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爱吃巧克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叔向母原文译文及注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叔向母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叔向母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初,叔向晋大夫羊舌肸欲娶于申公巫臣氏,其母欲娶其党。叔向曰:“吾母多而庶鲜,吾惩舅氏矣。”其母曰:“子灵之妻夏姬也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矣,可无惩乎?吾闻之:甚美必有甚恶。昔有仍氏生女,发黑而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惏无厌,忿颣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今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汝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叔向惧,不敢取。平公强使取之。生伯石。伯石始生,叔向之母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视。
篇2:叔向母原文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秋时,晋大夫叔向想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为妻,可是叔向的母亲却希望他娶自己娘家的人。叔向说:“我的庶母虽然很多,但是庶兄弟却很少,我讨厌亲上加亲。”他母亲说:“子灵的妻子夏姬害死了三个丈夫、一个国君、一个儿子,导致一个国家和两位卿大夫灭亡,这还不够可怕吗?我听说:世上出现过分美丽的女人,必然有凶险万端的祸事伴随而来。古时的有仍氏生了个女儿,一头青丝又黑又美,光可鉴人,人称她为玄妻。后来乐正后夔娶她为妻,生了个儿子名叫伯封。这儿子的性情像猪一样,贪婪无厌,凶狠无度,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一个‘封豕’的外号。后来有穷国的后羿把伯封杀了,从此夔氏断了香火。三代的灭亡,和晋太子申生的废立,祸端都是出在美女,你为什么还要娶美女呢?天生的美人足以迷惑人心,假使没有完美的品德,一定会带来灾祸。”叔向听了母亲的话,觉得害怕,就打消娶申公巫臣的`女儿为妻的念头。可是晋平公却强逼叔向娶申公巫臣的女儿。婚后生了个儿子名叫伯石。当伯石出生时,叔向的母亲前去探视,才到堂前,听见婴儿的哭声就掉头而走,说:“这哭声简直像豺狼的声音!狼子野心,如果有了他,恐怕我们羊舌家会灭亡。”她因而不肯探视孙子。
注释
①光可以鉴:光亮可以照人。
②尤物:极美的女人。
③移人:使人迷失本性,丧失理智。
篇3:诗经《叔于田》全文及译文注释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叔:对所爱之男子的昵称
于:去,往。田:打猎
洵:音询,真正的,的确
服马:骑马之人
武:勇武
译文: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
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有为又聪秀。
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赏析:
此诗的主旨,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若诗中之“叔”为太叔段,则此诗当为其拥护者所作,但按验文本,并无明证。至于说诗中含“刺”,更属无稽之谈。因此今人多不取《毛诗序》之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从文本本身看,“赞美猎人说”应是最站得住脚的,虽然本事不可考,但惟其不受具体人事限制,兴发感动力才不需激发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动量。
在《诗经》三百篇中,《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口传文化社会中祭仪表演时的应和歌唱。复沓的'作用可类比于押韵,是潜在的心理和声,它反覆地再现主旋律,唤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和体会。《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类似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加深了听众或读者对主人公“叔”的印象。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道:“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吴闿生《诗义会通》也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都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总之,此诗虽非《诗经》中名篇,但其审美价值自不容轻视。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数句,句法正出自此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篇4:诗经《叔于田》全文及译文注释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叔:对所爱之男子的昵称
于:去,往。田:打猎
洵:音询,真正的,的确
服马:骑马之人
武:勇武
译文: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
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有为又聪秀。
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赏析:
此诗的主旨,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若诗中之“叔”为太叔段,则此诗当为其拥护者所作,但按验文本,并无明证。至于说诗中含“刺”,更属无稽之谈。因此今人多不取《毛诗序》之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从文本本身看,“赞美猎人说”应是最站得住脚的,虽然本事不可考,但惟其不受具体人事限制,兴发感动力才不需激发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动量。
