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omerz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生活与艺术散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生活与艺术散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生活与艺术散文
生活与艺术散文
只有在忧伤的时候才能写东西,但我并不总是忧伤.所以,做不到随时随地想写就写.如果有人说我有才,我会感觉屁股被人踢了两脚,反而会脸红.即便是屁股和脸拿来一起相提并论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从中也可以说明所忧伤的只是文字,而不是我的全部。现在,我坐在床角,四周一片寂静,只有烟垂死挣扎的冒着光亮,黑暗中的我与这世间的所有突然无尤---此刻---心情并无忧伤或者欢喜.但是,我还是起身扭开了写字台的灯,写下这些,为竹爵,也为我久未拿起的笔.
在知己网遇着一个打心里喜欢的人,应该算是福分.有几次看见竹爵的评论直接就会让我联想到“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里面的周伯通.但又不完全顽童,用更准确更贴近我感受的词就是“正经顽童”.是的,正经的顽童,真的,竹爵,你很特别,起码在知己网是这样。那么,另外一件事情就值得我斟酌了.称呼你为“竹爵哥”明显不搭调,直接叫“竹爵”又表达不了对你的亲近和高山仰止.“敬爱的竹爵”显得生分和客套.生造不出更为合适的称呼就先勉强叫你“亲爱的竹爵”吧.当然,您有权利因为我不是女性而拒绝这样的称呼.这个,我们应该好商量。
上次,在雨灵姐帖里问到我喜欢什么样的明星.你调侃我朝三暮四.在你看来我心里每个旮旯都开满了大喇叭花,接着身边便是周华健抱着吉他哼-----花的心,藏在蕊中......我要说的是:还是你比较了解我,相对雨灵姐的一个莫文蔚,你说的更贴近事实。
我承认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起来很简单,我喜欢女明星,漂亮女明星,尤其是有特殊气质的漂亮女明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我下定决心为了亲热一次就为其打一辈子工,女明星也不会正眼看我,尤其是有特殊气质的漂亮女明星。这样的喜欢就象坐在街道角落抛媚眼的姑娘,他好像对谁都有意思,但没人能肯定这媚眼就一定是冲着自己。由于他本身在抛媚眼,有意无意的肯定会引起更多的注意.所以,它只是出于男性荷尔蒙的正常讯号,于你于我都有的信号.如果你同意,我们可以把这喜欢当成没有一样忽略掉。
上述简单的回答仅适合与你面对面喝茶聊天时的对话,如果要形成文字,就要庄重和正式一些,怎么也要掏点心窝子------
我的学生时代跟着“周星星同学”一起<逃学威龙>,<大话西游>所演绎的凄美爱情至今无可出其右.模仿他整蛊和搞笑的风格在青春年代风靡一时甚至长久不衰.不过后来听说摇身一变成了周导,功成名就之后开始飞扬跋扈,在演艺界人骂得最多,在骂人界戏演得最好.就有点反感他本人,但,并不影响我喜欢他的电影。因为毕竟怎么说,他也没有骂过我。
刘德华在春晚唱<中国人>那时候,正值学校刚给培养爱国热忱.第一百部电影<阿虎>看完,就拍着胸脯给女朋友海吹以后要做那样的男人来保护他。从听他的歌开始到现在十多年的光景,这<一起走过的日子>我都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从唱功和演绎方面做为艺人的不断进步.这,就足够掩盖他演戏的做作和其他方面的不足.我甚至一厢情愿的认为,刘德华已经是香港艺人的丰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还有摇滚的beyond,窦唯和崔建都曾一度呐喊出过青春躁动的情感,在没有能力表达内心的时候,我选择大声唱他们的歌.beyond和张学友算得上香港音乐的两面旗帜,一个狂放一个柔情。张学友的歌属于失恋的人,而beyond给失意但未失志的人带来了温暖,而这两种情感我都经历过,恰恰就有了喜欢他们的理由.很少有人知道窦唯,他的歌很幻同时低暗,是属于夜晚混合了压抑和放肆的声音.知道的都说:“哦,王菲的男人嘛.”这样的回答忍不住让我斜眼看他.一旦,你情感够丰富,慢慢去听他的歌,你会说:“哦,王菲,就是那个读不懂不知道珍惜窦唯的女人嘛”.而崔建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不懂世故,领奖的`时候不知道感谢经纪公司,感谢主办方,拿了奖杯低着头就下了台.但是这就是我喜欢他的理由,因为我相信长久以来我都会保持一颗厌恶丑陋和不愿长大的心.
