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之间的桥梁

时间:2022-11-30 03:46:12 作者:万物无用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万物无用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我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和孩子之间的桥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孩子之间的交往

关于孩子之间的交往

豆豆970813

――我的看法和经历

看了关于孩子之间的交往问题的帖子,我颇多感触,早几年前我也有这些妈妈们一样的烦恼,而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还有半个月豆就5周岁了,他是个很善于和人交往的孩子,下面我就把我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看法和经历写下来,希望对大家有点作用。

首先,我觉得妈妈们要转变一下教育的方向,不要老是在教孩子怎么样保护自己,怎么样不受大孩子的欺负,在孩子已经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去跟陌生的孩子交朋友,启发孩子怎么样去跟小朋友玩,怎么样才能够和那些大哥哥们友好的玩,让大哥哥喜欢跟你玩。

其次一定要告诉孩子,对和错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他大你小,你就只能挨打受欺负,也不要因为他大你就害怕他,如果他无缘无故的打你欺负你,你要还击,打不过的话要知道跑。

最后就是要让孩子要懂得“好东西要大家分享”这个道理,要大方一些,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可以和小朋友一块分享的。

在豆不到3岁的时候我们全家移居北京,那时豆还小,突然的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大人也是需要一个适应期的何况孩子呢?豆没有朋友,楼里的孩子一个也不认识,豆从小喜欢跟大哥哥玩,跟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除非是同一班的否则他就不感兴趣。

刚开始豆去找那些哥哥玩,也是很受欺负的,不是这里磕了就是那里被打了,有时甚至于挂彩,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时真的是不想让豆和这些欺负他的孩子玩了,但想想这么着不是办法呀,孩子喜欢和大孩子玩,虽然说受了欺负,但他玩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呀,我只好依旧的鼓励他出去玩,跟大哥哥们好好玩,并且告诉他,如果大哥哥无缘无故的打他什么的,他应该还击,不要怕,不是因为他们比你大你就非得挨他们打的,对和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打不过要跑,不要站在那里随便让他们欺负。另外我还让他要动动小脑筋,要想办法让大哥哥喜欢跟自己玩。

后来我就经常的问问豆每天都跟那些大哥哥在楼下玩什么?有一回在豆兴高采烈的跟我说他都玩什么的时候,突然说他也想要那种大哥哥们有的一种玩具,我问他为什么?他对我说:“因为妈妈让我动脑筋想办法啊,我跟那些大哥哥都喜欢玩这种宠物小精灵的玩具,如果我有的话,我就拿下楼跟大哥哥们一块玩,大哥哥就喜欢我了。”于是我就在周末带他去商店买了他要的玩具,回家后,豆很兴奋的拿着玩具下楼玩。

从那以后,豆经常的拿些玩意下楼去玩,有时也带小朋友回家来玩来看书,每次我都是热情的接待他的小客人,并且给他们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去玩,不干涉他们,有时他们会把屋子弄得很乱很脏,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会介意的任由他们玩去。慢慢的那些大孩子们都爱跟豆玩了,冬天有时候天气不好豆没有下楼去玩,他们还会来家里找他玩,有时我也会象拜托大人那样拜托他们其中的一个在玩的时候照顾一下子比他们小的豆,这种时候,一般孩子都能愉快的接受我的拜托,并且是真的很照顾豆。

慢慢的在我和豆的努力下,大孩子们都喜欢豆了,而豆在玩中也慢慢知道该如何的跟大孩子相处了。等到今年我们再搬到另外一个城市的时候,豆很快就适应了,并且有自己的朋友,才到新的幼儿园半个月居然都有小朋友邀请他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

篇2:如何孩子之间相处融洽

如何孩子之间相处融洽

不要把孩子互相比较

首先,最重要的是,尽量不要说“你为什么不像和哥哥一样听话?”或者“你姐姐不和我顶嘴”,把孩子们比作一对,肯定会激起兄弟姐妹间竞争的火花,引起怨恨。

试着找出兄弟姐妹冲突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试图引起对方的注意时,他们会吵架吗?他们在争夺你的时间和注意力吗?当他们感到疲倦或无聊的时候,他们会吵得更多吗?一旦你看到一个可能解释这种行为的模式,试着解决这些问题,以尽量减少兄弟之间的争吵。例如,你可以试着和每个孩子一对一地呆在一起,或者试着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没有敌意的方法来引起兄弟姐妹的注意。