在《诗经》三百篇中,《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 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口传文化社会中祭仪表演时的应和歌唱。复沓的作用可类比于押韵,是潜在的心理和声,它反覆地再现主旋律,唤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和体会。《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类似结构的《诗经》 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加深了听众或读者对主人公“叔”的印象。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道:“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吴闿生《诗义会通》也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都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总之,此诗虽非《诗经》中名篇,但其审美价值自不容轻视。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数句,句法正出自此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关雎先秦诗经全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先秦]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2】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5】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6】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7】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8】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9】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10】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1】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2】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3】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4】芼(mào):择取,挑选。
【15】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
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
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
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
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
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
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
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
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篇5:《陶侃母》译文及注释
《陶侃母》译文及注释
【原文】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初侃父丹聘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每纺绩赀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鲊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卧荐④以为马草,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至洛阳,大为延誉,侃遂通显。
【译文】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早年被陶侃的父亲纳为妾,生下陶侃。陶家穷困,湛氏每天辛勤地纺织供给陶侃日常所需,让他结交才识高的朋友。陶侃年轻的时候当过浔阳县衙的小吏,曾经掌管鱼市的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湛氏将腌鱼退回,并且写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这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会增加我的忧愁。”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一次他投宿在陶侃家,正好遇到连日冰雪,陶侃家中空无一物,而范逵随行仆从和马匹很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请客人留下来,我自有打算。”湛氏剪下自己的长发,做成两套假发,卖出去后买回来几斗米,再将细屋柱砍下作为柴薪,然后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作为马匹的粮草,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周全地招待了范逵主仆。范逵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是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的。”到了洛阳之后,他对陶侃大加赞赏,极力推荐陶侃,后来陶侃终于出人头地。
【注释】
①孝廉:当时一门选举科目的名称,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之人。
②悬磬:形容空无所有,喻极贫。
③髲:假发。
④荐:草垫。
篇6:《严延年母》译文及注释
《严延年母》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严延年守河南,酷烈好杀,号曰“屠伯”。其母从东海来,适见报囚,大惊,便止都亭,不肯入府。因责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扫除墓地。”遂去归郡。后岁余,果败诛。东海莫不贤智其母。
译文
汉朝河南郡太守严延年凶狠好杀,河南郡的人都称他为“屠伯”。一天,他的母亲从家乡过来,正好遇到他在处决囚犯,看到之后大为震惊,便留在都亭,不肯走进郡府。她看到严延年后便责备他说:“人一定要敬畏天道神明,不可以任意杀人,我不想在年老之时看到自己正值壮年的儿子遭受刑戮。我要回去了,离开你向东回家乡,为你整理好墓地。”于是她回到了东海郡,一年多之后,严延年果然被判死刑。东海郡的人都称赞他母亲的贤明与智慧。东回家乡,为你整理好墓地。”于是她回到了东海郡,一年多之后,严延年果然被判死刑。东海郡的人都称赞他母亲的.贤明与智慧。
