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饮食礼仪

时间:2022-11-30 07:06:44 作者:稻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稻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有关中国饮食礼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有关中国饮食礼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有关中国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篇2:有关中国饮食礼仪

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饭一般不会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骨盘中。堆放的盘子如果骨头过多,必须及时用干净的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先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篇3: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

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

【一】民族礼仪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拒酒敬酒的礼仪

拒绝他人敬酒通常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主动要一些非酒类的饮料,并说明自己不饮酒的原因。

第二种方法是让对方在自己面前的杯子里稍许斟一些酒,然后轻轻以手推开酒瓶。

按照礼节,杯子里的酒是可以不喝的。

第三种方法是当敬酒者向自己的酒杯里斟酒时,用手轻轻敲击酒杯的边缘,这种做法的含义就是“我不喝酒,谢谢。”当主人或朋友们向自己热情地敬酒时,不要东躲西藏,更不要把酒杯翻过来,或将他人所敬的酒悄悄倒在地上。

敬酒要适可而止,意思到了就行了。

不要成心把别人灌醉,更不要偷偷地在他人的软饮料里倒烈性酒。

对于虔诚的穆斯林不允许敬酒,甚至不能上酒。

因为穆斯林饮酒是违背教规的。

不应当在餐桌上摆放一大堆酒瓶。

正式宴会中主人皆有敬酒之举,会饮酒的人应当回敬一杯。

敬酒时,上身挺直,双腿站稳,以双手举起酒杯,待对方饮酒时,再跟着饮,敬酒的态度要热情而大方。

在规模盛大的宴会上,主人将依次到各桌上敬酒,而每一桌可派遣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

【三】如何婉拒不喜爱的菜肴

碰到不喜欢的菜肴时,假如参加的是自助餐式宴会,比较好办,只要敬而远之就行;但如果是固定一道一道出菜时,该如何对应呢?其实,上桌的菜必须吃才有礼节,否则主人、其他客人、服务生或厨师,心里都会不舒服,尤其是主菜不吃,更会令人介意。

当然,这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勉强吃下。

除了特殊的菜肴之外,其他一律不分好恶的全部吃下,才是礼貌的行为。

可是,如果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过敏等疾病、或宗教的理由不能吃,应该告知主人。

若是在婚宴这种无法提出个人意见的宴会上,取菜时就可选小块或取少些。

这样纵使留在盘上,也不致过于醒目。

否则完全不取也无所谓。

但是,不能只取配菜,不取主菜的肉或鱼;相反的,可以只取主菜不取配菜。

如果是由服务生分菜,发现不能吃或不想吃的菜肴,可使用刀叉表示不吃,即在盘上摆出用餐完毕的信号。

这样,服务生就能掌握意思,走到下一位客人身边。

要是菜肴放在盘中才端出来,那该怎么办呢?如果有充分的理由,还是可以婉拒。

这样虽然稍微无礼,但总比勉强吃下而觉不舒服好多了。

但事实上没吃,却故意把菜搅乱装作已经吃过,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

【四】餐后打包有讲究

时下,去饭店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吃不了的饭菜舍不得浪费,打包回家是常有的事。

然而,你是否知道,哪些食物适合打包?打包回家后该怎么食用?这可都是有讲究的。

鱼和海鲜

鱼和海鲜的营养丰富,也是大肠杆菌繁殖的温床。

在20℃左右的温度下,经过6小时,1个大肠杆菌就会繁殖出1亿个。

所以,把剩鱼或海鲜带回家后必须彻底加热,还应另加些酒和葱、姜等作料,不仅能保鲜,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蔬菜

这类食品不宜打包,因为烧熟的蔬菜含有亚硝酸盐。

过夜的蔬菜经一夜盐渍,亚硝酸盐含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主食

主食易被细菌污染,细菌的毒素即使经高温加热也不易分解破坏,所以,淀粉类食品最好在4小时内食完,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