教他们欣赏差异

你有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安静地坐着看书,还有一个孩子最喜欢大声的游戏和持续不断的活动?当孩子的兴趣和性情非常不同时,冲突自然会发生。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如何尊重这些差异,以及如何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彼此相爱。因此,如果一个孩子想选择一个家庭活动,包括许多行动,而另一个孩子想做一些安静和低调的事情。例如,父母可以建立一个系统,在那里他们可以一起工作,计划如何轮流或找到其他共同的兴趣,可以是有趣的两个兄弟姐妹。

鼓励良好的倾听技巧

倾听别人所说的话的能力是孩子们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帮助他们学会与别人同理,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情。一定要让兄弟姐妹倾听,努力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教他们互相尊重,倾听是相互尊重的一种方式,尊重对于建立良好关系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朋友、伴侣或兄弟姐妹之间。提醒孩子们,他们应该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对待他人,对他们的感情要有仁慈和关心。尊重包括即使在不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一种好的或至少不令人不快的语气交谈;不发表兄弟姐妹的意见;注意他人的空间和物品(例如,未经允许或接触他人的物品时,不可进入兄弟姐妹的房间)。

强调家庭纽带的真正含义

向你的孩子们解释,并定期提醒他们,家庭,尤其是兄弟姐妹,可以是那种不易匹配的不可动摇的爱和支持。提醒孩子们,虽然他们现在可能更喜欢朋友的陪伴而不是兄弟姐妹,但长大后亲情会变得更加重要。虽然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兄弟关系的重要性,但这是一个值得重复的信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最终会意识到这一点。

篇3:心灵之间的桥梁初一作文600字

心灵之间的桥梁初一作文600字

现在社会上,放松人们心情的地方无奇不有:电玩城喽,商场喽,公园喽……可我觉得让人们心灵之间有真正沟通的地方真是太少了。家里有些事儿吧,告诉邻居,怕他们传出去;不说吧,心里又难受。其实,这就是我的婆婆生活的'写实。

我婆婆确实浑身都是病,从高血压到糖尿病,从脚变形到头痛,哪儿没病?但我认为,婆婆严重的病源于心。首先吧,家里人都忙,一天下来都很累,没有人听婆婆唠叨家长里短及她的病情。大家劝她,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结果就是她的心病继续促进了病情的加重。

看了上面的事件,你是不是觉得婆婆应该有个地方说说话呢?如果当今社会有地方为老人排忧解难,那老人们一定都会乐呵呵的了。我自己也有亲身经历。

有一年,我们在班上评选鼓楼区学习之星,一向好成绩的我,竟然落选了。我很委屈,觉得心灰意冷:我不就凶了点嘛!还不是你们逼我的!妈妈见状,主动安慰我,还帮我想办法,怎样管理班级……现在,我不照样是一个阳光女孩吗?

可是,真正的世界缺少沟通,常有学生跳楼什么的。很多就是因为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独自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最后越来越自闭,越想越没趣,才走上了自杀之路。沟通是缓解压力的好办法。为什么不主动与知心好友,与家人沟通呢?人家说的方法为什么不试试呢?

沟通时心理学上比较重要的一条吧!愿大家携起手来,创建一个和谐的南京!一个平易近人的南京!

篇4: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科论文

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科论文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在实践中,笔者对怎样写作文评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对立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如:“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无味!”等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找出其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缺点,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以充满爱的评语,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二、有的放矢,评点到位

写作文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写些什么能够恰如其分?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作文,怎样的评语才能避免千篇 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都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用心琢磨。绝大部分学生相当重视老师的评语,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语的撰写上要格外用心,看准问题,抓住关键,点明要害,指出方法。

由于工作繁忙,我们在下评语时往往求简、求省工,不痛不痒,语义不明,甚至妄下断语。更有甚者,在桌旁放几页“作文评语集锦”,读完就“拈”几句放在作文本上敷衍了事。比如“本文结构完整,但层次不清”“应写得再具体些”“还可以”……层次有何混乱之处?怎么写才具体?“可以”是个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说,这都是需要指明的问题。那样的评语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懂了不知如何修改,此外还会让学生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对教师责任心的怀疑。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思索的冲击,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神领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李刚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篇5: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论文

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论文

论文关键词:互动与沟通 学生 教师 教师反馈 写作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师作为给予学生反馈的角色和学生作为接收教师反馈的角色两方面,进一步讨论了教师反馈在教师与学生间构建的交际功能和重要意义,主张在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写作课程教师应重视这种师生互动交际方式的作用,积极长期地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师反馈。

