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瑚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漫话生活的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漫话生活的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漫话生活的散文
漫话生活的散文
生活如此辽阔,承载着世态炎凉。生活又那么的琐碎,琐碎到了让你少了那一样,这日子就无法完美。
无垠的生活里,虽然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你所要关注的该是怎样好好地活在当下,而不是不可预知的明日。
生活里,人们尽管尝遍了所有到苦难,仍在坚韧地跋涉,而最终也还是成了时光的无奈者。比如,天灾坍塌了家园,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创,人们就会彰显出一种坚韧,一种刚强,在一片废墟上,一砖一瓦重建自己的家园,购一张床安眠,买一口锅煮饭,在新的家园里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在悲苦的另一面,这些所谓的无奈者,不经意间收获了阳光,收获了坚强。
快乐总是浅薄的,经不起岁月的风化。苦难才是深刻的,深刻的`融化到血脉里。历经苦难的人们,一次次磨砺,终成为了美好生活的主人。
当你经历了苦难,穿越了阴冷与黑暗的隧道,你就会与明媚的生活不期而遇。驾驭苦难不易,运筹快乐更难。因为,喜悦,快乐与成功都在金字塔的顶部,相距成功越近,抵达的是难度就越大。一位体育竞技者,百倍付出,終成为国手,然而,要立足世界竞技的榜台,谈何容易?竞技场,不进则退,没有捷径,只有一以贯之,全身心的付出,才可以有缘金字塔的顶端。
狭路相逢勇者胜。“国考”,几百人之一,才可榜上有名,往往一分之差也就名落孙山。芸芸众生,都在为快乐而寻找,为幸福而奔波。在抵达的路上,不可以有丝毫的懈怠与颓废。所有的强者,都会勇往直前,终在一个黑暗到极致的夜,迎来黎明的曙光。在一个极度寒彻的冬,邂逅一场春暖花开。快乐与苦难,虽然模样反差之大,确是一对不曾谋面到双胞胎,彼此依存与对抗。
生活虽宛若一片无垠的时空。然而,更多的面孔是极致的琐碎。好的生活,都是植根于琐碎之中的。谁漠视了琐碎,没有与琐碎相伴的耐心,谁的生活就会失去香味,远离鲜活。一缕炊烟,一盏灯火,就是快乐生活的引擎。人世间,除了寥若无几的伟人,超人与琐碎的距离稍远,芸芸众生都是琐碎的同行者,在形形色色的琐碎中,创造着自己缤纷的世界。当你置办了足够的油盐柴米茶,你的生活就会觉得安暖。当你有了足够享用的粗茶淡饭,你的生活才会觉得那样踏实。当你奔波到深夜,看到母亲为你开着一盏灯,你就会油然一种幸福。当你日复一日与儿女陪读,你就会遥望到一种未来的希望,闻到一抹书香。
驾驭生活,不是专科,而是一部百科全书。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就读懂了寥寥数页,甚至仅是草草翻阅。终其一生,也未能以成熟与智慧驾驭生活。理想的生活,它的主人一定是成熟的。不成熟的人,终其一生也难有故事。成熟,就是看淡一切,有所为有所不为。许多人貌似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平了棱角,变得世故与薄凉了。成熟者,彰显出智慧的丰满,见解的独到。内心世界通透,有成功的勇气,也有短暂迂回,放一放的底气。能守得住自己的底线,也能超越自己的上限。
生活,又像极了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居高临下,目空一切。有的人默默无闻,事不张扬。一些在生活里喜欢大喊大叫的人,后来为什么沉默了呢?一种原因大约是在生活里失去了张扬的资本,一种原因是涅槃重生后的大智慧。前者因热闹散尽后看透了许多,后者因深知满盈道理后看淡了许多。前者属于生命的觉醒,后者属于智慧的升华。
在生活里常常看到一夜暴富后,又迅速成为穷光蛋的主。也看到了富甲天下还可继续富下去的大亨。张扬是人性的萌发,沉静是理性的自我约束。无论尘世何以喧嚣,能够沉静下来的人,他的世界观,一定是更加的饱满或入木三分。
当步入岁月深处才知道,自己的领地并不广阔,也就不足一亩三分地。生活圈子里人数也不众多,也就那能与你分担风雨的三五十人。
生活不允许虚幻,也不允许膨胀。你只要立足自己的领地,经营好自己的圈子,生活大概就是云淡风轻,四时安好的模样。
篇2:漫话扇子散文
漫话扇子散文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的谜底是扇子。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么?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只是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种。苏东坡在词中这样描写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倜傥的都督形象。由此可见,羽扇在三国时期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
大约在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扇子──团扇。用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聪明的艺术家又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团扇就更精美了。