否则,即使从外观看,食物并未变质,也不可食用。

注意事项

1、凉拌食物由于烹调后已放置一段时间,不适于打包。

2、打包的菜肴要迅速放在冰箱中,而且应尽快食用,切勿放太久。

3、打包熟食品进入冰箱前须凉透,否则食物带入的热气引起水蒸气凝集,能促使霉菌生长,导致整个冰箱肉食品发生霉变。

4、冰箱中放置的打包熟食品取出后必须回锅。

冰箱内的温度只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而不能彻底杀灭它们。

【五】赴宴入席的礼仪

当收到宴请请柬决定赴宴或组织一次宴请又明确自己必须参加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请的时间和地点。

从时间上讲,提前一二分钟、正点,或迟一二分钟到达是最为适宜的,过早或过晚都是失礼的。

同时,应对宴请所需时间给予充裕的安排,赴宴而逗留时间过短同样是失礼的。

此其一。

其二,对宴请的地点以及行经的路线事先应做到心中有底,因为这是准时到达宴请场所的.重要保证。

假如对宴请活动富有经验,一定还会对请柬上注有的桌次号码牢记在心,免得到宴请场所后东张西望,有失风度。

一旦到了宴请场所,并找到了自己入座的桌次以后,便要注意桌子的席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

只有认准了自己的桌次和席位,而主人或主宾又已经入坐的情况下,才可从椅子的左方入坐,入坐后,坐姿要端正,切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同时放在桌上,也不要随意翻动菜单,摆弄餐具或餐巾,这些举动都会给人以迫不及待的坏印象。

解决一双空手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放在自己的大腿上。

尽管别人看不见,但同样也应该守规矩,要平放在本人的座位下,把脚搁在椅档上或伸出去踢着别人都会使人尴尬。

有时,当坐定以后,服务人员还会递上一方湿毛巾,此时应礼貌地接下并轻轻擦拭自己的双手和嘴角,记住,这小毛巾绝不是供擦脸,更不能用它擦颈脖或手臂,不管是怎样的汗流夹背。

当主人示意用餐可以开始,便可将桌上的餐巾抖开,平推在自己的双腿上。

但请注意,中式餐是将餐巾全部打开,西式午餐也是如此,而西式餐的晚餐则是将餐巾打开到对折为止。

将餐巾塞在颈脖里或系在裤腰带上的做法早已过时,把餐巾用来擦洗餐具或酒具的做法更是地地道道的失礼行为,因为这至少表明对餐酒具的清洁持怀疑态度。

假如中途需要离开一下时,可将餐巾稍微折一下放置到桌上,而决不能将餐巾放在椅子上,因为这才是给人最不洁的感觉。

其实,最复杂、对参加宴请活动人员的礼仪要求最高的还是席间的用餐过程。

从使用不同的餐酒具到餐桌上的点滴举止都有一套已成习俗的礼仪规范。

篇4: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

今天养生网小编给大家说说中国饮食礼仪大观。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一、座次安排

一般使用圆桌,面对门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则主宾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宾右手边;

3.一般等长者先坐定后,才开始入座,从座位的左边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二、上菜程序

宴会的菜谱要做到丰俭搭配、主次分明。

应特别照顾主宾的饮食习惯。

同时,酒水、香烟、水果要备齐。

正规的宴席上菜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手碟——冷碟——热炒——大菜(含头菜、二汤、荤素大菜、甜点与座汤)——饭点——茶果

三、用餐

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

2.应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礼貌的;

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

7.夹菜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8. 喝汤不要发出声响,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等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篇5: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

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

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

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

每进一肴。

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篇6: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篇7:中国饮食礼仪礼记

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近代,随着中国的不断对外开放,西方的餐饮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餐饮文化产生影响,中国传统的餐饮礼仪开始和西方餐饮礼仪相融合。

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在饮食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餐饮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可见中国把饮食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

而且很多盛大的节日也与饮食有关,例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腊八节喝腊八粥、除夕吃年夜饭等等。

