4、中男:未成年的男子。

5、伶俜:孤零。

6、莫自:不要。

7、眼枯:把眼泪哭干了。

8、天地:指天子、朝廷。

9、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10、平:平定。

11、贼: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12、归军:指各节度使的溃军。

13、星散营:形容溃散的状况。

14、泣血:谓哀伤之极。

15、仆射:职位相当于宰相的武官,此处指郭子仪,他曾任左仆射。

赏析:

《新安史》记述了诗人经过新安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三史”、“三别”是诗圣的千古名篇,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正义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篇7:杜甫的诗词《新安吏》鉴赏

杜甫的诗词《新安吏》鉴赏

新安吏原文

客行新安道① 新安吏原文,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②?”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③。”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④。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⑤,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⑥。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注释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⑨旧京:指东都洛阳

杜甫新安吏原文及翻译

新安吏翻译

《杜甫诗》鉴赏

杜甫 石壕吏

杜甫《石壕吏》赏析

杜甫的诗全集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

鉴赏木兰诗

送别诗鉴赏

《新安吏》杜甫诗鉴赏(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安吏》杜甫诗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