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r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职业规划工具介绍之一:职业兴趣的来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职业规划工具介绍之一:职业兴趣的来源,希望大家喜欢!
篇1:职业规划工具介绍之一:职业兴趣的来源
。这二者之间也联系密切,斯特朗(Strong)指出在实践中要把兴趣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一)兴趣测验的发展
桑代克(Thorndike)于19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詹穆士(JamesMiner)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这标志着对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斯特朗(E.K.Strong)于1927年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StrongVocationalInterestBlank,SVIB),这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与此同时,库德(G.F.Kuder)也开始了他对职业兴趣测验的研究,并于1939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KuderPreferenceRecord)。而后,霍兰德(Holland)自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lPreferenceInventory,VPI),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Self-DirectedSearch,SDS)(1969),并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其影响渐渐增大,与斯特朗、库德形成了鼎足之势。
自1965年后,各个职业兴趣测验出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现象:首先是库德(1966)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中引入了斯特朗(Strong)的一些思想;其次是坎贝尔(D.Campbell)(1968)把KOIS中的同质性量表引入了SVIB中;第三是经验的和理论的模式的融合,即将霍兰德(Holland)的理论作为斯特朗(Strong)等职业兴趣量表的理论基础。
1969年,Roe提出了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结构的八分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八种职业类型根据彼此之间相似性的'大小被分配在一个圆中。后来,有人把Holland和Roe的理论共同整合了起来。Gati(1991)针对Holland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各类职业群之间距离相等这一假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他自己的三层次模型。Prediger(1993)在Ho11and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之上加上了两个维度--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形成了维度模型,如此一来,职业的类型和职业的性质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把Prediger的研究进一步推向了深入,他们在兴趣的两维基础上,将职业群体的具体位置标定在坐标图上,从而得到工作世界图。该图共分12个区域,共有23个职业群被标定在图中。如果受试者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类型,就可以通过计算和查表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该图中的位置,通过与不同职业群的远近位置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扩展职业兴趣的搜寻范围。
综合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兴趣测验已经在教育、培训、人事组织管理等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测验本身得到了逐步地完善。同时,随着在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近些年来职业兴趣测验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的趋势:1、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对职业兴趣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JohnHolland关于职业兴趣的理论,是在其多年的职业指导实践中逐步的完善起来的。可以说,在Holland职业兴趣类型理论提出之前,关于对职业兴趣的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职业和职业环境的研究这两方面工作是相对独立的,而Holland理论的提出使这两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Holland的重大贡献是于1982年编撰完成的Holland职业兴趣代码字典(DictionaryofHollandOccupationalCodes,DHOC)。它对美国职业大典(DictionaryofOccupationalTitle,DOT)中的每一个职业都给出了职业兴趣代码。这对职业兴趣量表直接应用于职业辅导和咨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各种量表之间的相互融合:
自1965年后,各个职业兴趣测验展现了一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首先是Kuder(1966)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中引入了Strong的以经验性方法编制量表的思想;其次是D.Campbell(1968)把KOIS中的同质性量表引入了SVIB中;第三是在编制兴趣测验中体现了一种经验模式和理论模式的融合,即将Holland的理论作为Strong、Kuder等职业兴趣量表的理论基础。
相应的,在同一量表中将三种编制方法综合在一起,形成三层次的量表结构,成为当今的主流。第一层次通常是Holland的六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概括的职业类别,不过在分类上有一些分歧,SCII中有33个职业类别、ACT有23个类别、Kuder分有10类、Roe分有8类;第三层次是具体的职业量表,其数目也不尽相同,如SCII(1985年版)有106个、SDS有115个等。
3、编制无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量表:
性别角色的确对人的职业兴趣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性别差异对职业的影响似乎也正在减小。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进行职业辅导时更加注重真正的职业兴趣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化作用。编制无性别差异的职业兴趣量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1977年ACT编制的UNIACT就是为消除性别差异而进行的一次实践。1981年,SCII也将其男女常模合二为一。如此一来,性别差异的减少在客观上促使人们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职业探索。
4、注重与相关测验的综合:
在职业或专业选择的决策中,不仅仅涉及到职业兴趣,还涉及了能力、价值观、个性特征、个人职业成熟度等等。因此,在利用职业兴趣测验做职业辅导时,辅导员越来越注重将职业兴趣的结果与其它相关测验的结果加以综合,并形成一个从测验到信息提供的一条龙服务。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纸笔形式的测验已渐渐被计算机测验所取代。而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测验和辅导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大型的综合性的职业指导系统软件应运而生。如ACT的DISCOVER系统,ETS的SIGIPLUS系统等。这使得职业指导形成了新的局面,并为兴趣测验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免责声明:中国人力资源网心理人生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中国人力资源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篇2:职业规划兴趣与职业的抉择
职业规划兴趣与职业的抉择
《绝对挑战》有一期职场节目,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招聘商务谈判经理,当时,著名的马云先生问了三个很经典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如果你感兴趣的事情你的上司偏不让你做,而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司偏让你做,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当时二号选手说:“和上司沟通”
“如果沟通不成呢?”
