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

时间:2023-01-24 04:02:25 作者:薇拉内拉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薇拉内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从军行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⒀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一作“雁门关”。

⒁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辕门:指军营的大门。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篇2: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

《从军行》作品介绍

《从军行》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7首。这是一首边塞诗。描述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游侠的赞赏。王诗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有时是横行的恶少,有时是勇敢、正义的犯法者,有时是战争英雄。

篇3: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

《从军行》

作者: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篇4: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古题之一,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②行人:指出征之人。

③悲:全诗校:“一作应。”

④金河:水名,在唐肃州(今甘肃酒泉)附近,参见高居诲《于阗记》。金:全诗校:“一作黄。”

⑤战声:全诗校:“一作力战。”

⑥名王:指匈奴中著名的王。系颈:谓缚其颈。

⑦献:全诗校:“一作报。”

《从军行》赏析

春秋战国以降,唐宋人才尤盛。唐代国力昌盛,士子多出名门望族,胸怀天下志向,之于家国苍生理解,自有其高人一等的贵族气度。诗以言志,所以唐代士子多以诗歌见长。宋于五代黑暗后立国,内国力积贫,外有契丹威胁,内忧外患之际,宋太祖毅然杯酒释兵权,以儒生道德为重。宋之士子大多恪尽穷理,严肃治学,所以有宋一代,理学家甚众。

唐诗宋理,皆中华瑰宝,以意气评,历代诗人难出唐人之右,唐诗之气度,唯摩诘泰然。摩诘泼墨恬淡从容,内蕴琴画,通读一番自见其张力,见其世家、右丞气度。现今流传之作,大抵晚年田园山水笔墨,触目皆是“舍藏”自然。王维早期乐府多激昂豪迈,不失乖张。此诗即是。

李氏父子马上夺江山,盛唐用兵频繁,世家子弟喜从军边境,载王颈而归,立功名于青史。文字意气,多见边塞军旅。乐府多歌咏之,文字冗长。这首《从军行》短短四十字,就将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描述,此等文思触角,非寻常人可为之。“吹角、喧喧、笳悲、争渡、日暮、战身、尽系、归来”之铺垫,通贯紧密。“行人、人起、嘶乱、河水、漠陲、尘里、王颈、天子”之后缀,情理简明。“言有尽,意无穷”,诗中意味,尽在摩诘笔触中。

虽然边塞诗通常与盛唐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它是最因循守旧的题材之一。盛唐诗人经常继续七世纪的景物断片并置,但他们能够将并置的景物断片和荒凉对照生动地戏剧化,这是他们在这一模式上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从那些关键性的断片中,读者可以想像出完整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连接成一首近乎叙事的诗。王维这首诗运用了与卢照邻的《紫骝马》诗相同的技巧,不过王维用起来带有盛唐的复杂特性。

王维将战争的残暴与宁静的边塞景象并置,从整体效果看,王诗比卢诗远为自信。与对边塞战争向往的同时,产生了对游侠的兴趣。游侠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有时是横行的恶少,有时是勇敢、正义的犯法者,有时是战争英雄。

《从军行》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从军行》繁体对照

《從軍行》

作者:唐·王維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馬嘶亂,爭渡黃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

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

篇5:从军行王昌龄原文及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及注释

《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所以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将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同时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其四》原文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和注释

离骚原文及注释

《观潮》原文及注释

《观沧海》原文及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

《乱石》唐诗原文及注释

《学弈》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从军行的原文和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