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11-30 06:21:02 作者:你我不曾感受过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我不曾感受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会计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会计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欢迎大家分享。

篇1:会计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近段时间来,有机会接触了很多职称考试的同学,其中一部分是老考生了,有的时候也和他们聊了聊学习方法,虽然学习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的同学在方法上走入了以下几个误区,结果是事倍功半。

反复听课,以听课代替看书记忆

有的同学很喜欢听课件,同一个老师的一遍不行,听两遍;听这个老师的还不放心,还要找别的老师的来听。就拿基础班来说,一门课程大约30个小时,听两遍就60个小时,如果找还要听别的老师的,那就差不多100个小时。这是多么庞大的时间数目呀,难怪说时间紧张。听课件当然轻松了,跟着老师的思路(有的同学甚至还不跟思路呢,就在那里耗时间),还可以看网页,聊QQ,啥都不耽误,而且到了结束,感觉整本书都掌握了,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一做题,就出问题了,这里记不清楚那里不能确定,到头来,还是不会做题。

那么,问题出在那里呢,该如何利用课件呢。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件也是这样的作用,起到领进门的作用,如果你能看懂教材了,也就表明你已经进门了,如果这个时候还纠缠在课件上,我觉得你永远在门口徘徊,不可能进入修行阶段,而考试难度,永远不可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所以,我觉得课件听一遍(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听两遍)就行,做到难点重点心中有数,做到能读懂书上内容为止。切记不要以听课件来代替看书做题、记忆理解!

重点抓讲义,以讲义为中心

有的同学很喜欢看讲义,不可否认,讲义是教材的浓缩,是教材的升华,也是老师们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提取,但是因为这就放弃教材,无异于舍本逐末。中级考试的范围是中级辅导制定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才是考试内容,而非讲义。对于知识结构,只有教材最完善,尤其是没有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同学,理解教材是复习第一步,那些简单的定义概念,对于以后的大题非常有帮助,

说白了,只有教材才能让你树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其他的无一能达到此目的。那么如何利用讲义呢,讲义要和课件一起用,在明白了那些基本含义之后,和课件一起对重点难点知识吸收用!

到处找题做,做多了就理解了

现在市面上的练习很多,我的看法是买一本就行了,做100道题,掌握1道和做10道题掌握10道,那种方法更好,我想大家都知道。其实呀,最好的练习就在身边,那就是教材上的例题,我对07教材比较满意的就是有大量的例题,并且基本上都把重点难点涵盖了。很多同学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很多考过中级的同学,也不一定能把书上的例题答对80%以上,所以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些例题。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大有裨益的。对于其他的练习,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

听课练习最要,书反而受冷落

书是圣经,一切练习考题都来源于书,所以怎么强调书都不为过,我考试最后一个月,就是反复看书,反复记忆。听课练习看讲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教材,都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过于重视这些手段,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教材,那真是――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总结以上几点,感觉是,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我所说的看书做题,是关掉电脑,电视,一心看书,反对边挂QQ,边听音乐,边做题看书),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嘛。

对于时间的分配,我感觉是教材(包括教材的练习)50%,听课25%,练习25%!用最短的时候收到最好的效果,只能下苦功夫!!别无他法!

篇2: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近段时间来,有机会接触了很多职称考试的同学,其中一部分是老考生了,有的时候也和他们聊了聊学习方法。虽然学习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有的同学在方法上走入了以下几个误区,结果是事倍功半。

误区一:反复听课,以听课代替看书记忆。有的同学很喜欢听课件,同一个老师的一遍不行,听两遍;听这个老师的还不放心,还要找别的老师的来听。就拿基础班来说,一门课程大约30个小时,听两遍就60个小时,如果找还要听别的老师的,那就差不多100个小时。这是多么庞大的时间数目呀,难怪说时间紧张。听课件当然轻松了,跟着老师的思路(有的同学甚至还不跟思路呢,就在那里耗时间),还可以看网页,聊QQ,啥都不耽误,而且到了结束,感觉整本书都掌握了,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一做题,就出问题了,这里记不清楚那里不能确定,到头来,还是不会做题。