写作以其重要性在ESL/EFL领域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特别关注。尽管如此,它有时被视为“被遗忘的技能”(Bowen & Marks 1994:143)。写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具有递归性,互动性,沟通性和交际性活动的过程(Porto 2001: 4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有关学生写作的反馈,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对其写作进行修改和编辑。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写作教师只是简单地对学生一次性完结的写作成品给予一个分数,而不再对其进行修订和延续性的指导。这样的写作训练显然是背离了当前写作教学理论研究方向的。这些教师忽视了写作训练作为一个过程,教师不应该只考虑学生写作最后的成品,而应当在写作过程中给以学生及时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反馈意见。教师对学生写作做出的教师反馈不应该只是以一个简单的评价。它应该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的桥梁,使学生通过写作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据Conlon(2008:86)指出,有效的教师反馈能让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彼此信任。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反馈不仅是文字本身为载体的一种模式,更是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一种途径。

一、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反馈时的角色

写作是一个具有互动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活动(Porto 2001:39)。基于以上这三个关键词,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作用绝不应是薄弱或松散的,但也不应是被高估的。基于写作教学法理论研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是一个直接参与者,通过其给予的及时、延续的反馈与学生间构建一种无形的沟通;教师是一个读者,是阅读学生写作的第一人;教师也是一个助手,可以通过其提供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技能。然而,由于一些现实原因的限制,一部分写作老师只注重“一稿成形”,而忽视了在学生写作中应给予及时延续的反馈时的'重要意义。其结果是,教师们遭遇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花费一整天时间给学生做书面评价,但这些努力似乎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延续性反馈更有可能让学生采纳并付诸行动,最终有效的改善学生最后的写作成品(Olson 2003:273)。由于反馈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写作任务的最后草案,而是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展的答复(Porto 2001:43),因此教师在写作训练中给予学生反馈的过程,是教师能有效评价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过程(Conlon 2008:85)。在这个过程中,当教师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时,通过教师提供的反馈意见,可直接参与到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发送反馈给学生,学生参考教师反馈并进行修改。老师通过学生再次修改的作品可以看到学生写作技能是否得到提高。因此,通过写作过程中的教师反馈,一种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被自然地建立。这种交流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文字实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另一种是通过师生口头面对面的交流。Olson(2003:275-276)认为,教师在与一个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所提供的反复性的简短口头反馈主要适用于学生写作的初期阶段;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很显然是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Olson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书面反馈作出了以下的建议:

对待任何一个学生的写作所给予的反馈应具有延续性。对学生写作的评价要切实和客观;避免对学生写作做出如“Awkward”的评论,这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在写作中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应及时鼓励;对学生的写作应给予最直接的建议;归纳学生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类型,并清楚地标记(对于学生的经常性错误,教师可以以书面或面对面的形式解释);对学生写作给予的反馈评论尽量以鼓励的字句结束,使学生能主动接受并修改。以上建议为教师在学生写作中如何适当地使用书面反馈指引了方向。

写作教师作为学生写作的读者,在通过反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应建立一套机制来保持教师反馈具有的沟通性和功能性。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反馈结合了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的技巧(Conlon 2008:87)。教师反馈必然成为一个可行且高效的写作指导方式,它不仅能为教师发送个人的声音,而且能在学生和老师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因此,在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所给予的不间断的教师反馈,其作用并不只是对简单的一个句子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而教师在给予学生写作反馈时所扮演的角色既是一个对话者,也是学生写作的读者。

二、学生在收到教师反馈时的角色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写作的读者,而学生是中心。在教师评估和指导写作过程中,学生却是一个参与者。一些研究表明,学生更可能会阅读、考虑并尝试应用来自教师的反馈,而不是忽视它们(Ferris 2007:173)。学生是教师反馈最直接的“听众”。如果教师不能通过反馈发送有效的信息,如何能指望“听众”作出回应,并实施教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根据书面反馈意见修改写作)。Ferris(2007:168)认为,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中间阶段给予反馈是最有效的,并且是明确和具体的。 有些老师写的反馈过于空泛或消极,并且有时在反馈中使用一些命令式的语句。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过于主观,而不在意他们在写作中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因此,学生们感到沮丧和消极,甚至放弃主动写作的原动力。Ferris的研究表明,学生欣赏教师的赞美和鼓励,而不是太多的批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教师的反馈既要真实客观,也要积极公正。假如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不断给予反馈,而不是“一次过”,那么反馈自然会成为每个写作任务在不同阶段整体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也可以给学生空间,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解释,学生可以不同意或选择不使用教师的反馈意见;也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备忘录,以此解释他们如何处理所收的教师反馈”(Ferris 2007:174)。通过这种方式,反馈可以为“和每一个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持续性的会话模式”(Ferris 2007:168)。