唐朝中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这里的“轻罗小扇”应该就是指这种小扇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团扇渐渐只成为小姐贵妇们的宠物。《红楼梦》里的“宝钗扑蝶”中,薛宝钗拿的就是这种扇子,只不过扇面上的图案是用五彩丝绣成的。团扇上的图案或是花鸟虫鱼,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大概在唐代,折扇从朝鲜传入我国,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是由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打开有30~40厘米宽,而折上只有2~3厘米宽,30厘米来长。它比较耐用,携带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们今天大多也使用这种扇子。折扇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扇面是纸的,上面或题诗,或绘画,或诗画俱全。在扇面上作画,宋朝时就有这种风气。北宋画家郭熙年迈时曾在扇面上画了一幅风景画,后来这把扇子被苏东坡得到。苏东坡对郭熙绘画技术赞叹不已,亲自为画题诗,成为宋朝一段佳话。
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明朝画家唐伯虎经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他作画题诗的扇子,成为后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到了近代,有许多画家还举办了扇画展览。朱孔阳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当年在上海卖艺时,曾与陶冷月先生合办扇展。陶先生作画,朱先生挥毫作书,“陶朱公卖扇”,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扇子外,我国劳动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茎叶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榈扇等。这些扇子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国的扇子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巧,有许多是精美工艺品。其中浙江杭州的黑纸扇、湖州的羽毛扇、广东新会的葵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被誉为“扇子之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扇子的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扇子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篇3:漫话地瓜散文
漫话地瓜散文
地瓜学名称红薯,因地域不同称呼也有所不同。山东称之为地瓜或芋头,北京称为白薯,河北称为红山药,河南比较正统称为红薯,陕西贵州称为红苕,江西福建称为番薯,也由此可见地瓜在大江南北都有的栽培,更见其超强生命力与适应能力。
往往这些有着超强生命力与适应能力的植物,在人们眼里却是最普通的,大概也应了“物以稀为贵”的法则吧。
然而就是这普通的地瓜,在所有农作物当中似乎是最劳神,最折腾人了。
离插种的时候还很远,便先要砌苗床,选种育苗,地要费力的翻耕成一道道的高垄状。大约月余,秧苗就可以移栽插种了,先在垄上刨埯,距离要均匀,然后插苗,这与插播水稻有些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在高高的土垄上,一个是在低洼的水田里。苗插种好以后,接着要挑水,点浇,待埯内水分全部融进土里,再用手一株株掩埋好,地瓜的插种才算结束,此时人也已累得腰似乎都直不起了,然而这也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地瓜生长期间,隔几天就要除一次草,翻一次秧。好在现在有了灭草剂,但秧是要照常翻的,这可是保证地瓜丰收的关键,因为时间一久,又雨水频繁的话,秧上每一片叶的根部便会生根结瓜,使主根大受影响,从而影响地瓜的质量与产量。
在我的家乡,每年的农历八月下旬左右是地瓜的收获季节,也是最让人身心俱疲的时候。首先要扯掉秧蔓,而地瓜的秧蔓大都伸展的很长,有的甚至能爬到几米远,且盘根错节,交织萦绕,往往扯完秧蔓便已累个半死。然后挥动镢头小心翼翼的把藏在垄中的地瓜一块一块刨出来,选出一少部分留做育种和食用外,其他的要用专用的地瓜擦擦成薄片,一片一片摆在地里自然晾干,这似乎也是年幼的我们唯一能插上手的一道工序。
在等待晾干的日子里,大人们临睡前总要观望一下天空,若繁星满天,便可安心入睡了,但有时睡得正酣,扑扑踏踏的雨点惊醒了梦乡,慌忙大声小叫的下了床,全家人都手忙脚乱起来,踉踉跄跄的往地里奔去,即将晾晒好的地瓜干若遭雨浸泡,一年的汗水便白流了,所以我们这些孩子贪睡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边咒骂该死的天气,边在黑灯瞎火中摸索,摸了半夜也保不准要发霉烂掉。即使如此也要拼命抢收,因为那时这可是我们山区(至少在我的家乡)主要的经济来源。
当最后一片地瓜干归了仓,也就意味着农闲时节到来了,辛勤耕作了大半年的'农人们终于可以稍稍喘口气了,即使地瓜干都烂掉了,一整个冬天也不会挨饿,因为一开始预留出的育种的和食用的鲜地瓜塞了满满一地窖。
幼时的记忆里,一年中似乎有半年的早饭都是地瓜稀饭,却也没觉得厌倦,时至现在,农人的餐桌上已少见它的踪影,唯一能见证着它的美味的似乎只有烤地瓜了,但却又大多在都市里,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难道是特意为在外的游子来解乡愁的吗?