那么,问题出在那里呢,该如何利用课件呢。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件也是这样的作用,起到领进门的作用,如果你能看懂教材了,也就表明你已经进门了,如果这个时候还纠缠在课件上,我觉得你永远在门口徘徊,不可能进入修行阶段,而考试难度,永远不可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所以,我觉得课件听一遍(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听两遍)就行,做到难点重点心中有数,做到能读懂书上内容为止。切记不要以听课件来代替看书做题、记忆理解!

误区二:重点抓讲义,以讲义为中心。有的同学很喜欢看讲义,不可否认,讲义是教材的浓缩,是教材的升华,也是老师们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提取,但是因为这就放弃教材,无异于舍本逐末。中级考试的范围是中级辅导制定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才是考试内容,而非讲义。对于知识结构,只有教材最完善,尤其是没有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同学,理解教材是复习第一步,那些简单的定义概念,对于以后的大题非常有帮助。说白了,只有教材才能让你树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其他的无一能达到此目的。那么如何利用讲义呢,讲义要和课件一起用,在明白了那些基本含义之后,和课件一起对重点难点知识吸收用!

误区三:到处找题做,做多了就理解了。现在市面上的练习很多,我的看法是买一本就行了,做100道题,掌握1道和做10道题掌握10道,那种方法更好,我想大家都知道。其实呀,最好的练习就在身边,那就是教材上的例题,我对07教材比较满意的就是有大量的例题,并且基本上都把重点难点涵盖了。很多同学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很多考过中级的同学,也不一定能把书上的例题答对80%以上,所以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些例题。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大有裨益的。对于其他的练习,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

误区四:听课练习最要,书反而受冷落。书是圣经,一切练习考题都来源于书,所以怎么强调书都不为过,我考试最后一个月,就是反复看书,反复记忆。听课练习看讲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教材,都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过于重视这些手段,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教材,那真是――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总结以上几点,感觉是,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我所说的看书做题,是关掉电脑,电视,一心看书,反对边挂QQ,边听音乐,边做题看书),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嘛。

对于时间的分配,我感觉是教材(包括教材的练习)50%,听课25%,练习25%!用最短的时候收到最好的效果,只能下苦功夫!!别无他法!

篇3:会计职称考试误区和技巧大总结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每天都有许多观念在不断更新中,就拿窝窝头来说吧,上了年经的老年人都深切知道那层含义,吃那种粮食就代表着贫穷与落后。现在啦,日子好过啦,窝窝头就变成了高档绿色营养食品飞进千家万户。这就是观念的更新。

咱们现在来讲讲会计职称应试的观念吧!以前会计的职称都是单位根据工作年限和个人的业务水平评定的,当时也没有比较全面地规定和法则。自从《会计法》实行后,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现行会计人员,制定了职称考试制度。当初*评定职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啦!时代在更新,职称考试也在不断变化,以后是什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会计职称是要通过考试取得的。可能有人会说:“我考职称是为了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也有人说:“我考职称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

至于何种说法,职称考试应试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考试取得是个必然的过程。

误区篇

观念的更新,离不开时代的进步。既然抱定要考试的观念,咱们就来看看现在人们对会计职称界的几种误区吧!

误区一

实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都有一个想当然的观念,实务中的分录我平常都做的十分熟练,各种法规、条例和制度我也很清楚,当然考实务肯定没话说,全盘搞定。有在校的大学生说,我天天学这个,考那个什么职称的,肯定没问题。错,错,错。。。。。。

错在哪里啦?