三、教师反馈:是多余的附属品还是写作实践的组成部分

许多原因可以导致学生忽视教师的反馈。有些学生在接受反馈时缺乏经验,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幸被一个毫无经验的写作教师指导,这样的教师很少或从未在以往的写作训练中给予学生任何形式的反馈。这种情况可以直接导致学生在消化教师反馈时茫然无措。或在另一种情况里,因为教师总是对学生最后的定稿给出书面反馈,这将使学生认为教师的反馈是多余的附属品。为了有效地使用教师反馈,写作教师应允许在写作课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来介绍和不断强调教师反馈在学生写作训练中的重要性。如有需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收到教师反馈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学生自己的反馈。由于教师的反馈过程被视为具有延续性和周期性的(Conlon 2008:90-91),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反馈保持一个双向而非单向的沟通。在这个双向的沟通中教师和学生最终都能达成各自的目标和期望,因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彼此的反馈了解对方,从而更好的认知彼此。

提供良好的教师反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写作教师肩膀上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改善并提高写作技能。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把建议和意见打包放到教师反馈里,使之成为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沟通的桥梁。教师反馈也是教师和学生倾听彼此心声的一个过程。综上所述,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做出时间上的牺牲和为学生写作所需而考虑,同时让学生感到教师反馈对他们是有价值的,那么教师和学生就能通过教师反馈达成真正的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 Bowne, T. and J. Marks (1994) Inside Teaching: Option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n.

[2] Conlon, S. (2008) The use of feedback to improve the ecology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The New English Teacher 2 (2): 84-97.

[3] Ferris, D. (2007) Preparing teachers to respond to student writing.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6 (3): 165-193.

[4] Olson, C. B. (2003) The Reading/ Writing Connec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5] Porto, M. (2001) Cooperative writing response groups and self-evaluation. ELT Journal 55 (1): 38-46.

篇6:孩子之间不不是品德问题

孩子之间不分享不是品德问题 -资料

首先,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正在迈向独立,在这个阶段,孩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在他们心目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并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种观点,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

其次,他们尚未掌握“借”与“还”这种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还能完璧归赵,而是片面地认为一旦离开手,就意味着丢失。孩子只有确认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

资料

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而后才能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不用培养或引导他们的分享意识。只是不要强迫,分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可以征求孩子的同意,不要为一个玩具、一块饼干就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这样的标签。而要理解、接纳孩子此刻对于分享私人物品感到困难是正常的现象,耐心等待孩子逐渐成长,让分享变成一件他心甘情愿的事。

篇7: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怎么办?

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怎么办?

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共同游戏的场合。从一般意义上讲,孩子间的争吵不含有敌意,只是由于动作不协调或玩具使用不均衡而引起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属于“不打不相识”,是心理接触时撞击出来的火花。通过争吵,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掌握以后为人处事的协调能力。因此孩子争吵,家长不必立即介入,让他们能从争吵中逐渐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相互之间的理解、合作,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

如果孩子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即无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话,家长可以利用调整角色的办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继续活动。有一本书上介绍了一个事例,当两个孩子为争当火车司机而争吵不息时,家长巧妙地插话说:“火车司机很累了,现在咱们请他上餐厅吃饭吧!”无疑,这位家长是教育高手。

孩子争吵时,最忌家长搅在里面偏袒自己的孩子,扫了其他孩子的兴,也不宜“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令孩子“不要跟他们玩了”,然后将他带回家。这样会使自己的孩子处于孤立地位。

至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或家长亲自披挂上陈参与争吵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能激化矛盾,对孩子造成粗野的攻击印象。正确的做法是弄清情况,讲清道理,解决矛盾,恢复友谊。不要时邀请对方家长共同处理。

篇8: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

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纠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孩子之间各种原因引起的纠纷,教师常常因为孩子之间的纠纷而陷入与家长沟通的尴尬,家长们也难免因了孩子之间的纠纷而大伤和气。究竟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如何利用好纠纷这一教育契机促进孩子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学前教育杂志第6期“家长会议”栏目联合北京市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机关第一幼儿园共同策划了“当孩子子之间发生纠纷”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里的家长怎么说……

刘睿潇爸爸认为,幼儿社会性教育难就难在独生子女“独”的客观现实,有的孩子不能容忍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强,有的孩子不能容忍别的小朋友和自己共同分享一件玩具,有的孩子甚至不能容忍别的小朋发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他们之间的纠纷。对于“独”的孩子,灌输“谦让、合作、轮流、分享”等等概念是无效的,根本上需要孩子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自己体验和感悟。纠纷看似交往中的一种消极障碍,但却是一种积极的刺激,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刘睿潇爸爸为女儿设定了安全区域,在区域内小摩擦、小碰撞、小伤害,要自己解决,不能太娇气;区域外,大问题、大冲突,家长就要合理介入,所谓“纠纷不管,伤害介入”。首先孩子要学会机智地回避对方危险的行为,当然也要学会正当防卫,给对方以还击,制止对方继续进行攻击伤害。家长和老师在关键时刻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帮助孩子合理解决问题。刘睿潇爸爸关于安全区域的想法是很理想化的,但是孩子之间的交往过程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而且孩子本身并没有小摩擦、大冲突的概念,家长和教师对待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才是决定性的。所以,安全区域首先需要的是家长和教师对事件的认识和对情境的把握。