二号选手说:“那我要告诉他,不为结果负责任”。
马云先生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我当时一听,心说:坏了。这个回答太不成熟了。
成熟的回答是怎样的?我们必须先搞清楚兴趣和职业究竟如何匹配。
一、对于个人来讲,一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人如果要长期发展,就要有动力,而“兴趣”是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嘴里说着,要“做自己喜欢的”,实际行动中,选择的确是“看似不错的行业”、“容易进入的企业”、“待遇不错的工作”、“听上去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尽管,这些选择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缺乏了兴趣——动力的来源,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或者在面临困境和压力时难以坚持下去。
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其中搞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做自己想要的和喜欢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二、对于职业人来讲,不仅有兴趣,还要有责任。
有兴趣的人经常在职业中会受挫,因为很多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兴趣,于是很多人疑惑:我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还是做工作感兴趣的事情。于是,对于兴趣的看法也是衡量职业人成熟度的一个话题,这也是马云先生主要考察的内容。
对于职业人士来讲,只有兴趣还不够,还要有责任。工作,经常是一部分让你感兴趣,也有一部分不让你感兴趣。比如,你喜欢和人打交道,但是不一定喜欢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也不一定喜欢在领导的压力下和人打交道;也不一定喜欢没完没了地和人打交道。所以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兴趣和工作的冲突,这个时候,成熟的职业人会采取“暂时忍耐”的策略,以“工作需要”为重。
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我们认为,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兴趣和责任两条腿走路的时候,持久发展的可能性会更大。
三、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讲,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是一个渐进和艰难的过程,很多时候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兴趣。
篇3: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的职业规划介绍
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的职业规划介绍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人需要“倾听内在的声音”,“选择在本质上适合自己的东西”,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相反,如果没有发展和发挥一个人的才能,就常会隐隐地感到不安和失落。可见,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是个人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如果只是寻找一种谋生的手段,需要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能力、外在的可用资源,以及这个职业赚钱的程度。这确实是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很现实的问题。可是,如果希望职业成为一条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希望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就不仅仅要考虑这些。即使是从一个人通过职业获得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多数职业中的佼佼者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问题在于,如果你只是盲目进入一个目前看来流行的职业,你未必能成为行业中的优秀者,未必能得到丰厚回报。而且,谁能确保目前看好的职业行情将来不会变化呢?相反,如果你选择了一个符合自己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的职业,你不但容易成功,而且工作过程本身常常就给你带来了很多满足。可以说,从事一个自己“胜任愉快”的职业,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怎样找到一个自己“胜任愉快”的职业呢?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是决定一个人适合哪些职业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职业对这些有不同的'要求,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一个人了解与自己的特点相符合的职业,使这个人更容易“胜任愉快”。在职业指导中,人格评估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霍兰德的六型人格理论、荣格的人格理论等,都是在职业测评中经常应用的理论指导。例如,霍兰德根据人们的职业兴趣将人格分成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每种人格类型有其主要特点及其适合的各种职业,例如社会型的人喜欢社交性工作,如教师、护士、咨询者等;他们喜欢与人打交道,个性热情、友好、善良、耐心、有责任感等。
一个人独特的特点不仅包括性格,也包括一个人的能力、动机与兴趣、价值观等。心理学中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如果一个人选择某种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期望,或者为了工作带来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属于受到外部动机的驱动,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之外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选择某种工作是因为他喜欢这个工作的内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这些就是属于内部动机的驱动,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本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内部动机驱动的人,就是真正的“乐之者”,也就是对某项工作真正有兴趣的人。
真正的兴趣从何而来?对一项工作具有真正的兴趣,反复追求、难以舍弃,常常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某些特点符合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有的人渴望能够分担和减轻他人的苦难,所以可能选择医生、护士,甚至心理咨询师这样的职业。我们也许会说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但实际上贴近苦难和减轻苦难会带给他们的意义和满足,并不只是牺牲。有的人渴望追求真理,所以可能选择从事科学研究。
对他们来说,找到变化的世界背后的规律是一件充满魅力的事业,因为他们渴望世界公正而可预测,所以他们孜孜以求,不觉得是一件苦差事。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人坚定而执着地追求一项事业,很可能是这种追求符合他的深层需要,这种需要甚至不是自己完全能够意识到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可以觉察到一些,这些可以称为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和成长经历,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真正的兴趣也可以从“做得好”中间来。我们在学生中间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因为某一科学得好就更喜欢学,因为更喜欢学就学得更好,培养出对这个学科的很大兴趣。与前一种兴趣来源相比,这种兴趣更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也就更容易有意识地培养。前一种来源的兴趣有时候会表现出执着而非理性:一个人在现实的机会上可能难以从事他追求的事业,或者一个人的能力并不适合,但这个人还是百折不挠地坚持要走上这条职业道路。
与职业有关的人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通常是相互影响的,但也不完全一致。一个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就需要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而尤其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的动机和兴趣的深入思考:一方面,人格与职业的关系并不是僵化对应的,而如果可能进行与自己的兴趣的真正符合的工作,某些能力也可以再培养;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坚持渴求一种不可能的工作,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理帮助来解决这个心结。
★ 营销职业礼仪介绍
★ 范文 快乐来源
★ 工具造句
★ 职业规划范文
★ 职业规划是什么
职业规划工具介绍之一:职业兴趣的来源(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