大概地瓜确实太普通了,以至于烤制的工具都如此简便,且全国各地如出一辙,但无论再怎么普通,再怎么简陋都阻挡不住它的诱惑。在寒冷的冬日街头匆匆赶路,每每嗅到空气中弥散着烤地瓜独有的味道,便让人留恋过去,让人回归朴实,让人的记忆复活。此时的嗅觉无比地发达起来的,顺着那味道一直寻去,“刷”地一下嘴里涌满了口水。大人和孩子一样没有自制力,刚出炉的地瓜炽烫,两只手不停的倒来倒去,鼓起嘴巴呼呼地吹,一边吹,一边吸溜吸溜地吃,不等凉下来一个烤红薯已经下了肚。这在冬日里既解馋又果腹,还能取暖,怨不得烤地瓜这行当能从古烤到今。
烤地瓜人推着炉子子游走于大街小巷,烤地瓜的独有的美味也就飘散在大街小巷,他们并不叫卖,只是默默地等待,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哪一代人、没有谁能够抵挡住它的诱惑和滋养,它的甘甜醇香随着岁月的脚步一路走来。
篇4:漫话孝感散文
漫话孝感散文
历史中国某朝代,一男儿自幼丧母,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悉心照顾父亲的衣食起居,日子还算过得去。不料家乡突遭战乱,父子二人颠沛流离逃难而去,来到一个相对太平的地方。无奈路途劳顿,羸弱的父亲还是命丧黄泉。男子一根稻草插在项后,自愿卖身安葬父亲。当地一富庶人家看他忠厚老实,便买他为奴。他安葬父亲后,便在人家扛起了长工。一日收工路上,路过一槐树荫下,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主动与他搭讪,得知他的遭遇和一片赤诚的孝心后,女子主动提出要和他结为夫妻,并一起为东家做工,好提前还清东家的债务,及早赎身。东家哪里肯轻易放走踏实肯干的长工,便故意刁难说,如果你妻子能在一个月内织好300缎锦,就放你们离开。男子面露难色,明知是天方夜谭,只得照旧上工。可谁知一个月后,妻子果真织好了300缎锦交给东家看。东家一边目瞪口呆,一边不得不放夫妻二人离开。男子惊诧地问妻子,方知妻子是天神为他的孝心感动,特意派来拯救他的仙女。这个青年就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东汉卖身葬父的董永,救他于危难之中的女子正是传说中的七仙女。他们相遇的槐树荫下后来形成一个大的市镇,取名槐荫,后人为了弘扬他孝感天神的美谈,又将此地更名为孝感,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孝感市。
类似的传说举不胜举,诸如舜孝感天地,尧承让王位,子路为母百里负米,东汉黄香扇枕温席,黄庭坚数年如一日,涤亲溺器,无不淋漓尽致的演绎着中国古老的孝文化,更成为亘古流传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得孝敬生养自己的父母的人,他又能与谁为善呢?