孙红雷同志很要不得,耍流氓都耍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流氓专业户舍他其谁。但,凭良心说,人家就是够那资格,不带半点痞子气,跟街头混混一比较让人服气得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孙红雷是流氓,不过没关系,讲道理的流氓都是可爱的。
最近的<建国大业>看完之后,强迫女朋友跟我一起再次看了刘烨演出的那段,用俏皮的神情很严肃地对她说:如果你不喜欢他,我就不喜欢你.这件事情的后果是女朋友一直批评我怎么就不象刘烨那样男人,让我一直抬不起头来。她倒是喜欢上了刘烨,可越来越不喜欢我了。
总之,这样的喜欢就跟我喜欢知己网上的姑娘一样,远远的欣赏,却够不着.只能抽空或者寂寞的时候让他们陪着自己狂欢,不是有首歌唱的是:不要在寂寞的时候说爱我吗,这样的喜欢经不起考验,如今的年代生活节奏太快,玩不起住不起结不起生不起病不起死不起,都是劳动人民,一不留神还会被人瞧不起。所以,只要女朋友一瞪眼,它在现实生活面前就变得可有可无。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我也喜欢金庸,他笔下的周泊通逍遥快活,超脱凡尘.感染着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在读着看着周伯通的时候,心情也都是欢喜的
篇2:生活与艺术作文
生活中没有艺术,就如蓝天没有白云的衬托;艺术没有生活,就如大海没有帆船的衬托。生活和艺术是我们的精神归属,是我们的家园。
我以为,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是一艘巨大的船,而艺术是这艘大船上的一面帆。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艺术服务于生活。若要建一座大城堡,就要有充足的材料,没有充足的材料,又怎能搭建起大城堡?同样的,艺术若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经历,没有十足的原材料,有怎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艺术?只有丰富的阅历,才能成就一番大业。正如苏东坡,若是没有一次又一次的贬谪,他何来那么多苦诉?何来那么多情?
生活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体现生活的情感。
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若是一个民族生活上少了精神支柱,那么这个民族一定不会是成功的民族。莎士比亚给英国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影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正是因为这无穷无尽的影响造就了不一样的生活,成就了不一样的艺术。生活给了艺术灵魂,使它在枯燥的世界里充满了不一样的精彩。
但是,只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而没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一切只会显得乏味。
艺术是生活的寄托,生活因艺术而精彩。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生活的身边处处都是艺术,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无论是动听的音乐,还是风格迥异的建筑,抑或是各式各样的服装,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
艺术给我们的生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千姿百态。艺术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我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艺术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它带领我们领略山水,领略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生活因艺术而精彩,艺术因生活而多样。生活是一艘巨大的船,它有着说不清的喜怒哀乐,而艺术是一面多样的帆,它使生活变得多样精彩。
篇3:生活与艺术作文
生活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来源,而艺术境界是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二者的关系,历来为人所讨论,那么究竟两者谁先谁后?
我认为生活与艺术本是一朵并蒂花,两者只有合在一起,才能够开出花朵,而不能把它们简单割裂,正如张爱玲所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正是张对生活的体验,才让她写出了如此精妙文艺的句子,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她懂得艺术,所以才会在生活中体味出这句话来。
艺术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没有了生活,艺术就如失根的树,是无法长出叶来的,历史上著名的雕塑家贾科梅蒂在二战后舍弃了圆润大方的人物,偏爱整体比例小,枯瘦焦黄的雕塑。这是他对二战无声的控诉,任何见到雕塑人都不免为其造型所震撼。若不是二战,若不是生活对他的启发,贾科梅蒂又怎能有如此震撼世人的作品问世,雕塑介的创作又怎会有如此之突破?