注释
①东海:指东海郡,严延年的家乡。
②都亭:官府在城外设置的用于招待的亭舍。
③人不可独杀:指杀人的人也应当被杀。
篇7:《王叔文母刘氏》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叔文母刘氏》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叔文母刘氏
柳宗元
夫人姓刘,其先汉河间王。王有明德,世绍显懿。至于唐,有文昭者,为绵州刺史,号良二千石。其嗣慎言,为仙居令、光州长史,克荷于前人。光州,夫人之父也。夫人既笄五年,从于北海王府君伟某。府君举明经,授任城尉左金吾卫兵曹。修经术,以求圣人之道;通古今,以推一王之典。会世多难,不克如志,卒以隐终。
夫人生二子:长曰舁伦,早夭;少曰叔文,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贞元中,待诏禁中,以道合于储后,凡十有八载,献可替否,有匡弼调护之勤。先帝弃万姓,嗣皇承大位。公居禁中;讦谟定命,有扶翼经纬之绩。由苏州司功参军,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内赞谟画,不废其位,凡执事十四旬有六日。利安之道,将施于人,而夫人卒卞堂,盖贞元之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也。知道之士,为苍生惜焉。天子使中谒者临问其家,赙以布帛。
呜呼!夫人之在女氏也,贞顺以自处,孝谨以有奉;其在夫族也,祗敬以承上,严肃以莅下。事良人四十有九年,而勤劳不懈;生户部五十有三年,而教诫无阙。年七十有九,而户部之道闻于天下,为大僚,垂紫绶,以就奉养。公卿侯王,咸造于门。既寿而昌,世用羡慕。然而天子有诏,俾定封邑,有司稽于论次,终以不及,时有痛焉。是年八月某日,于兵曹府君之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_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有明德,世绍显懿懿:美德
B.克荷于前人荷:继承
C.凡十有八载凡:总共
D.有有司稽于论次稽:考核
11.下列各组句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光州,夫人之父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道合于储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而夫人卒于堂;不拘于时,学于余
D知道之士,为苍生惜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筌都属于直接歌颂刘夫人品德的一组是是
①从于北海王府君伟某②贞顺以自处,孝谨以有奉③祗敬以承上,严肃以莅下④事良人四十有九年,而勤劳不懈⑤生户部五十有三年,而教诫无阙⑥既寿而昌,世用羡慕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参考答案:
10.D[解析]稽:耽误。
11.B[解析]B项,介词,因为。A项,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C项,介词,在/介词,向。D项,介词,替/介词,被。
12.D[解析]①是刘氏出嫁;⑥是刘氏高寿,家业兴旺,世人羡慕,这是他人的评论。
参考译文:
夫人姓刘,她的祖先是汉代的河间王。河间王具有美德,他的子孙继承了这种明显的美德。到了唐代,有个刘文昭,担任过绵州刺史,被称为好郡守。刘文昭的儿子刘慎言,担任过仙居县令、光州长史,能继承先辈的传统。光州长史刘慎言是夫人的父亲,夫人成年后又过了五年,嫁给北海郡王先生。王先生考中了明经科,被授予任城县尉左金吾兵曹的官职。他研究经学儒术,以推求圣人的理论;又研究了古今历史,以探讨一代王朝的.治国之法。(可是,)恰逢社会上兵荒马乱,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最后隐居终老。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彝伦,年少就夭折了;小儿子叫叔文,意志坚定,光明磊落,正直无私,通达事理,有文武之才。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王叔文)待诏禁中,因为与皇太子志同道合,(辅佐太子)共计十八年,在太子面前劝善规过,有辅助护卫的功劳。德宗死后,皇太子即位做皇帝。王叔文在皇宫里,帮助皇帝决定大计,发布命令,对皇帝有扶持辅位的功绩。他从原来苏州司功参军的职衔,升任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后担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袍、金鱼袋。与此同时,他仍在内廷帮助皇帝谋划改革措施,在自己的职位上从不懈怠,共掌管政事一百四十六天。正当利国安民的措施即将在百姓中广泛实行的时候,夫人在家中去世了,时间是贞元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懂得治国之道的人,都替百姓感到惋惜。皇帝派官员到王叔文家中慰问,并赐给(他)布匹绸缎。
唉!夫人在娘家时,为人端庄和顺,奉养父母孝敬谨慎;到婆家后,侍奉长辈恭敬有礼,教养晚辈严肃认真。侍奉丈夫四十九年,一直勤劳不懈怠;从生下王叔文到去世共五十三年,对他的教育告诫始终没有什么欠缺。夫人七十九岁的时候,王叔文的治国之道闻达于天下,他做了大官,悬挂紫绶,用厚禄奉养母亲。朝廷里的大官,都来登门拜访。夫人寿龄已经很高,家业又很兴旺,世人因此十分羡慕。皇帝虽然下令议定夫人的封邑,由于主管官吏耽误了时间,最终没来得及给她加封,当时许多人为这件事感到痛惜。这年的八月某日,夫人的遗体被合葬在兵曹王府君的坟墓里。
篇8: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 、《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生死无常和生命实可贵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正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①山阴之兰亭,修禊(xì) ②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茂林修崇山峻岭,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④,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⑤,一觞一咏⑥,亦足以畅叙幽情⑦。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⑩。或取诸(11)怀抱,悟言(12)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3)。