这些人思想不到位,轻视对职称教材的理解,对职称考试的态度和心理。有了不正确地心理和态度,失败的可能性是必然的。

误区二

财管:多数考生认为,财管难学,难理解,看书没重点,也不知如何把握重点。错,错,错。。。。。。

错在对事务的认知表面化、对象化,听个别人说,财管难。其实从本质来看,并不是这样的,你平常用不到就代表它难,那是不确切地。只要大家肯下功夫,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误区三

经济法:很多人都有这么个模糊印象,一提到经济法就条件反射地想就是背法律条文,枯燥乏味,冗长难理解。错,错,错。。。。。

错在哪里?经济法是一门经济环境下的法律制度,同时参照实务中某些部分有所联系,是要大家认识到这点,学起这门当然就事半功倍啦!

方法篇

前面了解的观念和误区,再来看看方法吧!通过这三点,相信大家对职称考试这座大山一定不会惧怕啦,哈哈!

方法一

制度周密的学习计划。(我觉得书起码要看3-4遍)

l       通读一遍教材,这一遍只是看过,留有印象就行

l       根据辅导和课件,找出教材中重点掌握的部分,记录总结。

l       再一次看教材章节,和上次做过的笔记,针对性的做些练习。题量不要多,要精。

l       挑选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复习,把疑问一点点消化。

相信通过上述四步的洗礼,咱们的知识不再是一本厚厚的书啦,而是一条条信息点啦。

方法二:学会便捷查寻资料、使用通用软件和免费空间的方法

方法三: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教程

篇4:新人攒机很容易走进误区

所谓菜鸟老鸟,新人旧人的区别在于知与不知,两者有差距的原因在于问与学为什么不是学与问,而是问与学因为这里是论坛,是求配置单和推荐配置的地方在得到配置单的时候,首先应该问为什么这样配,好在哪里?

试问一个连配置单都不认真对待的人,那样的配置单换做是他自己去买,他会买? 试问一位求配置的网友,得到一个几个配件拼凑在一起的单子,不问好坏详细直接去抓单,出了问题应该怪谁? XXX,CPU性能好,搭配XXX显卡绝对强. 疑问,XXX CPU性能好在哪里,哪些方面? 我需要应用是哪些方面? 在我的应用范围内,有多少产品符合需求?有多少符合节能环抱高性能又便宜的综合指标? 为什么搭配XXX性能强?

强在哪些方面?是否对口我的应用?如果超过了我的应用,降低档次和价格的产品是否也可以满足?质量又如何? 为什么都只是听人说好,不问为什么与原因就跟着说好? 请问如何走向老鸟,如何明明白白攒机,如何辨别推荐配置的人是否人云亦云? 凡事没有为什么,如何能迅速的明了? 我一向信奉向网友推荐电脑配置要当成自己买机一样对待,把网友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有那个需求,根据资金与应用,会选择哪些配置和原因,即便没有很多时间说明原因,也会用心去挑选组装电脑配置,自己买,也会这么买,

新人攒机很容易走进误区

网友问,也会知无不言,这叫帮助人,让人明白才叫帮到了通常网友都是要买机器的前几天会来论坛求助,而答复90%以上是没有说明什么原因的,直接一个配置;网友90%以上是不问为什么这么配的,结果给了一个单子了事. 是否认真对待了你自己的RMB 谁人又敢称尽心,那样不是一般的累新人们,问与学,不要忘记,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问明白,多论证,有条件就验证,方出真知谁人又不是从新手走过来的,我又何尝不是,如今依然是.

篇5:应对有方--会计职称考试误区和技巧大总结

观念篇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每天都有许多观念在不断更新中,就拿窝窝头来说吧,上了年经的老年人都深切知道那层含义,吃那种粮食就代表着贫穷与落后。现在啦,日子好过啦,窝窝头就变成了高档绿色营养食品飞进千家万户。这就是观念的更新。

咱们现在来讲讲会计职称应试的观念吧!以前会计的职称都是单位根据工作年限和个人的业务水平评定的,当时也没有比较全面地规定和法则。自从《会计法》实行后,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现行会计人员,制定了职称考试制度。当初*评定职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啦!时代在更新,职称考试也在不断变化,以后是什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会计职称是要通过考试取得的。可能有人会说:“我考职称是为了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也有人说:“我考职称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

至于何种说法,职称考试应试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考试取得是个必然的过程。

误区篇

观念的更新,离不开时代的进步。既然抱定要考试的观念,咱们就来看看现在人们对会计职称界的几种误区吧!