生活就像是大地,艺术一定要扎根在土地上,才能为人所见所赏,才能向更高远的目标奔去。若没有龙阳县的青草湖,唐温如永远也吟不出“满床清梦压星河”的清新目然;若没有春天,柳絮小雨,也不会有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哀愁。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生活之于艺术的重要性。
但,生活更需要艺术的陪伴,才可谓“生活”。我们人活在世间,本是兢兢业业,安于现状,不免索然无味,正是艺术为生活注入了色彩,让生活更加充实饱满,而艺术本身,也是生活模仿追求的对象。李叔同从一位脱不开生活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到遁入空门的苦行僧,世人不懂他的转变,我以为,他是带着生活去寻找艺术,去追求艺术了。倘若他没有这么做,那么又何来他意味无穷的书法,又何来他圆寂前“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感叹呢?
艺术带来的好处自不必多说。生活中的电影、歌剧、读书、写作,皆与艺术相关。生活与艺术是朵并蒂花,他们互为彼此,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生活与艺术的先后之争,本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对待二者。在生活中,我们要心怀艺术之心,去体验多彩生活;而在艺术之中,我们又要时刻思考着生活的奥秘。
生活与艺术这朵并蒂花,需要我们用心体悟。
篇4:艺术与生活作文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也有人认为艺术至上,它启迪生活,而我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却又高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缩影。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马克思有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生活得到了保障,人们才有精力从事艺术创作,追求更高的境界。但这仍不足以创作艺术。因为艺术的灵感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一定从生活中来。是艺术创作者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产生了灵感。苏轼因梦见亡妻而悲痛欲绝,写下催人泪下的《江城子》;岳飞奋力抵抗金军,写下豪情万丈的《满江红》;李煜哀于悲惨的囚俘生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浪淘沙》……
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促使他们创造出如此佳作。但荀子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艺术也应如此,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艺术应有高于生活本身的情感。它可以是《与朱元思书》中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可以是画作《吃土豆的人》中梵高对穷苦人民的同情,甚至是我们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对中华儿女的激励。有了这些独特的情感,才能创作出良好的艺术作品。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些艺术作品成全了创作者,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但所谓高于生活,还可以是另一方面——启迪世人。《论语》使人恪守孝悌,《道德经》教我们顺其自然,因时而变……好的作品必然如此,或承载着创作者的独特情感,或给世人以智慧的启迪,有时也两者兼之。
同样的,艺术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结晶。艺术家们想创造出良好的作品,一定得具备丰富的生活经历,将记忆中的生活浓缩,再经过合理的加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即便像某些欧洲画家画的怪诞的画,他们肯定不是毫无根据地作画,必定来自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缩影。
总的来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就应如此,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缩影。
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好的艺术家会留心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热爱生活。而我们也应当如此。
篇5:艺术与生活作文
如果要给艺术下一个定义,我会说:艺术是生活的缩影和结晶,亦是生活的装饰品。原因有二:一是艺术来源与生活,二是艺术终将回归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形式。从哲学上讲,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通俗来说,艺术还得从我们的生活中来。倘若没有李绅亲见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耕作之艰辛,又如何发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感慨?寥寥几字,使人便将无数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人用艺术的手法加以浓缩,予以勾勒,才得以留下这样的千古感叹。
艺术不可能是凭空的想象。人们总觉得“艺术”一词很玄虚,认为只有无限的想象和创造才是艺术。但其实不尽然。即便是艺术家的想象,若是不切实际的那也是荒谬而又可笑的,根本不能称作艺术。艺术的想象亦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生活实际的。像古希腊的众多天神们,宙斯也好,维纳斯也好,不论多么神通广大,都是与人同形同性的。“自然神即是自然本身,人神即是人本身”,即便这些“神”都是人们的想象,但也都是按照人的形象、人的性情去刻画描绘的`,也是由此才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这一艺术内涵。所以可以说,艺术是生活的结晶。
如果仅从生活中来,又凭空独立于生活之外,那“艺术”还不能被称为艺术。艺术还得回到生活中去,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服务于生活。
艺术为生活留下见证。假如没有艺术作品为载体,那么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将无从知晓。倘若没有屹立不倒的金字塔群我们如何见证古埃及人民伟大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没有中国历朝历代史学家的史记著作,我们如何细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没有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倾心描绘,我们又如何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历史长河中所汇集的的人类有形或无形的艺术,即是各具特色的人类文明的最佳目击者。