而西方则没有中国这样看重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团结、团圆。

偏爱使用圆桌,因为圆桌可以坐更多的人,也方便面对面的交流。

在中国,不管什么宴席,什么节日,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除了个人的餐具、主食外,菜肴都是放于餐桌中间共同品尝。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讲,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便于大家共同交流感情。

而西方则注重个体意识,即便是请客,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表现西方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中国饮食追求味的享受,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更不重要。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而西方则更看重饮食的营养,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饮食的科学和健康。

下面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一下中国餐饮的一些基本礼仪。

座位【1】

1.一般使用圆桌,面对门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则主宾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宾右手边;

3.一般等长者先坐定后,才开始入座,从座位的左边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餐具【2】

1.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用右手拿筷子,用无名指和拇指固定住下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移动,来夹取食物;

2.使用筷子,用餐时不能玩弄餐具,不可用筷子指指点点,或者打手势示意;

3.不可吮吸筷子,或者把筷子插入米饭中;

4.尽量不要把自己筷子伸入汤中取食物。

用餐【3】

1.必须等到人到齐了才能开始进餐;

2.应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准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动筷子,尽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让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礼貌的;

5吃饭时,应端起饭碗,用饭碗贴紧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饭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尽量少吃离自己远的菜;

,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

喝汤【4】

1.喝汤不要发出声响,用汤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

2.汤太热等凉了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敬酒【5】

1.自己手上有餐具,或者别人正在用餐时,都不能向别人敬酒;

2.别人跟你倒酒时,应用手扶着酒杯;

3.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4.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5.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自己如果是领导,不要放太低;

7.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8.酒桌上敬酒的一般顺序: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其他【6】

1.应邀赴席,一定要遵守时间,既不能过早,也不要迟到,可比主人约定的时间稍早一点,一般应在约定时间提前五分钟到达;

2.把筷子搁在碗上或碟子上,表示自己暂时停止用餐,把筷子平放在桌子上表示自己已经酒足饭饱,结束用餐;

3.当和人用餐时,不可过快结束,即使自己已经吃饱,也应再吃点菜或把筷子放在碗上或盘上等其他人吃完。

不可把筷子放在桌上表示吃完,这样会让吃得慢的一方感到不安而匆忙结束用餐;

4.在和女士单独用餐时,应尽量做到让女士来表示用餐结束,切不可女士还在吃时说自己已经吃饱了,这会让对方为以为很能吃而感到尴尬

各国有各国的餐饮文化,关于中国餐饮礼仪你知道多少?小编与你一起学习学习。

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近代,随着中国的不断对外开放,西方的餐饮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餐饮文化产生影响,中国传统的餐饮礼仪开始和西方餐饮礼仪相融合。

但是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在饮食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餐饮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可见中国把饮食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饮食的好坏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

而且很多盛大的节日也与饮食有关,例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腊八节喝腊八粥、除夕吃年夜饭等等。

而西方则没有中国这样看重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团结、团圆。

偏爱使用圆桌,因为圆桌可以坐更多的人,也方便面对面的交流。

在中国,不管什么宴席,什么节日,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除了个人的餐具、主食外,菜肴都是放于餐桌中间共同品尝。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讲,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便于大家共同交流感情。

而西方则注重个体意识,即便是请客,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表现西方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中国饮食追求味的享受,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只要好吃又好看,营养反而显得更不重要。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而西方则更看重饮食的营养,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饮食的科学和健康。

中国餐桌礼仪常识【2】

不要反过来灌上司喝酒

我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饭,办公室的一个前辈说,有人给老板灌酒的时候要帮老板挡酒。所以我按照前辈的箴言,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接对方递过来酒。几杯过后老板倒是清醒得很,我就头有点小晕了。敬完了客户,走到老板面前让老板也一起喝,看到我这样老板只能硬着头皮喝。

第二天清醒了后,我把吃饭的过程告诉前辈,前辈便数落我不懂事,哪有一边帮老板挡酒,一边还给老板灌酒的。 不要两手空空地去吃饭 办公室小K突然说请吃饭,还说会带女朋友过来。吃饭的地方是个挺高级的餐厅,吃到了一半,小K搂着女朋友站起来,说今天其实是他们俩订婚的日子,因为不想太高调,所以就请同部门的同事聚一下。