误区一

实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都有一个想当然的观念,实务中的分录我平常都做的十分熟练,各种法规、条例和制度我也很清楚,当然考实务肯定没话说,全盘搞定。有在校的大学生说,我天天学这个,考那个什么职称的,肯定没问题。错,错,错。。。。。。

错在哪里啦?

这些人思想不到位,轻视对职称教材的理解,对职称考试的态度和心理。有了不正确地心理和态度,失败的可能性是必然的。

误区二

财管:多数考生认为,财管难学,难理解,看书没重点,也不知如何把握重点。错,错,错。。。。。。

错在对事务的认知表面化、对象化,听个别人说,财管难。其实从本质来看,并不是这样的,你平常用不到就代表它难,那是不确切地。只要大家肯下功夫,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误区三

经济法:很多人都有这么个模糊印象,一提到经济法就条件反射地想就是背法律条文,枯燥乏味,冗长难理解。错,错,错。。。。。

错在哪里?经济法是一门经济环境下的法律制度,同时参照实务中某些部分有所联系,是要大家认识到这点,学起这门当然就事半功倍啦!

方法篇

前面了解的观念和误区,再来看看方法吧!通过这三点,相信大家对职称考试这座大山一定不会惧怕啦,哈哈!

方法一

制度周密的学习计划。(我觉得书起码要看3-4遍)

l    通读一遍教材,这一遍只是看过,留有印象就行

l    根据辅导和课件,找出教材中重点掌握的部分,记录总结。

l    再一次看教材章节,和上次做过的笔记,针对性的做些练习。题量不要多,要精。

l    挑选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复习,把疑问一点点消化。

相信通过上述四步的洗礼,咱们的知识不再是一本厚厚的书啦,而是一条条信息点啦。

篇6:会计职称考试疑难问题

会计职称考试疑难问题集锦

10.从外单位分回的股利是冲减投资成本还是作投资收益?

答: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外单位分回的股利,如果是短期投资形成的应全部冲减成本;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形成的,又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在成本法下作投资收益处理的仅限于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部分应冲减投资成本。具体可以参照下列例题:

例:20×1年元月1日,M公司用银行存款300万元对H公司进行投资,并取得股权的20%。

20×1年度H公司实现净利润100万元。本年度暂不分配。

20×2年度H公司发生亏损为200万元。年末向投资者分配200万元。

20×3年度实现净利润450万元,年末向投资者分配利润200万元。

20×4年度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年末向投资者分配利润300万元。

按照投资准则的要求,假设M公司采用成本法进行投资核算时,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20×1年元月1日,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H公司300万

贷:银行存款300万

20×2年末,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的核算时:

由于应冲减投资成本

=[200-(100-200)]×20%-0万元=60(万元)

当期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0-60=-20(万元)

因此,计算应收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40万

投资收益2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H公司60万

实际收到应收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40万

贷:应收股利40万

20×3年末,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的核算时:

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400-(100-200+450)]×20%-60万=-50(万元)

由于已冲减投资成本的`累计数为60万元,因此本期应恢复投资成本50万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0-(-50)=90(万元)

借:应收股利40万

长期股权投资――H公司50万

贷:投资收益90万

实际收到应收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40万

贷:应收股利40万

20×4年末,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的核算时:

由于应冲减的投资成本

=[700-(100-200+450+100)]×20%-(60-50)=40(万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40=20(万元)

借:应收股利6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H公司40万

投资收益20万

实际收到应收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60万

贷:应收股利60万

11.问: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是永久性差异还是时间性差异?