艺术能够点缀生活。没有艺术的生活,将是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正因为有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描摹,春更显得欣欣向荣;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刻画,夏才显得清新自然;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叹,秋才得以情意绵绵;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描绘,冬才不再寒冷萧瑟。艺术让四季变得有情有味,也让生活更为多姿多彩。
由此可见,艺术从生活中来,它是生活的凝练与精华;艺术又终将回到生活中去,它为生活增添色彩:此之谓艺术之于生活。
篇6:艺术与生活作文
“铃铃铃”,下课铃响了。全班同学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冲到外面拿饭,同学们为何如此着急?因为今天我们班要代表年级去参加学校新年汇演。我们的准备时间十分紧张,所有的同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我以比平时快一倍的速度来吃饭,吃完饭放下饭盒就连忙投入到紧张而又井井有条的准备工作中。
我的工作是扑粉底。与此同时,有另外6个女生负责打腮红、涂眼影、划眼线、刷睫毛、涂唇彩。我们7个人就像一条流水线上的7道工序,全班同学通过合作终于完成了生产流程。
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因为距离比较近,我们步行前往。到了目的地,全体同学又以最快的速度补妆、换装、走台。还没等我们缓过神来,正式的演出就已经开始了。前几个班的表演我都没有心情看,脑子里全都是上场应该注意的地方。指挥和伴奏也在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手势和背谱。同学们都处在上台前最紧张的时候,后场鸦雀无声,没有人说话。
终于,该我们班上场了。两位主持人在台上报幕。我站在后台,明显感到我的小心脏在怦怦直跳。主持人下台,我们迅速地走上台,摆好造型,准备开始演出。白色的灯光打在每个人脸上,看上去神采奕奕。女生带的头饰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男生在红领结和白衬衫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英俊。台上传来一阵悠扬的吉他声,我们慢慢地把目光从自己的动作中转向弹吉他的同学,大家仿佛都被带进了歌曲的意境中。吉他声停止,钢琴声随即响起,我们开始了正式的演唱。
在那饱满而又圆润的歌声里,我可以明显地听出男高音坚定不移、男低音深沉厚重的声音与女高音高昂有力和女低音悠扬动听的旋律的融合。当低声部唱主旋律时,高声部在上方做好衬声,当高声部转入主旋律时,低声部随声附和,做出回音的效果。也许,这就是合唱的意义所在吧。它意味着所有的声部相互合作,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唱出动听的歌曲。
有了合作的艺术才是完美的艺术。当然,合作不仅仅是台上唱歌的那几分钟,台下的“化妆流水线”、造型的设计都是老师和同学们合作的结果。其实,合作也是一种艺术,有了合作,方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拥有合作,方能立足。
篇7:艺术与生活作文
尼采曾言:千万不要俯视深渊,因为深渊也会向你回望。
诚如是,但我认为艺术与生活,也是互为表里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启迪生活。
自古至今,自西方至东方,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生活不停,艺术不息。在生活之中,不知不觉,便造就了艺术,其诞生又启迪了我们的生活,艺术在生活之中影响着人们,启迪着人们。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湖面。艺术就是如此。
艺术源于生活。可以直言,成就一个好的作家必不可少的是一个悲惨的人生。克里斯蒂布朗全身瘫痪,唯有左脚可动,但他仍完成巨著《我的左脚》。正是他的残疾,令他经受磨难,令他饱受生活的锤炼,这才成就巨作,实现他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经历,成就艺术,没有生活,何来艺术?
古丝绸之路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马冈蒂佛窟,这佛窟正是当时佛教徒在来往于龟兹国与汉地的路上所建造,便于僧人的朝拜。这虔诚的朝拜,造就了这壮观的佛窟,这又何尝不是艺术源于生活的一大有力证据呢?艺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的点滴成就艺术。生活是根,汲取了生活中的经历,酿造出艺术的花蜜。因此,艺术源于生活,始于生活,与生活并行。
艺术启迪生活。达利,认为毕加索的1000幅画也比不上他的一幅。自大的他甚至觉得每天早上醒来最高兴的事就是自己是达利。他抽象的艺术风格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他狂放的艺术风格与生活中的自负互为表里,这才雕刻出一个完整的达利。又如,司马光勤奋刻苦,用警枕完成了《资治通鉴》。正是因为他要完成这部史学巨著,他才要更加刻苦,在生活中中睡着警枕,时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艺术启迪了生活,正如尼采所说:我已经写够了这个世界,现在让这个世界来写我。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启迪生活。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创造艺术,艺术又在生活中创造了我们,影响着我们。
艺术与生活互为表里,共同前行。世上无一处地方只有生活却没有艺术,世上也无一处地方只有艺术却没有生活。无生活,何来艺术?无艺术,何来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启迪生活,艺术与生活一起前行在历史的大道上。
篇8:艺术源于生活哲理散文
艺术源于生活哲理散文
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提法,一般指用艺术形式,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而成的作品。这包括:文学、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等。甚至连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为艺术。比如领导艺术,战争艺术、建筑艺术等等。
因此艺术不仅仅是生活,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善美,因此能照亮生活;凸显出来的假丑恶,所以能鞭挞生活,指引生活。而在文学创作上,却一直有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争。
我认为,文学创作,只有艺术的真实,没有生活的真实。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不假,但是它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就像雕塑上的工艺品,不管多么栩栩如生,你能说它就是生活的真实吗?它能动吗?能说能笑吗?