其他同事纷纷拿出了自己或者几个凑份子买的礼物送给他们,只有我像个外星人一样,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可以想象两手空空的我在那个场合下多尴尬!想想也是,我既然知道没人会平白无故地请客,怎么还会傻到两手空空地去吃饭!不要太放纵自己 我们新来的那个女同事就比较放得开。

那次公司搞活动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那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一遍去敬酒。几杯下肚开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胆子把手搭在老总身上。自那以后,这位新来的女同事没得到多少人缘,大家都私底下不屑与这样的“乱性者”为伍。

而另一头,老总似乎也没有如她设想那般对她有特殊照顾,而是“谈此女色变”。 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 有一次领导让我晚上一起去陪客户,到了饭桌上,领导把菜单转到我面前叫我点菜时,我就慌了神。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

也不知是不是过于紧张想转嫁掉情绪喘口气,我把菜单递给了领导,问他要什么酒水。领导顺手接过,我也顺利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新人要会难得糊涂 工作了一段时间,

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等菜的时候便是大家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 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跌讲到商场让利,

作为新人抵嘴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锋相对。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老板就是顾全大局 老板带我出差去了趟广西,办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顿吃,桂林美食着实让我垂涎三尺。

但现在是老板带着你吃,所以不好表现得太过张扬,但也要适时表现一下。老板随和,点菜的时候会不时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于是强大的料理知识储备便派上了用场,谦逊地点评了一下菜色,老板笑意融融。 老板点完,问我还要什么,我瞄了眼菜单,没有鱼,老板爱吃鱼是全部门出名的,

脑筋一转想起广西特色菜里有几个是鱼,便点了一个,老板笑意更浓。吃饭时候,免不了喝酒,老板不能喝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个眼色,我便揽下了挡酒的活儿。一顿饭下来,做成了生意,也做成了人情

篇8:中国饮食礼仪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从几千年前的周朝开始就已经有礼制的诞生了。古代人走路要讲礼仪,坐着要讲礼仪,穿着要讲礼仪,吃饭更要讲礼仪,因此中国的餐桌礼仪可谓是源远流长。虽然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餐桌礼仪已经从简,但还是有着诸多讲究。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餐桌礼仪。关于座位。

1、一般来说,面朝大门的座位是留给最年长或者最尊贵的客人的,所谓面朝大门即为尊说的就是这个。

2、剩下的客人以这个面朝大门的位置开始依次向大门边上的位置靠近。

3、中国历史悠久,不同的时代左右的尊卑也有不同,但是大体上是以右为尊的,成语无出其右中的.右指的就是上的意思。因此,餐桌上也是右边的宾客要比左边的尊贵。

4、而大门旁边的位置则是主人坐的,一来方便为宾客引座,二来方便结账。

关于吃的。

1、首先客人要提前做好功课,根据客人的喜好以及自己的预算确定宴请地点。

2、等宾客来齐之后,把菜单交由主客,由主客开始传阅菜单并点菜,切忌只交由主客点菜,一方面主客会觉得客人不够体面,另一方面会招来其他客人的不满。

3、而客人们点菜则不可以过于大包大揽,有必要的时候也应该让主人点菜,点菜的时候尽量点价格适中的菜,并且点菜之前要问一下其他人都没有忌口的。

4、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可以点一个菜,并且只能点一个菜,所点的菜最好与已经点过的菜形成互补,避免出现荤多菜少或者菜少荤多的情况。

关于喝的。

1、倒茶或者倒酒的时候要用两只手,一只手扶住茶壶或者酒瓶,另一只手缓缓倒入杯中。

2、敬酒的时候,如果是碰杯敬酒,那么敬的人要喝完,如果是不碰杯敬酒那么敬的人不需要喝完,但是观察对方,不能比对方喝得少。

3、敬酒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右手拿杯,左手托底,并且敬别人酒的时候酒杯要拿得比别人低一些,即使你是领导。关于筷子。1、筷子作为中国特色的饮食工具,有着特殊的礼仪和禁忌。