虽趣(qǔ)舍万殊(14),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15),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1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由不能不以之兴怀(1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8),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1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20)。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①会[kuài] 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③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④流觞曲水:用木制涂漆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⑤丝竹管弦之盛:丝竹管弦,泛指乐器。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⑥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⑦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⑧所以:用来。
⑨信:实在。
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上下级之间。
(11)取诸:从……中取得。
(12)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13)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14)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取。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15)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16)向:过去、以前。
(17)由不能不以之兴怀:难道还不能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由,通“犹”,反问。以,因。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18)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19)喻:明白。
(2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篇9: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
东晋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4年)农历癸丑年,晚春三月之初,相约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从事祭祀、祈福消灾,并畅谈人生之活动。全国有识之士,贤达之人不论年长与年少,都来到了兰亭。这个地方是风景胜地,山岭崇立俏峻,且有茂盛的树海和秀俏的竹林,还有清澈的溪水从兰亭两旁流过,激起层层浪花。恰似晶莹剔透的玉带映入眼帘。我们就引这玉溪之水稍作处理,使之环曲而流,我们依次环流而坐,让酒杯放于溪流之上,流进谁的小港湾谁就饮此杯酒。虽然没有胡、琴、笛、笙等乐器做伴奏,然而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也是足可以畅谈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一天,万里无云,空气清新,微风徐徐,使人心旷神怡。放眼上眺,蔚蓝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深感宇宙之大;转而俯视山川,林海多姿,秀竹作舞,鸟语花香,蛙咏鱼跃,深感生灵无限。凡目光所到之处即刻引起内心无限遐想,一饱眼耳之福,实则美不胜收。
人生在世,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处共事,互相往来交心,形式各异。或者促膝谈心于一室之内,深受启发。或者畅游于各名川大山之间,借景抒情把内心世界暴露无余。虽然人们的喜好各不相同,性格也各不一样,但当他们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已揽入怀中、收入囊内,于是感到非常快乐和自足。但你可别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之将至矣!
等到你对昔日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世事的演变而变迁,内心的感慨也就随之而来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眼之间已经感到陈腐,难道还不能触动内心使之产生感慨吗?何况生命的短长本来就决定于造化,死亡之期迟早会来到。古人说:“死生是人生之大事”。每每想到这里难道不是让人感到痛心吗?
每览古人对人生发出感慨的缘由,好像都是一样的,总是面对文章感叹凭悼。但内心还总是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不过我当然知道:说死了和活着是一样的这是假话,夭亡和长寿是一样的这是胡说。
后来人看今天的我们也就像我们看古人一样,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悲哀呀!
所以为了纪念这次相会我把众位都记录下来并把你们的诗也记录下来。即使时代变了,事物也变了,但人们内心产生感慨之情总是一致的。后来人看到这篇文章也一定是很有感触的。
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
东晋第五代皇帝司马聃,谥穆宗。他用了两个年号,先用永和共12年,后用升平共5年,在位17年。永和九年是公元354年,距北魏建国差32年。其实东晋建国以来,长江以北就处在动荡之中,北方各少数民族频频入侵。东晋时对江北的统治名存实亡。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到公元386年北魏正式建国,战乱的南北朝时代开始了!
其实,在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就已经长达30多年之久,可以说,整个晋朝的绝大多数时间百姓都是处在战乱之中,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地向百姓灌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思想,麻痹百姓充军打仗。像王羲之所在的时代,南方的环境相对稳定,在晋朝还是十分难得的。
相关文章推荐推荐阅读:
叔向母原文译文及注释(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