有人说:“散文是生活的真实;小说是艺术的真实。”看起来是有一点道理,实际上根本没有道理!不要说散文,就是一张照片,都已不是生活的真实。
比如,我可以在隆冬拍一张看上去像秋天一样的照片,这是生活的真实吗?即使你冬天拍成冬天的景色,同样也不是生活的真实,因为,照片已经成为生活的片段,与真实的生活全貌是不相连的。它已包涵了作者的思想,观点,情绪,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怎么会是生活的翻版呢?
所以经常有人说:“看照片,看电视,那里很美。到了那里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因就在于照片与录像选取的都是生活中最美的部分,而且是通过光照和角度的变换所得的艺术作品,当然高于现实很多啦!而你现场看到的才是生活的真实,怎么会与艺术的真实完全相同呢?
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实实在在地过日子,从早到晚,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鸡毛蒜皮,喜怒哀乐。如果真实地将其记录下来,那不成了一锅粥?一本流水账了吗?这样的流水账会有读者吗?
我们再来看散文,更不可能是生活的翻版。散文表现真实,是要比小说,诗歌多一些。拿游记来说,它的情景不能虚构,事件不能虚构,时间不能虚构,但也不可能一二三四五地照实写啊!抒情你总要夸张一下吧?描写景物你总要形容一下吧?景物的取舍你总要选择一下吧?表现手法你总要讲究一下吧?如此一来,还会是生活的翻版吗?
如果写散文,按照实际看到的,以顺序写来:进门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看完收工。真实倒是真实了,这样的翻版会有人看吗?你能拿得出手吗?
所谓翻版,就是全盘照搬,文学艺术,能把生活全盘照搬吗?
正因为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上,存在着误区,有些人便误以为照着生活的样子写,就是生活的真实了,结果写得如流水账一般。原因就在这里!
不要说散文了,就是日记和素材,都不可能是生活的翻版!因为它们已经成为片段,不是生活的全貌。就像断章取义,已经不是文章的原貌一样。
至于取材,肯定是要讲真实性啦!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乱诌一通。但取材的真实性不能代表作品的真实性。因为作品还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取舍,甚至剪辑,要不然就不是文学作品了。
黑格尔在《美学》开篇指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都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产品高一些,因为这种幻想出自于心灵的活动和自由。”他在这里就明确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原则。
因为艺术美是作者经过头脑提炼出来的精髓,是由心灵的火花熔炼出来的作品,当然会比自然美高出许多。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是由于精神产生了艺术。而精神是受生活所影响,注意,只是影响啊!但客观生活是不会具有人的意识、思维等灵动的特有气息。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灵动的特有气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然就不是生活的真实了。
尽管艺术源于生活,但它却需要作者用宁静而又圣洁的心灵去感悟,由此,艺术的心,只是生活的升华,而不等于生活!
升华了的生活,不代表生活本身!而是高于生活,照亮生活的作品,就像肥料转化成花儿以后,就不能把花儿叫作肥料一样。
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中吸取艺术的养分,这是必须的!否则你的作品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可见,艺术上没有生活的真实,只有艺术的真实!要说某个文种的真实性多一点,某个少一点,倒是有区分的。但真实性再多,也绝不是生活的翻版!