医院工作经历让我看到太多的骨肉分离之痛,人到中年更是看到了太多的朋友同事痛失父母肝肠寸断的情景。他们最多的遗憾是再不能给父母些微关照,最大的'奢望是假如能让父母再多活几年哪怕几天,一定挤出一切能挤出的时间和精力好好照顾双亲。可惜那只能是假如,生命无返程,我们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看到同学痛失慈母声泪俱下,遗憾刚给母亲买的新裤子还没上身,母女就阴阳两隔的凄厉情景,想起好友说起在母亲走后一两年的时间里,自己都不能听同龄人喊妈的声音时眼里闪烁的泪花,还有同事提及去世近的母亲时,还不无遗憾泪光闪闪的说,假如当时医疗条件能好一点,母亲能活到现在的话,也有九十多岁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一次次上演,触动我们父母健在者的心田了吗?处于物质丰裕的今天,扪心自问,我们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现在的我们,很大程度上,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让父母吃好穿好生活好,而是更多的时候,以种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把吃惯了苦受惯了累,极容易满足的父母放在了次要地位,还毫不惭愧觉得父母已经享清福,自己已经很优秀。我们在给自己或孩子买吃买穿的时候,从来都是出手阔绰,毫不吝啬,给父母的时候呢?我们见不到孩子哪怕明明知道他是去求学,也会牵肠挂肚,天天电话不断,我们不见父母有过这种心绪吗?我们知道孩子最爱吃啥穿啥,却只知道父母吃孩子吃剩下的东西也能嚼的津津有味,穿我们过年过节尽孝心才给买的衣服穿戴,还直埋怨我们不会生活乱花钱,更有兄弟姊妹多的不是比着尽孝而是想方设法从经济、精力上比着不孝,父母含辛茹苦能养活一大堆子女,一群子女却养不起两位老人。此时此刻,稍稍想想将来的某一天,面对父母远去的那一刻,想想曾经的所作所为,试问心下何忍?
偶读《弟子规》,首篇既是“入则孝”,末篇才是“余力学文”,而现在我们则是首尾颠倒,一味的教育孩子学文化,不是教“子”孝,而是在“孝”子,当孝道滑坡、孝道缺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已非朝夕之力之所能。
椎牛祭父,不及鸡豚之于生前,为人子女,孝心不能等待,多花些心思为父母,让孝感不只是传说。
篇5:漫话冰淇淋散文
漫话冰淇淋散文
冰淇淋,起源于我国元代。当时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是冰激凌的雏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品尝了当时皇家冷饮“冰酪”后,他把这种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并献给意大利皇室,这种冰冻奶酪就是“冰淇淋”。
15,法国一位国王与意大利皇室的一位成员结婚时,这种奶冻又传到了法国,法国人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了许多新配料,对此进行了改造。再后来,法国一位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并带去了一位专做冰淇淋的厨师。英王品尝后,大加赞赏,并以丰厚的礼品给这位厨师,并要求他保密,不得外传,但这位厨师还是把配方传了出去。1700年,冰淇淋传到美洲大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对这种新工艺痴爱有加。不过,当时制作冰淇淋还是相当不容易。因此,当时也只是富贵人家的食品。
19世纪,一位名叫南希·约翰逊的女士,对复杂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成功制造出来一种手动曲柄式的冷冻机。至此,冰淇淋的制作工艺大为简易化。1851年,美国人扎卡布·费斯赛尔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开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冰淇淋制作工厂。19,在圣路易斯城举行的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台制作冰淇淋的机器,并当场制作让人品尝。此后,电力和制冷学的广泛应用,冰淇淋的制作过程加快,价格下降,冰淇淋迅速畅销全世界。
1920年,出现了专售冰淇淋饮料的.冷饮店,1950年走向普通商场,人们可以随时购买到各种冰淇淋和饮料。此后,随着冰箱和冰柜的日益普及,每逢炎热的夏季来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大小商店,都有冰淇淋出售;许多家庭还习惯自制适合自己口味的冰淇淋;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有不少人喜欢吃冰淇淋。
篇6:漫话过年散文
漫话过年散文
过年的烟花仍在时不时地绽放着绚烂,人们却早已开始了新的征程。
一转眼,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切都似乎没什么变化,一切又似乎重新来过。