张可滢爸爸对待孩子之间的纠纷别有一番看法,大家都很受启发。用孩子的眼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对待孩子之间的纠纷是他的核心观点。有些纠纷在成人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儿,但是在孩子眼里却是天大的事情。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洞察到孩子的动机和心理,体会到他的情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举了女儿和小朋友争抢抹布作值日的例子,通过深入地了解。他认识到孩子之间虽然有纠纷,但是动机没有错,问题在于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不合适。两个孩子的关注点都在这块抹布上,他们没有意识到,也没有看到,还有别的工具或事情同样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值日的目的。这时,开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比教给他是否还手,是否要告诉老师更为根本和有效。

同时,张可滢爸爸还提出成人应该关注小小“肇事者”的心灵,“过激的指责给孩子带来的心灵疤痕或许会比脸上的那道红印更深切,让孩子感觉到过大的负罪感和挫败感对孩子无疑是残酷的”。透过如此的爱心,我们可以体会到为人父母者宽大的.胸襟和教育的关怀。确实如此,成人不能绝对忽略那些小纠纷,要智慧地利用小纠纷里的大教育,更要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眼光关注纠纷背后孩子们的心理和情感。唯有这样,纠纷才不是简单的纠纷,才有它独到的意义。

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避免和处理纠纷的能力时,刘睿潇爸爸和夏逸轩姥姥的经验值得借鉴。刘窨潇爸爸强调孩子的表达能力很重要,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说要表示对某个小朋友的喜爱就不能用推、拍、打等不文明的行为来表现,再比如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先找对方商量,或者用自己的东西跟别人交换。除此之外,刘睿潇爸爸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与三个好友家庭结对子,轮流做东,三个孩子住在一起感受到了过去多子女家庭的那种氛围,孩子们完全放松地玩儿,在玩中争吵、谦让,竞争、合作,甚至体验团结和孤独带来的不同感受。

夏逸轩姥姥则利用幼儿喜爱卡通和喜欢被表扬的心理设计了评价表,以三个角色为评价参考:“维尼”,喜欢帮助小朋友,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小白羊”,虽然没有攻击性,但却爱和小朋友生气,爱发脾气;“大白鲨”,霸道无礼,经常欺负小朋友。评价方式是根据逸轩在幼儿园的表现在三个小卡通下面画圈。如果积够10个“维尼”圆圈,逸轩就可以得到一个喜欢的玩具。这个办法非常管用,逸轩的攻击性行为和爱发脾气的毛病明显减少了。

可以说.家长们在孩子与人相处方面的培养是颇动了一番脑筋,但话又说回来,成人之间的交往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是一个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好榜样。(整理,李一凡)

篇9:我和表姐之间

我和表姐之间

我和表姐之间正文:

一但提起我的表姐,她和我之间的.事一一浮现在我面前。

一次,我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姑姑闻声赶来,一看杯子碎了。便问是谁打碎的,我正要承认错误,只见表姐说是她打碎的。“啪”的一声,一个鲜红的手印拷贝在表姐脸上,表姐没说什么便走进房间。过了一会儿,我来到表姐房间,只见她在看书,她说:“我们去玩吧”。“哦”。我回答“好”。我知道,她虽然不在乎的笑着,但心里却很痛。

因为她家在农村,所以很少见面。

一次,我回到老家,因为是早上,我便和表姐一起去爬山,我们玩的很开心上山时,路很陡,于是她拉着我很吃力地爬上了山头。等到下山时,她拉我从一条长满小草的路滑了下去,开始我很害怕,渐渐地便习惯了,松开手,用力向下跑。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打破了还在睡觉的大山;笑声吸引了火红的太阳;笑声惊醒了小鸟,小鸟展翅飞翔,飞向蔚蓝的天空。

表姐,今年我又会回来的。我们在山中玩耍,在草地上奔跑,在……

和孩子之间的协议书

桥梁毕业设计范文

桥梁作文

作文:我和表姐之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什么是我成长的桥梁作文

浅谈公路桥梁伸缩缝

桥梁整改报告

桥梁实习报告参考

桥梁的谜语

我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