篇9:浅淡艺术与财富散文
浅淡艺术与财富散文
所谓艺术与财富其实是一种文化价值感与某种物体的价值观。如果这一物体通过艺术的包装或人们赋予他的文化内涵使它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发光。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艺术的财富品,艺术品产生财富,财富滋润艺术,那么艺术与财富是分不开的一个关系。
艺术财富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几何级数计算。企业是创造财富的实体,也是艺术财富的载体,艺术财富可以给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艺术财富做支撑,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更多发展的空间或者说没有发展的强大动力。
早在农耕时代和工业化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财富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产业,而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创意产业,使财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财富开始有形化,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历史性*的进步。
我们也看到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重视艺术财富的创造与积累,没有思想意识来挖掘艺术财富的内涵。他们往往面对突如其来的全新的艺术财富产业和艺术财富市场, 表现出手足无措,甚至是一片茫然。有些企业对待艺术财富的态度就是建设一个网站,或者办上一份报纸,做做样子感觉自己 “很艺术、很文化”了而已。
艺术财富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进步与文化生活的丰富也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在一个提倡重视企业软实力的时代,社会的软 实力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必须要对 “财富”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篇10:人生与艺术的散文
说相声的,唱二人转的,顺应市场,适应观众,表现突出。相声的起始,是“撂地”的,“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指的就是当时在北京天桥卖艺的人。相声演员,最初的舞台,无限的大,几乎凡是热闹的地方,繁华的地方,人多的地方,都是他们表演的所在。没有文字脚本,随机应变,是有否功夫,能否混生活的最好证明。嫩了不行,吃不开,也难吃这碗饭。其实,二人转演员,与相声演员,何曾相似。田间、地头,场院,炕头,都是他们表演的最好舞台。观众,少有高雅之士,几乎全都是普通的庄稼人。他们的台本,就是庄稼人的生活,可以做到见什么,唱什么,知道什么,演什么,观众喜欢什么,得意什么,他们就来什么。植根乡土,拥有无数的观众。观众对二人转,已经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如痴如醉的程度。最近些年,赵本山等人,把二人转“忽悠”起来了,不光是在东北,即便是在江南,甚至在海外,许多人都知道东北有二人转。
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得与生活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了人,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土地,那么,哪怕再高雅,喜欢的人,也不会很多。前些年,妇联、工会,创办自己的刊物,开始,宣传的是自己,发行只能摊派,个人掏腰包订阅的,一份都没有。后来,实在顶不住了,是钱赔得太多,支撑不下去了,只好走市场道路。这回行了,顺应市场,适合读者,不光外表,内文谈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乐呀,休闲啊,情啊,爱呀,三角啊,文字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人生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繁杂,文字却干净。这样以来,刊物的出路有了,编辑也不用担心下岗没饭吃了。
一般地讲,吃饭是第一位的,皇上乞丐,都离不了饭碗,至于盛饭的家伙,乃至碗里的东西,固然有别。是山珍海味,还是残汤剩羹,那是地位的不同,物质条件的差别决定的。皇上未必能够有乞丐长寿,就并不完全取决于吃了。但不管怎么说,人不吃饭,是不行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俗语,土点,却是实话,也是真理。