年,如同一条气势恢宏的大河呼啸而来,狂潮席卷蔚为壮观。乘着年的浪潮,人们不顾千里迢迢车马劳顿奔赴家园,举家团圆、走亲访友、狂欢痛饮。一阵喧嚣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人们各自归位,该干嘛干嘛。
过年,这是每个中国人每年的一件头等大事,谁也不能在这样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无动于衷。于是,在这几天里,家家都忙着买年货,祭祖先,备办酒菜,走亲访友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可以说,过年实际上就是“忙”年。
就我个人来说,这种体验尤为深刻。腊八才过,刚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似乎还没来得及好好舒展一下疲乏的筋骨,就不得不被卷入这种“忙过年”的浪潮中了:先是忙着备办各种年货,随着大街上涌动的人流,从这家店铺出来,到那家超市进去,当拖着酸痛的双腿、拎着沉重的大包小包回家后,又想到还有许多该买的东西没买……还要把各种东西及全家人的换洗衣服都仔细地整理、装箱、捆扎、打包,还要盘算着如何安排行程。临近年底,又要在家里进行卫生大扫除——洗涤衣物、清扫灰尘、擦洗器皿、整理杂物……琐琐碎碎又得忙几天。这一切,是很繁琐很累人的,然而,年年如此,似乎不这样做就显得不通情理。
回家的路途更是辛苦,就我们一家来说,必须乘车穿越六十多公里的崎岖山路,风尘仆仆地赶回老家。尤其是前几年,家里没买车,孩子还小,光等长途汽车这一件就让人够戗的,我们这小镇上没有正规的车站,一家人只好提着大包小包,顶着寒风在马路上眼巴巴地等车,而每年到这时,所有的汽车必定是爆满的,能挤上去已算万幸,就别奢望有座位了。
现在虽然自家有车了,可以免除等车挤车之苦,但一路上的颠簸劳累还是免不了的。如果恰逢雪天,就更艰辛了。记得有一年,我们开车去看望我父母,路面上有好多积雪结成的坚硬冰层,一路上,我们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总算安全到家,父母嘴里一个劲地埋怨我们:路上这么难走,你们就不要来了嘛,多危险呀!可我知道他们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半年时间没见女儿了,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不见一面彼此的心里怎能踏实。
回家过年既然如此辛苦,那么,不回老家过年行吗?绝对不行!老公在这事上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总是说,老人在家里眼巴巴地盼我们大半年时间,每天守着冷冷清清、日渐衰败的村子,怎么说也得让他们热热闹闹地过个舒心快乐的年。
回到家里,还要更为忙碌,男人们要忙着走亲访友、上坟祭祖,女人们要做一样又一样的饭菜,洗一叠又一叠的碗碟,招待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还要不时地收拾满屋的瓜子果皮……不过,忙完这一切,全家人围坐在温暖的大炕上,看着电视,拉着家常,倒也自在舒适其乐融融。有时候也几个人凑在一起打打扑克、玩玩象棋,有时候和孩子们一起去院子里放放烟花、陪着他们欢乐嬉闹一阵,这时候,就会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一种温馨满足的幸福感。
转眼间就该踏上归途了,这时候,又是一番忙碌:两位老人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让我们带上,鸡鸭鱼肉、生的熟的、干的湿的、水果零食等等,都一股脑儿地往我们车里塞,直到实在装不下了,还不无遗憾地念叨着还把什么什么没带,那种怅然无奈的眼神真让人久久难忘。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图片:年后,一辆返回城里的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的后备箱外面夹着一个尼龙袋子,里面装着两只鸭子,两个露在袋口外面的鸭头相向而鸣。车尾的顶部还有一个用胶带固定起来的尼龙袋子,里面装着一只大肥鸡,鸡头也露在袋子外面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有网友在这张图片下面发了一个非常绝妙的评论:“后置发动鸡,双轮增鸭器”!这副看似滑稽的画面,却让人不禁感概良久:这车子装载的,不是物品,而是一片满溢而出的亲情!
过年到底好不好?不同的人,对于过年的滋味,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老舍说,“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周国平说“每到岁末年初,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惆怅。中国人过年总是图个热闹,那热闹反而使我倍感寂寞,因为对我而言,过年无非意味着又一段生命的日子永远流失了,而在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之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遭到了一致的忽略。我甚至觉得我的旧岁如同一个逝者,我必须远避尘嚣,独自来追念它,否则便是对逝者的亵渎。 我的趣味一向是,寂寞比热闹好,无聊比忙碌好……人生诚然难免寂寞和无聊,但若真的免去了它们,永远热闹,永远忙碌,岂不更可怕?”