答:会计上规定企业在期末可以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税法规定只有在实际发生资产损失时才能据实扣除(其中的坏账准备,对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在计提时可以先扣除0.5%,超过该比例的部分在实际发生坏账损失也可以据实扣除)。因此,八项准备从理论上可理解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反映在递延税款的借方。根据谨慎性原则,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只有在未来有足够税款予以抵减时才能确认,在考试中,如要确认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题目均会给出“预期未来有足够税款予以转回”的条件,比如的试题就给出了这种说明。否则的话,作为永久性差异处理。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作为时间性差异处理时,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减值准备每年都需重新确定,并且未来实际扣除数无法预知,不能保证全额转回,因此每年都可能要调整递延税款余额。

12.问:接受资产捐赠是否需要交纳所得税,为什么?

答:对于内资企业,接受现金捐赠不需交纳所得税,其会计处理为“借:现金、银行存款,贷: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需要交纳所得税,其会计处理为“借: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贷:递延税款、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对于外资企业,接受现金捐赠和非现金资产捐赠均须交纳所得税,接受捐赠的现金的会计处理为“借:现金、银行存款,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的会计处理为“借: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贷:待转资产价值”,年度终了,结转“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账面余额“借:待转资产价值,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问:违反合同违约金支出是否是属于永久性差异?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期末确认的投资收益是属于永久性差异还是时间性差异?

答:(1)按照现行所得税税法的规定,可在税前扣除的项目中未排除合同违约金支出,因此合同违约金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不作纳税调整。(2)投资收益是时间性差异。

14.什么是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如何计算?

答:为了维护出租方的经济利益,如防止承租方过度使用资产等,出租方在出租资产时要求承租方对融资租入资产到期时的资产余值提供担保。因此产生了担保余值和未担保余值两个概念。

担保余值,就承租人而言,是指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就出租人而言,是指就承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加上与承租人和出租人均无关、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其中,资产余值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未担保余值,指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

具体计算如下:

例:一台融资租赁设备,价值500万元,租期为8年,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满时它的公允价值为13万元。租赁合同规定,承租方担保8万元。承租人的第三方担保2万元。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1万元。

则:

(1)承租人担保余值=8+2=10(万元)

(2)出租人担保余值=8+2+1=11(万元)

(3)未担保余值=13-11=2(万元)

15.问:在债务重组中,债权方未来应收债权大于原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采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如果未来应收金额大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但小于应收债权账面余额的,应按未来应收金额小于应收债权账面余额的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应收债权,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如果未来应收金额大于应收债权账面余额的,在债务重组时不作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16.问:在会计差错更正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调整应交所得税的,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递延税款”科目,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答:涉及调整应交所得税的,由于在报告年度已不形成欠交和多交所得税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属于时间性差异。当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时,企业不设置“递延税款”科目,时间性差异只能通过“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核算;当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时间性差异应该通过“递延税款”核算,在本年度实际缴纳或抵缴时,转作“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7.问:哪些税金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

答:按照税法规定,在纳税义务发生时,直接计算交纳的税金均不通过“应交税金”科目核算。如关税、印花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18.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两个明细科目在使用上有何区别?

答: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作为投资、集体福利消费、赠送他人或者分配给股东和投资者等,应视同销售物资计算应交增值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企业购进的物资、在产品、产成品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购进物资改变用途(如用于固定资产工程和集体福利)等原因,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应相应转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会计

篇7:会计职称考试全国情况

2004年会计职称考试全国情况

时间:2004-9-4 来源:中国会计网

2004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5月29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2万个考场同时举行,118万名考生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

会计专业资格考试从1992年开考以来,每年全国的.报考人数均在100万人以上,累计共有1770多万人次报名参加了考试,其中已有260多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于促进会计人员进一步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为社会选拔合格会计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几年来,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大批优秀会计人员,已经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财务顾问会计

会计职称考试误区和技巧大总结

家庭教育误区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昆明会计职称考试报名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指南

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经验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建议

上海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题型

高考复习阶段容易出现的三大误区

考试中容易出错的成语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时间已公布

会计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会计职称考试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