古往今来,国人吃饭,历来都是天大的问题。前几天,我国一位农业科学家说到这样的情形,虽然明明知道,化肥、农药超标,这样的粮食作物,对人体有害,却不敢说。不光是她,即便是换了我,也不敢。问题要全面地看,国家大,人口多,都要吃饭,产量上不去,吃饭成问题,影响小不了。如今,环保、生态,舆论开始厉害起来,她敢说破了,以为时机适宜。我以为,国人,一般老百姓,可以粗茶淡饭,但只要是没有污染,是好粮食,吃着安全,也放心,可以了。至于少数人,享受高级,别人也不会眼气。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来,只有彻底解决农作物质量与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人民的饮食卫生,确保国人身体健康。
衣服,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御寒,一个是体面。御寒,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至于体面,是文明程度在穿着上的体现。我小的时候,无冬历夏,就一身衣服,冬天是棉袄棉裤,到了夏至,到了民谚“夏至少带棉”的时候了,我还只能穿那棉袄棉裤,脱不下去,脱了,没的穿了。早饭后,母亲让我上炕,把棉袄棉裤脱了,我只好围着棉被坐在炕里。就这样,等到中午一过,母亲把除去棉絮的袄裤洗净晾干了,坐在我的身边,粗针大线,把夹裤袄缝缀起来。太阳偏西,母亲把衣服做得了,随手扔给我,“穿上,穿上,下地,挺大个小子,光着腚眼子待在炕上,不嫌寒碜呐”!那时我虽然才五岁,可我知道,母亲是在逗我,那里边,有她的含辛茹苦,更有她对我的殷殷母爱。在我的记忆里,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除了捡哥哥旧衣服之外,就是穿三哥发的工作服,三哥在化工厂当工人,他发的工作服,一般都是厚水龙布的,冬天套棉袄可御寒,其他季节可防风防晒,很好的,我很自适。直到临近毕业,我要到集体户去了,母亲才给我买了件化学纤维布上衣,一条学生蓝裤子,脚上是一双灯心绒三紧“懒汉鞋”,就是这一身穿戴,我到学校走了一趟,几个面色姣好的女同学,全都看傻了眼,开始是认不出我,认出来后,都说我怎么就那么年轻呢?她们毕竟没把那“帅气”的意思表达出来,那时也毕竟不时尚。我心想,我怎么能不年轻呢,才十八九岁嘛。
苦处熬过来的,知道珍惜幸福,也容易满足。今天,我虽然衣服不多,但自己觉得已经不少了,每个季节,都有几套,长的短的,薄的厚的,中士的夹克休闲,西式的西服套装,脚上更是自在甚或舒适,棉鞋分薄厚,夹鞋分粗细,牌子亮的,穿在体面的场合,憨厚的,出现在工作的场所。去年,袜子竟然治了我的脚气,我把这一节,写在文章里,很多人都不信,不信有不信的道理,谁能想到,纳米技术用在制袜上,竟然有那般神奇?
如今,脚下的路是宽阔的,但马路牙子上边却不够平坦,我的脚上去,总要想到如今的有些人,干活糊弄,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大,要求、监督,以及质量的把关、验收,是不是有不少疏漏呢?其实,不光是马路牙子上边有质量问题,问题更大的是新建的楼房,几乎就是个毛坯,土建工程仅完成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留给了住房的人,花钱却不少,质量问题,令人疑虑。质量不说,价格却渐长,几天一个价,呈“牛”势。商品住宅日益增多,“衙门”也拉起了建“土围子”的架势,在广阔的田野上摆开了战场,大片的庄稼没了,田野里却长出了星罗棋布的`高楼,老远望去,开始我还一激灵,小日本也没再打进来呀,怎么青纱帐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那么多的炮楼子?“土地爷”羞怯地告诉我:那是“衙门”的新楼哇!我听了,倒是不再激灵,汗毛却根根竖了起来。
还说走路。人们都希望走平坦的路。可是,平坦的路虽有,但通向平坦的,往往是曲折和坎坷。也就是说,经历了坎坷与曲折,步入平坦才有可能。如果不是这样,即便走的是平坦的路,也不会觉得好,更不会感觉人间的真实滋味。
我以为,人间的真实滋味,是体尝了艰辛与苦难,经受了风霜雪雨的考验之后。做人的心得,尽在其中。这样,路究竟好不好走,怎样走才好,几乎都通晓了。至于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是其中应有之意。
吃好,穿好,住好,走好,不失为人生的快事。但要懂得这些变化的根源与来历,不见得能有预见,预见前边会有什么,会遇到什么,会得到与失去什么,但不管怎样,承受能力,肯定是有的,练达也是可能的,因为毕竟对艰辛与苦难,毕竟对风霜雪雨有了体尝。
植根在老百姓生活中的艺术,不管是相声还是二人转,出路全在于老百姓是否得意。连吃饭都可以放弃的艺术,才是老百姓真正得意的。以为和老百姓相通,而多数人并不认可,虽然也是艺术,却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应该来自生活,最好是来自普通人的生活。懂得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对衣食住行是怎样的态度及实际情形,才是艺术的根本来源。时尚,仅是时髦,流行一时,未必恒久。但由真实形成的艺术,却可以流传下去,甚或可以做到恒久。人生,其实就是艺术的过程,时尚的艺术,如同瞬间的天气变化,又好像水过地皮湿,虽然什么都留不下,却毕竟曾经有过。
★ 读书生活散文
生活与艺术散文(精选10篇)