我的感觉也是如此。过年,热闹当然是有的,合家欢庆其乐融融,亲朋往来推杯换盏,自然是值得快乐的事。然而,总感觉这热闹如同虚浮的泡沫,是那么的短暂和虚无。曲终人散后,独处一隅时,总有那么一丝落寞,会猝不及防地涌上心头。而且,看到身边总有人把喝酒欢庆当成酗酒胡闹,把打牌取乐变成赌钱熬夜,就更感觉到如此过年实在无趣。
有人说,还是过年好。他们在异乡谋生,劳苦奔波,伤痕累累,多么需要一个家园,不仅仅求得安定感,更是一个疗伤的地方。他们每年都不辞劳苦急切地回家,其实是一种求证,求证自己还有家园,今生今世的家园。如果没有这个习俗,他们就似乎找不到回家的.理由。没有回家的理由,家园就会慢慢淡忘,而一个人没有了家园,心灵就失去了归属感,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他们很珍惜每一次过年的机会。
也有人说,他们讨厌过年,因为过年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让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尤其是当这个农耕时代传统习俗遭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时,更显出许多的无奈和尴尬。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有国外媒体报道:近几天,中国经济陷入崩溃,八成以上的中国人不能上班,大量居民靠酗酒和观看电视节目度日,中国人只能一家人聚在一起,彻夜不眠地熬到第二天的日出,学校全部停课,工业全部停滞,百分之八十的店铺关门,股市全部收盘,无数年轻人为了几毛钱而丧失理智性。更有抗议的人群竞相走上街头,四处投掷各式各样的爆炸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儿……”这段文字,虽然是以调侃的方式写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年味儿,不过,仔细品味起来,的确有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过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年龄又增加了一岁,而在过去的这一年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我们是否细细地盘点过?或许,只是徒然地增添了几丝白发、几条皱纹?突然发现,有关过年的这种沉重的意味,总是被我们无意忽略了或刻意回避了。可是,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轮回,我们回避得了吗?因此,与其回避,不如好好清点一下自己这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反思一下这一年来的成败得失。然后,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调整心态,轻装上阵,精神饱满地开始新的一年。
对我而言,过年是辛苦的、忙碌的,也是幸福的、温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样的过年方式,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更改的一种模式,也是我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或许,人生的意义,就在与这辛苦与幸福之间吧。
篇7: 漫话古街散文
漫话古街散文
出门旅游看古城古镇古村古街,是许多人的选择。人们徜徉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感受不同时代的风貌。
所谓古街,就是过去时代的街市。那是一个时代整体的历史遗迹,所以非常珍贵。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老的古街,基本是明清时代的建筑,明清以前,因为时代太久远,就无法保留下来。而能够保留古街的城镇或乡村,本身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看古街,最喜欢原滋原味。现在国内造了许多仿古一条街,没劲,就像喜欢鲜花的人看假花一样。由此看来,古街重在保持古味。古街很难保护下来,是天灾人祸造成的,而人祸是主要的。像西安、北京、南京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古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像样的古街很难幸存。反倒是偏远地区,远离战乱,小城小镇,容易保存下来,像湘西的凤凰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贵州的镇远古城,云南的腾冲古城,云南大理古城,四川的黄龙古城,四川的阆中古城保存得都不错。
古城贵在有时代和地域特点。那些各个时代大杂烩的所谓古城古街,看点不大。从这个角度说,黄山市的屯溪老街,北海市的.老街更纯一些。屯溪老街属明清建筑,皖南风格。此街虽不断翻新,但基本风格没变。北海老街洋气一点,因为历史不是很久远,属民国初年建筑,加之受海外影响,洋式楼房多,正因为如此,才有自己的风格。如果在这样的老街上再盖几个明清古建筑,那就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了。
保护古街,是每个时代的责任,特别是现代,尤为重要。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翻新速度很快,所以要及时努力保护。当然保护古街不是阻碍城市发展,是有选择地保护。首先是城市的选择。那些以古迹文明的旅游城市应当首当其冲。其次是街巷保护。一座城市在不断发展,不可能全都保护下来,但选择一条很有代表的街巷保留下来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上海的南京路,重庆的磁器口,沈阳的太原街等。三是时代的认定。现在保留古街,不可能像明清时代那么长的跨度。民国可算一个时代,建国初可算一个时代,改革开放后可算一个时代。
保护古街,不能仅限于历史上的古街,还要考虑几百年后的古街。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现在居住的任何一条街道都是若干年后的古街。如果我们现在不保护,那么几百年后就没有新的古街了。就拿我们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来说吧,当年有一个很有风味的长江路,也是著名的商业街。街边的建筑都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那就是很有时代特点的街道。结果后来把旧建筑都拆掉了,建成了现代化的街道。这样一来风格没了,风味也没了。如果这条街道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原貌,那么几十几百年后不就是条著名的古街吗?