2、摆放筷子的时候,要注意一双筷子一定要放在一起,如果把筷子放在来面前餐盘的两边,这是是与对方绝交的意思。

3、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这是极大的不礼貌。

4、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因为古人认为这样很像祭祀插香,是很不吉利的。

5、同一道菜不可以连续夹三次上;嘴里吃着东西不能同时伸筷子

关于吃鱼。

1、有鱼谐音有余,因此鱼类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与其他菜肴相比,有着特殊的讲究。

2、吃鱼要从鱼头下方的背部开始吃起,如果一上来就夹鱼肚,会被认为是小家出身。

3、吃鱼切忌翻身,因为古时候的人相信翻鱼等于翻船,如果吃鱼爱翻身那么下次捕鱼的时候就会翻船。到了现代,虽然已经不那么迷信了,但翻鱼还是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吃完一面鱼肉以后,将中间的鱼骨挑出,再继续吃另一面。

4、如何摆放鱼也是有讲究的,正确的摆放方法是讲鱼头朝向饭局中最尊贵的客人,避免鱼尾冲长者、贵者。

篇9: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篇10: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中华礼仪之中国餐饮礼仪【3】

一.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

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

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另外,每张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数应限在10人以内,最好是双数。

比如,六人、八人、十人。

人数如果过多,不仅不容易照顾,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据上面四个位次的排列方法,圆桌位次的具体排列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情况。

它们都是和主位有关。

第一种情况:每桌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

特点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宾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个谈话中心。

第二种情况:每桌两个主位的排列方法。

特点是主人夫妇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在男女主人右侧就坐。

每桌从而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谈话中心,如图9-5和如图9-6。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请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

为了便于来宾准确无误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员和主人要及时加以引导指示外,应在每位来宾所属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个人姓名座位卡。

举行涉外宴请时,座位卡应以中、英文两种文字书写。

我国的.惯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

必要时,座位卡的两面都书写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时,如果需要进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参照宴请时桌次的排列进行。

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右高左低原则

两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为上座,以左为下座。

这是因为中餐上菜时多以顺时针方向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优先受到照顾。

二是中座为尊原则

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间的人在位次上高于两侧的人。

三是面门为上原则

用餐的时候,按照礼仪惯例,面对正门者是上座,背对正门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则

高档餐厅里,室内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赏。

这时候,观赏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

在某些中低档餐馆用餐时,通常以靠墙的位置为上座,靠过道的位置为下座。

二.中餐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和西餐相比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

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三.用餐的得体表现

任何国家的餐饮,都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

比方说,过年少不了鱼,表示“年年有余”;和渔家、海员吃鱼的时候,忌讳把鱼翻身,因为那有“翻船”的意思。

用餐的时候,不要吃得摇头摆脑,宽衣解带,满脸油汗,汁汤横流,响声大作。

不但失态欠雅,而且还会败坏别人的食欲。

可以劝别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说,擅自作主,主动为别人夹菜、添饭。

不说这样做是不是卫生,而且还会让人勉为其难。

取菜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翻来覆去,在公用的菜盘内挑挑拣拣。

要是夹起来又放回去,就显得缺乏教养。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

不要好吃多吃,争来抢去,而不考虑别人用过没有。

够不到的菜,可以请人帮助,不要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用餐期间,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划划。

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

用餐时,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举动,尽早去洗手间解决。

用餐的时候,不要当众修饰。

比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衣解带,脱袜脱鞋等。

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手间。

用餐的时候不要离开座位,四处走动。

如果有事要离开,也要先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可以说声“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

中国饮食礼仪有哪些?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韩国的饮食礼仪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的知识

高中关于饮食礼仪说明文600字

壮族节庆礼仪饮食习俗简介

几条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请客礼节礼仪

中国茶道文化礼仪

中国餐桌礼仪学问

有关中国饮食礼仪(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有关中国饮食礼仪,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