我曾经设想,像现在有古街的城市,几百年后,能成为一个古街博物馆。在这座城市里,有明清一条街,民国一条街,建国初一条街,文革一条街,改革开放一条街……到那时,人们到这里将有走进时空隧道的感觉。这座城市肯定是世界无双的旅游城市。其实力价值和现实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篇8:漫话拔牙散文
漫话拔牙散文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了命”,群众如是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何况本人已经过几次“沧海”了。本人有三四颗牙随岁月流逝在房檐上门墩上任凭风吹雨打去(本地风俗:上边的牙掉了放在门墩上,下边的牙掉了放在房檐上。奇怪,这个风俗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意义?待考。),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不过拔掉的牙只有一颗,其它是通过自然免费法掉下来的,那需要一定的忍功和毅力,不是那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前几天到医务室看医生,大老远就听到撒泼似的叫声,不知怎么回事。走进去才知道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牙疼,右腮帮子肿得老高,用手捂着,大声喊叫,好像喊出来,那牙就不疼似的。孩子喊的时候,我的牙齿也隐隐作痛。
十几年前,闹牙,一上火,火就往牙上蹿。牙床肿起来,老高,上下牙对不上,吃东西当然是“望食止饿”了。药吃了根本不顶事,什么花椒、冰水等等,于治牙有关的民间偏方统统试过,无效。真是寝食不安,坐卧不宁,腮帮子肿着,好像一夜之间突然胖了,不过,不太对称。怎么办?只好抗!吃饭饮水,牙齿特敏感,怕冷怕热,合不上牙,就囫囵吞枣一样进肚。
奇怪的是,牙齿之间好像心灵相通,左右对称着痛。晚上翻身,本来左边牙疼,睡一觉,就成了右边牙疼。那火气竟然会转移。这边疼着,那边说,怎样?不行,我替你值班,让我疼一会儿?
就这样,过几个月,牙齿就会折磨一次我的神经。真想拔掉,可人们劝导说,尽量不要拔牙。听人劝,吃饱饭。那就只好运用“忍功”了。坚持一年多,那颗牙终于松动厉害了。象长出来一截,活动频繁,用力就会压下去,否则,挺碍事。上火,火气准先到那颗牙那里报到冒出来。用手扳动,似乎可以拽下来。心里话,干脆拽下来,省事!又一转念,万一出血不止,可不大妙。便来到医院。牙科医生看了说,拔了吧。我说,同意,本来我自己就想拽下来,这不,还得麻烦您……医生笑道,也没连着多少,你忍着点,不用打麻药。我一横心,心里说:反正在医院,怕什么?一口答应:行!
医生拿来一把小钳子,夹住那颗牙,用力一拧,觉痛极,牙齿已下来,恍了一眼,上面好像有一丝肉……给了药棉咬住,换了三四个棉球,流血不多了,交了一元……那时候拔牙真便宜。不过也挺后悔,知道这样,家里就有钳子,还能省一元。要知道,一元买的馒头可以让一家吃一天呢!
打那以后,没有闹牙大概两年多。
后来的`牙齿,没有去医院拔,全部是任其自然脱落。因为右上嚼牙先掉,与之对应的左上嚼牙沉不住气了。先是蠢蠢欲动,上火开始寻找突破口,就找到那里。我横竖不理它。直到有一天,吃饭时,它毫无趣味地掉到了我的口中,差一点吞咽下去。
如今拔牙,到医院花销多少?不得而知,我觉得可能五十元左右吧?什么门诊检查麻药消毒等等可细致呢。镶牙找到医院,过去,一颗大概花上三四十元就可以了。如今?乖乖龙的东!上百上千甚至上万的牙,有钱任你挑!
现今,举国上下正在声讨天价药费,百姓进医院着实让人大费踌躇。怎么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成了这样?古时药店写对联就有“但愿世人莫得病,宁可架上药生尘”之语,医德演变至今,实在令人唏嘘。古人今人都是人,莫非今人就要付出高昂代价?老话还说“除了劫道的,就是卖药的”。如此等同,可见百姓多么深恶痛绝这种行径。那个金光闪闪散发着铜臭的大大的“钱”字在不断腐蚀着人的心灵。虽然有了平价医院、药店,但是监管的漏洞,诚信的缺失,会让金钱随时发挥作用。欲望是不容易控制的。见利忘义,正在逐渐扯去那层遮羞布,不是有学者说,保持人的道德底线就是好同志吗?
再说拔牙。
估计中外一样,牙疼没有国界。牙疼起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贫穷国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论男女,这时候就没有区别了。那种折磨,那种难受,那种尴尬,那种境地,百人百态。
★ 漫话中秋学生作文
★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
★ 读书生活散文
★ 生活琐事散文
★ 没有生活散文
★ 两种生活散文
漫话生活的散文(合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